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武功县

科普小知识2022-10-04 12:24:19
...

武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迄兴平市,西邻杨陵区、扶风,北接乾县,南隔渭河与周至相望。辖10镇3个三农服务中心,212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41.13万人(2011年),境内以汉族为主,另有11个少数民族。面积39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5万亩,是陕西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区之一。西宝高速公路、陇海铁路、西宝中线、西宝北线和省道107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城区东距省会西安70公里,咸阳国际机场50公里,西距工业重镇宝鸡80公里,地势平坦开阔,地理位置优越,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中文名称:武功

面积:397.8平方公里

外文名称:Wugong

人口:41.13万

别名:邰城、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

方言:关中方言

行政区类别:县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所属地区:陕西省咸阳市

著名景点:后稷教稼台、苏武墓、台资工业园、渭水风情园、地热观光

下辖地区:普集镇、苏坊镇、武功镇、小村镇

*驻地:普集镇

火车站:武功站

电话区号:029

车牌代码:陕D

邮政区码:712200

地理位置:渭河平原中部

1、县情概述

地理位置


武功县

武功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东接兴平市,南临渭水与周至县相望,西靠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扶风县,北和乾县接壤。是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也是大汉忠臣苏武的故里、唐太宗李世民的诞生地。距西安市87公里、咸阳市50公里,县域面积397.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5.83万人。

地形地貌

武功县位于关中盆地西部,属渭河地貌,形成于中生代末朝,由于在燕山等新构造运动和气候等多种应力作用下,造就了现今的不同地质结构和不同地貌类型。全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从北向南成阶梯跌落,分为一、二、三道塬。归纳起来,全县有下更新世时期风积黄土台原和山前洪积扇平原;中更新世时期渭河、漆水河三级阶地;上更新世时期的渭河、漆水河二级阶地;全新世时期的渭河、漆水河谷一级阶地及河漫滩。除一级阶地之外,普遍都被上更新世风积黄土(马兰黄土)所覆盖。整个地形走向西北高、东南低,成阶梯状向渭河倾斜。从北到南群众依次称之为头道原、二道原和三道原。

水文气候

地表水:武功县的地表水主要指引渭工程和过境河流,其中:引渭工程干渠3条。总干渠位于头道原,境内渠长18.7公里,流量40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9万亩。渭高干位于本县中部二道原地区,境内渠长21公里,流量2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2.3万亩。渭惠渠位于本县中部二道原南部的二级阶地上,境内渠长20公里,流量2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0.8万亩。过境河流主要有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氵韦河。渭河从本县南部横穿而过,为本县最大河流。境内流长20.7公里,年平均流量300立方米/秒,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6、7、8月为洪水期,最大流量达1100立方米/秒,10月至翌年4月为枯水期,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其次是漆水河,流经本县西部,由北向南,流长24公里,从游风乡正北入境,经武功镇由大庄乡注入渭河。再次是漠浴河和氵韦河,流程短,水量小,干旱季节常出现干谷。

地下水:武功地处关中盆地,系断陷水系发育地区,这种结构给降水和地面水渗入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且,这些富水区主要分布在渭河、高河漫滩,一级阶地为强富水区。水埋深2—4米,含水深度20—40米,影响半径260米,单位涌水量10~~20吨/时?米,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渭河二级阶地为中富水区,水埋深8~20米,承压水20~40米,影响半径200米,矿化度小于1克/升,单位涌水量1~5吨/时?米。水稳性良好。渭河三级阶地和黄土台原区为弱富水区,地下潜水埋深50米左右,承压水70—120米,影响半径160米,单位涌水量0.5~1吨/时?米,矿化度小于1克/升,含水性较差。

气候:武功属温暖带半湿润性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春寒冷少雪,四季区别明显。

气温:本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是从2月10日开始至12月15日结束,全年无霜期315天;稳定通过10℃的日平均气温是从4月5日开始至10月28日结束,历时206天;全年≥10℃的活动积温为4184℃,与全省2000~4900℃相比处于中间状态。

光照:武功县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094.9小时,年辐射总量114.86千卡,其中生理辐射57.43千卡,占年辐射总量的50%。目前,光能利用率一般为2.45%,高产田块为5%,生产潜力较大。

降水:本县地处关中偏西,年降水量633.7毫米,最大降水量97.97毫米,最小降水量327.1毫米。而且降水的季节性强,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50%以上。每隔2—6年常出现一次干旱年份,9月份的连阴雨天气,几乎年年发生,常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2、历史沿革


武功县

图强中国,商鞅变法。历史上最早的县是邽县和冀县,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十年(前687年),伐上邽、冀戎,初县之。”这是历史上关于县的最早记载。县的本意就是垂悬,郡的字面也是君地。诸侯国君直接管辖(采邑)的地域曰“县”或“郡”。郡县制相对封建,更有利于政权集中,更有利于国家统一。秦孝公就是抓住了历史机会,推行变法,实现县制,为国家统一奠定坚实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基础。秦孝公深知欲图强中国,人才是关键,于是布施恩惠,招纳鲜食,张榜招贤,曰:“宾客髃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孝公求得卫鞅,推行“霸道”之术,采取“什伍连坐,男子分异,军功受爵,耕织复身,尊卑分级”等一系列新举措,很快使秦国军强民富。

孝公设县山水得名。商鞅变法成功后,秦孝公大力推行郡县改革。据《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前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其中有武功县、邰县、美阳县。据《太平寰宇》云:武功古城,在今眉县东四十里,渭水之南。结合考古发掘,秦武功治所位于今天的眉县芽槐镇。《汉书地理志》载:武功有太壹山,古文以为终南。有垂山,古文以为敦物。皆在县东。斜水出衙领山北,至眉入渭。褒水亦出衙领,至南郑入沔。秦汉武功辖境相当于今眉县、岐山、周至和太白北部。邰县辖境相当于今天杨凌,武功和扶风南部。美阳县辖境相当于今天乾县东部、扶风和武功北部等。武功县因南有武功山(今太白山)、西有武功水(今石头河)而得名,是历史最悠久的古县之一。

郡县反复,历史辉煌。汉元始五年十二月,武功县为安汉公王莽采邑,名曰汉光邑。新天凤二年改为新光县。汉永平八年(63年),复武功县,邰县并之,治所迁邰亭(今扶风县揉谷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设武功郡领武功、美阳等十二县。北周天和元年秋七月戊寅(566年8月4日),筑武功城(武功镇)。建德三年(574年)废郡设县,治所迁至中亭川(武功镇)。后晋隋唐郡县州府频繁设置。金大定二十九年(1187年)曾改为武亭县,蒙至元元年(1264年)又复武功。明清时期,武功县并未发生变化。民国成立后,武功县发展翻开了新的一。1934年,西北农林高等学府在杨陵成立。1936年,陇海铁路修建至武功,在杨陵设武功站。1961年,武功县治所迁普集镇,随后,舍三厂,丢杨陵;离宝鸡,归咸阳,走过了辉煌的2360年。

3、行政区划


武功县

全县共设立村委会212个,其中:

(一)普集镇:(20个村民委员会)

李大村、屈家村、田桂村、闫家村、史家村、董家村、义南村、义李村、义老村、营上村、营南村、营西村、洪寨村、南显村、北显村、令新村、半个城村、谭寨村、朱家村、西高寨村。

