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杨陵区
政区位置杨陵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东以漆水河与武功县为界,南以渭河与周至县相望,北以河与扶风县毗邻,西与扶风县接壤。东、西各距西安、宝鸡90公里。
中文名称:杨陵区
外文名称:YanglingDistrict
别名:农科城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陕西省咸阳市
*驻地:杨陵街道
电话区号:029
邮政区码:712100
地理位置: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腹地
面积:134平方千米
方言:关中方言
火车站:杨陵站、杨陵南站
车牌代码:陕V
区划代码:610403
1、历史沿革
本区系由武功县的原杨陵镇逐步演变而来。1979年2月,成立武功县杨陵特区。1982年6月,特区改属宝鸡市直辖。1982年10月,将今扶风县的五泉公社划归特区。1982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在杨陵镇设立县级杨陵区,仍属宝鸡市直辖;1983年11月1日,该属咸阳市直辖。
因本区的今地域由武功、扶风县的原辖地组成,所以,本区成立前的建置沿革随武功、扶风县的建置沿革变更而变更。具体沿革如下述。
早在5000年以前,区域内既有先民繁衍生息。传说尧舜时代,居住着有邰氏氏族。有邰氏的女儿姜女原,作了轩辕黄帝曾孙帝喾的正妃,姜女原的儿子名弃,“教民稼穑”有功,被帝舜擢拔为主管农业的官员——后稷,封邰国,赐姓姬,为周族始祖。传至商朝后期,周文王建都丰邑,邰地仍属周的领地。
周、秦时期(前11世纪~前206年)
杨凌区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都镐京,今区域系京畿之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因秦襄公护驾有功,将岐丰之地赐予秦。此后,区境便成为秦国的辖区。
秦孝公为了革除分封制的弊端,加强朝廷集权,于公元前350年在辖地推行朝廷、郡、县、乡、亭、里六级行政管理*,设邰、武功等41县。邰县治所在今区域。武功县治所在今眉县东20公里处。
秦末,项羽入关,废郡县,兴分封,将秦内史和上郡分成雍、翟、塞三国,谓之三秦。壅国都废丘,即今兴平县东南十里南佐村一带,邰县属壅国辖地。
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06~581年)
西汉初,沿用秦制,邰县仍属内史辖区。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以长安为中心,分置左右内史。长安以东为左内史,长安以西为右内史,邰县属右内史辖地。太初元年(104),改长安以东为京兆尹,渭城以西为右扶风,长陵以北为左翊,谓之三辅。设司隶校尉,统领三辅。右扶风治所长安,领邰县等21县。
三国时,关中系曹魏辖区。魏文帝改京兆郡,左冯翊为冯翊郡,右扶风为扶风郡。扶风郡治所迁至槐里,领武功、美阳等10县。美阳县治今传扶风县法门镇,武功县治未变。今区域分属武功、美阳二县管辖。
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在扶风郡治槐里置始平郡,领武功等五县;迁扶风郡治至池阳,即今泾阳县,领美阳等六县。今境域分属武功、美阳二县管辖。
郝连勃勃昌武元年(418)十二月,武功、美阳均属夏之北秦州。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美阳县,置周城县,治所周原,将美阳县地域并入周城县。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废武功县,置武功郡,治所始在中亭川,后迁至邰城。复置美阳县,治所始在邰城,后迁至崇正镇,辖武功县全境和扶风南部。武功郡领美阳等十二县,今区域曾先后分属周城县、武功郡和美阳县管辖。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废武功郡和美阳县,复置武功县,治所中亭川;将美阳县地域并入歧山县。移周城县治于眉城。在原周城县址设三龙县。今区域分属武功县、周城县管辖。
隋至五代时期(581~960年)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郡设州。武功县归属雍州。今区域的隶属关系亦随之变更。
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州复郡。京兆郡领武功等22县,郡治长安。扶风郡领岐山等10县,郡治雍城。今区域亦随关中区划的变更而变更。
唐代初,将全国划分为关内等10道。道下设府州,府州下设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京兆郡为雍州;三年(620)置稷州,领武功、扶风等四县。扶风县治所长宁。改扶风郡为岐州,领氵韦川等县,氵韦川治所在今扶风县城。太宗贞观元年(627),废稷州,改隶雍州,撤扶风,并其地入武功,贞观八年(634),改岐州为凤翔府。本区域分属武功、扶风管辖。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复置稷州,领武功等5县,属京兆府;大足元年(701)废稷州,武功仍属雍州;玄宗开元元年(713),武功改属京兆府。后唐同光元年(923),武功改隶凤翔府;明宗长兴元年(930),复属京兆府。后晋置武功郡,隶属昌军路。后周改郡为县,隶永兴军路。在此期间,扶风县置未变。今区域仍分属武功、扶风管辖。
宋至清时期(961~1911年)
宋初,分全国为15路,后增至23路。路辖府、州、军。府、州、军辖县。武功县隶属永兴军路京兆府;徽宗政和八年(1118),改隶环庆路醴州;扶风县隶秦凤路凤翔府;高宗建炎元(1127),扶风县更名为扶兴县,旋复旧名,隶凤翔路凤翔府。
