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郧国

科普小知识2022-10-02 19:02:43
...

郧国,“亦作鄢国”。西周时期封胃的南方近楚小国之一。统治地域,在今湖北省安陆市一带地区,与今应山,京山,孝感、云梦、应城,随州等市县接壤。

1、郧国与地理位置


郧国公殷开山

郧国,又称郧子国,国君为姬姓,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方国,历经尧舜禹、夏商至西周末,大约在前675年--前590年左右被楚国所灭,前后存在一千多年。但关于郧国的历史史迹记载不详,地望也说法不一。本文主要采纳今湖北郧县和安陆说。

历史溯源


郧国石斧

据《十堰方国考》作者考证,古郧国早先一直活动于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其后裔的一支曾一度迁移到今湖北郧县一带,当楚君熊渠初伐庸国时,还并未提及伐郧的事情。古郧国在今郧县活动的时间,起码应在《左传》桓公十一年(前675年)之前,因为之后的郧国已地处今安陆市云梦县一带并在此灭国。而后郧子主动或被动地迁徙到今湖北安陆云梦一带,最终于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亡。

纵观与郧国关系密切的楚国历史,在楚庄王之前与郧国有关的史记有:①《左传•宣公五年》:楚若敖(楚第十三代第十七位君主熊仪前790年/前791年—前764年在位)娶郧国妻子,生次子斗伯比。②斗伯比其人的艳事涉及郧子,斗谷于菟出生。③楚武王沈鹿(今湖北钟祥东)会盟(前704年)有郧参加。④公元前701年,楚国完全取得了在汉水以东的霸主地位。次年(前700年),楚武王征伐绞国(偃姓,地望不详,一说在今郧县西北,一说在今丹江口市习家店一带),责问绞侯与郧国(今郧县)合谋袭楚之罪(——据《春秋左氏传》(桓公十一年)和(桓公十二年)记载)。又次年,楚征伐罗国(先在今房县,后在今宜城市,灭国后迁往沿江地区)。⑤楚庄王熊旅(楚第十九代第二十五位君主熊侣,一名熊旅,春秋五霸之一,前613年—前591年秋季在位)及其父亲楚穆王伐糜绞和庸,到达今郧县境。这也是楚国北上东进之前,稳定西北西南方向的一段关键时期。

但到了一二百年之后,与郧国有关的史记则有:①楚平王(熊居前528年—前516年九月在位)次子公子建系郧女所生。②楚昭王熊壬(芈轸,熊珍)(?-前489年)被吴军追赶,向东逃亡到云梦泽和郧国(前506年),楚昭王曾经在郧国避难,特别要说明的是:此时的郧国国君已经不是姬姓了,而是斗姓的,不主张杀死熊珍的,与楚关系亲密的郧国公斗辛了。《说文》则记载曰:郧,汉南之国也。

迁到东南地面上的郧国,成为了楚的易地而建的属国,《括地志》及《元和郡县志》皆认为今湖北安陆云梦一带为古郧国所在。安陆市至今有郧乡、郧亭、郧公庙、郧城等遗迹。《左传•桓公十一年》杜预注:“郧国在江夏云杜县东南。”则在今湖北沔阳县境(今名仙桃市)。距离今安陆市云梦县一带不远。“武王伐纣”时西土八国并没有郧国参加,西周初年所建之国,地处淮汝,今河南省宝丰县境,后迁入郧县的一支建立的郧国,亦可纳入“汉阳诸姬”的范畴。“沈鹿(今湖北钟祥东)会盟”国家都是一些楚都丹阳周围的方国,春秋前期,参加过楚武王熊通的“沈鹿会盟”的郧国,最终绞国(前700年楚伐绞)灭亡之后,郧也为楚所灭,时间应该在前700年到前675年左右。

2、相关典籍

《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于蒲骚。”其中“郧人”即此郧国之人。考安陆县,为汉所置。西周。春秋时期为古郧国,故域在今湖北省安陆县北。何时移今治,旧志皆不详。

《杜注》:“郧国,在江夏,郧杜县东南有郧城。”即此.考郧杜县,为西汉所置,至西魏废。其治所,在今湖北省京山县,与安陆县西南接壤。郧国建都,在今湖北省安陆县城.本春秋郧国都城。

