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横江词六首

科普小知识2022-10-04 15:44:18
...

《横江词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都是写景诗,主要是写横江的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长江风浪大且恶的景象。作品名为写景,实为写心,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怅与焦虑。全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雄伟壮阔,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1、作品原文

横江词六首⑴

【其一】

人道横江好⑵,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⑶,白浪高于瓦官阁。

【其二】

海潮南去过浔阳⑷,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其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⑸。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⑹。

【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⑺?涛似连山喷雪来⑻!

【其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⑼。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其六】

月晕天风雾不开⑽,海鲸东蹙百川回⑾。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⑿。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横江:横江浦,古长江渡口,在今安徽和县东南。

⑵道:一作“言”。

⑶一风三日吹倒山:一作“猛风吹倒天门山”。三日:一作“一月”。

⑷马当:即马当山,在今江西彭泽东北。《舆地纪胜·江州景物》下:“马当山在古彭泽县北一百二十里。其山横枕大江,山像马形。舟船险阻,乃立庙。陆笠泽记曰:‘言天下之险者,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

⑸汉:一作“楚”;连:一作“流”。

⑹峭帆:很高的船帆。

⑺浙江:此指钱塘江。

⑻来:一作“东”。

⑼海云生:海上升起浓云。

⑽月:一作“日”。

⑾蹙:驱迫。回:倒流。

⑿公无渡河:古乐府有《公无渡河》曲,相传朝鲜有个“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赶不及,也投河自尽。自尽前唱哀歌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白话译文

【其一】

别人都说横江好,我却说横江恶。一连三日的大风能吹倒山,江中的白浪比瓦官阁的屋顶还要高。

【其二】

海潮向南而去,远至寻阳,牛渚山历来比马当山还要险峻。欲渡横江又嫌风高浪险,愁似长江之水,长流万里。

【其三】

横江上西望长安,归路为大江所阻挡,向东而望,汉水东连着扬子津。白浪如山哪里可渡,江上的狂风使船夫失色。

【其四】

好像是海神来过之后一样,又来了一阵恶风,巨浪拍击着天门山,打开了山门石壁。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这里的风浪吗,浪涛像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

【其五】

横江馆的津吏上前来相迎,向我指着东边生起的海云说:相公有何事这么着急过江?像这么大的风波是不能开船的。

【其六】

月出星天起大风,江雾不开,海潮就像是海中大鲸东游一样,压促着百川之水往回倒流。惊涛骇浪冲击得三山摇动,先生不要渡河,还是回去吧。

3、创作背景

关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上海复旦大学及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李白诗选》,均据此诗中“郎今欲渡缘何事”一语,认为“郎”乃古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因此推定此诗乃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初出蜀时所写。李协民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诏赴京途中所作,诗中“显示当时李白初受玄宗信任,急欲上到西秦为玄宗效力,大展宏图”,而“白浪如山”的横江,却阻挡了去“西秦”的道路,可望而不可及,最急人,诗人把急切欲渡的心情写到了十二万分。而黄锡圭《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将此诗系于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地点在当涂采石戍之横江馆前;何庆善也认为这组诗是“安史之乱爆发前夕的天宝十四年秋”所作,诗中的横江风波象征着“黑暗腐朽的政治局面”、“岌岌可危的国家命运”,寄寓着“大乱将兴、大祸将起、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势”。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认为此六首约作于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游历阳时,其中备言横江风浪之险恶,隐含着诗人对天宝末政治形势的隐忧。安旗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李白由幽州归来南下宣城途中经横江浦时所作,认为横江风浪象征安禄山行将*,寄寓着诗人对唐王朝危急形势的忧虑。

