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传统造园技艺(扬州园林营造技艺)

科普小知识2022-10-03 14:28:58
...

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扬州园林营造技艺项目成功入选。兼具南秀北雄的扬州园林以其建筑上独特的成就与风格,成为扬州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扬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

1、历史

渊源

肇始于汉

扬州园林肇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成熟于宋明,鼎盛于清代乾隆时期。

公元前150年,汉吴王刘濞曾在扬州北郊筑有钓台;南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徐湛之构建“风亭、月观、吹台、琴室”;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建十宫;唐代,“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宋代,扬州太守欧阳修、韩琦曾建有平山堂、四并堂等;明代,计成筑“寤园”、“影园”,并著世界上第一部造园学专著《园冶》;清康乾时期,形成瘦西湖风景区,是我国集景式湖上园林的代表作,与此同时大小盐商们在城内外建62座宅第或别墅园林;民国期间,徐园、熊园等二十余座住宅园林相继建成。

扬州园林营造技艺也在构建扬州园林中世代传承,不断发展,自成体系,走向成熟。扬州园林史其实就是扬州传统园林营造技艺的发展史。

综述

扬州园林体现了独特之美

明人计成于扬州造园并由此撰写《园冶》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造园学的专著,高度概括了扬州造园的理论与实践,至今仍被造园家们奉为经典。


扬州园林景观

扬州营造的传统园林,不仅在外形上,而且在结构上、细作上均显现出独特的美。它融汇南北,自成一格,雄伟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而堂庑廊亭的高敞挺拔,假山的沉厚苍古,花墙的玲珑透漏,更是别处所不及。其诗画品格和精致做派,彰显出独特的风格与成就。“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垒石胜。”“造屋之工,当以扬州为第一。”

扬州“宅园结合”,“在建筑上有其独特的成就与风格,是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地区”。营造宅园,精选材质,精工细作,不仅追求整体效果,而且在细微之处亦极尽雕琢之能。园林建筑中复道回廊、花窗雕饰、磨砖对缝墙等,无不表现出扬州造屋之工的精致。

扬派叠石讲究“中空外奇”,或挑法造险、或飘法求动。洞内或置石床、石凳、石桌,或引水、布桥,造景别有洞天,可游、可观、可居,空透处深不可测,突兀处险象万千。清初画家石涛创作的“片石山房”,为“人间孤本”。个园的“四季假山”,“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堪称国内孤例。

扬州筑园擅作“旱园水意”,造出山溪、瀑布、河流、波涛等形状,船舳、桥梁、水榭、池岸等临水景物,使人产生无水似有水,水在意中的感受。其概括和提炼的水景更具象征性和艺术性;在花木的配置上,注重品种、形姿、色彩、寓意以及与其他景观的关系,追求精致。

中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认为:“扬州的园林与住宅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可供现代园林建筑借鉴”。这门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不仅对维护和利用历代名园、历史街区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打造文化城市、园林城市,美化人民群众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弥足珍贵的价值。

2、地域

扬州园林文化独树一帜

扬州地处南北走向的运河与东西走向的长江之交汇点上,自古即有“楚尾吴头,江淮名邑”之称。扬州作为交通枢纽与商贸重镇,擅舟楫之便,得人文之胜;这里风光明媚,物产富饶,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这不仅表现在独树一帜的园林胜迹,更表现在其文化创造的氛围浓厚与心理成熟上。

扬州的自然环境,既有平坦的地势,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以及较好的土质,有利于劳动生产与生活,又地处交通的中心,商业发达,因此经济繁荣,促进了扬州传统园林的发展。扬州作为文化重镇,产生过、活动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文化名人,其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与传播、绵延不息的文化承续,从来没有湮灭或消沉过。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扬州,使其作为中华文化之区的鲜明形象日久弥新。

明清时代的扬州,商业经济繁荣,私家造园蔚然成风,一度吸引了大批南北造园匠人汇聚扬州。因而,扬州园林也综合了南北的特色,自成一格,并日趋成熟,转而影响到以扬州为中心的苏北大部及苏南宁、镇两地和安徽一带。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扬州园林甲天下”、“造屋之高,当以扬州为第一”,扬州园林营造技艺享誉全国乃至海外,各地或邀扬州园艺师、匠人前往造园,或仿效扬州造园之法。

3、特征

具有极为浓郁的书卷气

传统园林营造技艺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建筑学、力学、美学、民俗学等诸多科学领域,具体的营造技艺主要包括建筑、筑山、理水、植物等要素。

