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芜湖卷烟厂

科普小知识2022-10-02 13:21:53
...

芜湖卷烟厂坐落于芜湖市城南新区,东邻皖赣铁路,西依205国道,背靠皖南优质烟叶产区,水陆交通便利,原料来源丰富。芜湖卷烟厂始建于1949年,企业占地面积25.93万平方米,企业现有在岗职工1200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年生产卷烟能力60万箱。芜湖卷烟厂在并入安徽中烟工业公司(2010年改称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前,是烟草行业36家重点骨干企业之一。企业历来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建立了严谨的企业管理体系,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先进集体”称号,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全国纳税100强”、“全国文明单位”行列。

公司名称:芜湖卷烟厂

总部地点:芜湖市城南新区

成立时间:1949年

员工数:1200人

1、企业概述

2004年下半年芜湖卷烟厂完

成了“十五”重点技术改造,改造后的芜湖卷烟厂拥有国际先进的卷接包设备30余台套,以及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的制丝生产线,并辅以高效运行的生产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2004年由芜湖卷烟厂投资扩股成立的罗马利亚宝丰烟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名为“中烟国际欧洲有限公司”CTIEC),是中国烟草在*投资的最大企业,其主打牌号DUBLISS(都宝)卷烟一经投放,立即获得了较好的市场认同。宝丰烟草实业有限公司的成立,为中国烟草走向国际作了有益尝试,得到了国家局的高度肯定。

2、现任领导

厂长、党委书记:王龙明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孙平

副厂长、党委委员:汪玉兰

副厂长、党委委员:张开华

副厂长、党委委员:汪旭阳

财务总监:穆四元

3、发展历史

芜湖卷烟厂始建于1949年11月8日。其前身为私营“长江烟厂”,年生产卷烟仅462箱。1950年4月,经营不到半年的长江烟厂在与本市10余家烟厂的竞争中濒临倒闭,芜湖市*注资长江烟厂,企业性质改为公私合营。1951年4月,长江烟厂更名为新中烟厂。1951年8月,因私方人员退出股份,企业改为地方国营。

1954年6月中旬,芜湖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侵袭。新中烟厂也蒙受了很大经济损失。全厂职工为保护国家财产,与洪水昼夜奋战,将机器设备、原辅材料转运到鸡毛山,搭起芦棚,恢复生产。此后,国家加大投资力度,企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技术革新成果得以广泛应用。到1959年,新烟产量已达7万箱,工业产值上升到2027万元,税利为1104万元,分别是建厂初期的154倍、153倍和160倍,企业进入发展时期。

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新中烟厂于1962年10月迁入芜石路135号。1964年,国家对卷烟工业实行集中管理,新中烟厂归属中国烟草工业公司,同时更名为国营芜湖卷烟厂,属*企业。人事、财务均由中烟公司掌握,设备、原料均由行业统筹安排,企业管理开始走上正轨,生产形势不断发展,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时期,芜湖卷烟厂内部组织机构瘫痪,管理失控,企业效益直线下滑。1968年,企业由1966年盈利121万元变成亏损71万元,上缴税金也由2050万元降至1080万元。1970年11月,中国烟草工业公司撤销,芜湖卷烟厂又划归芜湖市管理。

1972年开始,芜湖卷烟厂进入整顿提高时期,先后组织七批人三下宁波(烟厂)四赴杭州(烟厂),开展对口学习,在全厂进行全面整顿,使企业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当年实现扭亏为盈。1973年,芜烟大打设备翻身仗。经过一年多苦战,第一次实现了卷烟生产过程连续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1976年,年产量突破20万箱。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烟草行业迎来了改革的春天。1981年,中国烟草总公司重新组建。芜湖卷烟厂再次上划为*企业。实行产、供、销、人、财、物集中统一管理*。企业内部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实行“联产计酬”经济责任制,打破了沿袭多年的“大锅饭”,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卷烟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企业面貌日新月异。

