角鸊鷉
中文名:角鸊鷉(拼音:jiǎopìtī);英文名:Hornedgrebe;学名:Podicepsauritus。角鸊鷉分布于欧亚洲的中部、北美洲北部、*岛以及*的繁殖于*、见于东北、河北、河南、山东、冬迁长江下游、福建等地,多见于山林间和山坡上的水域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芬兰。主要栖息在开阔的平原上的湖泊、江河、水塘、水库和沼泽地等环境中。食物是各种鱼类、蛙类、蝌蚪等,也吃水生昆虫、昆虫的幼虫和虾、喇咕、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偶尔还吃一些水生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中文名:角鸊鷉
英文名:Hornedgrebe
体长:31-38厘米
体重:300-570克
寿命:5年
1、动物属性
界:动物界Animalia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纲:鸟纲Aves目: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科:鸊鷉科Podicipedidae属:鸊鷉属Podiceps种:角鸊鷉P.auritus分布:欧亚洲的中部、北美洲北部播放角鸊鷉叫声
2、物种介绍
中文名:角鸊鷉(拼音:jiǎopìtī);英文名:Hornedgrebe;学名:Podicepsauritus。角鸊鷉分布于欧亚洲的中部、北美洲北部、*岛以及*的繁殖于*、见于东北、河北、河南、山东、冬迁长江下游、福建等地,多见于山林间和山坡上的水域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芬兰。主要栖息在开阔的平原上的湖泊、江河、水塘、水库和沼泽地等环境中。食物是各种鱼类、蛙类、蝌蚪等,也吃水生昆虫、昆虫的幼虫和虾、喇咕、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偶尔还吃一些水生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3、食性
鱼类、蛙类、蝌蚪
4、习性
小群活动,擅长飞行、游水
5、外形特征
角鸊鷉是一种中等大小的游禽,体长31-38厘米,翼展55-64厘米,重量300-570克,它长有一个黑色的短嘴,又直又尖,尖端呈黄白色,像尖凿子一样,很适于啄捕鱼虾。眼睛里的虹膜为红色,最奇特的是从眼睛前面开始向眼后方的两侧各有一簇金栗色的饰羽丛伸向头的后部,呈双角状,极为醒目,故名“角鸊鷉”。翅膀短而圆,尾巴也短,两条腿的位置长在尾部,脚趾上有分离的、象花瓣一样的蹼,中趾的爪尖上还有像篦子一样的突起,可以作为清洁羽毛的梳子。夏季头部、后颈和背部的羽毛均为黑色,前颈、颈侧、胸部和体侧是栗红色,下嘴的基部到眼睛有一条淡色的纹。刚孵出的角鸊鷉雏鸟全身披着绒毛,颈部还带有几条咖啡色的纵纹,与它们的父母的羽色大不相同。
6、生态习性
角鸊鷉主要栖息在开阔的平原上的湖泊、江河、水塘、水库和沼泽地等环境中,尤其喜欢富有挺水植物和各种鱼类的水域。冬季更多地栖息在沿海的海湾、河口、较大的河流和湖泊以及沼泽地带。角鸊鷉常单只或成对活动,迁徙时或在越冬期间也有时集成4-12只的小群。它是游泳和潜水的能手,时常把头朝下没进水中,接着完成一个漂亮的前滚翻动作,然后在水下做一段高速度的潜泳,再在很远的地方露出水面,每次潜水时间多为20-30秒钟,最长可在水下停留50秒左右。游泳时脖子向上挺得很直,常和水面保持垂直。它们还善于飞行。它在陆地上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鸭子”,由于两条腿的位置太靠后,走起路来几乎是寸步难行。它们的主要食物是各种鱼类、蛙类、蝌蚪等,也吃水生昆虫、昆虫的幼虫和虾、喇咕、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偶尔还吃一些水生植物。
7、地理分布
分布于欧亚洲的中部、北美洲北部、*岛以及*的繁殖于*、见于东北、河北、河南、山东、冬迁长江下游、福建等地,多见于山林间和山坡上的水域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芬兰。
8、生长繁殖
角鸊鷉每年5月中旬开始产卵,卵为椭圆形,每窝通常产4-6枚,偶尔也有多达10枚的。刚产出的卵光滑无斑,上面微具淡白色或淡绿色的光泽,孵化以后逐渐变为污白色,或因久浸于腐草窝中而变成乌黄色,卵重约20克,大小约为45X30毫米。从第一枚卵产出后亲鸟就开始孵化了,孵卵由雄鸟和雌鸟轮流承担,孵化期为20-25天。出壳不久,亲鸟就开始教小雏鸟练习游泳,它们会突然潜入水中,使背上的雏鸟不得不单独在水面上泅水前进,然后亲鸟再把雏鸟重新驮在背上,如此反复进行。2岁性成熟,寿命为5年。
上一篇:美洲红鹳
下一篇:月经后喝什么汤有助于补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