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芜湖梨簧戏

科普小知识2022-10-02 19:41:48
...

旧名泥簧,是流行于芜湖、当涂(含今马鞍山市)、和县、含山、繁昌沿江一带民间戏曲,其发生、发展和形成职业演唱班子在芜湖,又称芜湖泥簧,已有200多年历史。明清之际,每年上元、端午、中元盛大演出,祈神祝福,故又称平安戏。泥簧戏土生土长,由芜湖语言、音调和民间音乐发展而成,汲取二簧、柳子腔和昆曲等剧种唱腔和音律,形成独特的具有浓郁的江南风味的板腔体。鼎盛时期,群英辈出,形成不同流派,剧目多达三百多个。

1、起源

历史

芜湖的民间文化较为丰富,民间戏曲梨簧戏和芜湖滩簧戏是同时流行于芜湖一带,至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

芜湖梨簧戏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年前后),流传于芜湖、当涂、含山周边地区。梨簧的最初演唱形式都为坐唱,因为那时唱该戏的都是盲艺人,而这一点是十分有特色的。大约在道光十年(1830年),芜湖东门外伍先生与奚仁潜师徒,组成了第一个职业性的梨簧戏班子。清朝一品大员黄钺告老寓芜写《于湖竹枝词》,把平安戏定名为“梨簧戏”。其时,外来徽斑唱腔和苏州评弹强势登陆芜湖,为了以本土化争取票友,梨簧戏索性改为“泥簧”戏或称篱簧,迎合芜湖下里巴人的口味。


名称的由来

芜湖梨簧戏是市井戏,也是草根戏,虽然明朝的正史《太平府志》记载当涂、芜湖、宁国立春日“妆戏到,征女伎”,《芜湖县志·名宦》记载,雍正七年(1668年)知县张鹫“去任时,沿途供帐,演剧送行”但是梨簧未曾得到皇家供奉,一直是老艺人自养自传。梨簧戏的名称可能是江淮春。

芜湖梨簧戏

曰:梨花为妆、丝竹伴奏,因名梨簧。梨簧戏也叫平安戏,源自老芜湖祈求赭山神姑保佑人寿年丰、四季平安。但我以为芜湖是水网地带,在船上生活的人有一颗“驿动的心”,只能祈求平安来规避暴风雨。大约在道光十年(1830年),芜湖东门外伍先生与奚仁潜师徒,组成了第一个职业性的梨簧戏班子。清朝一品大员黄钺告老寓芜写《于湖竹枝词》,把平安戏定名为“梨簧戏”。其时,外来徽斑唱腔和苏州评弹强势登陆芜湖,为了以本土化争取票友,梨簧戏索性改为“泥簧”戏或称篱簧,迎合芜湖下里巴人的口味。城南还有李鸿章为小妾造的带花园的老房子,据说这个小妾会唱梨簧戏、爱穿香云纱。


2、特色

梨簧戏,具有近300年的悠久历史,是芜湖人十分喜爱的“草根戏”。她起源于民间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谣,音乐旋律与芜湖民间的摇篮曲、哭腔、卖白兰花调、旧私熟的咏诗诵书音调及芜湖民歌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后又吸收了二黄、梆子和昆曲的一些声腔艺术和音律结构,再经历代艺人加工锤炼于一炉,使梨簧唱腔更为丰富,日瑧完善。剧中人的韵白与演唱使用的语言,都是纯粹的芜湖方言,语言的地方性是其基本艺术特征。《太平府志》方言条:“语轻清不如省会,而亦明白易晓”。按方言区域划分,芜湖一带属吴语方言区,易于接收普通话,“明白易晓”正是梨簧戏道白的特色。故梨簧戏不仅为当地人所喜爱,亦为周边城镇观众所接受。

3、腔调

梨簧戏原名"泥簧戏",源于芜湖的民间小调,形成并流行于清乾隆年间。1959年8月,芜湖市成立梨簧剧团,演出了很多经典曲目如《狮吼记》《送嫁》《摆渡人》等等。梨簧戏对唱腔,演奏,服装道具,舞台布景等都十分讲究,又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很受芜湖乃及周边地区人民的欢迎。

芜湖梨簧戏以其优美的唱腔和鲜活的舞台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建国以后,芜湖市梨簧戏剧团培养的一大批青年演员已成为芜湖人民十分熟悉和欢迎的知名演员。由老艺人和剧作家们挖掘、整理和创作导演的传统、现代剧目共50多台。其中《安安送米》、《送嫁》、《长生殿》、《鉴湖女侠》、《孟丽君》、《摆渡人》、《山里红》、《小姐妹逛街》等一批优秀剧目,在全省乃至全国文艺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芜湖梨簧戏曾多次为国内外*演出传统折子戏和现代小戏,受到了好评和亲切接见。还多次参加了全省、全国戏剧(曲艺)调演和交流演出,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