1981-1985年期间,国内卷烟市场供不应求,为企业高速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芜湖卷烟厂抓住机遇,集中力量兴建年产20万箱的高档嘴烟车间,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到50万箱。为解决原料供应不足、销售市场面窄的问题,芜湖卷烟厂与上海卷烟厂签订了卷烟联营加工协议。此举拉开了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烟草行业横向经济联营的序幕。1982年,芜湖卷烟厂产量上升到41.3万箱;1985年,产量达到51.2万箱,由一个中型企业跃升为大型卷烟加工企业。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档烟消费需求较旺,芜湖卷烟厂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变化,把稳定产量、保证质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作为新时期发展的重点。共投入资金2.68亿元进行“八五”技术改造,兴建高档烟生产车间,引进Passim、B1、Bo、GDX2等高速卷接包机组近30台套,卷接包生产线的工艺装备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为降低烟叶单箱耗用,改善卷烟内在品质,增加产品科技含量,芜湖卷烟厂除投资6000万元,引进1条国产化570公斤/小时二氧化碳膨胀烟丝线并重新购置2条150公斤/小时薄片生产线外,又投入巨资,对企业科研、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更新,添置了费尔创纳20通道吸烟机、惠普色谱仪等先进仪器,增强了质量检测、产品开发能力。在“硬件”升级的同时,芜湖卷烟厂积极抓好“软件”的配套工作,加强对科技人员、技术骨干的强化培训,努力发挥高科技投入在生产经营中的效率,寻找科技理论与企业实践的最佳结合点。目前,芜湖卷烟厂已初步解决了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及随之而来的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现场管理升级、人力资源配备等一系列问题,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迎客松”、“盛唐”、“都宝”等骨干牌号的产销率、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市场覆盖面迅速扩大,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仅1995-1998四年间,芜湖卷烟厂就实现税利42.3亿元,占建厂50年来实现税利总额的38.6%。

1989年,芜湖卷烟厂在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推荐的“中国最大100家工业企业”中名列第62位,雄居安徽“工业50强”第3位。1995年,在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评审的“全国经济效益最优工业企业500家”中名列第92位,位居全国烟草行业第13位。1996年,被国家烟草专卖局确定为“全国烟草行业10%重点技术改造企业”。1997年,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全国512家重点企业之一。

4、成绩与经验

芜湖卷烟厂之所以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发展成为全国烟草行业大型骨干重点企业,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几个不同历史时期,都能够敢为人先,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紧紧抓住时代机遇:

80年代初期,芜湖卷烟厂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当时计划经济*下,原辅材料按计划供应,限制了芜湖卷烟厂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而当时上海、杭州、阜阳等烟厂,或受到生产能力的制约,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或因为库存烟叶与产品等级结构不尽相同,需要调剂余缺。为了搞活经济,开展协作,互通有无,共同发展。1982年元月9日,芜湖卷烟厂与上海卷烟厂、上海市糖业烟酒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由芜湖卷烟厂为上海卷烟厂联营加工生产卷烟5万箱,其中甲级“上海”3000箱,乙级“飞马”43000箱,丙级“劳动”4000箱。联营加工卷烟,按上海收购数量计算应纳税款,以税款芜湖市留成30%作为分配,其中上海得1/3,芜湖市财政得1/3,芜湖卷烟厂得1/3。在芜烟所得1/3中,60%上缴市财政,40%作为企业集体福利基金。

