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俄语:Чернобыль),是乌克兰北部基辅州城市,位处白俄罗斯边境,距首都基辅只有140公里,邻近另一个被废弃的城市普里皮亚季。切尔诺贝利在1986年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而被废弃。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原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经被认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这些放射性尘埃涵盖了大面积区域,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超过336,000名的居民*撤离。事故引起了全世界对于苏联(及本国)核电工业上的安全顾虑,并减缓了一系列的核电工程进度。
中文名:切尔诺贝利
外文名:Chernobyl
位置:乌克兰北部
开放时间:全天
1、简介
切尔诺贝利(俄语:Чернобыль),是乌克兰北部基辅州城市,位处白俄罗斯边境,距首都基辅只有140公里,邻近另一个被废弃的城市普里皮亚季。切尔诺贝利在1986年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而被废弃。
切尔诺贝利地理位置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北纬51度23分14秒东经30度6分41秒)位于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Припъять,Pripyat),切尔诺贝利市西北11英里(18千米),离乌克兰与白俄罗斯边界10英里(16千米),及乌克兰首都基辅(Киев,Kiev)以北70英里(110千米)。其名字“切尔诺贝利”(Chernobyl)意为“切尔诺伯格(Chernobog,斯拉夫神话中代表黑暗,死亡,疾病的黑之神)的居所”。
核电站由四个反应堆组成,每个能产生1千兆瓦特的电能(3200兆瓦特的热功率),核事故发生时四个反应堆共提供了乌克兰10%的电力。厂房的工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1号反应堆于1977年启用,接着2号(1978年)、3号(1981年)、4号(1983年)亦相继启用。还有两个反应堆(5号及6号,每个能产生10亿瓦特)在事故时仍在建造中。厂房的四个反应堆都属于同一类型,称为RBMK-1000。
2、事件介绍
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前苏联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Чорнобиль,Chernobyl)核能发电厂(原本以列宁的名字来命名)4号反应堆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大约有165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辐射。后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涵盖了大面积区域。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事故导致30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的长期影响而致命或患的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
燃烧着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
外泄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但根据2006年的TORCH(TheOtherReportOnChernobyl)报告指出,半数的辐射尘都落在上述的三个前苏联国家以外。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前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事故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瓦解。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在事故的善后以及居民的健康保健方面投入经费与人力。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计,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
2005年一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认为直到当时有56人丧生,47名核电站工人及9名儿童患上甲状腺癌,并估计大约4000人最终将会因这次意外所带来的疾病而死亡。
对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结论,却有着大相径庭的调查结果。在结论和观点相反的调查中,以环境保护组织绿色和平组织的结果最令人震惊。该组织于2006年4月18日发表报告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导致27万人患癌,因此而死亡的人数达9.3万。