《括地志》:“安州安陆县城,本春秋郧国城。”即此。相传楚昭王十年,吴入郧,昭王逃云梦走郧。”即此。又《通鉴》晋太元八年,符坚大举伐晋,慕容垂拨郧城,亦即此城。郧城,因郧水而名。故址即今湖北省安陆县县城。到春秋后期,郧国被楚国并灭。

附注:

蒲骚:春秋时郧国之邑,故城即今湖北省应城县西坊的古蒲骚缄。《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于蒲骚。”即此。《杜注》:“郧邑。”后魏于此置浮城县,隋废。

郧县:汉为长利县,晋置郧乡县,元改置郧县,清为湖北郧阳府治,民初属湖北襄阳道。

郧城:春秋时期郧国都城。故址即今湖北安陆县县城。

江夏郡:为汉所置,在今湖北云梦县东南。《元和郡县志》:“云梦县东南有江夏故城”。

古郧国早先一直活动于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其后裔的一支曾一度迁移到今湖北郧县一带,当楚君熊渠初伐庸国时,还并未提及伐郧的事情。古郧国在今郧县活动的时间,起码应在《左传》桓公十一年(前675年)之前,因为之后的郧国已地处今安陆市云梦县一带并在此灭国。而后郧子主动或被动地迁徙到今湖北安陆云梦一带,最终于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亡。

纵观与郧国关系密切的楚国历史,在楚庄王之前与郧国有关的史记有:

《左传·宣公五年》楚若敖(楚第十三代第十七位君主熊仪,前790年/前791年—前764年在位)娶郧国妻子,生次子斗伯比。斗伯比其人的艳事涉及郧子,斗谷于菟出生。楚武王沈鹿(今湖北钟祥东)会盟(前704年)有郧参加。公元前701年,楚国完全取得了在汉水以东的霸主地位。次年(前700年),楚武王征伐绞国(偃姓,地望不详,一说在今郧县西北,一说在今丹江口市习家店一带),责问绞侯与郧国(今郧县)合谋袭楚之罪(——据《春秋左氏传》(桓公十一年)和(桓公十二年)记载)。

又次年,楚征伐罗国(先在今房县,后在今宜城市,灭国后迁往沿江地区)。楚庄王熊旅(楚第十九代第二十五位君主熊侣,一名熊旅,春秋五霸之一,前613年—前591年秋季在位)及其父亲楚穆王伐糜绞和庸,到达今郧县境。这也是楚国北上东进之前,稳定西北西南方向的一段关键时期。

一百年之后,与郧国有关的史记则有:

楚平王(熊居前528年—前516年九月在位)次子公子建系郧女所生。楚昭王熊壬(芈轸,熊珍)(?-前489年)被吴军追赶,向东逃亡到云梦泽和郧国(前506年),楚昭王曾经在郧国避难,特别要说明的是:此时的郧国国君已经不是姬姓了,而是斗姓的,不主张杀死熊珍的,与楚关系亲密的郧国公斗辛了。《说文》则记载曰:郧,汉南之国也。迁到东南地面上的郧国,成为了楚的易地而建的属国,《括地志》及《元和郡县志》皆认为今湖北安陆云梦一带为古郧国所在。安陆市至今有郧乡、郧亭、郧公庙、郧城等遗迹。《左传·桓公十一年》杜预注:“郧国在江夏云杜县东南。”则在今湖北沔阳县境(今名仙桃市)。距离今安陆市云梦县一带不远。

纣”时西土八国并没有郧国参加,西周初年所建之国,地处淮汝,今河南省宝丰县境,后迁入郧县的一支建立的郧国,亦可纳入“汉阳诸姬”的范畴。“沈鹿(今湖北钟祥东)会盟”国家都是一些楚都丹阳周围的方国,春秋前期,参加过楚武王熊通的“沈鹿会盟”的郧国,最终绞国(前700年楚伐绞)灭亡之后,郧也为楚所灭,时间应该在前700年到前675年左右。

参考资料

1.《春秋百国探微》.中州古籍出版社,牛武成著,1991年版

2.康安宇.十堰方国考.湖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郧国:从传说走向信史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涢水》载有:“辽水又西南流,至安陆县故城西,故郧城也。”据此可知,郧国故地在今安陆。此外《括地志》、《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春秋大事年表》等亦有相同的记载。安陆至今有郧乡、郧亭、郧公庙、郧城等遗迹。

