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薹草
根状茎短,形成踏头。秆紧密丛生,高40-90厘米,三棱形,粗糙,基部叶鞘无叶片,黄褐色,稍有光泽,网状。叶与秆等长或稍长于秆,宽2.5-4毫米,边缘反卷,绿色;苞片叶状,短于小穗,基部无鞘。小穗3-5,顶生的雄性,线形,长3-4厘米,具柄:侧生小穗雌性,窄圆柱形,长1.5-5厘米,花密生,有时基部花稍稀疏,最下部的小穗具短柄,余无柄。雌花鳞片披针形或长圆形,长约3毫米,暗锈色或紫褐色,中部绿色,3脉,具粗糙短尖。果囊长于鳞片,倒卵形或卵形,扁双凸状,长3-4毫米,黄绿色,近无脉,有时两侧具少数细脉,上部边缘具细锯齿,喙长达1.5毫米,喙缘稍细锯齿状粗糙,喙口深裂呈2齿。小坚果紧包果囊中,卵形或宽倒卵形,近双凸状,基部宽楔形,长2-2.5毫米;花柱基部不膨大,柱头2,早落。花果期6-7月。
中文学名:溪水薹草
拉丁学名:CarexforficulaFranch.etSav.
拼音:xishuitaicao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莎草目
科:莎草科
属:薹草属
1、形态特征
株:根状茎短,形成踏头。
茎:秆紧密丛生,高40-90厘米,三棱形,粗糙,基部叶鞘无叶片,黄褐色,稍有光泽,网状。
叶:叶与秆等长或稍长于秆,宽2.5-4毫米,边缘反卷,绿色;苞片叶状,短于小穗,基部无鞘。
花:小穗3-5,顶生的雄性,线形,长3-4厘米,具柄:侧生小穗雌性,窄圆柱形,长1.5-5厘米,花密生,有时基部花稍稀疏,最下部的小穗具短柄,余无柄。雌花鳞片披针形或长圆形,长约3毫米,暗锈色或紫褐色,中部绿色,3脉,具粗糙短尖。
果:果囊长于鳞片,倒卵形或卵形,扁双凸状,长3-4毫米,黄绿色,近无脉,有时两侧具少数细脉,上部边缘具细锯齿,喙长达1.5毫米,喙缘稍细锯齿状粗糙,喙口深裂呈2齿。小坚果紧包果囊中,卵形或宽倒卵形,近双凸状,基部宽楔形,长2-2.5毫米;花柱基部不膨大,柱头2,早落。
根状茎短,形成踏头。秆紧密丛生,高40-90厘米,三棱形,粗糙,基部叶鞘无叶片,黄褐色,稍有光泽,网状。叶与秆等长或稍长于秆,宽2.5-4毫米,边缘反卷,绿色;苞片叶状,短于小穗,基部无鞘。小穗3-5,顶生的雄性,线形,长3-4厘米,具柄:侧生小穗雌性,窄圆柱形,长1.5-5厘米,花密生,有时基部花稍稀疏,最下部的小穗具短柄,余无柄。雌花鳞片披针形或长圆形,长约3毫米,暗锈色或紫褐色,中部绿色,3脉,具粗糙短尖。果囊长于鳞片,倒卵形或卵形,扁双凸状,长3-4毫米,黄绿色,近无脉,有时两侧具少数细脉,上部边缘具细锯齿,喙长达1.5毫米,喙缘稍细锯齿状粗糙,喙口深裂呈2齿。小坚果紧包果囊中,卵形或宽倒卵形,近双凸状,基部宽楔形,长2-2.5毫米;花柱基部不膨大,柱头2,早落。花果期6-7月。
2、产地分布
分布: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及日本
产地: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及安徽
生境:林下、溪边或潮湿处
海拔:770-850米
3、分类文献
CarexforficulaFranch.etSav.atEnum.Pl.Jap.2:131;et557,1879;MakinoinBot.Mag.Tokyo4:229,1890;Franch.inNouv.Arch.Mus.ParisIII,8:t.8,fig.2,1896et9:135,1897;Kukenth.inEngl.,Pflanzenr.Heft38(IV.20):342,fig.53,A-D,1909;Nakai,Fl.Kor.2:311,1911;V.Krecz.inKom.Fl.URSS3:421,1935:Ohwi,Cyper.Japon.1:291,1936;Kitag.Lineam.Fl.Mansh.101,1939;Akiyama,Caric.FarEast.Reg.Asia83,pl.54,fig.1.A-D,1955(var.forficula);东北草本植物志11:157,图版70,图1-5,1976;安徽植物志5:457,图2972,199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