与此同时,英国两名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表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长期影响可能导致另外6.6万人死于癌症。也就是说,除了国际原子能机构承认的死亡数外,还有6.6万人死于辐射所致的癌症,仅这个数字就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所承认的死亡数的15倍还多。
经济上,这场灾难总共损失大概两千亿美元(已计算通货膨胀),是近代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事件没有之一。
3、事件详情
事故起因
关于事故的起因,官方有两个互相矛盾的解释。
第一个于1986年8月公布,完全把事故的责任推卸给核电站操作员。
第二个则发布于1991年,该解释认为事故是由于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炉(RBMK)的设计缺陷导致,尤其是控制棒的设计。双方的调查团都被多方面游说,包括反应堆设计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职员及*在内。
切尔诺贝利
另一个促成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是职员并没有收到关于反应堆问题报告。根据AnatoliDyatlov—一名职员所述,设计者知道反应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危险,但蓄意将其隐瞒。这种情况是因为厂房主管基本由不具备RBMK资格的员工组成造成的:厂长V.P.Bryukhanov,只具有燃煤发电厂的训练经历和工作经验,基本上是负责政战的主管,事发半夜演习时并不在场,但主导演习的副厂长是核能专业。他的总工程师NikolaiFomin亦是来自一个常规能源厂。3号和4号反应堆的副总工程师AnatoliDyatlov只有“一些小反应堆的经验”。
第二个“有缺陷的设计之解释”是由ValeriLegasov于1991所公布,把事故的原因归咎于RBMK反应器设计的缺陷,特别是由于控制棒的缺陷。
反应器有一个危险的空泡系数(voidcoefficient)。空泡系数是一种衡量反应器安全程度的数据,用于测量水冷却剂中蒸气汽泡的形成与增加对于反应器的影响。大部分的反应器设计会在水温升高时产生较少的能量。这是因为如果冷却剂含有蒸汽气泡,则能被减速的中子数量将会下降。速度快的中子一般不易造成铀原子的裂变,所以反应器会产生较少的能量。然而,切尔诺贝利的RBMK反应器,使用固体石墨当作中子缓和剂来降低中子的速度,且用吸收中子的轻水来冷却核心。因此尽管水中有蒸气汽泡产生,仍有大量中子被减速。此外,因为蒸气吸收中子不像水那样的容易,因而增加RBMK反应器的温度,就会有更多的中子能够分裂铀原子,增加反应器的能量输出。这导致RBMK的设计在低水位时非常不稳定,在温度上升时存在输出能量在短时间内达到危险水平的倾向。这对于工作人员而言是难以理解和预见的。
在这个系统中更重大的缺陷是控制棒的设计。在反应时,控制员透过将控制棒插入反应堆的动作来减慢反应速度。在RBMK反应器的设计中,控制棒的尾端是由石墨组成,延伸部份(在尾端区域超出尾端的部份,大约是一米或三英呎长度)中空且注满水.而控制棒的其他部份由碳化硼制成,是真正具有吸收中子能力的部分。因为这种设计,当控制棒一开始插入反应器时候,石墨端会取代冷却剂,反而大大地增加了核裂变的反应速度,因为石墨能够吸收的中子比沸腾的轻水少。因此一开始插入控制棒的前几秒钟,反应器的输出功率反而会增加,而不是预期的降低功率。反应堆操作员对于该点也不知晓,且无法预见。
水的管道垂直地穿过堆芯,当水温增加时水位将会上升,在核心之中产生温度的梯度效应。如果在顶端的部份已经完全地变为蒸气,则效应会更恶化。因为顶端部份此时已无法被足够冷却,且反应会明显增强。(相反地,CANDU反应器设计中,水的管道水平地穿过核心,相邻的管道则是相反方向的流向,因此核心部分的水温变化较小)
因为反应器有巨大容积,所以为了降低成本,建造电厂时反应堆周围并没有建构任何围阻体。这使得蒸气爆炸使主要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破损后,辐射性污染物得以直接进入地球大气层之中。
反应堆已经持续运转超过一年以上,储存了核裂变的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增强了不受控制的反应,使事故更难以控制。
当反应器温度过热,设计的缺陷使得反应器容器变形、扭曲和破裂,使得插入更多的控制棒变得不可能。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操作员关上了许多反应堆的安全系统——除非安全系统发生故障,否则这是技术指南所禁止的。
1986年8月出版的*调查委员会报告指出,操作员从反应堆核心拿去了至少204枝控制棒(这类型的反应堆共需要211枝),留下了七枝,而指南(上文提及)是禁止RBMK-1000操作时在核心区域使用少于15枝控制棒的。
事发经过
1986年4月25日,4号反应器预定关闭,以进行定期维修。并决定在这个时候测试反应堆的涡轮发电机能力,以检验在电力不足情形下能否发出充足的电能供给反应堆的安全系统(特别是水泵)。