(二)武功镇:(22个村民委员会)

羊圈村、桥东村、尚坡村、联合村、八一村、绿野村、华山村、积山村、武塔村、徐杨村、龙门村、坡底村、二水村、上营村、纬北村、新庄村、新寨村、凉马村、古凤村、松林村、洛阳村、聂村。

(三)苏坊镇:(19个村民委员会)

铁陈村、代家村、凹里村、田庄村、凤南村、凤北村、苏东村、苏西村、周营村、金龙村、岗上村、尧庄村、佑所村、李家村、瓦腰村、金源村、蔚村、樊张村、武家村。

(四)游凤镇:(13个村发委员会)

岸底村、三合村、渠子村、张尧村、李堡村、游凤村、腰子村、桂营村、董堡村、焦阳村、高庙村、新村、付家庄村。

(五)贞元镇:(19个村民委员会)

西川村、东川村、中川村、北可村、北权城村、南可村、桃大村、桃宋村、桃北村、马家庄村、宋家村、丁刘村、铺邑村、望人腰村、颜西庄村、西伊店村、马凤台村、余村、法牛村。

(六)长宁镇:(22个村民委员会)

镇东村、镇西村、镇南村、镇北村、寨大村、寨杨村、孔雀村、田段村、田大村、田刘村、焦胡村、焦赵村、焦布村、上焦村、东坡村、新城村、皂陈村、寺照村、金城村、岗子村、上庄村、葛家村。

(七)小村镇:(12个村民委员会)

仁村、薛小村、水渠村、照官村、尼安村、薛祥村、金铁寨村、西崆峒村、东崆峒村、薛固村、烧台村、马坊寺村。

(八)大庄镇:(25个村民委员会)

大东村、大西村、方寨村、乔寨村、张寨村、北韩村、贺家村、张堡村、坚强村、曹家村、布王村、许家村、圪崂村、枣林村、金牛村、南店村、北店村、王尧村、孟王村、南立节村、段家湾村、文徐村、观音堂村、北立节村、高村。

(九)代家三农发展服务中心:(14个村民委员会)

贾晁村、北晁村、李家村、代家村、南留村、小王村、仁义村、许家村、景庄村、邵寨村、韩坡村、大寨村、牛寨村、麻西村。

(十)河道三农发展服务中心:(14个村民委员会)

三马村、东马村、西马村、咬马村、青口村、庄子村、皇中村、皇西村、田南村、河大村、河东村、八王村、长兴村、西坡村。

(十一)南仁三农发展服务中心:(18个村民委员会)

弓家村、曹店村、肖马村、西何村、东何村、上显村、兴城村、凹里村、仁南村、仁北村、上寨村、下寨村、董辛村、何家村、倪远村、北坡村、赵村、靳家塬村。

(十二)普集街三农发展服务中心:(14个村民委员会)

正村、何家村、梅花村、黄家村、柳林地、高王村、永新村、永丰村、永台村、香尧村、香西村、普中村、普东村、普西村

4、经济发展

工业概况


武功县

近几年来,我县工业在县委、县*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下,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化,突出抓改革、活机制,抓项目、扩总量,抓产业、增后劲,抓园区、搭平台,抓品牌、树形象,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㈠规模企业迅速壮大。目前,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已达30户。其中,年产值过5的有5家,过亿元企业的有22家。四达公司、华龙集团、神果集团、华丰食品进入了全市工业100强。2013年1-10月份规模工业实现产值79亿元,同比增长30.39%,占全年任务82亿元的96%,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任务。㈡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全县已形成机械、食品、医药、纸业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钢铁、建材新兴产业,将在十二五期间,发展为六大支柱产业。食品工业仍然占据龙头,机械、钢铁工业主导格局,2007年被国家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㈢园区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我县着力搭建工业发展平台,筹巨资兴建四大工业发展园区。目前,台资、苏坊、造纸、锅炉四大工业园区入住企业26户,华丰、帝辰、宝江、通达、正天、军星等一批招商企业落户县工业园区,县工业园区已成为全省县级最大的台资工业园区,被纳入省管园区,园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初步显现。㈣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完成工业技改项目13个,累计完成投资5.75亿元。相续实施了东方纸业技改、华丰二期、帝辰二期、通达二期、三期技改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后劲强、支撑作用明显的技改项目。全县工业产品获省名优产品称号4个,省级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2个,省技术中心企业1户,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在茁壮成长。㈤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十一五期间,全县新上工业项目65个,到位资金50.25亿元,今年共有开工在建工业项目5个,总投资达12.5亿元,正天钢结构、荣达风机、伟宏钢构、一批工业项目紧锣密鼓建设中。

农业概况

武功县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迄兴平,西邻杨凌、扶风,北接乾县,南隔渭河与周至相望。辖8镇4个三农服务中心,212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41.14万元,其中农业人口37.4万人。全县总面积39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1.04万亩,人均耕地0.99亩,是我省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区之一。武功县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2.9℃,极端最高温度42℃,最低温度-9℃,无霜期221天,年均降水量552.6—663.9毫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从北向南呈阶梯跌落,分为一、二、三道塬。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于武功,是中国农业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有“关中米粮仓”之称,全县水浇地37.22万亩,占耕地面积90.7%,人均0.9亩。武功县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省“一村一品”先进县和全市“一村一品”先进县,2011年武功县大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被省农业厅列为全省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近年来,武功县坚持“稳粮、增畜、括果”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关中现代农业强县。2012年,全县粮食总播种面积66.6万亩,总产27.8万吨;油菜面积2.2万亩,总产374万公斤;蔬菜面积8.02万亩,总产13.3万吨,优质猕猴桃面积达到6万多亩。“一村一品”示范村经济总收入2.1亿元,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176元高出424元。手工布艺、优质猕猴桃、百万头生猪养殖等产业已经成为武功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5、社会

医疗卫生

全县卫生系统共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8个,其中县直单位9个,分别是: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合疗经办中心、疾控中心、妇幼站、卫校、卫监所;18个基层单位中,合辽经办中心、县医院、中医院、妇幼站、疾控中心、卫校6个单位为科级事业单位,其余12个均为股级事业单位。

全县卫生系统共有正式职工1597人,其中在职1377人,离退休329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148人,专科637人,中专438人;高级职称54人,中级185人,初级782人;共有执业医师319人,执业助理医师436人,执业护士482人,执业药师81人。

全县11个乡镇共有卫生所(室)342个,乡村医生511人。

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共有床位1478张,全县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2.57张;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共有执业医师669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师1.45人。

教育

武功教育局现有中小学128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初级中学16所,完全小学108所,教职工5千多人,在校学生7.2万多人。

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武功县始终把教育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奠基工程和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来抓,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先后荣获陕西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陕西省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陕西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先进县、陕西省卫生先进单位、陕西省科普知识竞赛优秀单位等殊荣。在2010年元月顺利通过“陕西省教育强县”复验之后,我们紧紧围绕“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的目标,以“教好一名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为宗旨,以改善城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为重点,以建立完善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长效机制为保障,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把教育发展的根本着力点和最终落脚点放在在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个孩子的全面成长上,提升境界,砥砺奋进,改革创新,重点突破,走出了一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成为县域社会发展的品牌和亮点。

