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米仓
禄米仓为明、清两代储存京官俸米的粮仓。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仓内原有明代历任仓场监督题名碑,其上所刻内容说明名臣海瑞曾为仓场监督。该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清初有30廒,康熙二十二年(1683)增至57廒,光绪末年减为43廒。民国时改为军服厂。现存3廒,偏居一隅。禄米仓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一个特殊类型的建筑,它巧妙的布局、结构和形式以及一套完整的运作方式和管理制度,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是研究古代仓储制度和仓房建筑的宝贵的实物资料。
1、简介
位于禄米仓胡同71、73号,清末,由于国力衰竭,漕运能力衰退,致使漕粮减少,因而仓储廒座也陆续撤销,光绪末年,禄米仓减为43廒。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都,将城内所有粮仓存粮拍卖,粮仓均改作他用。禄米仓于1911年后改为陆军被服厂。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粮仓得到了当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2、建筑风格
禄米仓现存廒房西部三座为一座一廒,东部一座为一座二廒。由于历史原因,禄米仓院内地面高于仓内地面超过近1米,每廒座开间五间,面阔23米,进深三间,共深17米左右,建筑高度约7米。仓廒现状屋顶采用合瓦鞍子脊,由于历次的改建和修缮,已经无法判断此做法是否为原状处理。屋顶并无原开气楼,屋顶椽子不出檐,为封护檐做法,屋檐下施菱角檐。
仓廒与围墙均用城砖砌成,墙面历经修缮,排砖顺丁方式比较混乱,仅可以判断墙身系糙淌白砌筑方法。现状建筑并未于中间开门,但从残留痕迹可以辨认出每座建筑原于明间开门,次间和稍间开小方窗。建筑内部构架为七架椽屋,采用前后二架梁,中间三架梁的做法,建筑内部用八根金柱。除梁架做法以外,其他工程与明何士晋撰《工部厂库须知》中的记载差别较大。
该仓围墙及仓廒均由大城砖砌,房顶为合瓦,顶开气窗,两山为悬山五花山墙,仓内原有明代历任仓场监督题名碑。1911年后改为陆军被服厂。至今院内还存两座仓廒,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3、历史沿革
禄米仓在朝阳门里南小街、街,其地名禄米仓胡同。据大清会典:禄米仓共二十五廒,官廒三间,官舍八间,科房四间,井一。康熙二十二年扩建到八十一廒,康熙四十四年初米仓和太平仓廒旧址仓合并另建廒三十座。乾隆六年增井五眼。到清代末季,仅存五十七廒。民国以后仓址改为陆军被服厂。北京沦陷时期被北京日本第一高等女学校所占用。解放后,为某军单位占用。目前仓场围墙,大部存在,墙内一部分廒房被某工厂作为厂房和仓库。另一部分已建起高楼,系某军单位宿舍。仓址现北京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代,朝廷官员的俸禄很多是以米的形式发放的,称之为“禄米”。禄米仓就是明清两朝存储京官俸米的地方。据《天咫偶闻》记载:仓米皆内新出陈,红朽者多。然京师贵人家以紫色米为尚,无肯食白粳者,惟南人居京者始食白米。而百官领俸米,券人手,以贱价售之米肆,而别籴肆米以给用。京仓之花户,巧于弄法。领官米者,水土掺和,必使之不中食,而米肆所私售则上色米也。胡凡得券者,亦不愿自领,米肆遂得与花户辈操其奇赢,共渔厚利。
4、规模
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小牌坊胡同,西至朝阳门南小街,南有二支巷通小雅宝胡同,北与武学胡同、东八宝胡同、禄米仓东巷、禄米仓西巷相通,属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管辖。
5、发展变迁
明永乐时,北京已发展成为极为繁华的都市。北运的漕粮常常近400万石,数倍于元代。元禄米仓胡同朝建立的粮仓已远远不能满足京师储粮的需要,于是,明朝开始在元仓的基础上大规模增建粮仓,并于明正统三年在东城裱褙胡同设立总督仓场公署。禄米仓就是在这个时期修建而成的。禄米仓是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明代北京设军卫,专司守卫仓储军粮,只供军需,纳入官仓(即中心仓)统一管理。南新仓为中心仓,管辖8个卫仓,分别是府军卫仓、燕山左卫仓、彭城卫仓、龙骥卫仓、龙虎卫仓、永清卫仓、今吾左卫仓、济州卫仓等,这些卫仓均归属南新仓统一调配。明朝,京师共有包括南新仓在内的7座官仓,它们均集中在东城朝阳门附近。北侧有海运仓、北新仓;中部有南新仓、旧太仓、兴平仓和富新仓;南侧有禄米仓。它们共同担负着京师储粮的重任,在南粮北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6、历史背景