切尔诺贝利
在切尔诺贝利,反应堆有一对柴油发电机可作为备用,但柴油发电机并不能瞬间地起动—反应堆将因此使用转动涡轮,到时涡轮会从反应堆分离并在自己的惯性力之下转动,而测试的目标是确定当发电器启动时,涡轮是否在减少阶段能充足地供给泵浦动力。测试早先在其它单位执行成功(所有安全供应起动),而结果是失败的(因涡轮产生的力量不足以在减少阶段供给泵浦动力),但另外的改进提示了需要做其它测试。
为了进行更安全、更低功率的测试,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器的能量输出从正常功率的3200兆瓦特减少至700兆瓦特。但是,由于实验开始的延迟时,反应堆控制员太快地减低能量水平,实际输出功率下降到只有30百万瓦特。结果,中子被吸引而成的核裂变产品“氙”-135增加了(这种副产品通常会在更大的功率情况下,于一台反应堆中消耗)。功率下降的程度虽是接近由安全章程允许的最大限制,但员工组的管理者选择不关闭反应堆并继续实验。后来,实验决定“抄捷径”和只上升功率输出到200兆瓦特。为了克服剩余“氙”-135的中子吸收,远多于安全章程所规定的数量的控制棒由反应堆中拔出。在4月26日上午1点05分,做为实验一部分,被涡轮发电机推动的水泵起动了;水的流量因此而超出了安全章程的限制。水流量在上午1点19分增加了—因为水也会吸收中子,所以水流量的增加,将导致输出功率降低,因此需要手工拿出控制棒,这导致一个极不稳定和危险的操作环境。
上午1点23分04秒,实验开始了。反应堆的不稳定状态在控制板没有显示任何异常,看起来所有反应堆员工也并未充分地意识到危险。水泵的电力关闭了,并且被涡轮发电机的惯性推动,水流的速度减低了。涡轮从反应堆分离,反应器核心的蒸汽水平增加。因为冷却剂被加热,少量蒸汽在冷却剂管道中形成。在切尔诺贝利的RBMK石墨缓和反应器的特殊设计中有一个相当高的“空泡系数”,意味着在没有水、仅有水蒸气时,减低的中子吸收作用会使反应堆的功率迅速地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对反应堆进行操作将逐渐的变得不稳定且更加危险。上午1点23分40秒,操作员按下了意味着“紧急停堆”的AZ-5(迅速紧急防御5)按钮——所有控制棒全部插入,包括之前取走的控制棒。这是否为紧急措施,或者只是简单地在实验完成时作为关闭反应堆的例行方法,并不清楚(反应堆预定被关闭作为定期维修)。这通常意味着,紧急停堆的命令是应对意想不到的能量迅速增加的一个措施。另一方面,总工程师AnatolyDyatlov,事故发生时身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他写在他的回忆录上:“在1点23分40秒,集中化控制系统之前……没有登记能辩解紧急停堆的任何参量变动。依照陈述委任……汇集和分析很多材料,在它的报告,没确定为什么命令了紧急停堆的原因。并没有需要寻找原因。反应堆简单地在实验完成时被关闭。”
由于控制棒的插入机制(18至20秒的慢速完成),控制棒的空心部份的临时移位和冷却剂逸出,导致反应功率增加。增加的能量导致了控制棒管道的变形。控制棒在插入的过程中被卡住,只能进入该管道的三分之一,因此无法停止反应。在1点23分47秒,反应堆的输出功率急剧的升至大约30吉瓦特,是额定功率的十倍。燃料棒开始融化,且蒸汽压力迅速增加,导致一场大蒸汽爆炸,使反应器顶部移位而且被破坏,冷却剂管道爆裂并在屋顶炸开一个洞。为了减少费用,也因它的体积太大,反应堆以单一保护层方式兴建,这令放射性污染物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发生蒸汽爆炸而破裂之后进入了大气。在一部分的屋顶炸毁了之后,氧气流入—与极端高温的反应堆燃料和石墨慢化剂结合—引起了石墨火。这火灾令放射性物质扩散和污染的区域更广。
由于目击者的报告和站内纪录不一致,有一些争论认为确实的事件是发生在当地时间1点22分30秒。最后公认的版本被描述在上面。根据这种理论,第一次爆炸发生在大约1点23分47秒,操作员在七秒前下了“紧急停堆”命令。
爆炸发生后,四号反应堆厂房被炸掉一半,反应堆核心直接暴露在大气中,核心*一道蓝白光线射向夜空,那是暴露的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切连科夫辐射。凌晨1点25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二消防站接到火灾警报,当班值勤的28名消防队员立即出动。消防队员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扑灭被四处飞溅的反应堆炙热残骸引发的,位于三号反应堆与四号反应堆(这个堆型设计是双堆布置,即一座主厂房内安装两套反应堆)旁的发电汽轮机厂房顶的沥青大火,保护紧邻的正在运转的三号反应堆。消防员们一边用水龙带灭火,一边用消防锹把致命放射性的反应堆残骸扔下涡轮机厂房房顶。此时汽轮机厂房屋顶的辐射照射强度为2万伦琴,被炸开的反应堆内部是3万伦琴。500伦琴5个小时的照射能致人急性死亡。这些消防员与大火整整战斗了一个小时,出现了头晕和呕吐症状后被换下,当班指挥员普拉维克中尉在两周后不治牺牲,28名消防队员最后仅有16人活到了事故二十周年。被保护下来的三号反应堆一直工作到2000年12月,最后才在欧盟的巨额现金补偿下被乌克兰*关闭。
陆续赶来抢险的消防队员、军人、直升机飞行员、核电专家与工人轮番上阵,努力控制反应堆残骸中熊熊燃烧的原本作为中子减速剂的石墨。事后估计爆炸瞬间约有50吨核燃料化作烟尘进入大气层,另有70吨核燃料和900吨石墨崩溅到反应堆周围,引起30余场火灾。核反应堆中剩余的800吨石墨引起的大火,用了10天才扑灭。直升机直接飞进放射性烟尘,从空中向暴露的反应堆残骸倾倒了近2000吨碳化硼和沙子后,才终于停止了反应堆内的核裂变反应。最终直升机的总空投量达5000吨。