6、城市建设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的正确领导下,武功县城市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城镇、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和“规划为先,基础突破,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强化规划引领无缝衔接、完善基础设施协同配套、突出园林绿化生态发展、增强民生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城市管理优化组合,持续提升城镇辐射带动效能,实现了城市建设持续快速推进。特别是县委十五届四次会议,更是坚持把加快城市建设作为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主动融入大西安、借势杨凌新发展,确立了构筑大西安卫星新城,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战略定位,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和目标任务,全县城市建设迈入提速发展、加速跨越,全面建设“两富两美”新武功进程。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县城总规、8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战略性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编制;开展了县城排水、环卫设施、武功大地园林化县城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小城镇方面完成了武功镇总规、控制性详规、旅游、排水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大庄、贞元总规修编、长宁、苏坊总规编制。对迎宾广场景观、园林公园及多功能中心、保障性住房、县城截污干管等100多个项目编制了修建性详规,规划体系日趋完备。动工实施了园林公园及多功能中心、迎宾广场景观建设等一批标志性重点工程,完成了火车站、财政局、迎宾广场、中心广场等四个广场,面积达到了7万余平方米。建成了武功商贸大厦、兴庆路市场等16个综合市场,建成了日处理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处理场,新建了学校2所、医院2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1个、规模较大的超市9个及宾馆、酒店和汽车客运站等一批公用服务设施。城区道路达到46.3公里,排水管网达到了44公里,新增亮化设施16000多盏。绿化面积骤增了七倍,达到了145万平方米。建设了廉租住房、公租房等一批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建成皇嘉花苑、华宇阳光新城、锦绣华都、邰城郡都等住宅小区10个。建立了规划、市政、绿化、环卫等城市精细化管理机制,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目前,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了19.7平方公里(其中县城7.2平方公里,小城镇12.5平方公里),城镇吸纳人口19.29万人(其中县城10万人,小城镇9.2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45.97%,城镇规模扩大,品位提升,人气集聚,充分发挥了平台效应,为县域经济快速崛起提供了强力支撑。

7、旅游

苏武纪念馆

位于武功镇龙门村前的台地之上,东临漆水,西依凤岗。苏武墓穴东向,背附青山,漆水河自墓前蜿蜒而过,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为“武功八景”之一。

该纪念馆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80平方米,其主要建筑依次为仿汉阙门、苏武牧羊铜像、南北陪殿、苏武大殿、南北祭亭、苏武墓祭台、墓冢。墓前竖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典属国苏公墓》、武功县令阮曙书《汉典属国苏子卿墓》及民国时期的《重修苏武墓门碑》等碑石。1957年5月31日被陕西省人民*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苏武,字子卿,陕西武功人,为平陵候苏建次子。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后因受到副吏张胜事发牵连,滞留匈奴十九载,仗节牧羊,忠贞不屈,爱国正气浩然长存。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才回到汉长安,被汉昭帝封为典属国,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苏武病故,葬于故里武功,终年八十余岁。苏武作为汉代杰出的外交家之一,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历朝历代都把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史书、诗歌、戏曲均载有他的故事,世代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爱国热情。该纪念馆被咸阳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被市旅游局审定为2A级旅游景区。

报本寺塔


武功县

坐落于武功镇北关,西辅香山,依山建寺,依寺建塔,风景秀丽,景色怡人,为陕西名塔之一。曾被咸阳市人民*公布为首批市级旅游景点。报本寺塔因建在报本寺内而得名,据宋代学士宋敏求编《长安志》卷十四载:报本寺原为唐高祖李渊别宅,唐太宗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3日)生于此宅。李世民登基后,为报其母(太穆皇后)恩,舍宅为寺,名曰:“报本”。报本寺塔建于何年,目前尚无定论。据传原为木塔,焚于战乱。北宋时建成砖塔。报本塔建筑手法为唐代风格,整体结构为楼阁式,七级八面,通高39.66米,底部直径10米,第一层高10米,第二层不足6米,往上各层的面阔及高度逐级递减,每层的出檐呈叠梁式,柱额上安置砖雕转角,补间排列斗拱,砖雕图案粗犷大方,刀法严谨,每层辟门为四,圆卷式洞门真假相间,变化有序。塔势挺拔俊秀,内设塔梯,可供游人登临塔顶远眺武功镇全景。报本寺塔地宫内金棺、银椁、舍利子、豹斑玉等稀世珍贵文物近百件。195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4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稼台


武功县

为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历史遗迹,位于武功县武功镇东门外,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古农业名胜,被列为关中四大名台之首。作为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机构,教稼台巍峨矗立于距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8公里处的武功镇。教稼台为覆斗形,同古代粮食量具极为相似,台高9米,每边长12米,古朴典雅、别具一格,辟四门洞,互相联通,寓意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台体四周护栏桩数恰好为24级,隐含24节气,前台阶分别为五级和六级,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古今名人钱范宇、刘暲昆、于右任、王任重、屈武、周尧、赵宏章等诗词、联语、手迹,刻写的碑、碣镶嵌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科分院、武功科研中心等单位的《简介》立于台前。教稼台四周垂柳依依、翠柏常青、花繁叶茂、争奇斗艳。若遇天气晴朗,游人登台览胜,长川曲幽、漆水映带、田野碧绿、白云蓝天、太白屏南、梁山拢北,一切自然美景尽收眼底。被咸阳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陕西省人民*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功城隍庙


武功县

位于武功镇东街中段,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56平方米。武功城隍神是全国唯一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为“辅德王”的神灵。因而武功城隍庙也被称为都城隍府,其地位居全国各地城隍庙之首。庙内建筑结构独具,宏伟高大,为一组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其主要建筑依次为:牌楼、山门、献殿、中殿、寝殿等。牌楼通高12米、宽15米,为关中地区第一牌楼。中殿为单檐歇山顶,外沿斗拱五踩重昂,四角檐柱有明显的侧角和生起,整个装饰均为琉璃构件,五彩闪耀,富丽堂皇,歇山饰以琉璃“二龙戏珠”浮雕,珠球滚动,龙体飞跃,呼之欲出,为一般庙宇所罕见。仅从建筑学方面讲,它体现了古人的美学理念,对采光通风的追求,对地震的防御对梁柱负载的计算,以及对保温、消暑、防潮、排水等生态环境的再创造,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其本身就是一座建筑学上的实验室。凡到此游览的客人,无不赞叹古人的鬼斧神工。现《武功名人胜迹展》陈列其中。1992年4月20日被陕西省人民*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4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家坡遗址


武功县

位于武功镇东约500米漆水东岸塬上,塬下漆水自北向南流10公里汇入渭河,村北1公里处漠浴河自东北而来汇入漆水,村西南2公里处氵韦河由扶风西来,在浒西庄村东与漆水合流。此遗址北至尚家坡村,南到高庙村,南北约3000米,东西约500米。尚家坡村亦有古文化遗址,郑家坡遗址与其相连,又称“郑尚坡遗址”。

