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华虎头蟹

科普小知识2022-10-03 14:49:45
...

中华虎头蟹外形奇特,头胸甲圆形,表明有颗粒状隆起在前部及中部特别显著。鳃区各有一个呈深紫色圆斑,如虎眼状。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口、山东半岛、渤海湾、辽东半岛等海域。朝鲜半岛、菲律宾也有分布,为近海温水性大型经济蟹类,生活于浅海泥沙底。

1、基本信息


中华虎头蟹

中文学名:中华虎头蟹

拉丁学名:Orithyiasinica

别称:虎头蟹、馒头蟹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甲壳纲

亚纲:软甲亚纲

目:十足目

亚目:短尾次目Brachyura

科:虎头蟹科Orithyedae

亚科:虎头蟹亚科

属:馒头蟹科

英文名称:ChineseTiger-headCrab

2、品种简介

中华虎头蟹外形奇特,头胸甲圆形,表明有颗粒状隆起在前部及中部特别显著。鳃区各有一个呈深紫色圆斑,如虎眼状。额部窄,具3锐齿,中部较大而突出长度稍大于宽度。分区明显,疣状突起对称地分布于各区中心。额具3个锐齿,居中者较大,前侧缘具2个疣状突起及一壮刺,后侧缘具两壮刺,后缘圆钝。螯足不对称,左大右小。第4对步足呈桨状,指节扁平卵圆形。腹部雄性短小呈三角形,雌性卵圆形。栖息于浅海泥砂底上,我国黄渤海及东南沿海,均有分布。

生长十分缓慢,一只半斤重的虎头蟹,需要生长三四年。

近年来,随着海洋沙滩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虎头蟹越来越少,连渔民都很少见到了。

3、外形特征

中华虎头蟹外形奇特,色泽鲜艳,头胸甲圆形,表明有颗粒状隆起在前部及中部特别显著。鳃区各有一个呈深紫色圆斑,如虎眼状。额部窄,具3锐齿,中部较大而突出长度稍大于宽度。分区明显,疣状突起对称地分布于各区中心。额具3个锐齿,居中者较大,前侧缘具2个疣状突起及一壮刺,后侧缘具两壮刺,后缘圆钝。螯足不对称,左大右小。第4对步足呈桨状,指节扁平卵圆形。腹部雄性短小呈三角形,雌性卵圆形。

4、生活习性


中华虎头蟹

中华虎头蟹活动有规律性,常昼伏夜出,多在夜间觅食,有明显的趋光性。喜欢生活在沙质、泥沙质的海底,游泳全凭游泳足,运动时用它的前3对步足之爪左右爬行,偶尔也会前后爬行,休息时用末对步足掘沙,将自己埋伏起来。中华虎头蟹和其他海洋蟹类一样,性格凶猛,十分好斗,幼蟹有明显残食现象,因此人工养殖,投饵要注意均匀分散,以免争饵造成损伤。中华虎头蟹栖息水环境要求水质清洁,对温度、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水温9℃~35℃,盐度3‰~40‰的水域内均能生存,生长适宜温度为15℃~30℃,适宜盐度为5‰~30‰;人工育苗的最适温度应在24℃左右,最适盐度应在27‰左右;耐受温度低温为8℃,高温为37℃,耐受盐度低盐为2,高盐为45,在此区间之外的温度和盐度下,其摄食、活动受到影响,直至死亡。其他水质指标,一般溶解氧大于5mL/L,pH值应在7.5~8.6之间,透明度在30cm~40cm之间。

5、品种分布

中华虎头蟹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口、山东半岛、渤海湾、辽东半岛等海域。朝鲜半岛、菲律宾也有分布,为近海温水性大型经济蟹类,生活于浅海泥沙底。

6、主要食物


中华虎头蟹

中华虎头蟹是一种以肉食性为主的甲壳动物,在天然环境中常以牡蛎、蛤类、缢蛏、泥蚶等贝类和鱼、虾、蟹等为食,也兼食动物尸体及少量藻类。

人工饲养条件下亲蟹培育主要以菲律宾蛤仔为主,辅以杂鱼虾进行投喂;仔蟹以卤虫成体、小贝类为主。中华虎头蟹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因此夜间比清晨摄食量要高,其次中华虎头蟹摄食与水温也有密切联系。当水温为15℃~27℃时,摄食正常,24℃左右摄食强度最大,水温低于12℃,随着活动的减少摄食量也开始减少,水温低于8℃,虎头蟹停止活动,不摄食,进入假死状态。

摄食时,寻找到食物后,即用一双鳌足牢牢地把食物钳住,假如是坚硬的贝类,则用鳌足将其钳碎后夹取食物送至口边,继而用第一对步足的末端捧着食物,送交给第三颚足,再有第三鄂足依次传给第二颚足、第一颚足,最后搬送给大颚,由大颚将食物切断磨碎进而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