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台览古
《苏台览古》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前两句写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后两句则是借西江明月由今溯古。全诗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构思巧妙,旨意遥深。
作品名称:苏台览古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李白
题材:怀古诗
1、作品原文
苏台览古⑴
旧苑荒台杨柳新⑵,菱歌清唱不胜春⑶。
只今惟有西江月⑷,曾照吴王宫里人⑸。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其子夫差增修,立春宵宫,与西施及宫女们为长夜之饮。越国攻吴国,吴太子友战败,遂焚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览:观览。
⑵旧苑荒台:旧时吴王的园林和荒圮的台榭,指姑苏台。
⑶菱歌清唱:一作“采菱歌唱”。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歌。清唱,指歌声清晰响亮,一作“春唱”。不胜春:不尽的春意。
⑷西江月:西边江上的月亮。西江,或指长江,长江在苏州西。
⑸吴王宫里人:指吴王夫差宫廷里的嫔妃。
白话译文
山上荒台与残破的宫墙对着新绿的杨柳,山下采菱人的歌声中一派春光锦绣。
当日这里的欢歌盛舞到何处去寻?只有那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西江月依然如旧。
3、创作背景
此诗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春李白由越州回到苏州游姑苏台时所作。作为一首怀古咏史诗,它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
4、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兴由“苏台览古”而起,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
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两句。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人是作为与历史、自然、社会、宇宙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也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无一例外。乐极生悲,祸福相依,成功伴随着失败,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李白在游览姑苏台时情横古今,面对着眼前兴致勃勃的游人,想到了古代的吴王与西子,不能不有一种“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的无限感喟。
此诗与《越中览古》主题相似,同为吊古。但此诗以今溯古,而彼诗则从盛写到衰,以古衬今;此诗之转在第三句,而彼诗之转在末句:可谓同中有异。由此可见李白诗歌艺术的构思巧妙多变。
历史评价
《唐诗正声》:作法圆转,妙在“只今惟有”四字。
《批点唐诗正声》:千万怨恨人,便不能为一语。
《唐诗直解》:此首伤今思古,后作思古伤今,得力全在“只今惟有”四字。
《唐音癸签》:诸家怀古感旧之作,如“年年春色为谁来”、“惟见江流去不回”、“惟有年年秋雁飞”、“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等句,非不脍炙人口,奈词意易为仿效,竟成悲吊海语,不足贵矣。诸贤生今,不知又作如何洗刷?
《唐诗训解》:结句与卫万《吴宫怨》同。
《唐诗三集合编》:末二句如天花从空中幻出。
《唐诗评选》: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颣,储光羲、崔国辅其次者。……若“水尽南天不见云”、“永和三日荡轻舟”、“囊无一物献尊亲”、“玉帐分弓射虏营”,皆所谓滞累,以有衬字故也。其免于滞累者,如“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则又疲苶无生气,似欲匆匆结煞。
《唐诗笺注》:吊古情深,语极凄婉。
《网师园唐诗笺》:神韵天然(末二句下)。
《诗法易简录》:一二句但写今日苏台之风景,已含起吴宫美人不可复见意,却妙在三四句不从不得见处写,转借月之曾经照见写,而美人之不可复见,已不胜感慨矣。
《诗式》:首句言苑已旧,台已荒,惟杨柳年年新,“新”、“旧”二字便寓感慨。二句言荒台寂然,只有菱歌清唱于春风,不胜怀古之思。三句“只今惟有”四字,用在转句,言只西江月为昔年所有,曾照到夫差时。有了三句,便有四句,两句作一句读。(品)凄惋。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感慨语极清深,但太白多用此,亦不堪数见。谢云:前二句言“苏台”所见所闻如此,繁华安在哉?曾见其盛者,惟有此“月”耳!苑、台、西江,标地也;柳色、菱歌与月,缀景也。
5、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