郑尚坡遗址内发现先周时期的房基17座,灰坑15个,窖穴3个,陶窑2个。根据地层关系,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遗物主要有陶、石、骨器等多种。陶器有鬲、盆、罐、瓮、尊、簋、盂、豆、甗、钵、杯、盘以及甑箅、陶纺轮、陶轮、陶拍等;石器有铲、斧、矛、凿、刀、镞、钻垫、石纺轮等;骨器有镞、铲、锥、匕、针、笄等。还发现铜镞、卜骨、陶人头像等遗物,根据地层关系和器物的形制,也分为早、中、晚三期。

郑尚坡遗址科学发掘获得的器物群,为探索先周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研究先周文化渊源和周族的起源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尤其是房屋、陶窖、窖穴等遗迹和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的发现,为研究先周时期的居住状况、生活方式、经济状态等提供了新的资料。从而充分证明,郑尚坡遗址的文化遗存是西周以前周族的早期文化,应属于先周文化。郑尚坡遗址于1981年2月文物普查时发现,同年10月至1983年8月,由宝鸡市考古队正式发掘。1984年《文物》杂志第7期该遗址《发掘简报》发表后,国内引起高度重视,著名学者纷至沓来实地考察,尹盛平先生以此次发掘所撰写的《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把先周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990年该遗址被陕西省人民*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4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土特名产

辣椒


武功县

亦称“秦椒”,属本县特产,有辣味浓烈、皱纹均匀、角型修长、色泽鲜红,入汤不沉等特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记载,年行销外地八九万斤。建国前,辣椒种植多分布于下塬,中、上塬种植量较少,以自食为主。建国后,面积逐年扩大,品种有当地土种、耀县“一窝蜂”、“西农20—7”、“8212”、“8819”等。1975年,改直播与白茬地纯种为套种和育苗移栽,八十年代后育苗移栽较为普及。1979年全县种植1500亩,1990年发展到16650亩。最高年份出口量450吨,1989年,省*确定武功县为辣椒种植基地县。

大蒜

建国前,境内种有生产蒜苗或早蒜苔的当地豁蒜及蔡家坡紫皮豁蒜,以自食为主,零星种植,一年一料。建国后,由于坚持“以粮为纲”的政策,大蒜种植仍不多。主要产区有薛固、普集街、长宁、北营、大庄、小村等乡(镇),二道塬也趋于发展,上塬各乡(镇)亦有零星小块种植。1972年,全县种植130亩,1974年,蒜头出口以后,相继引进“上海嘉定蒜”、山东“苍蒜”和“改良蒜”、河南“宋城白蒜”。由于改进工作制度,实行套种,变歇茬地纯种一年收一料为一年收二料、三料,经济效益提高。1984年以来,大蒜生产发展较快,1989年种植25691亩,总产16500吨,平均亩产642公斤,总产值1731万元,亩均产值创673元的历史记录。1990年种植29980亩,总产23250吨,亩产平均776公斤。提供商品量2万多吨,其中蒜头1.2万吨,蒜苔8000吨,出口蒜头供货量4500吨,在欧美等国际市场备受欢迎。

土织布

土织布含棉量度100%,它选用全优质棉花为原料,采用不上桨工艺,没有人为的污染,纯手工制作,用脚踏木制斜梁织布机加工而成。土织布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汗、冬暖夏凉、不起静电、抗辐射的作用,与肌肤亲和力极强。又因其线条粗、纹理深、平整不起皱、不卷边,整个布面形成无数个自然按摩点,对人体皮肤起到意想不到的保健美肤作用,对皮肤无刺激,防螨止痒,调节新陈代谢,改善睡眠,有效防御紫外线。彩棉系列具有远红外功能,能够改善人体的微循环,调节神经系统,疏通经络,促进睡眠。加上它花色独特,雅观大方,手感厚实,是居家和服装的首选面料,具有收藏和使用双重价值。同时它也是极具武功特色的送礼*!

晒烟


武功县

武功烟叶种植及烤制加工技术,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民国期间,上下塬均有种植,多以自食为主。建国后,苏坊、游风、武功镇成为本县烟叶的主要产区,代家、贞元、长宁、河道等地也有零星种植。1949—1954年间,本县年种植面积10000亩左右,1955年后,徘徊在600—1000亩之间。1988年面积达2.05万亩,亩产148.6公斤,总产3194吨。1990年,全县种植3.47万亩,总产3706吨,被国家烟草局确定为“晒烟基地县”。其品种主要有“落地黄”、“黑大汉”等,古老的烟种“小兰花叶”偶有种植。

普集烧鸡

色亮、肉烂、味香、百食不厌,历史悠久,远近闻名。

旗花面

据传明孝宗的正宫娘娘不食,张榜招厨,烹煮鸡汤伴以鸡蛋饼,切成菱花状,佐以香料,鸡油上飘葱花,细面些许,后即食。具有薄劲、光、稀、煎、汪、酸味出头等特点,风味独特。武功京官传至乡间,流传于今。

小笼包子皮薄馅饱,味道鲜美。1985年被咸阳市食品协会评为名优小食品。

插酥加鸡蛋面白油大、色泽金黄、酥脆清香,久吃不厌,适胃可口,人人喜爱。

泡儿油糕个大糖饱,外形圆润,味道香脆,吃时嘴角生香。

葫芦鸡脆而烂,用刀一拍,骨肉分离,油大色亮,满吃满咽,肥而不腻,香味四溢。

9、历史名人

[姜女原]远古时,炎帝后裔姜姓居有(即今武功),有求氏生女曰姜女原,为帝喾元妃。初无子,与帝喾郊祀,遇巨人足迹,悦而践之,即身动有孕。居期生子曰“弃”,乃为后稷,是周人生民之祖。《诗经》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女原。”盖此之谓也。

[后稷]姜女原郊祀践巨人足,感而有孕,居期生子,以为不祥,弃子隘巷,马牛避而不踩,欲徙置丛林之中,适逢山森人众,又迁弃沟渠冻冰之上,飞鸟咸集,遮之以翼。姜女原觉有神呵护,遂收养之。因初时欲弃之,故名曰“弃”。弃为小儿时,戏耍就爱植树木,种麻菽,已而树木茂盛、麻菽丰美。及步入成人,遂酷好农耕。他有相地之宜,种植五谷,成果丰硕,农人纷纷效法,影响很大。帝尧知道后,即封他为农师。弃“教民稼穑”,天下尽得其利,弃之于民,功莫大焉,帝舜封弃于邰,赐号曰:“后稷”。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别姓姬氏。”其后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是为周。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为郎。天汉元年,匈奴且鞮候单于初立,恐汉伐袭,乃将多年来扣留于匈奴的汉使,尽数归还。武帝十分赞赏,遂派遣苏武为中郎将,亦送还匈奴留汉使者十余辈,并送以厚礼致答。匈奴单于益发骄横,方欲放武归,适逢汉副使张胜,与背汉之丁灵王卫律部下虞常勾结,连同匈奴缑王,谋杀卫律,劫持阏氏。事败,杀缑王,擒虞常。张胜始告苏武,武曰:事情如果是这样,必然牵连到我,犯下死罪,重负国家。欲自杀,张胜及副使常惠共止之。单于大怒,欲杀汉使,众议使降,武曰:“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遂引佩刀自刺,卫律大惊,急召医,凿地为坑,置地火,覆武其上,踩背出血,移时方苏。单于壮其气节,朝夕问候,而将张胜收押,杀虞常。卫律以刀逼胜,胜降,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坐。”卫举剑欲刺,武不动,卫律言已归匈奴,赐号称卫,拥众数万,马蓄弥山,苏君若降,明日复然。武不为动。律复曰:“今日降,与君为兄弟,不听吾计,后欲复见我,尚可得呼!”武骂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夷蛮,何以汝为见!单于信汝,使决人生死,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厥;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起矣!”单于闻言,愈益使降。乃囚武于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则将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遂徙北海上牧放公羊,令公羊有奶始得归。武至北海,掘野鼠,采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晨昏操持,节旄尽落。