北宋末年,金人占领北方,行政区划沿袭宋制,分统治区为19路。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武功县隶京兆府乾州;孝宗淳熙十六年(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名武亭县,仍属乾州。
高宗绍兴十二年(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扶风县隶熙秦路凤翔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隶凤翔路凤翔府。
元改全国11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府、州、县四级政权机构。其中也有路领州、县者,还有府、州不属路而直属省者。蒙古建国号为“元”之前的世祖至元元年(1264),武亭县复名武功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乾州;扶风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凤翔府。
明改全国为二直隶及13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辖府、州、县。太祖洪武九年(1376),武功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乾州;扶风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凤翔府。
清分全国为23省,省下设道、府、州、县。圣祖康熙五年(1666),武功县隶西安府;扶风县隶凤分阝道凤翔府。世宗雍正三年(1725),武功县改属乾州。
此期间,今区域的归属分别随武功、扶风两县归属关系的变更而变更。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
中华民国建立后,分全国为28个省及*地方。民国2年(1913),陕西省领关中、榆林、治中三道。武功、扶风两县均为隶属关中道。
民国17年(1928),撤销道制,只存省、县两级,武功、扶风直属省辖。
民国27年(1938),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成立,两县均属其管辖。
*时期(1949~)
建国后,1950年2月10日,陕西省人民*成立,全省整编为宝鸡、咸阳等9个专区和1个直辖县。武功、扶风县隶属宝鸡专区。1956年10月1日,撤销宝鸡专区,县归省直辖。1958年11月4日,兴平、武功、扶风县合并为兴平县,时称大县。1961年9月10日,恢复宝鸡专区及武功、扶风县建制,武功、扶风县仍归宝鸡专区管辖。1979年2月,成立武功县杨陵特区。1982年6月,将武功县杨陵区改属宝鸡直辖市。1982年10月,将扶风县的杨陵特区改属宝鸡市直辖。1982年10月,将扶风县的五泉公社划归特区。1982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在武功县杨陵镇设立县级杨陵区,仍直属宝鸡市。1983年11月1日改为直属咸阳市。1997年7月29日,*示范区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成立,杨陵区划归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
2、行政区划
杨陵区辖1个街道、1个镇、3个乡:
杨凌区
杨陵街道辖:康乐路、西农路、邰城路、神果路4个社区居委会。
五泉镇辖:五泉、斜上、汤家、高家、郭管、毕公、绛中、绛南、王上、桶张、崔家、帅家、上湾、茂陵、椒生、夹道、曹沟、曹堡、朱家19个村委会。
李台乡辖:杜家坡、胡家底、北崖、南崖、东桥、西桥、陈小寨、李台、淡家堡、徐东湾、徐西湾、穆家寨、永安、五星15个村委会。
杨村乡辖:上代、下代、付家庄、彭家窑、姚南、姚北、姚东、董家庄、半个城、上川口、下川口、南庄、柴家咀、乔家底、南杨、北杨、夏家沟、曹新庄、马家底、崔东沟、元树、崔西沟、张家岗、刘黄堡24个村委会。
大寨乡辖:寨东、寨西、西小寨、孟家寨、蒋家寨、周家、官村、陈沟、黎沟、杜寨、东卜、西卜、南卜、梁氏窑14个村委会。
3、地理环境
地质
杨陵区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南端的渭河地堑,属渭河谷地新生代断陷沉降带。境内较大的断裂构造主要有宝鸡——咸阳大断裂的张性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偏西)。按其性质归属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弧断裂之一,构造形迹为隐伏断层。陇西系的歧山——哑柏断裂,从杨陵区西部穿过。
杨凌区
地貌
区内地势南低北高,依次形成三道塬坡,海拔435-563米。境内塬、坡、滩地交错,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水文
区内三面环水,宝鸡峡二支渠、渭惠渠、渭高干渠等人工渠系越境而过,水资源丰富、水利条件优越。
气候
年降水量635.1—663.9毫米,年均气温12.9℃,属暖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
4、经济概况
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0.79亿元,是2006年的2.9倍,年均增长1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1亿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2.32亿元和1.29亿元,是2006年的3.1倍和2.9倍,年均增长25.5%和24.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5999元和9110元,是2006年的2.2倍和2.4倍,年均增长17.1%和18.7%。经济发展方式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五年前的8.3:46.7:45调整到7.9:49.7:42.4。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2008年、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