郧国为祝融氏陆终后裔。史载陆终有六子,依序为昆吾、岑胡、彭祖、郐人、安、季连。其中老四郐人名莱言(又称求言),妘姓,被尧封在郐地(今河南新郑、密县一带,前769年为郑武公所灭)。据何光岳《楚灭国考》载:云商末周初之际,妘姓郐国因不愿臣属商朝,有一部分居民南迁到汉水之东的大洪山安陆和京山等地,便以族姓“妘”作国名。周初受封为子爵之后,乃去姓妘字的女而加邑旁,成为郧子国(郧字又作云阝)。据《水经注》,大洪山为涢水之源,也叫涢山,郧国所傍的河流名“涢”,是郧字由从“邑”被改成了从“水”。(注:涢水是汉水东面最大的一条支流,流经随州、安陆(涢水流经安陆段称府河)、云梦,至应城与云梦交界的虾咀分流,西支经汉川北部至新沟注入汉水,东支由云梦入孝感之澴河至武汉谌家叽注入长江。)

郧国在汉水东立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至晚在西周初年已迁徙至安陆一带。据《左传》记载:鲁桓公十一年,也就是楚武王四十年(前701年)的春天,楚武王命莫敖屈瑕与贰(今湖北广水)、轸(今湖北应城西)两国结盟。地处贰、轸之间的郧国(今湖北安陆)为阻遏楚国*东进,在其邑蒲骚(今湖北应城西北。因湖中盛产菖蒲,轻风吹拂,蒲叶发出萧萧之音,因而得名)集结兵力,准备联合随(今湖北随州)、绞(今湖北丹江口西北)、州(今湖北洪湖东北)、蓼(今河南固始东北)之军攻楚,以破坏楚与贰、轸两国的盟会。屈瑕采纳斗廉的建议,率部分兵力驻于郊郢(今湖北钟祥),作好抗击五国军队的准备,另遣斗廉率精兵夜袭蒲骚,大败郧军。其余四国慑于楚军之威,不敢轻举妄动。楚遂完成与贰、轸两国结盟,将其*推进至清发水(今涢水)流域。“蒲骚之战”郧国惨败,一部分居民不得不向西北迁徙到今郧县定居。据明代《郧台志》和清同治《郧县志》记载,在郧县城东南五里又有沄洲,因沄水而得名。沄水当是因郧(云阝)人曾居住于彼而得名。

我们不妨作如下推测,今丹江口习家店境内的绞国曾加盟以郧国为首的抗楚联军,这表明绞国与郧国的关系非同一般,因此在绞国军队将战未战而撤出战斗的同时,一部分郧国居民也跟随撤退到郧县境内,并在绞国西面的郧县定居下来。《十堰方国考》一书亦有相同的记载,郧国是一个古老的方国,历经尧舜禹、夏商至西周末,早先一直活动于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其后裔的一支曾一度迁移到今湖北安陆一带,后再迁至今湖北郧县一带。

郧国亡于何时?据《元和郡县志》载有“安州安陆,春秋时郧子国。后楚灭郧,封斗辛为郧公,即其地也。”可知楚灭郧后至迟不晚于楚共王八年(前583年)。郧国灭亡后,据说一部分留在原地的遗民,曾参加了前506年吴破楚郢之战,后吴军在秦楚联军的打击下败退,吴国便将郧国的遗民,迁至今江苏如皋县的滨海之地。《春秋哀公十一年》“公会侯宋宣瑗于郧”即指此地。郧国灭亡后,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共分出四个姓,“云”,“郧”,“芸”和“员”。

有必要说明的是古安陆包括今汉川、孝感、黄陂、汉阳、安陆、云梦、应城、京山等八县市(见《湖北省建制沿革·秦汉郡县》),因《水经注》曾载有“(郧城)因冈为墉,峻不假筑”的地形地貌与今安陆城不相符,佐证《春秋大事年表》中:“云阝、郧、云三字通用。”郧国故城很可能在今今安陆相邻的云梦境内。据《左传.宣公四年》载:斗伯比在郧国时与郧子之女私通,生下了斗子文,郧夫人“使弃诸梦中”,引西晋杜预注释:“云阝或郧。梦,泽也。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而杜预所言云梦城即今云梦楚王城,该城为“西周至魏晋沿袭使用的古城遗址”。这从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将秦汉魏晋六个朝代的安陆县治所都标志在今云梦城,南朝“南司州安陆郡”才标志在今安陆市可见一斑。换言之,郧国古城实际上在今云梦境内。