降将李陵与苏武曾俱为侍中,善。单于使陵至海上说武,武曰:“武父子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候,兄弟近亲,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斧铖?、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欲再伸劝,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饮,效死于前!”陵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襟,赐武牛羊数十头,与武辞。武闻武帝崩,遂南向哭号饮血。?鞮单于立,与汉和亲,汉求迎苏武,匈奴诡称武死。常惠教汉使回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系帛玉,言武在某泽中。单于惊而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乃遣武等持汉节还者九人。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汉昭帝始元六年,苏武等使番19年乃归汉,奉诏谒武帝庙。官拜典属国,图入麒麟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则]字文师,汉平陵候苏建长子苏嘉的十一世孙。少时就以博学多才,品行端正而闻名乡里。后举为孝廉、茂才,先后任酒泉、安定、武都太守。苏则做官,恩威并用,声誉很高。建安二十年(215),曹操率军征汉中张鲁时,路过武都,见则才高,即领随军任向导官。汉中平定后,调为金城太守。曹操死后,曲演*,则奉魏文帝曹丕命,平息了叛军,因功加封为护羌校尉并赏爵关内候。不久,他又率军平定了曲演残部的又一次*,升为都亭候,食邑三百户,遂迁升侍中。一次,魏文帝率侍中狩猎,射中一只鹿,当侍臣拔取鹿身上的箭时,鹿竟脱逃。文帝大怒,下令要斩侍臣。苏则立即进谏:“皇上欲效法尧舜治国,而以猎戏杀群吏,臣敢以死请,望收回成命。”文帝悟,夸奖苏则是直臣。黄初四年(223),则病逝,追赠刚候。

[苏蕙]字若兰,苻秦时陈留县令苏道质(武功人)的三女儿。她“仪容秀丽,智识精明。”年十六嫁给扶风郡窦滔为妻,夫妻非常恩爱。后来,前秦苻坚率兵袭取了东晋的襄阳地区,封窦滔为安南将军,驻守襄阳。滔赴任时,欲携苏蕙和宠妾赵阳台同行,被苏蕙拒绝,滔遂与阳台赴任,从此断绝音信。过后苏蕙反省,悔恨当时不该与丈夫反目,于是将孤独自伤与思念的深情,巧妙地织成一幅回文组诗,寄给窦滔。组诗织在见方只有八寸的锦缎上,共841字,纵横各29行,每行29字,用五色丝线组成不同方阵,成为不同组诗。纵横、回环、交错、跳间共能读出200多首。诗体繁复变幻,有三言、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既有绝句,又有律诗,节奏铿锵,情真意切。窦滔接读后,深受感动,秦主苻坚亦击节赞赏,立即迎苏蕙到任所,而遣阳台回关中,夫妻感情更加深挚。唐则天武皇,对苏蕙的回文诗(后称璇玑图)十分赞赏,称其才情之妙“超今迈古”,并为之作序。明时,起宗道人将织锦回文诗分为七图,可读出3752首。康海之孙万民,从起宗道人的七图中又分出一图,可读4206首,诗意无穷。

[苏绰](498—546)字令绰,魏侍中苏则九世孙。其父苏协,在后魏时任过武功郡守。苏绰少年好学,博览群书,尤精算术。当朝丞相宇文泰甚重苏绰才华,遂命绰为行台郎中,凡行台公文函件,皆由绰拟作,均切合要领。不久调升为著作佐郎、大行台左丞,并掌管机要。西魏大统三年(537),北齐分三路进犯西魏,形势严峻,绰出谋划策,取得潼关战役大捷,升美阳伯。大统十一年(547)升为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朝廷力求改变时政,富国强兵,苏绰竭诚尽智,制定记账、户籍法则,编定律令,裁减冗员,设置屯田,奖励耕战,很快充实了国力,拟就六条诏书,即“先修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多方兴利除弊,成为当时的施政纲领。要求:凡牧守令长不遵六条及计账诸法者,不得居官。时,文帝厌恶文章浮华,令苏绰在祭祖庙之时,为皇帝作《大诰》,由于文词朴实,不尚空谈,当朝下令文章皆依此体。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大统十二年(546)死于任所,享年49岁,死后丞相率合朝官员临灵致祭。

[李渊]祖居甘肃成纪。隋大业中,为岐州刺史,治于武功,遂以为家,居庆善官,取妻窦氏,开皇十八年生世民于其宅。大业十三年为太原留守,为唐王。后隋炀帝荒淫无道,携妃南游。国内群雄并起,世民与裴寂、刘文静暗中结盟,说明李渊杀副留守,北连突厥,于晋阳起兵,西进关中,左据长安,武德元年随恭帝禅位,李渊遂有天下,号曰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

[李世民]隋开皇十八年(598)十二月,李世民降生于武功庆善宫,为李渊次子。母窦氏,后晋封为太穆皇后。四岁


武功县

有书生相曰:“此子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必能济世安民。”故取名曰世民,今此地有碑尚称:李世民悬弧地。弧者,弓也。即婴孩出生后悬弓于门外,此戒外人进入之意。

世民幼即博学强志,聪颖绝慧,习文演武,胆识过人,16岁就曾应召从军,设疑兵智退突厥,解救隋炀帝于雁门。炀帝荒淫无道,驾舟南巡,天下群雄并起时,世民胸怀大志,腹藏良谋,阴与刘文静、裴寂等,强说李渊北连突厥,杀副留守,起兵晋阳,时年18岁,世民带兵,西渡黄河,首入关中,遂据长安。西伐薛仁杲于平凉,东剿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于河洛,晋封为秦王,功勋赫然。太子李建成恐己被废,暗结齐王元吉等谋杀秦王。事泄,世民率秦府将士设伏兵,诛杀建民、元吉于玄武门,遂立为太子。建德九年八月甲子,世民即皇帝位曰太宗。唐太宗励精图治,从谏如流,轻徭薄赋,恭仁俭让,天下乐业,世称“贞观之治”。太宗主政后,曾多次亲临武功庆善宫,厚赐乡里,与民同欢,亦赋诗多首。中有“秦丘惟旧迹,丰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共乐迁谯燕,欢此大风诗。”(以高祖还乡时所作“大风歌”自比)“代马依朔吹,惊禽愁昔丛。况兹承睿德,怀旧感深衷。积善忻余庆,畅武悦成功。”……深深表达了唐太宗李世民还乡念故之情怀。