杨凌区
工业
工业区、乡、村工业企业同步发展,现有工业企业136家。“工业富区”战略初见成效,以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农资农化生产为特色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一批入区企业跨入规模以上行列。
农业
农业围绕“现代农业看杨凌”目标,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初步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累计投资22亿元,培育形成了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畜牧养殖等八类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质量安全、市场营销等体系基本建立,园区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现代农业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通过园区建设实践,探索出行政推动、项目整合、土地流转、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等有效机制,破解了建设过程中“组织方式、资金、土地”等诸多难题。累计引进涉农企业31家,发展经济合作组织280多个,建立土地银行37家,流转土地4.2万亩。全区农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2.8亿元增长到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
城市建设以专业市场、房地产、商贸开发为主,建成了一批安居工程、专业市场和商贸区,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宜人居,顺利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荣获国家卫生区称号。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科技及品牌优势,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农资农药等特色优势产业,2011年招商到位资金18.2亿元,是2006年的6.5倍,我区被评为2009年度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单位。非公经济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2011年被评为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区”。
财贸金融
财贸金融2011年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2.32亿元和1.29亿元,是2006年的3.1倍和2.9倍,年均增长25.5%和24.3%;区内设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
5、交通通讯
交通通讯区内交通畅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班车目标。陇海铁路、西宝中线公路和西宝高速公路贯通全境,客货运输便利。邮电通讯发达,实现通讯传输数字化。互联网、无线移动通讯深入城乡广大居民家庭。全区有线光缆电视转播电视节目40多套。
6、科教文卫
杨陵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所在地,农业科研教学单位集中,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成果丰硕。驻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大学云集着70多个学科、5000多名农业科技精英,先后为国内外培养农业科技人才7万多名;5000多项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后产生的经济效益达2500多亿元。
全区共有高级中学1所、乡办初级中学5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29所、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24000多人。率先在全省通过了“两基”达标验收,教育普及率100%,脱盲率98.2%。职工俱乐部、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体机构及活动设施齐全。乡(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区内有《农业科技报》等2家报社,报纸发行全国。有各级图书馆、站、室86处,大中型书店6个,藏书20多万册。
区内拥有卫生医疗机构21个,病床238张,卫生员312人。村级医疗站66个,个体诊所49个,医护人员149人。全区“四苗”普及率100%;无典型地方病病例发生。杨凌示范区医院暨陕西省人民医院协作医院,设备先进、水平一流,全天候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7、杨陵优势