禄米仓是明、清两朝存储京官俸米的地方。清朝属镶白旗,清康熙之时有五十七廒。禄米仓之北,明时有旧太仓,再北有海运仓,海运仓之西有新太仓。入清之后,新太仓裁撤,海运仓分为北新仓、海运仓,旧太仓分为南新仓、旧太仓、兴平仓、富新仓。清末,由于国力衰微,政治腐败南新仓,贪污盗窃成风,又加漕船质量低劣,破损严重,使漕运粮食数目减少,再加上统治阶层的挥霍无度,使存粮大大减少,廒座也陆续撤消。到清光绪末年,禄米仓减为43廒。该仓围墙及仓廒均由大城砖砌成。每廒五间,面阔约为23米,进深17米左右,高约7米,房顶为合瓦,顶开气窗,两山为悬山五花山墙,仓内原有明代历任仓场监督题名碑,上刻有海忠介公瑞为仓场监督。海瑞是明代有名的清官,做官时廉洁奉公,嫉恶如仇,锐意改革,敢于打击豪强,因受排挤由应天巡抚改督南京粮储,因而留名于仓场题名碑。
7、历史记载
据载,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后,将城内所有粮仓存粮拍卖,粮仓于是都改作别用,因此禄米仓于1911年后改为陆军被服厂。民国时,诸仓改为他用。海运仓改为朝阳学院,旧太仓改为陆军医院,禄米仓改为联勤总部平津被服总厂。禄米仓现被军需装备研究所占用。今胡同东口北侧有智化寺,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保存完好,1961年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以禄米仓为中心,其周围的胡同,根据方向,分别称为禄米仓东巷、禄米仓西巷、禄米仓后巷,以其位于禄米仓北侧。禄米仓西巷有两条东西方向的小巷,南者称禄米仓南巷,北者称禄米仓北巷。北者原称油房胡同,南者称井儿胡同,均于1965年改今名。
8、社会影响
康熙帝曾把三藩、河务、漕运当作三件大事“书而悬之宫柱之上”。清代,通惠河最为兴盛的时期是在康熙时期。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和《大清统一志》的记载: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代著名水利工程师、河道总督靳辅阅视京畿水道,见通州以下北运河河道水势缓慢,建议于河中散漫分流之康熙帝给予了禄米仓高度的评价处建筑小坝拦束河水,待漕船经过时开闸放水,以助漕运。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疏浚通惠河,河道疏浚以后,通惠河水量充足,航运能力大增。当年,康熙皇帝甚至诏许民船往来于通惠河上。康熙皇帝巡视通惠河时赋诗云:“四千樯争溯白苹风,飞挽东南泽国通。已见灵长资水德,也应辛苦念田功。”千古名画《潞河督运图》,也生动地描绘出了清代南北大运河通州段(即通惠河起点)的繁荣景况。次年,为了使漕粮自大通桥(今东便门外)水运至东直门、朝阳门一带京师诸仓,复浚护城河。从此,入东直门、朝阳门一带南新仓、兴平仓、禄米仓、旧太仓等的漕粮,即可用驳船自大通桥向北沿内城东侧护城河直接浮运,大大方便了漕粮的运输。
禄米仓作为历史的产物,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古代,粮食的贮藏和运输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自元代开始,修浚南北大运河,在京都大规模地构建粮仓,把江南的漕米、物资大量运往京城的各个仓廒,并妥善贮存、管理使用,不仅成为当时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确保资源供给的主要形式,而且成为其之后明、清两代王朝维系京师民生大计的关键。南新仓就是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壮大的,目前它依然顽强地守望在昔日皇城之东沿。追溯过去,应当看到,禄米仓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仓储史,也是一部古都史和古代漕运史。
从禄米仓的历史可以看出,禄米仓是元、明、清时期南粮北运的产物,是南粮济京的重要代表性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南北方生活资料调剂的见证;同时,它又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所在,对研究中国运河史有着重大价值。此外,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是研究古代仓储制度和仓房建筑的宝贵的实物资料。如今,禄米仓这一古老的建筑遗产已经成为历史古都、文化北京的城市标签和精神象征之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