火灾扑灭后,接下来担心的是反应堆核心内的高温铀与水泥融化而成的岩浆熔穿厂房底板进入地下,苏联*派出大批军人、工人,给炸毁的四号反应堆修建了钢筋混凝土的石棺,把其彻底封闭起来。在石棺最后合拢时,需要吊放安装35吨重的顶盖,但苏联只出动一架起吊能力仅为20吨并拆掉了一切可以拆的设备和附件的Mi-26直升机,由该型直升机的首席试飞员安纳托利·格里先科驾驶完成了任务。
事故处理
爆炸发生后,并没有引起苏联官方的重视。在莫斯科的核专家和苏联*得到的信息只是“反应堆发生火灾,但并没有爆炸”,因此苏联官方反应迟缓。在事故后48小时,一些距离核电站很近的村庄才开始疏散,*也派出军队强制人们撤离。当时在现场附近村庄测出了是致命量几百倍的核辐射,而且辐射值还在不停地升高。但这还是没有引起重视。专家宁愿相信是测量辐射的机器故障也不相信会有那么高的辐射。可是居民并没有被告知事情的全部真相,这是因为官方担心会引起人民恐慌。而在普里皮亚季还大张旗鼓地庆祝五一节,后来自杀的乌克兰第一书记沃洛基米尔·雪比斯基也带家人参加了庆典。许多人在撤离前就已经吸收了致命量的辐射(若能立即撤离,则可大幅减少受害者数量及程度)。
切尔诺贝利
事故后3天,莫斯科派出的一个调查小组到达现场,可是他们迟迟无法提交报告,苏联*还不知道事情真相。终于在事件过了差不多一周后,莫斯科接到从瑞典*发来的信息。此时辐射云已经飘散到瑞典。苏联终于明白事情远比他们想的严重。
之后数个月,苏联*派出了无数人力物力,终于将反应堆的大火扑灭,同时也控制住了辐射。但是这些负责清理的人员也受到严重的辐射伤害;原因之一为遥控机器人的技术限制,加上严重辐射线造成遥控机器人电子回路失效,因此许多最高污染场所的清理仍依赖人力。
苏联*把爆炸反应堆周围30公里半径范围划为隔离区,撤走所有居民,用铁丝网围了起来,入口设有检查站,隔离区内只有定期换班的监测人员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其它三个还在发电的核反应堆工作人员。特别是与爆炸的四号反应堆在同一主厂房建筑物内,两座反应堆中间共用排放放射性废气高烟囱的三号反应堆,又正常工作了19年。事故二十周年后,四号反应堆的石棺外表的照射度仍有750毫希沃特,远高于20毫希沃特的安全值,加固石棺的焊接工人每工作两个小时就要轮换。隔离区内的平均照射度仍大于100毫希沃特。
隔离区以外是较轻污染的撤离区,平均照射度在60毫伦琴左右,特定地点可达150-200毫伦琴。再往外是轻度污染的准撤离区,平均照射度约为30毫希沃特。
事故后续
切尔诺贝利电厂并没有因为4号机组出问题而停止运作,只是封闭了电厂的4号机,并且用200米长的水泥与其他机组隔开,但由于缺乏能源,所以乌克兰*让其他三个机组继续运作。1991年在2号机组发生一场火灾,乌克兰*当局随后宣布2号机组无法修复,并须终止运作。1996年11月,在乌克兰*与国际原子能总署的协议下,1号机组停止运作。2000年12月乌克兰*总统列昂尼德·丹尼洛维奇·库奇马,在一个正式典礼上关闭了3号机组的运作。至此,整个切尔诺贝利发电厂就停止发电,永远不再运作。
需要维修
损毁的4号机组现正使用石棺水泥围墙保护着以阻止辐射扩散,但这并非是一个永远安全的做法。原因是在于当时以人力及工业机器人搭建的石棺正在严重地风化。如果石棺倒塌的话,有可能会导致机组释放出有辐射性的尘埃。这些石棺脆弱程度连一阵小型的地震,或一阵强烈的大风,都也可能引至其屋顶倒塌。因此,当局曾经研究出好几种加固围墙的方案。
切尔诺贝利核泄露影响范围示意图
根据官方估计,发生事故后的反应堆内大约还有95%的燃料(180公吨),该批燃料的总放射性达约1800万Ci(670PBq)。现时残留在内的放射性物质已经硬化成陶瓷状物质。它们主要在事故发生初期时,反应堆的核心碎片能在反应堆内四处流窜,并且和其他灰尘和熔岩状的“燃料覆盖物质”(fuel-containingmaterials、FCM)构成。现时仍不能够确定这些陶瓷状物质何时会延缓释放放射性物质。
透过秘密的估计,在该核电厂里有至少有4公吨的放射性尘埃。不过,最新的估计已经调查了关于燃料的数量,并保持在反应堆中的份量。一些估计指出,现在安置在燃料反应堆内的总数量,大约只有原先燃料的70%。由于爆炸,国际原子能机构因此失去了那5%的燃料。而且,一些清算人估计只有原先燃料的5~10%,装在这个石棺里面。
至于其他方面,水继续漏入反应堆。在整个反应堆大楼内,被淹没的环境散播出放射性物质。而反应堆大楼的地下室,同时也缓慢地充满被核燃料所污染的物质,并且释放出有放射性的废物水。虽然已经修补了在屋顶上形成的洞口,但是该洞口也只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恶化。
当这个石棺不能透气时,加热比降温更加容易,这提升了在该核电厂的湿度水平。同时亦在反应堆的高湿度当中,继续腐蚀这个石棺里的混凝土和钢。
目前反应堆的废墟楼顶正是由该反应堆大楼所建造。两个所谓“庞大的梁”,不单是支撑了反应堆的屋顶,还支援了其他倚赖架构的反应堆大楼墙。如果反应堆大楼的墙和反应堆的屋顶倒塌,惊人数量的放射性灰尘和粒子将会被直接释放到空气中,令辐射物质毁灭周围的环境。
对反应堆更进一步的威胁的是石棺位置本身就已经很不安全,因为瓦砾正在差不多垂直的位置中,才能够支援它。若果石棺的倒塌,将会进一步加重核电厂的压力,同时散播出放射性物质。
这个石棺除了覆盖已破坏的反应堆,也包含在4号反应堆上的残余放射性物质。当提出一个新的石棺设计时,只能预期最多只有100年的寿命。所以,永久的石棺建设将无疑对工程师来说,是一项具挑战未来多代的工程。