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科教基地和国家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所在地,杨陵以“农科城”闻名于世,是世界上少有的农业科技力量、科研成果和农业高科技产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杨凌”品牌已享誉国内外,示范区成立九年多来,这里由“农科乡”变成“农科城”,城市面貌的改进速度、高新企业的进驻速度、产学研的结合速度、科研水平的长进速度等都呈快速增长态势。如今每年11月举办的杨凌“农高会”参加人超过百万人次,已成为全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区内高等学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设有研究生院。
杨凌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在“建设西北”、“开发西北”的时代呼声中,1934年,经国民*批准,著名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杨虎城将军选址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杨陵,倡办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99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由*重点中专陕西省农业学校、水利学校和省级重点中专陕西省林业学校合并改制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历史可追溯至1934年于右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创建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职,是我国举办职业教育最早的院校之一。
两所学校的合并,实现了科研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实质性整合,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大学。这两所高校,学科涵盖理、工、经、管、文、法等门类。拥有博士授予点58个,硕士授予点78个,农业科教人员4000多名,在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了6位院士,每年可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000多人,本专科毕业生10000多人,累计培养出7万多名农业科教人才。拥有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研究中心26个,每年可取得农业科研成果50多项,累计培育5000多项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2500亿元。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科教人员普及和示范基地辐射,大量农业科技成果不仅在区内开花结果,还在附近农村、省内甚至全国起到较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据统计,自示范区成立以来,已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000多项。为促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杨陵区采取得力措施,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持股、科技型企业注册、科研成果评估入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倾斜政策。一流的科研环境,多层次的人才梯队,权威的专家群体,领先的科研水平,可提供充足的科技人才资源和坚实的技术支撑服务。
8、农耕文化
杨陵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
杨凌区
后稷(hòujì)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原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又名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周后稷,其母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足迹,踏之,践之而动如孕。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尧听说,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因初时欲弃之,故名曰“弃”。弃为小儿时,戏耍就爱植树木,种麻菽,已而树木茂盛、麻菽丰美。及步入成人,遂酷好农耕。他有相地之宜,种植五谷,成果丰硕,农人纷纷效法,影响很大。帝尧知道后,即封他为农师。弃“教民稼穑”,天下尽得其利,弃之于民,功莫大焉,帝舜封弃于邰,赐号曰:“后稷”。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别姓姬氏。”其后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是为周。
9、旅游景点
中国克隆动物基地
