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博物馆
青海省博物馆,是隶属于青海省文化厅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博物馆于1979年筹建,1986年9月26日正式建馆。现有藏品1万多件。其中有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石器、骨器、陶器和铜器;汉、唐时的铜印、铜俑、铜镜、碑刻、写经、木俑、铜钟、波斯银币;元代的纸币、石造像;明、清时期的瓷器、书画等。民族文物中有民族文字铜印、民族服饰,明、清王朝给少数民族地方官员的封诰以及佛经、佛像、唐卡、法器等宗教艺术品。革命文物中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时遗留的公文包、铜锅、军帽等。上述藏品以远古时代的彩陶、历代传世的民族文物和宗教艺术品最有特色。
中文名称:青海省博物馆
类别:历史博物馆
地点: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58号
开放时间:1986年9月26日
馆藏精品:铜鎏金观音造像、舞蹈纹彩陶盆、扎萨克印、唐卡等
1、馆舍简介
青海省博物馆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西宁市城西区西关大街58号。是文博院馆类人文旅游景区,也是青海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博物馆。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00平方米,内设主、侧展厅9个,展出面积9146平方米。核心景观有:《青海省史前文明展》、《青海民族文物展》、《藏传佛教艺术展》3个展览,曾获得第五届(2001~2002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展”提名奖。青海省博物馆自筹备起,就致力于地方历史、民族、民俗、宗教等文物的搜集和研究,如今馆藏和各类文物已达47000余件。新馆开放以来,推出了以时代先后为排序、以实物的形式集中反映青海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貌、又分别自成体系、各具特色的专题陈列。其整体建筑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手法,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为西宁古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青海省博物馆自筹备起,就致力于地方历史、民族、民俗、宗教等文物的搜集和研究,如今馆藏和各类文物已达47000余件。新馆开放以来,推出了以时代先后为排序、以实物的形式集中反映青海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貌、又分别自成体系、各具特色的专题陈列。
2、历史沿革
1957年,首次成立青海省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撤消。1978年8月29日,青海省博物馆筹备处再次成立,1986年9月26日,青海省博物馆正式建馆并对外开放。旧址位于西宁市城东区为民巷41号,原青海地方军阀马步芳的私人宅邸“馨庐”。1996年9月,被青海省委、省*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10月,被省教委命名为“学校德育教育基地”。1997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发文博系统“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5月1日,青海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3、筹建时间
博物馆于1979年筹建,1986年9月26日正式建馆。现有藏品1万多件。其中有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石器、骨器、陶器和铜器;汉、唐时的铜印、铜俑、铜镜、碑刻、写经、木俑、铜钟、波斯银币;元代的纸币、石造像;明、清时期的瓷器、书画等。民族文物中有民族文字铜印、民族服饰,明、清王朝给少数民族地方官员的封诰以及佛经、佛像、唐卡、法器等宗教艺术品。革命文物中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时遗留的公文包、铜锅、军帽等。历代传世的民族文物和宗教艺术品最有特色。
藏品中的裸体人像壶,造型奇特,器物的正面浮雕彩绘有人体全身塑像。另一件舞蹈纹彩陶盆,绘有3组各5人列队舞蹈的场面,表现了原始居民的舞乐生活。这两件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的艺术品,是青海数万件彩陶中的典型代表。该馆曾举办过《青海历史文物展览》,展出文物1000余件,表现从石器时代至封建社会晚期青海地方历史的发展进程。还举办过《藏汉关系文物展览》、《藏传佛教文物展览》、《历代货币展览》等。《藏传佛教文物展览》曾赴香港展出。
该馆编写有《唐蕃古道史料辑》和《藏传佛教艺术》画册。
4、馆藏文物
青海地处江河源头,历史悠久。地上、地下蕴藏丰富的文化宝藏,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出土的文物逾20万件,其中不少珍品,是举世注目的国之瑰宝。青海省博物馆自筹备起,就致力于地方历史、民族文物的搜集整理,馆藏的各类文物已达47000余件,不少珍品是举世瞩目的国之瑰宝,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50余件。
青海省博物馆推出了《青海史前文明展》、《青海民族文物展》、《青海藏传佛教艺术展》和《可爱的青海》四个专题陈列。《可爱的青海》展览以图片为主,辅之以沙盘模型,动物、矿物标本及先进的声、光、电手段,集中展示了青海旖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矿藏、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青海在工、农、牧等各行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及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