4、事故影响
即时影响
由原子炉熔毁而漏出的辐射尘飘过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飘过欧洲的部份地区,例如:土耳其、希腊、摩尔多瓦、罗马尼亚、立陶宛、芬兰、丹麦、挪威、瑞典、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瑞士、德国、意大利、爱尔兰、法国(包含科西嘉岛)和英国。在最早发生意外的时候,有人认为核泄漏是来自瑞典而不是苏联,1986年4月27日,瑞典福斯马克核电厂工作人员发现异常的辐射粒子粘在他们的衣服上,该电厂距离切尔诺贝利大约1100公里。根据瑞典的检查,发现该辐射物并不是来自本地的核能电厂,他们怀疑是苏联核电厂出了的问题。当时瑞典曾透过外交管道向苏联询问,但未获证实。另外,法国*宣称辐射尘只飘到德国及意大利的边界。因为辐射尘的关系,意大利规定部份农作物禁止人们食用,例如蘑菇。法国*为了避免引发民众的恐惧,所以没有作出类似的测量。
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灾难不只污染了周围的乡镇,它还借由气流的帮助,因此能够没有规律地往外面散开。根据苏联及西方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掉落在苏联的辐射尘有60%在白俄罗斯。而由TORCH2006的报告指出有一半的易挥发粒子掉落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及俄罗斯以外的地方。在俄罗斯联邦布良斯克(Bryansk)的南方极大的区域和乌克兰北方的部份地区,都被辐射物质污染。
意外发生后,马上有203人立即被送往医院治疗,其中31人死亡,当中更有28人死于过量的辐射。死亡的人大部份是消防队员和救护员,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意外中含有辐射的危险。为了控制核电辐射尘的扩散,当局立刻派人将135,000人撤离家园,其中约有50,000人是居住在切尔诺贝利附近的普里皮亚特镇居民。卫生单位预测在未来的70年间,受到5–12艾贝克辐射而导致癌症的人,比例将会上升2%。另外,已经有10人因为此次意外而受到辐射,并死于癌症。
苏联科学家报告指出,切尔诺贝利4号机反应堆总共有180至190吨的二氧化铀以及核反应产生的核废料。他们也估计这些物质大约有5%-30%流到外面。但根据曾经到过石棺反应堆做后续处理的清理人(例如Usatenko和Karpan博士)说反应堆内只剩大约5%-10%的物质。反应堆的照片里显示了反应堆完全是空的。因为大火引发的高温,让许多辐射物质冲向大气层高空,并向外四面八方扩散。
在灾难中,负责复原及整理的工作人员,被称为“清理人”。清理人在清理的过程中接受到非常高剂量的辐射。根据俄罗斯的估计,大约有300,000到600,000的清理人在灾变后的两年内,进入离反应堆30公里的范围内清除辐射污染物。
在被辐射污染的地区里,有许多小孩的辐射剂量高达50戈瑞(Gray)。这是因为他们在喝牛奶的过程中吸收了当地生产而被辐射污染的牛奶,当地牛奶是被碘-131所污染,碘-131的半衰期为8天。许多研究发现白俄罗斯、乌克兰及俄罗斯的小孩也罹患甲状腺癌比例快速增加。根据日本原子弹爆炸的事后调查统计预期,在切尔诺贝利地区的白血病在未来的几年内将会增加。但直到目前为止,白血病病例的增加数量还不足以在统计学上推断,并和辐射外泄有关。但是,事实证明了在切尔诺贝利地区里,畸形婴儿的出生率的确是升高了,有调查显示证实是由辐射灾难余后的辐射尘,所导致的结果。
长期影响
意外发生之后,人们的健康问题主要被放射性物质“碘-131”所影响。有人担心20多年前的锶-90和铯-137还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而且,植物、昆虫和蘑菇最表层的土壤会吸收铯-137。所以,有些科学家担心核辐射会对当地人造成几个世纪的影响。
苏联当局在事件发生之后36小时,就开始疏散住在切尔诺贝利反应堆周围的居民。在1986年5月,即事件发生后一个月,约116,000名住在核电厂方圆30公里(相当于18英里)内的居民都被疏散至其他地区。因此,这个地区经常会被称为疏散区域(Zoneofalienation)。然而辐射所影响的范围其实能散播至超过方圆30公里外的地方。
核电厂爆炸事故对切尔诺贝利居民造成的长期影响一直备受争议,有超过300,000人脱离了灾难的威胁,但仍然有数百万人继续居住在污染区内。然而,那些受到低剂量辐射所影响的人,几乎没有死亡率增加、癌症或先天缺陷的症状。但是仍不能够确定其原因与放射性污染的关联。
食物限制
1986年4月,一些欧洲国家(除法国以外)已经强制实行食物限制,特别是菌类和牛奶。在灾难过后20多年,主要限制制造、运输、消费过程中来自切尔诺贝利放射性尘埃的的食物污染、尤其是对铯-137指标的控制,以防止它们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在瑞典和芬兰的部分地区,部分肉类产品受到监控,包括在自然和接近自然环境下生活的羚羊等等。在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瑞典、芬兰、立陶宛和波兰的某些地区,野味(包括野猪、鹿等)、野生蘑菇、浆果以及从湖里打捞的食肉鱼类的铯-137含量达到每千克几千贝克。在德国一些野生蘑菇的铯-137含量甚至达到了40,000贝克/千克。按照2006年TORCH报告,这些地区的平均水平约为6,800贝克/千克,是欧盟规定的600贝克/千克的10倍以上。由此欧盟委员会已经表示:“对于从这些成员国进口的某些食物的限制必须在未来维持多年”。