附:安陆的命名

一.安陆境内为古云梦泽,建城时以地势高平少水患为名即“安于陆地”之意。

二.据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编年记》记载:“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攻安陆”可知在战国晚期,安陆之名已经出现。源于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占领楚郢都后,安陆为秦、楚接壤处,秦人为巩固南方,将此取名安陆,意为“安全的陆地”。

三.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有“庚午,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何光岳据此考证出公元前525年,晋灭陆浑后,陆浑的子民逃奔楚国,被安置在郧国故地,意为“安置陆人”之意。

4、郧国断想

郧国,周王朝早期分封的姬姓国,在随枣走廊的最南端,有涢水(古称“清水”)穿过,今为湖北省安陆市。后有称郧国为“郧子国”,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西周早期的分封国是“两字”国,如齐国、鲁国、陈国、郑国、楚国、秦国、吴国、随国等。周王朝时期,“子”国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对边缘蛮国的“蔑”称。如楚国,有“南蛮”的说法,“楚子”的称道。尤其是公元前704年楚国的熊通“冒天下之大不韪”擅自称“王”(楚武王),受到天下及诸国的责骂。二是对封国国君之下大夫二级国的称谓。作为姬姓国,是不可能加“子”的,否则在规制和礼仪上就说不过去。因此,郧国,不能说是“郧子国”。至于有说“郧子国”的,只能是后来人的说法。

追寻郧国的历史,可以说是“成于周,灭于楚,烟消于秦”,只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现状中去体会,在考古发现中去寻找,在纷繁的史籍中去辩析,在系统地审视历史进程中去把握。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姬发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其前就在今湖北大冶有一个很大的铜绿山铜矿。考古认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一座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汉代开采和冶炼的古铜矿遗址,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9世纪—公元1世纪,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地表积存了约40万吨古代炼铜渣,是一处规模庞大,保存完好,埋藏丰富,延续时间长的古代矿冶基地。商周时期,铜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礼器、兵器都出自于铜。因此铜绿山冶炼出来的铜在殷商时期就有经信阳北上至殷都安阳,在周王朝经随枣走廊过南阳北至镐京(西周)、洛阳(东周)的战略大通道,就如当今的107国道。周王朝初年这条战略大通道的沿线封国是姬姓诸国,如随国、曾国、郧国等等,随枣走廊的出土文物考古发现充分说明了这点。同时,围绕这条战略大通道所发生的历史故事亦能印证这点。楚武王时期,三次攻打随国,为的就是要控制铜绿山的铜资源,同时要获得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随国处于铜绿山至洛阳战略大通道的中间节点位置,当时很强大,同时青铜的冶炼技术很高。楚武王称王,这是逾越周朝礼制的大事,强大的姬姓随国就是不认可,还带头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和谩骂。楚国就以此为借口攻打随国。前两次攻打,由于随国的城池高大,军队素质高,武器精良,无功而返。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第三次攻打随国,逝于出征的途中。楚国的将士们化悲痛为力量,一举屈服了随国。史实证明,自此以后楚国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兵器生产和青铜器冶炼上发展迅速,奠定了楚庄王的霸主地位。

楚国的灭国运动始于楚武王时期,标志性事件是公元前741年灭掉了今荆门市境内的权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县治”的。楚文王继位后,于公元前688年借道邓国灭掉申国,第二年顺手牵羊灭掉邓国,随后灭掉息国,霸占了息侯夫人(陈国公主)为王后。息夫人又称“桃花夫人”,非常漂亮,楚成王的母亲。在这些灭国按照权国的模式实施“县治”。在湖北省博物馆,摆放着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型编钟,在编钟里有一件醒目的铭文礼器,就是公元前433年楚惠王送给曾国侯乙的精美青铜器,这就说明楚武王时期攻下随国,但没有灭掉随国,实施“县治”,而是兼容屈服,取得相应的利益,主要包括铜绿山的铜资源与周王朝共享,得到随国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等。“姬姓”国的“尊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是没被灭国很重要的因素。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近300年,占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半。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占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过郧国,郧国侯辛护送楚昭王到随国。这就说明在楚昭王、楚惠王时期,“姬姓”随国、郧国、曾国是存在的,与楚国的关系很友好。那么郧国到底是灭于何时,应该说是公元前433年以后的故事了。