5、书画作品展
元月3日,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在青海省博物馆举行,这些出自名家之手的书画作品,给古城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展览由西宁市书法家协会、文博书画院举办,展出作品八十余幅,参展书画家五十余位。其中,赵朴初、刘炳森、黄永玉、何家英、胡佩衡、溥杰、王梦白诸位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品是首次来青展出。
6、雕塑简介
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的采访团来到了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新馆于2001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这是青海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博物馆。总面积20800平方米。内设主、侧展厅9个。青海地处江河源头,又是藏、汉、回、蒙、土、撒拉等多民族的聚居地,地上、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其中不少珍品是举世瞩目的国之瑰宝。青海省博物馆现有四个基本陈列:《青海史前文明展》、《青海民族文物展》、《青海藏传佛教艺术展》和《可爱的青海》。这四个陈列基本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列,既是青海历史文物的陈列内容,又分别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图为青海博物馆里一个惟妙惟肖的雕塑。
铜鎏金观音造像国宝级文物。由明朝皇帝赐给青海著名的瞿坛寺。像高146厘米,身姿婀娜,站立在莲花座上。衣饰线条流畅飘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体鎏金。其铸造工艺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术水平。
舞蹈纹彩陶盆
1975年出土。内壁绘有二组人物手拉手舞蹈的图案,一组13人,另一组11人。该器物构图巧妙、画面简洁、人物造型生动,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绘有人物舞蹈场面的画面,在艺术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研究中国原始社会人物风情的重要资料。
扎萨克印
“扎萨克”是蒙古语音译,意为“支配者”、“尊者”,是清代蒙古族地区旗长的称呼。此印是蒙古29旗旗印之一,它是清朝*管理青海蒙古各部,以及蒙古各旗在青海游牧的历史见证,为研究清代青藏地区的民族关系、政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敦煌经卷
该经卷系隋或唐初写就,是佛经《羯摩经》抄本。写本纸质较细,有韧性,经过染黄,略有水渍,按纸质色泽行字,皆合隋、唐规制。它用34张宽25.2~26.6厘米,长49.3~49.5厘米的染黄纸相互连缀而成,全长17米,共16790余字。卷首略有残缺。“羯摩”为梵文译音,意为“作业”,《羯摩经》是一部有关佛教戒律和忏悔内容的经典。
7、免费开放
随着各省博物馆相继向社会免费开放,青海省博物馆也已于2008年4月起对市民免费开放。
2008年2月26日,省博物馆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省内外群众进一步了解青海的一扇窗口,省博物馆承担着宣传青海本地文化,展示青海神奇魅力的任务,博物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后,在青海文化发展中所承担的任务将进一步加强。
8、特色活动
歌舞表演针对该馆历史文物陈列力求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体的情况,定期举办青海特有的土族、撒拉族歌舞表演,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激发社会各界人士了解青海历史文化的热情。
9、相关信息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58号
交通线路:9、25、12、18、40、2、84、85、31路等公交车
门票收费:免费
开放时间:淡季9:30~16:00旺季9:00~16:00
闭馆日:星期一
邮编:810008
10、博物馆发展
为何门庭冷落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场所,是构建社会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西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人宁可选择进茶园、逛商场等休闲方式,也不愿意踏入博物馆,使博物馆这座由科学、文化、艺术和历史共同铸就成的华丽殿堂,正以一种难言的失落形象,在我们的视野里渐渐地模糊……
博物馆正处于门庭冷落的境遇,这究竟是谁的尴尬?门庭冷落博物馆无所适从
国庆期间,家住西宁的刘先生带孩子参观了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以及青海民俗博物馆。刘先生说,刚刚上小学的儿子在参观过程中流露出了极大的兴趣。决定带儿子经常参观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他的孩子增长知识的第二课堂。
欣喜之余,刘先生又不免有了几分忧虑:西宁乃至全省,博物馆的功能正在日益淡化,在这不争的事实面前,刘先生更感到茫然:对博物馆今后的期待会有收获吗?