切尔诺贝利
在英国,根据1985起实行的食物和环境保护条例(FoodandEnvironmentProtectionAct、FEPA),从1986年起限制了放射行指标超过1000贝克/千克的绵羊的迁移和销售。这项安全措施是根据欧盟委员会专家组第31项报告的建议而作出的。但是从1986年以来,受限制区域已经减少了96%:从一开始限制区域几乎包括了9000个农场和400万头绵羊,到2006年已经递减到374个农场大约750平方公里的地区和约20万头绵羊。只有坎布里亚、北威尔士和苏格兰西南部的一些区域仍然受到限制。
在挪威,萨米人受到被污染的食物的影响,有些驯鹿因为吃了地衣而受到污染,因地衣在从空气中获取养分的过程中吸收了放射性微粒。
社会影响
为了处理事故,花费巨额金钱,对苏联经济造成严重伤害。
此事故让苏联的政治比过去更透明开放。
此事故向全球展示核子战争会造成的浩劫,对于全球限制核武有一定的帮助。
造成全球对核能发电的疑虑。
自然生物
在事故后,隔离区内变成部份野生动物的天堂。虽然动物也饱受辐射之苦,但比起人类来说,辐射对它们的伤害是非常轻微的,所以对它们而言事故的发生反而是好事。在隔离区内的动物比如老鼠已适应了辐射,它们的寿命和没受辐射影响地区的老鼠比较大约相同。下列为隔离区内再度出现或被引入的动物:山猫、猫头鹰、大白鹭、天鹅、棕熊、欧洲野牛、蒙古野马、獾、河狸、野猪、鹿、麋鹿、狐狸、野兔、水獭、浣熊、狼、水鸟、灰蓝山雀、黑松鸡、黑鹳、鹤、白尾雕。
5、相关数字
10倍:绿色和平组织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危害被低估10倍;
切尔诺贝利
800年:专家称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遗症需800年;
9.3万人:20多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约为9.3万人左右;
27万人:27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
34万人: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前苏联立即疏散了11万多人,随后数年,又从污染严重地区搬迁了23万人,前后共疏散34万余人;
20亿人:建立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研究成果上的报告说,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
6、灾后反思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无疑是人类灾难史上最黑暗的一幕。1986年4月26日那个悲惨的早晨,让无数人记住了核灾难这个名词。30年过去了,当年深受事故影响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三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核事故的阴影中。
切尔诺贝利
有人烟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4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突然发生爆炸。一条30多米高的火柱掀开了反应堆的外壳,致使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漏,320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2294个居民点受到核污染,800万公顷土地成为放射性尘埃降落区。当年距核电站仅3公里的普里皮亚季,约5万居民全部被疏散,如今仍是一座无人居住的“死城”。核电站周围半径30公里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严格限制人员进入。
事故发生后,为防止核电站内核原料和放射性物质再次泄漏,*对发生爆炸的4号机组用钢筋混凝土掩体进行了封闭(俗称“石棺”),并于2000年12月彻底关闭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20年后,生态学家们惊奇地发现“石棺”周围的“死亡区”竟成了动植物的“天堂”。这里生存着270多种鸟类,繁茂的植被为野猪、鹿等动物提供了栖身之所。
每年都有一些难舍故土的人自愿回到隔离区生活。隔离区内现有500—800名居民,绝大多数是退休者。老人们居住的房子通了电,有的还安了电话,他们在隔离区里种菜、饲养家禽、捕鱼打猎,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损失惨重
世界卫生组织4月18日发表报告称,近20年来受污染地区已有约9335人死于核泄漏引发的癌症等疾病。但“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死亡的人数是该数字的10倍。
据乌紧急情况部公布的资料显示,共有264万乌克兰人遭受核辐射侵害,10万人失去家园。距离核电站7公里内的松树、云杉凋萎,1000公顷森林逐渐死亡。30公里以外的“安全区”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儿童甲状腺患者和畸形家畜急剧增加。