楚国有八百年的历史,楚庄王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是强国,“非秦即楚”是当时的客观现实状况。楚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是,楚国的历史却不清不楚的,史实是好些楚王是“?”号表示出生时间,如楚昭王就是“?—公元前479年”。原因是秦灭六国,对灭国的简牍没有进行保护,而是有意识的毁灭,简牍在冲天大火中化为了灰烬。随后的“焚书坑儒”又进一步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荆门博物馆《郭店楚简》如是说:“自‘焚书坑儒’后,流传于世的先秦古籍,除秦国典籍外,均基本灭迹。”我们不能够苛求秦人,因为“四灭其史”是历史的定律,首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再者先秦的简牍在战火中是极其脆弱和微不足道的,“楚王好细腰”的章华台何在?“八百里”阿房宫何在?“世界第一”的圆明园何在?就是现代的阿富汗古迹,叙利亚古建筑又能够怎样?

春秋末年,居住在长江、淮河下游的吴国和居住于长江中游、汉水流域的楚国是一对死对头,“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左传》)。吴王阖闾采纳伍子胥的策略,在经过长达数年的对楚骚扰后,于公元前506年发起了对楚国的攻击。吴军先是沿淮河西进,然后改走陆路,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对楚军展开猛烈的进攻,取得辉煌的胜利,史称“柏举之战”,这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然后一路追打楚军,到“清发”(今湖北省安陆市),涉“清水”(涢水),走“雍澨”(今湖北省京山县),过汉水,直捣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于是就演绎出“伍子胥鞭尸”的历史故事,迫使楚国第二次迁都,由荆州纪南城迁到汉水上游的宜城。

郧国故都何在?按照洛阳至铜绿山大通道的地理走向来论,郧国故都应该在随枣走廊的延长线上,涢水东岸一个叫做夏家寨的地方。

5、夏家寨遗址

夏家寨是殷商遗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面积达10万平方米,地势比四周要高,东侧有条河,经义堂好石桥注入涢水。据说北面还设有烟火台。从遗址发掘的断层和文物来论,具有屈家岭文化的特征。在这里向东是经过高家寨通向铜绿山的大道,后来随着云梦泽的变迁逐步西移至云梦。向西南是经过虎乳岩渡口过涢水到达晒书台,通向楚国郢都的大道。也就是说以夏家寨是三条大道的交叉点。打开《湖北省安陆县地名志》(1982年10月内部资料),大部分的村落为“塆”,其中有少数称“寨”的,如果以夏家寨为中心,北上有聂寨(洑水)——土寨(洑水)——会寨(赵棚)进入应山,还有就是走向西北的沿涢水走向的土寨——胡家寨进入应山平林(随枣走廊);东行的有高家寨进入云梦;西去的有寨北头(晒书台·巡店)——肖家寨(棠棣)——张家寨(木子)——何程寨(巡店)进入京山。这就应该是三条古大道在安陆境内的基本走向。

春秋时期在郧国境内所发生的主要有四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青铜走向路线,春秋时期全程。铜绿山——云梦——夏家寨(郧国都城)——聂寨——土寨——胡家寨——随枣走廊——南阳——洛阳。

第二件事情:虎乳斗子文。斗子文出生于公元前700年左右楚武王时期,其母亲为郧国侯之女,其父是斗伯比,斗子文是私生子,出生以后遭遗弃。虎乳岩(南城仰棚)就是虎乳斗子文的地方,系红石陡岩约30米高,上伸下缩。斗子文后来成为楚成王时期的令尹。

第三件事情:公元前506年11月18日——11月29日爆发的春秋时期最大的战争“柏举之战”路线。麻城——应山——会寨——土寨——夏家寨——虎乳岩(涢水东渡口)——晒书台(涢水西渡口)——肖家寨(棠棣)——张家寨(木子)——何程寨(巡店)进入京山——郢都(纪南城)。其中涢水东渡口虎乳岩就是吴军追上楚国兵,发生战斗的地方。

第四件事情:公元前488年左右孔子周游列国到晒书台。河南息县——应山——会寨——土寨——聂寨——夏家寨——虎乳岩——晒书台。晒书台位于涢水西岸的4米高台,面积约5000平方米,殷商遗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层堆积为八层,下四层是商晚期,上四层是周早期。孔子团队渡涢水上岸是,不慎将竹简掉进水中,捞起后置于台上晒,后来人们称此台为晒书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