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科普小知识2022-10-04 17:40:18
...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写作者对郑虔受处分的看法。全诗以一、二两句,为依据,说郑虔“酒后常称老画师”,次联紧承首联,抒发对郑虔的同情,对“严谴”的愤慨,“苍惶”联,说“谴”得“严”,不准延缓;作者没来得及送行,郑虔已经“苍惶”地踏上了漫长或许是永诀的道路。此诗充分表现了杜甫作为一个真正诗人应有的人格。

1、作品原文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⑴

郑公樗散鬓成丝⑵,酒后常称老画师⑶。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⑷。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⑸。

便与先生应永诀⑹,九重泉路尽交期⑺。

2、作品注释

⑴郑虔,即郑广文,十八是郑的排行。安禄山之乱,虔陷叛军中,禄山授虔水部郎中,虔称病,并暗中与唐*通消息。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陷叛军中官六等定罪,虔在三等,故贬台州。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⑵樗(chū),落叶乔木,质松而白,有臭气。《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又《人间世》:“匠石之齐,见栎社树,其大蔽牛,谓弟子曰:散木也,无所可用。”杜甫就是据此创为“樗散”一词的。言郑才不合世用。

⑶常称,郑虔自称。郑善画山水。老画师有老废物意,是牢骚话。因为唐代风气,轻视画师。《唐书·阎立本传》:“立本善图画,太宗尝与侍臣泛舟春苑,池中有异鸟,召立本令写焉。时阁外传呼云‘画师阎立本’。时已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侧,手挥丹青,瞻望宾座,不胜愧赧。退诫其子曰:吾少好读书,惟以丹青见知,躬斯役之务,辱莫大焉,汝宜深戎,勿习末伎。”又《唐诗纪事》卷七十一:“孙鲂,南昌人,有能诗声。鲂父,画工也。王彻为中书舍人,草鲂诰词云,‘李陵桥上,不吟取次之诗:顾凯笔头,岂画寻常之物。鲂终身恨之。”可见当时画家地位甚卑,画师一各为士大夫所羞称。今虏却常常自称,正是牢骚。

⑷这两句为虔惋惜。万里,指台州。严谴,严厉的处罚。百年,指人的一生。垂死含两层意:一则虔年已老,眼看要死,再则遭贬,更足以速其死。当时两京收复,故曰中兴时。“中”字读去声。

⑸这两句写“阙为面别”之故。一个匆促上道,一个因故来迟。邂逅无端,是说碰着意外的事故。

⑹永诀,死别。郑虔已是一把年纪,又相去万里,以常理推之,料难再见,故曰“应永诀”(此后果未能相见)。

⑺九重泉,犹九泉或黄泉,谓死后葬于地下。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概是至德二载(757年)冬杜甫由鄜州还长安时所作。郑虔以诗、书、画“三绝”著称,更精通天文、地理、军事、医药和音律。杜甫称赞他“才过屈宋”、“道出羲皇”、“德尊一代”。然而他的遭遇却很坎坷。安史之乱前始终未被重用,连饭都吃不饱。安史乱中,又和王维等一大批官员一起,被叛军劫到洛阳。安禄山给他一个“水部郎中”的官儿,他假装病重,一直没有就任,还暗中给唐*通消息。可是当洛阳收复,唐肃宗在处理陷贼官员问题时,却给他定了“罪”,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情见于诗”的七律。

4、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联“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这两句写诗人为好友鸣不平的原因。在《庄子-逍遥游》有“吾有大树,人谓之樗”。“散”,指无用之才,同样出自《庄子-人间世》的“匠石之齐,见栎社树,其大蔽牛,谓弟子日:散木也,无所可用”。杜甫根据这两个典故造出“樗散”一词,意在指出郑公是像“散木”、“樗树”一样的“无用之才”,做事做人中规中矩,他喝醉后时常称自己是一位老画师。整体而言.这一联从郑公的为人和言谈说起,说明郑公是一个没有政治野心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中规中矩没有野心的人为什么会被人陷害说“陷贼”。

颔联“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这两句表达作者对郑公遭际的同情和惋惜。“万里”指的是万里之外的台州,“严遣”即严厉的谴责,指的是唐肃宗贬郑虔去万里之外参军。“百年”并非一百年,而是指代人的一生。“中兴”指的是收复两京之时,政局稳定。这两句说的是朝廷把郑公贬去万里之外的台州,这样的责罚实在过于严厉。垂死之人却要在和平的日子去到偏远之地度过余生,实在让人伤心。

颈联“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苍惶”同“仓皇”,有匆忙上路的意思。这两句话说的是题目中的“阙为面别”,指的是诗人还没来得及为好友践行,对方已经仓皇赶路,前往台州。诗人只能这样匆匆一见,无法诉说不舍之情。

尾联“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是说这次告别后恐怕再难相见,只能等到黄泉路上再相见。“九重泉”又称黄泉或九泉,古人认为黄泉地带是死人生活的世界,这里指的是死后的意思。以这两句话结尾尤能证明两人之间感情的真挚,更能体现诗中的真情实感。

本诗是杜甫肺腑之作,放眼望去一片血泪,无法分辨是诗是情。其艺术感染力正在于真情实感的流露,对好友的惋惜之情,与好友分别的不舍之情,想到难以再见只能邀约黄泉路的难过之情,真意弥漫,最后汇聚成诗,聊以慰藉。

名家点评

清人卢世灌评日:“如中二联,清空一气,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诗至此,直可使署日霜飞,午时鬼泣,在七言律中尤难。”

明朝藏书家顾宸评日:“古人不以成败论人,不以急难负友,其交谊真可泣鬼神。”知老杜至性之人,方可有千秋独步之诗也。

5、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上一篇:江村

下一篇:丹青引赠曹将军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