4、历史

梨簧戏,亦称草根戏、平安戏,据明朝正史《太平府志》记载,当涂、芜湖等地立春日有“妆戏到,征女伎”的风俗。后清朝黄钺写《于湖竹枝词》时,把平安戏定名为“梨簧戏”。芜湖泥簧戏也曾“星光灿烂”,有张季瀛、王振林、胡家寿、金立兴,称为“泥簧四状元”。张季瀛家藏手抄剧本有三尺多高,可惜在1931年夏天毁于洪水。

草根命的泥簧戏经不住洋风的摧折和“官”木的裹挟,上世纪三十年代后,仅以散兵游勇坐唱维持。县志说:“有所谓泥簧者,词甚俚俗,杂以小曲,盖为盲女弹词者流,人有喜庆辄招之,视为营业云”。

1927年,张季瀛的第三子张一鸾想继承父业,振兴泥簧戏,集合一批艺人在北门沈凤鳖家办起一个“泥簧公所。”这是一个共和班性质的职业演唱团体,也是训练泥簧戏演员的习艺所。

解放后,芜湖文化部门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整理的传统剧目主要有《安安送米》、《回头桥》、《三戏牡丹》、《合钵》、《祭塔》、《窦老送子》、《陈琳抱盒》、《闹院》、《逼休》、《扇坟》等。1959年招收了一批男女少年学员,正式建立“芜湖市梨簧戏剧团”,编演出《白蛇传》、《秦香莲》、《二度梅》、《三请樊梨花》等。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性本爱丘山”,也许泥簧戏“本是坊间狗尾草,无为招摇在高枝”。当芜湖的官办剧团因为“经费不足”、“演员老化”而偃旗息鼓时,中江桥、陡门山、后家山头的小剧场铿锵开锣。

发展地芜湖

芜湖市为安徽省省辖市,现下属四县(芜湖、繁昌、南陵、无为),四区(镜湖、弋江、鸠江、三山)。全市面积5988平方公里,人口384.21万。其中市区面积1064.7平方公里、人口123.8万。据抽样调查,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2‰,死亡率为4.5‰,自然增长率为4.7‰。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长江自城西南向东北缓缓流过,青弋江自东南向西北,穿城而过,汇入长江。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皖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口。

历史文化资源更是十分丰厚。繁昌县“人字洞”,是古人类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发现的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时间断代约在距今200万至250万年之间,把人类在亚洲活动的历史上溯了四五十万年,引起世界瞩目。繁昌柯家村古窑址,繁昌平铺乡“万牛墩”和南陵吴越土墩墓,南陵大工山铜矿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辉煌

解放后,该剧种迎来了新生。这时梨簧早几经演变,而不是当年那个只有盲艺人坐唱的曲艺了。至此,芜湖梨簧戏的曲目、曲谱才在市文化局的领导下进行发掘、整理,发扬并加以规范。上世纪80年代后,以舒缓、闲适为主旋律的梨簧戏渐渐失去了观众,剧团被取消。为保留剧种,市文化局成立了芜湖梨簧戏研究室,并汇编了芜湖地方戏志。

其实每个戏种之所以会面临现在困难,都有着一定的原因。这些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内因,也有外因。大部分戏种衰落是历史的选择结果,也可以理解为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从物种进化领域扩展到艺术领域。梨簧的衰落就是这一选择的结果。梨簧在之所以会在这一选择中被淘汰,原因要从多角度来看。从客观上和内因上看,梨簧本身曲调上的存在一些缺点,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戏剧艺术在不断发展,那些从曲艺本身到表演形式更完善的戏曲,如京剧、豫剧等,甚至是同在安徽的黄梅戏及徽剧,就存活了下来,并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从主观和外因上看,人们对音乐的喜好不断在变化,如今梨簧的节奏的过分舒缓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了,年轻人更喜欢的是那种张扬的音乐,轻快的节奏。失去了观众的梨簧也就只有无可奈何地退出文艺的历史舞台。

市文化局也曾希望保留梨簧剧团,但在多次民意调查后发现,群众已不再喜欢看梨簧戏,考虑到*经费及民意,最终取消了梨簧剧团。但令人欣慰的是市文化局为保留剧种作了大量工作。芜湖梨簧研究室的成立,芜湖地方戏志的汇编都为保留梨簧这一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作了贡献。张科长还强调说梨簧没有灭绝,没有消失,只是暂时淡出当今戏剧大舞台,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被保护着。一旦哪一天时机成熟,芜湖梨簧就有可能再次登上舞台,再现辉煌。


6、价值分析

地域价值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特定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文化形态、各种范式等因素的总和及其物质载体。芜湖的地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灿烂的历史文化;深厚的徽商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浓郁的宗教文化;多姿的旅游文化;朴实的茶文化。芜湖,昔日鸠鸟云集,芜藻丛生,吴头楚尾,代有废兴,因此芜湖无论从历史地理,抑或自然人文的角度,地域文化是渊深蕴藉、厚积而薄发的。芜湖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商埠,也是江南的鱼米之乡,百姓生活安定、相对富庶,梨簧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鲁迅先生曾说过:“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芜湖梨簧戏作为一种地方戏,自然和地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方面都体现出典型的地方人、地方事、地方情、地方味。因为地方戏的形成与这个地方的经济建设、风土人情、交通来往等方面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芜湖梨簧戏的唱词中带有典型的芜湖地方特色,芜湖梨簧戏的杂曲小调的唱腔多吸收了芜湖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歌谣发展而成,音乐旋律吸收了芜湖民间的摇篮曲、哭腔、卖白兰花调、旧私熟的咏诗诵书音调及芜湖民歌等,芜湖梨簧戏积淀着芜湖本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所以芜湖梨簧戏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价值。地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内在价值。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个水,因为文化的注入,山水就可以寄托心灵和性情,也能招引更多的人来驻足流连。梨簧戏让芜湖这座城市变得更有灵气和魅力。