4、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其一】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像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其二】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长江在安徽地界变为南北走向,所以“海潮”不是西去,而是南去。浔阳,即今江西省九江市。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是这里。牛渚,即采石,历来以地势险峻而闻名,可以用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来形容,其险峻远远胜过马当这个地方。“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这两句看似写渡江之险,实则写北上报国之路难行,“风波恶”,是指世事险恶,人心难测,所以才会有一个“愁”字了得。当时诗人避祸江南,也可以说报国无门,这里还没有以酒浇愁,这愁中还存在某种幻想,不似《月下独酌》其四所写的那样“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二十个字中用了三个“愁”字,而且愁到最后,连愁都不来了。

严评本《李杜全集》载明人批此诗:“‘险马当’三字尚觉生硬。后二句语不甚深,以无意出之却妙。”

【其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一作楚水东流扬子津。”长江天堑阻隔了李白北上的路途,只能在站在横江向西望了,长江由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所以用西望,而不是北望。西秦,指唐朝长安所在的地方,李白念念不忘报君恩。汉水,即长江水,东流到扬子津,古地名,实际上是扬子江畔的渡口。长江到江苏地界,俗称扬子江。李白想由此北上,但“白浪如山那可渡”,正赶上那天狂风大浪,白浪如山,根本无法渡船过江。古代人过江可没有现在方便,无论坐火车或汽车,从长江大桥几分钟就可以完全过江,古代长江上没有一座桥,过江主要是船,那时的船一般都是木头做的,根本架不住淘天的白浪,可以说一不小心就可能船翻人亡。所以在风大的日子,船一般是不过江的。“狂风愁杀峭帆人。”从这句来看,当时的船不仅有橹,还有帆,开船的也不只一个人,至少有两个人。一个摇橹,一个挂帆。从诗句来看,狂风让人愁不是李白,而是开船的人,因为不能开船渡人,他们的生活费也没有着落了,那一家人大小日子也没法过。这里实写开船人愁,而真正愁的是李白。他要北上,究竟为何事,六首词都没有交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白不想久居江南,远离唐朝政治中心——长安。

【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指海潮,这里刚刚涨潮,潮还没退,狂风又来了,浪打在天门石壁上,似乎打开了天门的大门。天门,即天门山。“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八月”一词很令人费解,诗写的是江东,写到浙江去的原因,实际上不过是用浙江潮来说明横江浪涛之大。宋代的苏轼苏这样写浙江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农历八月是浙江潮最为壮观的时候,那凶险的程度非比寻常,而横江潮后之浪可与浙江潮相匹敌。可见李白是见过浙江潮的,随手捡来,不着痕迹。最后一句“涛似连山喷雪来”形容风起涛涌的凶险。

【其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横江驿馆面前渡口的官吏来送,可见那时的津渡是公家渡口,津吏长期生活在当地的渡口,对这里的气候变化了如指掌,他遇到李白后,伸出手臂,用手指一指东边,说:“你看,海云出现了。”意思说,马上海潮就要来了,渡船不能渡人了。这中间显然省略了诗人向津吏说明欲过江的话,文字精练简洁。接着是津吏说的话。他问到“郎今欲渡缘何事?”有人根据“郎”这个字,认为李白在横江渡时还是一个年轻人,因为年轻的男子才叫“郎”,但实际上,这“郎”无关指人的年纪,而是朝廷官吏通称。津吏问话尚未等诗人回答,当即断定:“如此风波不可行!”反映出说话之间,风浪已起,津吏凭自己观察天象和江浪规律的经验,下了这结论;也显示出津吏关心渡客生命安全的善良之心。

此诗不仅写眼前事,用口头语,而且用人物手势、对话入诗,可谓绘声绘色。全诗一气呵成,语言爽朗,风格明快。

【其六】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这两句诗不仅写长江浪涛之大,而且江面上起了大雾,说明更不能渡江了。“海鲸”是形容浪涛的。《木华海赋》云:“鱼则横海之鲸,突兀孤游,嗡波则洪涟踧踖,吹涝则百川倒流。”“惊波一起三山动”,用夸张手法表现江中波涛之险。《太平寰宇记》载:“三山,在昇卅江宁县西南五十七里,周回四里。其山孤绝,面东西,绝大江。”按《舆地志》云,其山积石滨于大江,有二峰南北接,故曰三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公无渡河归去来”一句,前半是古乐府《公无渡河》曲名,后半是陶渊明《归去来辞》题名,李白用来组成新句,表达了江中浪险不能渡河之意,了无痕迹。