由于距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只有几公里,带有放射形物质的粉尘大部分随风落入白俄罗斯境内。白俄罗斯23%的领土受到污染,大部分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辐射,6000平方公里土地无法使用,400多个居民点成为无人区。
俄罗斯也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损失惨重。俄卫生防疫总医师奥尼先科4月24日表示,俄大约有4300个城镇和村庄坐落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遭受放射性污染的区域,生活着超过150万居民。
核阴影
虽然已过去29年,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带来的噩梦远没有结束。首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依然存在安全隐患,目前,“石棺”下还封存着约200吨核原料。近年来,“石棺”顶部发生倾斜,表面出现裂缝,甚至有崩塌的危险。更危险的是坚固的外壳挡不住地下水的渗透,反应堆内的核物质随着地下水继续污染周围地区,危及乌克兰的饮用水源,因此这座“石棺”被俄媒体称作“延时引爆的地雷”。
更可怕的是核事故给人们造成的心理阴影难以消除。“2006年4月的一天,一次猛烈的地震在恐怖的雷鸣声中席卷乌克兰的原野。切尔诺贝利的死区随后迅速扩张,一时间,整个世界似乎都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危机之中……”这是乌克兰一家公司开发的最新游戏《切尔诺贝利的阴影》中一段主题介绍。在那场核泄漏悲剧过去20年时,虚幻游戏中的核危机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过去。
如今,任何与核有关的话题仍会触动乌克兰民众敏感的神经,需不需要发展核电,核电安全如何保障,核废料如何处理等在乌社会引起广泛争议。为摆脱在核电领域对俄罗斯的依赖,去年底,乌*决定与美国公司合作修建核废料储藏库,结果引发很多民众的恐慌。一位当地学者就曾对记者说,他很担心兴建核储藏库会增加乌克兰的核污染威胁。
在白俄罗斯受灾严重的戈梅利州,父母纷纷把儿女送往明斯克上大学或中专,希望他们毕业后不要再回家乡。白俄人甚至已到了谈“核”色变的程度。邻国立陶宛去年提出要在与白俄罗斯接壤的地方建造一个核废料贮存场,结果引起白俄各界的强烈*。反对者认为“任何新的核事故都将使白俄罗斯走向毁灭”。在俄罗斯,谈到切尔诺贝利时许多人都还心有余悸。记者一位俄罗斯朋友感慨说:“核泄漏事故将深深刻在俄罗斯人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
走出阴影
29年来,为早日走出切尔诺贝利的阴影,各受灾国都做出了巨大努力。乌克兰总统尤先科日前表示,乌20年内已投入150亿美元用于救灾工作。为防止反应堆内的核物质再次泄漏,乌计划在“石棺”外表加盖一座高100米、宽250米的掩体,工程将于2006年夏天开工。这座“新石棺”将保证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未来100年内不再发生核泄漏。2012年3月27日,乌克兰前总统维克多・亚努科维奇(ViktorYanukovych)宣布,乌克兰将在4月26日动工,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的4号核反应堆建造新“石棺”,新石棺将耗资9.35亿欧元(约合78亿元人民币),大多数资金来自世界各国*捐赠,乌克兰提供的资金仅占总数的6%。2014年8月2至4日,拱门(也就是媒体报道的“石棺”)下半段在地面组装完毕后,被顺利提升至33米高,这是应对核泄漏事故长期处理规划新安全限制(NSC)的重要里程碑。拱门的第二部分包含大量钢架构,必须在整个部分完工之前送至地面。乌克兰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造的新石棺拟使用100年。
白俄罗斯*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核辐射监测网,在未受污染的地区为动迁居民新建了239个配有完善生活设施的村庄。受严重污染的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被划为核生态自然保护区,不许人居住,只能开展核生态研究。曾参加当年核事故抢险工作的近12万人享受特殊的医疗照顾。国家为因核辐射致残者提供免费医疗和生活补贴。
三国反思
随着200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纪念日临近,一股“切尔诺贝利热”在俄、乌、白俄三国兴起。
2006年4月24日,为期3天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展望未来”国际学术大会在基辅国家大剧院开幕。联合国、欧盟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开幕式上,乌总统尤先科表示乌克兰将坚定不移地履行自己承担的国际义务。大会开幕当天,乌一些环保组织在会场外举行示威活动。人们高举“记住切尔诺贝利”等标语,**决定在2030年前新建22个核电站机组以及在乌境内兴建核废料储藏库。4月26日,尤先科将亲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及其卫星城斯拉乌季奇参加纪念活动。当晚9时,乌克兰全国将举行烛光悼念活动。