[刘文静](568—619)字肇仁,武功人,倜傥有气略。承袭父亲官位,在京城供职,隋末任晋阳(今山西太原)令。唐帝国创业中,刘文静为首要谋臣,也是主要的军事家。先是与李渊、李世民确定举旗反隋争夺天下的大计,继则一直在军中担任要职(元帅府长史)。唐开国后,以其功封为民部尚书兼纳言,又赠以鲁国公爵位。后因遭同僚诬陷,于武德二年(619)以谋反罪被处死,终年52岁。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李世民追念文静功劳,给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追复官爵,令他的儿子树义承袭其鲁国公爵号。

[苏世长]武功人。其祖父在后魏时做过通直散骑常侍,父亲做过北周刺史。苏世长承袭父职,在隋朝任长安令,后为都水少监。入唐,任玉山屯监,曾谏止李渊去武功围猎,以免践扰百姓。在披香殿陪李渊宴会,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李渊为之动容。后调为陕州长史、天策府军咨祭酒并引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初,苏世长奉命出使突厥,谈判中不辱使命,力争不让,赢得朝野赞许。后调升为巴州刺史,赴任途中因乘舟落水而亡。

[苏良嗣](604—689),世长子。为人刚烈耿直,注重法治。唐高宗时,任李渊之孙周王府司马。良嗣对周王管束甚严,不许其胡作非为,除屡次切谏外,竟至把周王身边不守律令的人绳之以法,高宗十分赏识,调其为荆州长史。一次,皇宫内侍借给宫内采办奇异竹木之机,招摇撞骗,滋事扰民。良嗣下令将他们拘留并上报朝廷,说明原委,高宗阅后,表扬了良嗣,转调其为雍州长史。武则天垂拱初年,升冬官尚书兼纳言,并封温国公,留守西京,赏赐优厚。武则天多次采纳良嗣谏言,治理朝政,功勋卓著,升为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后因遭陷害,被判死刑,系狱之后,则天辩明其非,遂开释。不久病逝,终年85岁,则天命满朝官员皆吊唁。

[富嘉谟]武则天长安中(约702—703)为晋阳尉。当时新安人吴少微也为晋阳尉,魏谷倚为太原主簿,三人结友,且都擅长文字,名气很大,号称北京三杰。嘉谟、少微撰写碑文或颂诗,以经典为本,反对浮华的骈体文,使文坛风气为之一变,时人争慕,号称“富吴体”。则天选著名文人26人,撰写类书《三教珠英》时,富嘉谟为其中之一。大文学家兼评论家燕国公张说,称嘉谟的文章如“孤崖绝岸,壁立万仞,浓云郁兴,震雷俱发,诚可谓也”。嘉谟撰写的《变龙泉颂》、《千蠋谷颂》等,意旨高雅,笔力雄健,后至左台御史,不久病逝。吴少微闻讯,悲恸几绝,不日亦卒。

[苏瑰](639—710)字昌容,进士,历任刺史等官。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任尚书右丞。二年(706)升为户部尚书兼侍中,留守京城。苏瑰一生,刚正不阿,中宗李显复政后,他犯颜直谏,坚持流放造妖言惑众的秘书员外监郑普思。再升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许国公。中宗死后,苏瑰极力主张并支持相王辅政。韦后倒台,相王继皇帝位,史称睿宗。景云元年(710)七月,苏瑰为尚书左仆射,同年十一月病亡,享年72岁,追赠为司空、荆州大都督。次年三月归葬武功。

[苏廷页](670—727)字廷硕,瑰子。苏廷页少年时聪明绝顶,博览群书,且过目不忘。中进士后,初为乌程县尉,后升监察御史。奉命核查酷吏来俊臣所制造的冤案,大都平反昭雪,遂升为给事中兼修文馆学士,不日又升为中书舍人,专为皇帝起草手令、诏书、文告等。他思如涌泉,下笔千言,立马可待,深得朝廷倚重,承袭父职为许国公,时有大许、小许美称。开元四年(716),进同紫微黄门侍郎平章军国事兼修国史,与宋王景同为玄宗宰相。开元十五年(727)去世,享年58岁。苏廷页著有文集30卷传世,其文辞高妙,与著名文学家张说(封燕国公)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苏灵芝]唐开元、天宝年间武功人。天宝中(约750)任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录事参军。著名书法家。其笔力遒劲端庄,与同时代书法大师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颜真卿相比美。后来,评论家说,苏灵芝书法“视北海(李邕)则加庄,视太师(颜真卿)又多隽”。灵芝书写的易州《铁像颂》、《梦真容束力》和易州剌史《田仁琬德政碑》及范阳《悯忠寺宝塔颂》等历来被称为精品。《铁像颂》现存河北易县,列为*文物。

[姚合](779—846),陕州硖石人(今河南三门峡市),唐玄宗时宰相姚崇之孙,唐元和(806—820)间任武功尉。姚虽任武职,而喜文章,尤善作诗。在任期间,赋有五言律诗《武功县居诗》、《迎春》共42首,对武功人文、地理、风物、土情等各方面都作了讴歌,誉称姚武功,后升为秘书监。宋代祥符八年(1015),知县张及深慕姚武功为人,刻县居诗于石,置县署中。到治平间(1064—1067),知县王颐因姚武功县居诗年久剥蚀,乃更以五体书重刻于石,并作了后记。姚合热爱武功,旧时本县名宦祠有其牌位。

[种世衡]字仲平,洛阳人,北宋名将种放之侄,曾为匠作监主簿。宋天圣年间(1023—1032),出任武功知县。种世衡清廉政直,关心人民疾苦,设法为民解忧。当时西夏国经常侵扰边境,百姓万分恐慌,不少人竞想迁居南山(秦岭)躲避。世衡就挑选精壮青年数千人,训练射骑本领,于是武功人善骑射出了名。夏人闻风不敢进犯,全县人民安居乐业。种世衡在任一改过去弊端,凡政令施行之前,必先慎重考虑,初步商讨确定后,再布告征求意见,度其完全可行后,才贯彻执行。由于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威望甚高,后被调任环庆、麟延一带负责边防,屡建奇功,后提升为东染院使兼环庆路兵马钤辖。世衡善抚士卒,赏罚严明,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极得人心。为北宋末年名将。

[游师雄](1037—1097),武功人,字景叔,宋治平元年(1064)中进士,授仪州司户参军。熙宁四年(1071)改任德顺军判官,与诸将计议边事,多所建树,使边境赖以无患。元祐初,朝廷议弃边地四寨,师雄极力主张坚守,但意见未被采纳。以致西夏得寸进尺,边境无宁日。元祐二年(1087)师雄改任军器监丞,时夏人谋犯熙河,守将刘舜卿采纳师雄御敌之策,连战大捷,先后杀敌近四千人,俘获敌帅九人。捷报传来,举国欢庆。不日调升陕西转运判官。元祐五年(1090)又任提点秦风路刑狱。次年,夏人侵泾原、熙河两地,游师雄在定西至通渭间修筑护耕七寨等战略据点,以加强防卫,使边境安定多年。后转礼部员外郎兼集贤校理,领陕西转运使。元祐八年(1093)调为朝奉郎加云骑尉。后游师雄以病请求辞职,哲宗接见时,赞扬他的功绩,反提升他为卫尉少卿。绍圣元年(1094),游师雄又为哲宗皇帝策划御敌要略六十条(一作十六条),当时谓之《绍圣安边策》。绍圣二年(1095),再调河中知府,不日又晋升为直龙图阁兼秦州知府,领秦凤路马步军都总管加飞骑尉等职。绍圣四年(1097)秋,调为陕州知府,是年七月六日病故,终年60岁,归葬武功,墓尚在。