语言价值

芜湖梨簧戏的唱词带有典型的芜湖地方特色,芜湖方言直接影响着芜湖梨簧戏旋律曲调和行腔产生的变化。《太平府志》方言条:“语轻清不如省会,而亦明白易晓”,“明白易晓”指的就是梨簧戏的唱词。剧中人的韵白与演唱使用的语言,都是纯粹的芜湖方言,通俗易懂。芜湖地处皖南,古属吴越之地,在六朝之前属于吴语区,因为北方人的迁徒和政治上的影响,受北方官话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从清同治期间的大量北方人口的移民,使这一地区成为江淮官话方言区。芜湖一带属吴语方言区,与普通话很相近,所以梨簧戏在江浙一带也很受欢迎。在演出传统题材的剧目时,则采用接近京剧韵白的吐字,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演现代戏,保留芜湖方言色彩,促使芜湖梨簧戏独具一格。吴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全部浊音字母,具有七种声调,保留了入声,而芜湖市区中只有五个声调。特别是清代以来,由于官话*的大举南下,加上芜湖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使芜湖话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加上近现代外来移民的增多,普通话的推广,芜湖市区的方言中,古吴语的成份已是风毛鳞角。梨簧戏对芜湖方言的传承也有着现实的意义。

历史价值

芜湖梨簧戏距今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芜湖梨簧戏的发展史伴随着芜湖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包含了芜湖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结合不同历史文化时期,梨簧戏的剧目上也有所变革,如《三打独乐园》就是为了在反帝反封建时期揭露帝国注意和封建官僚的恶性而编排,还有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编演的《鉴湖女侠》,为纪念党九十华诞而编排的《十想*》等。早期的芜湖梨簧戏多取于祈求平安吉祥的民间俗曲,如梨簧戏折子戏《金莲戏叔》中,就用了19种不同小曲,如“摇篮调”“划龙船调”等。这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芜湖的民间文化。芜湖梨簧戏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建设芜湖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保护芜湖梨簧戏不仅仅是在保护芜湖的传统文化,也是在承担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这对于提高芜湖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以及丰富安徽宝贵文化资源都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艺术价值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一种高度*的审美精神,一种*地把握世界的艺术方式。一直以来,芜湖梨簧戏是以其优美的唱腔和丰富的舞台表现力受到群众的欢迎,观览芜湖梨簧戏的剧目,还是比较有自身特色的,如《斩貂婵》、《清风亭》和折子《拷红》等,形成为自己的音乐曲牌和唱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适应大规模舞台演出的需要,广泛学习移植兄弟剧种的优秀剧目,加上自己组织作者进行原创搬上舞台的剧目,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梨簧独特韵味、适合舞台演出、并有较广泛的观众群的代表性剧目,如:《安安送米》、《送嫁》、《祭红菱》、《长生殿》、《珍珠塔》等。这些剧目的广泛演出,是梨簧最终走出说唱形式,成为独具一格的戏曲剧种的基础。如《牡丹亭》中,有一支曲子::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杜丽娘在婢女春香怂恿下,背父游园,才第一次看到大自然这美不胜收的春天,大好春将她内心深藏的活力唤醒,自己身心的美和大自然的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由生出惜春的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而在这里也表达了杜丽娘的无奈,成为了千古绝句。后几句看似写景:云霞雨丝,烟波画船,莺歌燕语,青山杜鹃,好一幅秀丽清新的江南风光图。“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又表达自我心声,这是一种无人欣赏的失落,无人关注的寂寞、年华虚度的不甘以及纯情少女渴望爱情而不得的怅怨心理。这样的作品艺术价值是不朽的。

芜湖梨簧戏的艺术价值是十分丰富的,它不同于周边皖江地区的黄梅戏调、皖南花鼓戏调的独特戏曲腔调,在它的基调中,既有来自西部的二簧、徽调的腔音,又有东面苏南的昆腔、评弹的韵味,吸收它们的精华,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了一种新调。故前人有“昆曲棒子二黄调,翻出新腔皆入妙”的美赞。再加上它的唱腔体系十分完整,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板腔体的构成有两种,曲牌体的构成多达三十余种。芜湖本地作为开风气之先的早期通商口岸的市民风情;它既有盲艺人浪迹乡野带来的泥土味,又有文人长期参与、熏陶所带来的书卷雅韵,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品味。

上一篇:宠物保险

下一篇:熊孩子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