扬州传统园林建筑不仅在外形上、而且在结构上、细作上均显现出独特的美。


扬州园林景观

扬州“宅园结合”,精选材质,精工细作,不仅追求整体效果,而且在细微之处亦极尽雕琢之能。园林建筑中复道回廊、花窗雕饰、磨砖对缝墙等,无不表现出扬州造屋之工的精致。

扬派叠石“中空外奇”,或挑法造险、或飘法求动。空透处深不可测,突兀处险象万千。扬州的“旱园水意”,其概括和提炼的水景更具象征性和艺术性;在花木的配置上,注重品种、形姿、色彩、寓意以及与其他景观的关系,追求精致。

兼具南秀北雄。扬州园林综合了南北的特色,自成一格,雄伟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其堂庑廊亭的高敞挺拔,假山的沉厚苍古,花墙的玲珑透漏,更是别处所不及。扬州在建筑上有其独特的成就与风格,是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地区。

蕴含诗画意境。扬州传统园林堪称翰墨园林,书卷气极为浓郁,古色古香,如诗如画,典雅清新,意境深远。扬派叠石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沉厚苍古,意境深远,有“立体诗画”之美誉。

技法精致独特。扬州营造宅园,精选材质,精工细作,不仅追求整体效果,而且在细微之处亦极尽雕琢之能。扬派叠石从构思到拼叠,讲求“中空外奇”的美学法则,或挑法造险、或飘法求动。虚实相生、巧以因借,创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平远、高远、深远之境,给予观赏者以深刻的哲思和悠远的韵味。

4、价值

文化城市园林城市的重要载体

扬州遗存的历代名园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反映了建造时期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审美观念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们是古代能工巧匠艺术创造的结晶,成为今天研究历史科学的实物例证。

扬州造园科技含量高,地方特色浓郁。用扬州造园法建筑、掇山、理水、绿化,多姿多彩,意境深远,宛如一幅幅流传至今的山水画,有诱人的艺术魅力和观赏性。明代计成的《园冶》一书,至今仍被造园家们奉为经典。

扬州园林营造技艺已逐步形成为体系完整、独具一格的艺术门类。这门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不仅对维护和利用历代名园、历史街区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打造文化城市、园林城市,美化人民群众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弥足珍贵的价值。

5、传承

相师和匠师构成两条脉络

自清末以来,扬州古代园林多有损毁,尽管*及相关部门已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扬州园林营造技艺充分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但恢复到扬州园林繁盛时期的景象尚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目前,扬州园林施工队伍虽人数众多,但因任务繁重,一些匠工未经专业培训便匆忙上岗,一些项目忽视了对原本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维护。扬州园林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批既熟悉传统文化,又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艺的高端人才。目前,这类人才十分缺乏,尤其缺乏对传统园林营造技艺有深入研究的人才。

扬州传统园林营造技艺的传承,基本上分为两条脉络。一条是相师的传承,分别由文人、画家、建筑设计师组成,传承方式主要表现在学术、风格层面上的延续。历代相师之间并无直接的师徒承接关系,其中专职建筑师或有师承关系,但无从稽考。另一条是匠师的传承,由瓦、木、石、漆、刻等各种相关技艺的艺人组成,口传心授,世代相承。可惜的是,谱系甚不清晰。相师和匠师相互结合,共同实现了扬州传统园林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扬州历代造园名家有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的计成(造园家)、石涛(扬派叠石创始人);清乾隆年间的董道士(扬派叠石成熟期代表人)、仇好石(相师);清乾嘉年间的王庭余(叠山能手)、张国泰(叠山能手);民国至当代的余继之(叠石相师)、王再云(叠山能手)、王鹤春(叠山能手)、王鹤兰(叠山能手)、吴肇钊(设计专家)、方惠(叠山能手)、孙玉根(叠山能手)、周永财(叠山能手)、王鹿枝(叠山能手)。扬州堡城的王氏是一个叠石世家,至今已传承了7代近300年。另有,瓦作赵春山传赵金榜,再传赵立昌,又有高家辉传周启凤,传徐嘉宝,再传高亮;木作吕永信传吕元熙,再传吕晓明。

扬州见于史书记载的园林数以百计。扬州现代学者朱江先生所著《扬州园林品赏录》一书中,收录诸家著述,记载的园林竟达240余所。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战乱不断,扬州园林屡遭劫难,现存大多为清朝修建的,其代表性作品有瘦西湖、何园、个园、小盘谷等园林,片石山房、卷石洞天、四季假山等叠石名篇以及若干盐商住宅。

上一篇:葡萄风信子

下一篇:大岩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