[游靖]师雄长子。才学识略有其父风,尤工文辞。政和初,为新修的县厅撰写碑文,语言精粹,辞藻富丽,特别是有关本县建置沿革的记述,脍炙人口,至今人们还诵赞不己。游靖后来为河南府左军巡判官兼掌秦风路机要文字,很为当道者倚重。

[张山甫]偃师人,宋熙宁元年(1068)起任武功主簿。当时万年(今长安县)主簿朱光庭、雩县主簿程伯淳精明干练,共称关中三杰。张山甫重视教育事业,与名儒张载交情甚厚,上任之初,即邀请张来武功绿野亭讲学,从此绿野亭盛名远扬。历经各代不断改建修葺,到明朝已发展成为绿野书院,是关中有名学府之一。清代至民国,更是遐迩驰名。今绿野高级中学,就是在此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张徽]南宋时武功人。元世祖中统二年(1216),官至陕西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是当时书法大家。篆隶体最出名,为金朝刘处士书写的墓碣一块,现存西安碑林,列为*珍贵文物。张徽的诗也很有名,时论有“请特崛奇”的赞语。

[马京](1351—1424),字子高,本县俱得里人,民籍。少师于康汝楫先生,明洪武十七年(1384)岁贡,赴礼部会考中式,发国子监肄业。同年八月,中应天府乡试。十八年(1385)以二甲第一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十九年(1386)六月闻父丧,回乡守制。二十一年(1388)九月起复,十二月六日到吏部报到,为进牌差错犯录杖六十,七日复任。后任左通政、大理寺卿。惠帝建文二年(1400),降调四川按察使司佥事。永乐二年(1404),成祖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次子高煦为汉王。时太子守行在(今北京),马京被征赴行在,任北京行部左侍郎,以辅佐皇太子。马京到职后,尽诚翊赞,历久愈笃,深得太子倚重,却招致了高煦的嫉恨。永乐十二年(1414),成祖率兵五十万北征,留太子高炽监国。八月北征还,太子遣使迎接稍迟,高煦即让人制造谣言,谋动谣太子地位,并中伤马京、黄淮等一批监护太子的官员。成祖怒,以“奉表不敬”将马京等人下狱十年。

永东二十二年(1424)七月,成祖再次北征,病死在榆木川(今内蒙境)。八月,太子高炽(仁宗)即位,马京当即被释,旋病逝,年73岁。对马京之死,仁宗甚为痛惜,于洪熙元年(1425)二月,特发“圣旨”,除遣官致祭外,追赠其为荣禄大夫、少博,赐文简。宣宗于宣德三年(1428)又发两道“圣旨”,一是封马京妻为太夫人,一是“以父勋劳”擢马京之子马健为文林郎、行在太常寺典簿。

[康佐]武功县浒西庄人,康海的叔祖父。精于医,特长脉法。以脉象能预决患者隔年生死,历千百人不爽,誉满城里。明成化年间,被推荐任县医学训科。著有《医问三卷》、《杂治略五卷》、《脉法一卷》。

[宋学通]字文渊,四川永川人,明弘治四年(1491)任武功知县,清廉正直,不畏权贵,注重法治,重视教育事业,颇得民心。弘治八年(1495),将绿野亭改建为绿野书院,除邀请著名教育家县学教谕赵文杰主讲外,经常亲临书院,督责诸生,不计毁誉。后又倡导重修后稷祠。正德年间康海《武功县志》,对其作了很高评价。

在任期间,县上有一权贵,枉死人命后,想私下了结。既暗中行贿,又托人说情。他断然拒绝,并气愤地说:“彼良善无辜而死,我明知其冤,如不严办,上践踏国法,下有愧无辜,天理良心何存”。竟对那个权贵绳之以法。后终因朝*败,那个权贵藉*将任职九年的宋学通调往他处。

[赵文杰]字士英,四川内江人,明弘治初年任武功县教谕。为人好学笃行,对县学诸生,循循善诱,督责甚严。绿野书院建成后,贤达人士及知县宋学通,一致推举他担任书院主讲。西安、凤翔等地慕名求学者很多,在他言传身教,苦心教导下,后来书院成名气学生甚多。调升云梦知县后,为民除害,得罪一些悍劣之徒,被诬陷罢官。

[康海]名德涵,号对山,别号浒西山人,氵片东渔父,武功镇浒西庄人。生於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六月二十日,死於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十二月十四日,享年66岁。海自幼机敏,童年事邑人冯寅为蒙师,习小学,“凡洒扫应对之属”,冯出仕后,又入关中理学名家习毛诗。成化二十二年,其父康镛从平阳知府任上归田,尝为之讲授古今贤圣掌故,期其效法。父退,海嬉戏如忘,父怒欲捶楚,问所授,海从容复述无可责。孝宗弘治七年(1494)入县学,时提学副使杨一清督学陕西,见海文,盛赞其才,言必中状元。24岁与三原马理同举于乡,次年赴京会试落榜。弘治十五年(1502),海28岁复参与会试,顺利通过殿试对策称旨。遂登进士第一,大魁天下。为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曾参与*宗、孝宗两朝实录。武宗正德三年(1508),李梦阳入狱,为救文友,海往见刘瑾,不日梦阳获释。八月,海奔母丧,途经顺德遇盗。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事发,被脔割3357刀,凌迟处死。海以同乡受其株连,被削职为民。梦阳不曾进一言以救。遂以文为身累,倦于修辞。乃曰:“辞章小技耳,壮夫不为,吾咏歌舞蹈泉石间矣!”曾有人劝他向朝廷申辩其冤,以图起复,海断然拒绝。从此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广蓄优伶,制乐府、谐声容,自操琵琶创家乐班子,人称“康家班社”。与户县王九思共创“康王腔”,扶植周至张于朋、王兰卿组建张家班。曾广集千名艺人,参与秋神极赛活动。自己动手创作的《中山狼》和《王兰卿服信明忠烈》杂剧,被之管弦,自此俳优。在康家班基础上组建的张家班,又名华庆班,在历史上活动长达500年之久。为重振北曲,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建树了不朽的功勋。康海放歌泉林30余年,初衷不改。殁时,遗命以山人巾服成殓。检其遗资“借金百余”,而大小鼓却存有300多副。除诗文集外,还著有散曲《氵片东乐府》。所著《武功县志》,明、清时皆推第一。

[张镈]字伯始,号漆滨,武功人,明嘉靖七年(1528)与弟金柬同榜举人,时号双凤。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授曲沃知县。因改革弊政,触犯劣绅利益,遭诬陷中伤,被降职为汝宁教谕。后历任黄州判官、两淮盐运司判官、大理寺评事。当时有一诬赖侄杀叔的冤案,他力辩其冤,竟被贬为副评事,后又被调为蜀王府左长史,愤懑以疾辞归。回乡后,扶贫助弱,劝善规过,颇得乡民受戴。