是集教学、科研、参观、游览为一体的生物高科技园区。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山羊群体,有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还有他们的“基因”传代;
后稷教稼园
后稷教稼园
园内有近10亩53种花卉苗木。园内设有农业科技史展馆,分别展示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史和从古至今为农业做出贡献的名人以及他们的成果介绍。
农大博览园
包括逸夫科技馆动物博物馆和昆虫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植物分类园、树木园。
水上运动中心
陕西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杨凌区水上运动中心)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水域占地700亩,正常水深为5米,水源为地下自然补给,水面宽阔,水质清澈;主要承担着我省赛艇、皮划艇运动训练和竞赛任务,同时依托独有的园区设施,为广大群众提供旅游休闲服务。
隋泰陵
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合葬陵。
10、著名人物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伟大的皇帝”,他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以贞观之治而名垂青史,声誉海内外。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诞生于陕西省杨陵区李台乡建子沟村的恩义寺(唐庆善宫),现建子沟中学院内的“唐王洞”中。只因杨陵原属武功县管辖,1982年成立杨陵区,属县级。现在的杨凌火车站此前一直称武功车站,现在的武功车站以前称普集镇车站。现在的建子沟中学在解放初为“武功县二区二完小”。因而历史上所说的“武功别馆”“武功旧宅”唐高祖武德六年改称为”庆善宫”,也就是现在的杨凌建子沟恩义寺。恩义寺始建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这次建成后称“恩义寺”至今,此前也曾称为“恩养寺”。该寺在1958年大炼钢铁及其后的*中几度被毁,仅存的一座上殿也在2002年3月15日被强行拆除,唯一的一个*认可的区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唐王洞”,也只有一块文物保护碑在立,而唐王洞已被夷为平地,只有文物保护碑及石塔(栓马桩)在唐王洞原址竖立。
汤鼎铭
汤鼎铭(1876~1948)杨陵人,幼时随父学医,聪颖好学,20岁即能独立行医。广泛收集民间验方,充实提高祖传秘方,,并自制成药,对痈疽、疗疮、无名肿毒等疾病,能药到病除,深受患者赞扬。民国22年(1933),扶风县县长童曙明赠“良医济世”牌匾一面。
11、美食特产
长武锅盔
长武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
杨凌蘸水面
杨凌多面馆,去杨凌者,主人皆要请其吃面,是唯面独尊的一元化饮食格局,只有统一到唯面独尊的饮食一元化,才有后续的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百面争鸣之局面。今次又到了杨凌,原本是与CCTV做《麦子问题》的节目,麦子是要磨面的,吃面就是吃麦子,故将面吃透了亦有必要,从面到麦子则是一种细致入微的品味罢。
杨凌过去不叫杨凌,叫杨陵,是隋炀帝的寝陵,关中产麦武功县所辖,建杨凌农业示范区之际更名杨凌。也是中国传说中的后稷教给人们种植庄稼的地方;稍早,是杨虎城和于佑任建国民西北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现在已经更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含院校七所,欲发展一个现代农业科学城,绿色硅谷。然地名的更迭及世事的沧桑,关中人吃面的口味未曾更变,面是越吃越长,长到1.5-3米,也越吃越宽,宽到3-5厘米,这样的面在杨凌就叫做蘸水面。
枣卤沫糊
红豆熬汤,放红枣汁,调入面糊,煮熟热食。味美色佳,有滋补功效。
窝窝面
窝窝面的原料有:精粉、蘑菇、鸡蛋、肉米、核桃仁、木耳、蒜苗、广米、姜、葱、粉面、香油、酱油、味精等.其制作方法是:用鸡蛋和面(比例为1个鸡蛋1两面)。面和好后,以案上擀平(约2至3分厚),切成筷子粗细的条,再切成方丁。将切好的面丁在干面中拌匀,用筷子的园头将面丁一个个都戳成园窝形.汤锅从旺火上,加清水烧开,将窝窝面下锅煮熟,捞出置汤盘中,将肉末在油锅中煽炒后,放入汤盆中,加入鸡汤和葱、姜末、盐、调料适量,然后加入窝窝面,上笼蒸透取出。蘑菇3钱(每碗量)单锅加入水1市斤,另锅蒸约30分钟,捞出凉水洗净切成片,旺火加热,放入主、辅料,加入蘑菇汤或鸡汤,盛入碗,再撒上核桃仁、蛋饼丝、蒜苗或葱丝,最后滴香油即成。
雪花糖
雪花糖是由灶糖加芝麻改进而成.灶糖是古人专为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用,后逐渐演进为雪花糖,历来受省内外人称赞,向为馈赠亲友之佳品。雪花糖系节令性产品,每年入冬,即陆续生产上市,到来年春暖停产,使其能保持酥脆爽口,香甜味长之特点,且具有健胃、润肠、止咳化痰之功效。雪花糖的配料:小米100斤、芝麻50斤、大麦芽10斤。近年来,有的糖坊还增添了核桃仁、桂花、青红丝、果子露、香精等佐料,使其味道更加香甜可口,绚丽美观,为优质雪花糖.雪花糖制作程序是先将小米用水泡透,上笼蒸熟,再拌上碾面的大麦芽使其发酵,再装进有隙孔的大瓮里,倒进开水把米汁淋出来,倒入锅里用碳火去熬,等熬稠后取出扯成糖胚,再将糖胚放入锅里加火溶化,掺入炒熟去皮的芝麻搅拌均匀,提到案板上摊成糖板,用刀切成薄如纸张般的连刀纹,工序即毕,卖时不用刀切,只用手轻轻一掰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