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运河
卫运河由漳、卫河于徐万仓汇流后至四女寺一段河道。河道长157公里,两岸堤防总长320.5公里,是冀、鲁两省边界河道。左岸途径河北省馆陶县、临西县、清河县、故城县;右岸途径山东省冠县、临清市、夏津县、武城县。到四女寺枢纽分流入漳卫新河和南运河。
中文名称:卫运河
外文名称:WeiYunhe
地理位置:山东省
著名景点:卫运河特大桥
1、基本概况
卫运河的冬天
建国后,曾三次进行扩大治理。1956年河道行洪能力从建国初期的300~400秒立米,提高到800秒立米;1958年又提高到1250秒立米,1963年大水后,按照防御五十年一遇洪水的标准,于1972至1973年再次进行了扩大治理,设计行洪流量达到了4000秒立米;扩建改建了四女寺枢纽工程,新建了祝官屯枢纽,两座枢纽除具备防洪调度功能外,兼有蓄水灌溉及航运等效益。
2、卫运河历史
卫运河
来到位于山东与河北接壤之处的冠县北馆陶镇之前,我们没有想到,这段古运河依然水流畅通,而正是这段古运河,分界了山东与河北的辖区。两岸高高的大堤十分开阔,堤上生长着层层的树木让我们想到,如果是炎热的夏季,这里定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
自小在北馆陶镇长大,以前在镇*工作的戴敬仁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颇有研究。据他介绍,卫运河历史悠久,它在战国时称为清河或清水,汉时为屯氏河。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黄河决于馆陶,分出屯氏河一支流。据唐《元和郡县志》载,屯氏河在馆陶县西二里。而馆陶的古县城就在冠县北馆陶镇驻地。东汉时期,曹操遏淇水入白沟。东魏都城自洛阳迁都邺城,就曾利用黄河、白沟通运,邺都可由运河直通河北平原北端,屯氏河的部分故道成了黄河以北地区的水运干道,基本形成了今天航运的态势。而隋炀帝时开永济渠,一部分就是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戴敬仁说,隋朝以前,原馆陶县治本在今天的冠县东古城,但和永济渠相距十几里地,因此隋大业2年(公元606年)馆陶县城沿永济渠北迁40华里,也就是今天的北馆陶镇。
据了解,在聊城境内,卫运河流经冠县和临清两个县市。唐宋时期永济渠的流经路线,已有近人详加考证,在聊城境内有永济(北馆陶)和临清(今临西)。
卫运河名字的由来,是与隋炀帝开挖大运河有渊源的。隋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开凿了规模巨大、纵贯南北沟通中国五大水系长达2700公里的南北大运河。其中,永济渠是最长的一部分,永济渠分两段,一段从沁水入黄河口到今天津市,一段从今天津市到北京市南部,全长1900多公里。此后永济渠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变化,隋唐称永济渠,宋称御河,元明清称卫河,近代称卫运河。
治所在今北馆陶镇的馆陶古县城地处永济渠漕运码头,在唐朝曾改称永济县。隋唐时期,馆陶大运河最主要的作用是漕运,当时每年漕船达到2万多艘,连同水师和商船达到3万多艘。宋代改称永济渠为御河,至北宋初年永济渠即御河仍能通航。《辞海》1999年版载:“中国封建时代,往往称皇室御用河道为‘御河’……宋元时代所谓‘御河’,专指今河南、河北境内的卫河,即隋所开永济渠的一部分。”
元代开凿京杭大运河会通河,至元19年(公元1282年)开通海运,开创了漕运的新纪元。但是随着会通河的开通,卫运河漕运日趋衰落。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为解决卫河水源不足,开引漳河之水。明朝,燕王朱棣率兵驻扎馆陶,进攻东昌平燕将军盛庸。永乐18年移都北京,卫运河再次迎来漕运的春天,沿河州县雇车把贡粮运抵码头,由递运所负责直运北京,卫运河畔,粮仓林立,然后,在馆陶卫运河边上有一个村名字叫徐万仓。古城之中漕运的水次粮仓就可储粮万石,1584年,主管粮运的赋粮监兑所迁到了原馆陶县北门外。
清初,把漕运、河务、三藩列为国家三大要事,咸丰9年(公元1859年),在馆陶西街设厘卡,派专人掌管漕运,自馆陶城至码头的街道商铺、饭店等林立,卫运河码头,商船、漕船来来往往,一片繁忙景象,卫河秋涨,成为馆陶8大胜景之一。而在唐代时,馆陶曾称毛州,直到今天,在这一带,人们常说“走过京(北京),串过卫(天津),赶过三年毛州(馆陶)会”,就是形容一个人闯当过江湖,有见识。
3、卫运河特大桥
卫运河
邢临高速卫运河特大桥全长1052米,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主线收费站设置12个收费车道,采用两省联合收费方式。
运河特大桥和主线收费站施工已全部完成,连接邢临高速的高(唐)临(清)高速公路已于2009年动工建设,预计今年10月份完工。
届时,邢临高速将在高唐实现与青银高速相连接,实现山东、河北两省高速公路网的完全对接,“山东西大门”又将开辟一条晋煤东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通道”,对于把聊城打造成为全省西进东出“桥头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4、治理工程
建国后,曾三次进行扩大治理。1956年河道行洪能力从建国初期的300~400秒立米,提高到800秒立米;1958年又提高到1250秒立米,1963年大水后,按照防御五十年一遇洪水的标准,于1972至1973年再次进行了扩大治理,设计行洪流量达到了4000秒立米;扩建改建了四女寺枢纽工程,新建了祝官屯枢纽,两座枢纽除具备防洪调度功能外,兼有蓄水灌溉及航运等效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