无独有偶。每逢假日,张女士总会带着孩子来到青海省博物馆,但每次的参观,都让她很无奈,甚至失望。原因很简单:进博物馆参观不仅要花钱买门票,而且博物馆内展览的内容数年如一。展览内容陈旧、展品乏善可陈、布展生硬死板、图解说教味浓重……凡此种种的通病,不仅让孩子心生厌倦,也让她非常无奈又尴尬。
和他们一样,有许多参观者声称他们不愿再次去参观省内的一些博物馆了。理由也简单:博物馆的服务、讲解、宣传力度等都令参观者感到不满意。
记者在西宁的一些广场、街道、博物馆门前,对数名市民就有关博物馆问题进行了随机采访。大部分人对博物馆的教育作用给予了肯定,认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增长知识是参观博物馆的主要目的。但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许多人不了解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及相关知识,甚至有人告诉记者,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却是他们了解博物馆的重要途径。
痼疾难治博物馆求医无果
西宁地区已有正式对社会开放的博物馆4座,其中包括社会历史类、名人故居类、自然科技类、民族宗教类等几个类别。这些形式各异的博物馆,都在为高原文明的传承小心翼翼地保留着珍贵的历史文物。2001年5月,青海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是青海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博物馆。省博物馆不仅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也与新宁广场构成了高原夏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省会西宁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推出了《青海史前文明展》、《青海民族文物展》、《青海藏传佛教艺术展》和《可爱的青海》四个专题陈列,基本上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以实物的形式集中反映了青海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概貌,又分别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其收藏品大多凝聚了当时人类智慧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珍奇异宝。
以西北军阀马步芳私宅“馨庐”为基础修缮改造而成的青海省民俗博物馆的开馆,标志着青海地域文化又有了一大新看点!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馨庐”,青海省保存完整的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古建筑群,院落设计精巧,建筑古朴典雅。因其在建筑材料上选用了大量的玉石,民间又称为“玉石公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但由于每张30元的门票,不仅让许多青少年望馆兴叹,就连许多市民也只好望而却步!显然,门票已成了参观博物馆的一道“门槛”。
还有坐落于西宁市南山公园的青海省首家民营博物馆———青海雪域民俗博物馆,我国最大的彩陶博物馆———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由青海金诃藏药投资兴建的世界第一座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尽管都为各自的发展经营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都遭遇着门庭冷落的尴尬局面!文化地位的缺失,更让这些博物馆有着许多说不出来的痛!
杯水车薪博物馆举步维艰
众所周知,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博物馆应该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搜集、保存、研究、教育和欣赏是博物馆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新型博物馆更是集收藏、研究、陈列、教育四项职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社会机构。人们也把现代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主要定位于“教育”,通过收藏实物资料,成为信息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担负起引导人、教育人和塑造人的重任,使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为更多的公众所接受和共享。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展览,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拓宽了知识传播的渠道。尽管我省的博物馆现状令人担忧,但群众普遍认为,博物馆已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在质疑的同时,他们依然对博物馆寄予厚望:运用高科技手段辅助讲解,营造幽雅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免收门票等等。
据悉,由于国家财政拨给的经费相当有限,门票仍是博物馆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我省的几家博物馆而言,为了生存和发展,*的拨款和其他微薄的收入已成为博物馆单薄的经费来源渠道。而这一渠道很难满足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甚至维持生存的需要。于是,抬高门票价格,寻找高收益的经济来源已是博物馆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公益色彩稀释化,社会效益形式化,服务内容过分商品化的现状,导致了百姓的不满和博物馆的畸形发展。与此同时,和全国一样,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进步,在我省的博物馆发展事业中,许多问题也逐渐开始在经济繁华的都市水面上浮出:博物馆藏品不足;业务人员对藏品历史、地区历史了解不深;在陈列设计、宣传教育中难以充分挖掘藏品的历史价值;对文物的鉴别、修复、保护水平也亟需提高,尤其遗址类、艺术类、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有待加快步伐……真正称得上是任重而道远。
忧虑背后博物馆期待振兴
针对这样的现状,有专家指出,创新思路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根基。同时,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好地开展文物收藏与保管、陈列展览和宣教工作更是当务之急。在青海这样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博物馆的发展,应该充分挖掘藏品的文化优势和地域优势;通过不断丰富和深化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同时,如何将博物馆的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备的发展目标,从而更好地实现博物馆保护文物、传播知识、教育公众、服务社会的功能,也是青海博物馆事业今后发展中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不景气的博物馆尽快成为公众高品位文化享受的重要场所,使博物馆成为高原人民群众最便捷的文化服务机构,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