这一协作方式经中国烟草总公司批复同意,芜、沪两地联营加工正式启动,开创全国烟草行业横向经济协作之先河。

在取得一定经验后,芜湖卷烟厂又相继与阜阳卷烟厂、杭州卷烟厂、宁波卷烟厂、四川卷烟厂、淮阴卷烟厂开展横向经济联合,联营加工生产卷烟合作方式一直到1991年。

10年间(1982-1991年),芜湖卷烟厂共与沪、杭、甬、川等烟厂联营加工卷烟106.5万箱,占芜烟同期总产量的21.4%;实现税利5.77亿元,占芜烟同期税利总额的17.8%;其中联营税利在最高年份占到企业当年税利总额的36.9%。这一经济协作方式为芜湖卷烟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卷烟产量,改进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加强对外技术合作,共同开发混合型卷烟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消费构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与烤烟型卷烟相比,混合型卷烟具有高香气、低焦油、口感舒适、余味干净、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小的优势,在沿海及北方市场很受年轻消费者欢迎。捕捉到这一市场信息后,芜湖卷烟厂迅速组织科研力量,对混合型卷烟研制进行课题攻关。鉴于国外烟草企业在混合型卷烟开发上的技术优势,提出与国外厂家合作共同开发混合型卷烟的设想。1990年10月,芜湖卷烟厂与英美烟草集团香港BAT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由英美烟草BAT公司帮助设计配方,并指导芜湖卷烟厂生产“都宝”牌美式混合型卷烟,产品由中国烟草总公司专卖,中国卷烟销售公司芜湖调拔站负责销售。1991年10月底,混合型“都宝”牌卷烟正式投产,从而改变了芜湖卷烟厂产品类型单一的状况,为芜烟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新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年共生产“都宝”牌卷烟1622箱,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两个月就实现销售收入625.5万元。第二年,“都宝”牌卷烟产量达到2.19万箱,增幅达1250%。1991-1998年,芜湖卷烟厂共生产“都宝”牌卷烟26.58万箱,销售收入总额9.21亿元,累计实现税利4.61亿元。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卷烟工业势必将面临国外各大烟草集团的强劲冲击,国际化竞争更加激烈。面对这一挑战,唯有尽快壮大品牌实力,缩短与国外知名品牌的差距,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手。在保持“都宝”牌卷烟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芜湖卷烟厂技术中心加紧对这一牌号进行更新改造,根据科技发展,赋予新的技术内涵。同时加强对新一代低焦油混合型卷烟的开发研制工作,以“高香气、高品质、低焦油、低成本”为目标,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通过加强对外技术合作,不仅使芜湖卷烟厂丰富了产品种类,提高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交流,使芜湖卷烟厂更清楚地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拓宽经营思路,增强发展后劲奠定了基础。

90年代中期以后,卷烟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烟草经济由短缺转变为过剩,买方市场业已全面形成,名牌风涌而起,高档烟商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再依靠加大生产投入和盲目扩大产量来寻求高效益已不可能。芜湖卷烟厂在保证技术改造和技术装备水平稳定提高的同时,把投入的重心放到提高企业科技水平上来。在“科技兴烟”上下功夫,实施名牌战略,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科技实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实施名牌战略是推动企业腾飞的动力。80年代中期,芜湖卷烟厂生产的外香型“芜湖”牌卷烟曾红极一时,单牌号年销量在10万箱以上,一度成为芜湖卷烟厂的标志性产品。后来由于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外香型卷烟市场逐渐萎缩,芜湖卷烟厂面临着在新时期下树立新一代名牌的重任。进入90年代后,根据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反馈信息,芜湖卷烟厂选择“迎客松”卷烟做为实施名牌战略的出发点,并开始构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制高点,以技术改造为手段,以提高经济效益为落脚点的技术进步体系,通过加强人才培训,建立完善企业员工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综合素质,为实施名牌战略提供坚实的保障。

通过转变观念,夯实市场根基,提高管理水平,加快科技进步,芜湖卷烟厂实施名牌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迎客松”卷烟1998年被评为“安徽省名牌产品”,1999年5月,在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的53个“1999年全国名优卷烟”牌号中,“迎客松”,“盛唐”双双榜上有名,进一步提高了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仅1995-1998年4年间,芜湖卷烟厂就生产“迎客松”系列产品15.6万箱,销售收入13.4亿元,实现利税8.98亿元。预计到下个世纪初,“迎客松”系列将发展到10万箱以上产销规模,在国内卷烟市场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5、主要产品

烤烟系列:黄山新视界、黄山国宾松、黄山贵宾松、黄山嘉宾松、黄山硬一品。

黄山国宾松

混合型卷烟:都宝(新)、都宝(硬红新)、都宝红、都宝时尚银、都宝醇和、都宝国际、都宝1mg,3mg,9mg、都宝醇正9号、都宝(*),都宝king。

?

都宝香烟系列

上一篇:约翰·埃尔坎

下一篇:宋光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