[张洲]字莱峰,号楠林,张镈之六世孙。少年时文章出众。后在关中书院求学,与大荔李法、武威孙俌、吴堡贾天禄、洛南薛宁廷、韩城王杰,抨击当时文坛浮而不实词风,提倡质朴的古文学,影响很大,时称“关中六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中进士,历任广西修仁知县、浙江德清知县。辩冤狱、捕盗贼,清介廉明,人人称颂。后因拒绝上司索要厚礼,而被降职为教谕,愤然告病辞职,主讲山东峄县胶州书院。一生游历颇广,文风自成一派,对嘉庆《续武功县志》评点得体,深受读者赞许。著有《对雪亭文集》十卷,《诗集》六卷,《诗余》一卷,《论语讲义》一卷,《诗经讲义》一卷。文集多涉猎武功人文景观之事。

[张徽楷]字伯模,张镈七世孙,武功人。秉性致孝,能诗善文,特长国画。乾隆三十年(1765),“邑大饥,知县设棚施粥,存活者百千人。”徽楷因此作了幅《施粥图》,意态如生,翰林孙景烈题诗其上,时称双绝,誉为一时之艺术精品。

[张玉树]字德润,号阴堂,张镈七世孙,武功人。乾隆三十年(1765)进士,授齐河知县后,研究吏治,讲求治术。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清平知县,不久调任峄县。上任后,裁减徭役,民众拥戴。黄河决堤,峄县遭灾,他除上报求赈外,不计个人安危,断然截留运往济宁的“漕米”(公粮)救济灾民。因此博得上司称赞,遂晋升为胶州知府,一年后又转调为济宁知府、云南临安知府。到任后,首先裁减官府车马,创建学校,兴修水利,设置义仓。同时,设立钱米管理机构,限制私铸钱币,取缔私币流通,平抑粮价,稳定市场,深得民心。后因积劳病故于任所,当地百姓群众自愿报名,自带干粮,抬上灵榇,将其遗骨一直由云南送归武功家乡。

[郭慎行]子敏夫,武功县姚安里人。为人持重,不轻许诺。清嘉庆年间乡试失利,遂开馆授徒,学生数以百计。塾满,赁旁舍以居。讲授经传,先写课解,曾十易其稿,务求不失原意。又结合实际,深入浅出,使学生容易接受。其教学方法,独树一帜,赢得各方称赞。他特别爱惜人才,塾中一泾阳籍学生,很有才华,因家贫欲辍学。他知道后,资助衣食,使该生中了进士。著有《学庸知解》、《大学中庸课解》传世。

[马逸姿]字隽伯,清康熙年间武功人,马琾嗣子。承袭马琾官爵,后历任電州知州、刑部员外郎、兵部郎中、苏松粮道道台、江苏按察使、安徽布政使等职。在電州任间,浒墅关榷务司对盐商索派繁杂,积弊甚多。他果断地取缔了多种苛捐杂税,获得商民赞颂,在江苏平反很多冤案,释放了一批无辜。调为江宁布政使后,放赈救灾,捐薪俸,施药物。后被嫉者中伤免官,在毫州隐居十多年。后又起用为直隶子牙河分司主管,号令军民修河堤,防水患,造福一方。后,病故于任所。逸姿为官30年,勤政爱民,人皆思念。其对故乡倍加关注,曾用薪俸偿还全县十三里田赋欠额;搜求旧本,辑刻《对山全集》,受到了父老乡亲的称颂。

[康吕赐](1643—1731),字复斋,号一峰,自称南阿山人,是康海的后裔。为诸生时,能文章,自命必成进士。后两举副榜,遂放弃科举,专心经史,朝夕与其弟研习,造诣很深,远近闻名。数千里之外,时有来信询问疑难,考辩正误。所作《南阿遗稿》,内容涉猎广泛,对武功风土乡情记载较多。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县沈华监修的《武功县后志》,大都采用其中史料。雍正九年(1731)冬,无疾端坐而死,享年88岁。著有《四书语录》、《易语录》、《杂语录》等。

[沈华]字纪荣,江苏吴县人,清雍正九年(1731)任武功知县,为政清廉,喜爱文学。来武即先披阅县志,后聘名流编撰《武功县后志》。在旧志体例上除保留康对山武功县志七篇稿目外,还多有创新。增添典礼、武备、纪事、文学、艺文、拾遗等。对疆域、职官、选举等自秦汉以来,名号、规制各不相袭的缺欠,均一一考证、补充、修正。《后志》共设11篇,详而不冗,后之论者称可与康对山《武功县志》相辉映。在任四年,兴学校,重建设,惠政良多。

[马朔]清乾隆时人,精于医。有一张姓久腹病,医治无效,他用银针刺其背并用艾灸之即愈。一杨姓患者盛怒暴躁,致使两睛突出而失明,他用银针拨之使睛复位,再投以药,其明如故。一次,他应邀出诊,听到患者屋内哭声起,以为患者已故。经诊,发现患者尚未绝气,因乱投药物所致,即用推拿法治之,再投以药,不日患者康复。乡绅陶某四肢不举,广求名医无效。邀他去治,家人见他衣冠简素,言谈质朴,卑视之意形于色。他不介意,检查后开处方施药,三日后患者能下床行走。家人惭愧地致谢道:“容我不识长者,有所慢待,望勿介意,今专听君治疗”。他又开处方,再过三日,陶某痊愈。当时,陕西巡抚毕沅闻其名,特邀至省垣,当众试验,果如所闻,巡抚惊叹不已,赠“关西医望”牌匾,以资嘉奖。

[孙景烈](约1696—1773),字孟扬,号酉峰,幼奇颖,今武功镇西街人(祖籍河南固始)。清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乾隆元年(1736),赴礼部试取明通榜,按成例授商州学政。四年(1739)成进士,授检讨,旋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廷试不及格,遂以原官休致归。当其将为学正时,皇帝命各地举荐贤良方正之士,陕西巡抚硕色首推景烈。景烈以如果答应举荐,将不能参加会试为由,坚辞不赴,于是被任命为学正。他廉而严于律己,勤以教士,商州人士竟相劝学。自休致回乡,家贫甚,平常惟母亲膳食不缺,而自己往往日进一餐,却雍雍自如,不闻难堪。景烈先后三次主讲关中书院,一次主讲皋兰书院,从学者多成名。大荔李法、武威孙俌、吴堡贾天禄、雒南蒋宁廷、武功张洲和韩城王杰,都是他的门生。乾隆十三年(1748),高宗又命各地举学问、道德高尚之士,陕西总督尹继善、巡抚陈宏谋力荐景烈。此事虽遭礼部非议,但尹、陈却坚持认为所举无愧。景烈生性耿介,除潜心精研学问外,别无所欲。他冬不向火,夏不挥扇,虽盛暑,仍衣冠整肃,从不懈怠,其严谨端方,几近于愚。正因其孜孜不倦,穷究理学底蕴,故被称为关西夫子,海内大儒。卒年70岁,举葬时,远近门生吊唁者云集,状元王杰也亲临致祭。著有《四书讲义》、《关中书院课解》、《兰山书院课解》、《西麓山启稿》、《滋树堂存稿》、《邰阳县志》、《雩县新志》、《邰封闻见录》、《菜根园慎言录》、《馆课焚馀录》、《孙氏族谱》等。

上一篇:渭南市临渭区

下一篇: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