切尔诺贝利
近来,在白俄罗斯的电视、报刊上常会看到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给白造成严重后果的报道。2006年4月19至21日,首都明斯克举行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年———恢复和稳定发展受灾地区的战略”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4月19日,《切尔诺贝利的痛苦》摄影展在明斯克开展。21日,白首都电影院首映了纪录片《切尔诺贝利十字架》。人们在用“痛苦”、“黑色”这样的词汇形容事故带来的伤害。
莫斯科也举办了纪念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的图片展览,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参观。俄最大电视台之一“独立台”在24日晚黄金时间播出了纪念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专题纪录片。俄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共青团真理报》在25*出了《切尔诺贝利:地狱后的20年》的专题纪念文章。俄总统普京25日还颁布了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有功之臣的嘉奖令。
世界关注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不仅使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成为“重灾区”,带有放射性物质的粉尘随风还飘到了保加利亚、波兰、德国……欧洲大部分地区没能逃脱核污染的威胁。因此,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仅是乌、白俄、俄三国的灾难,也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灾难。
事故发生后,人类利用核能的安全性备受质疑,不少国家迫于舆论压力关闭了本国的核电站,世界核能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人们围绕未来核能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激烈的争论。25年后,世界仍然处在核阴影的笼罩之中,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5周年纪念日的到来自然牵动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200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专门在其网站上开辟了一个切尔诺贝利20周年纪念专题,通过大量文字、图片和视频向人们讲述事故原委、发出警示。4月14—24日,美联社连续发表报道,通过历史回顾、现状介绍、记者亲历、问题与反思等多种形式对这一事件进行综合分析。法新社、路透社、《纽约时报》等世界各大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各自以自己独特的影响力向世界传递人们对安全开发利用核能的关注。
“对于世界上成百上千万人来说,切尔诺贝利象征着灾难与毁灭、疑云与争议。”这句话也许能概括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7、永久“封印”
一个巨大的拱门形金属保护装置2016年11月14日开始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爆炸反应堆上吊装,这一装置将保护周围的人们不再受辐射泄漏威胁。
这个类似“金钟罩”的项目由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出资支持,总耗资大约15亿欧元(约合16亿美元)。金属保护罩的安装预计该月29日完成。
2016年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30周年。1986年10月26日,这座位于现乌克兰境内的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严重的核泄漏,至今导致数千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核辐射。事故发生周围的大片土地遭到污染,无法使用。
事故发生后,苏联*用水泥浇筑成“石棺”,把4号反应堆仓促封存,但这一处置方式一直存在泄漏风险。“金钟罩”安装完成后将彻底解决这一隐患。
乌克兰生态和自然资源部长奥斯塔普·谢梅拉克说,为了彻底解决核事故遗留问题,人们奋斗了30年,4号反应堆保护装置启动吊装是“终结这一切的开始”。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说,金属保护罩的建造与安装是建筑工程史上最具雄心的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