【总述】

这六首诗中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口北上的惆怅与焦虑。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像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名家点评

【其一】

《瓯北诗话》: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能成。如李长吉“石破天惊逗秋雨”,虽险而无意义,只觉无理取闹。至少陵之“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昌黎之“巨刃磨天扬”、“乾坤摆礌硠”等句,实足惊心动魄,然全力搏兔之状,人皆见之。青莲则不然。如“抚顶弄盘占,推车转天轮。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濛濛如沙尘”、“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皆奇警极矣,而以挥洒出之,全不见其锤炼之迹。

【其二】

《李诗选注》:朱谏注:“言横江与牛渚相对,乃在寻阳之下,马当之上。而牛渚之险,则又过乎马当矣。横江欲渡,而畏风波之恶;一水牵愁,则有万里之长。愁与水俱无尽也。”

《李太白诗醇》:马当山横枕大江,风波恶。

【其三】

《李诗选注》:朱谏注:“此李白在横江而思归也。言横江西望长安,乃吾故乡。道路阻隔,不得归矣。然汉水自西而来者,乃入于横江,通乎杨子之津。水能东行而人不得以西归,反水之不如矣。且横江之浪,其高如山,那可渡载。风狂帆峻,是以愁也。”

【其四】

《李太白诗醇》:写出伟景如画。

【其五】

《李翰林诗范德机批选》:绝句一句一绝,乃其大本。其次,句少意多,极四韵而反复议论。此篇气格合歌行之风,使人咏叹而有无穷之思,乃唐人所长也。诸家诗非不佳,然视李、杜,气格音调绝异,熟读自见。

《升庵诗话》:古乐府《乌栖曲》:“采菱渡头拟黄河,郎今欲渡愁风波。”太白以一句衍作二句,绝妙。

《批点唐诗正声》:风骨飘然,是何等意兴,何等音节!反复读之,令人悲慨。

《增订唐诗摘钞》:此诗四句一气,其意言内已尽,而言外更无尽,是绝句第一流。

《唐诗笺要》:此篇与《少年行》,俱是乐府妙境,常言俗语,古意盎然。朱子所谓“如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者。

《唐宋诗醇》:梁简文《乌栖曲》云:“郎今欲渡畏风波”,白用其语,风致转胜,若其即景写心,则托兴远矣。

《唐诗笺注》:质直如话,此等诗最难,如《山中答人》及《与幽人对酌》等,都是太白绝调。

《诗法易简录》:全是本色。横江之险,只从津吏口中叙出。“缘何事”三字,更有无穷含蓄。绝句中佳境,亦化境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托津吏劝阻,意更佳。

《李太白诗醇》:赵秋谷曰:“横江馆前”一首,此乐府也;“问余何事”一首,此古诗也。翼云云:既讶他“欲渡”,而又问云:因何急事要去也?又手指江曰“如此风波”,正与“向余东指”句应。“不可行”,是固沮其行而深戒之辞。

【其六】

《唐诗解》:此津吏盛陈风波之恶而直劝其归、亦赋而比也。

【总评】

《李杜诗选》:杨(慎)曰:“太白《横江词》六首,章虽分,意如贯珠。俗本以第一首编入长短句,后五首编入七言绝,首尾冲决,殊失作者之意,如杜诗《秋兴》八首之分为二处,余抒正之。凡古人诗歌不可分,类似此。”

《诗境浅说续编》:《横江词》,即《子夜歌》之类。美人香草,皆词客之寓言。……诗固代女郎致殷勤临别之词,而诗外微言,喻名利驰逐之地,人哄而路不平。人情险巇,等于连云蜀栈,亦如涉江者犯风浪而进舟,太白之寄慨深矣。

5、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