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黄土地

科普小知识2022-10-04 18:11:06
...

电影《黄土地》根据珂兰《深谷回声》改编。由陈凯歌执导,王学圻、薛白主演。影片讲述了陕北农村贫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爹爹作主定下娃娃亲,她无法摆脱厄运,只得借助"信天游"的歌声,抒发内心的痛苦。该片获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1985年瑞士第三十八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

中文名:黄土地(1984)

外文名:YellowEarth

导演:陈凯歌

编剧:张子良/柯蓝(原作)

主演:薛白/王学圻/谭讬/刘强

类型:剧情/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1985年9月10日加拿大上映

片长:89分钟(德国)/91分钟(瑞典)

1、剧情简介


黄土地

陕北黄土高原一条贫脊的沟壑里,鼓乐声声。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千百年来毫无变化的传统婚礼。下多采集民歌的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也来到这里。他听到的。‘喜歌”出自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汉子口中;他见到的新娘,竟是个十二、三岁的女娃。然而,贫困,愚昧的庄稼人都沉浸在难得的欢乐之中。突然,眼前一件红衣一闪,顾青在一片黑棉袄的缝隙中,发现了一双注满了哀伤与愤懑泪水的眼睛。后来顾青才知道,她是当地出色的民歌手翠巧。

翠巧妈早年亡故,姐姐也已嫁人。现在,她和饱经风霜的爹爹及年幼的弟弟憨憨住在单家独户的窑洞里。当晚,顾青被引到翠巧家落脚。

尽管当时已实行国共合作,可身处国统区的翠巧一家对来自延安的“公家长官”仍十分陌生。顾青从白天所见的童婚,谈到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翻身做了主人的新生活。虽然这些话在老汉身上没有什么积极的反响,却使翠巧心中漾起了波澜。夜深了,伴着嗡嗡的纺车声,她不由自主地哼唱着自己的哀愁。

由于顾青在土地上熟练地耕作,翠巧一家才开始把这个不同一般的“公家长官”当作自己人。于是,“镰刀、斧头、老镢头,砍开大路工农走,芦花子公鸡飞上场,救万民靠*”的高亢歌声才第一次回旋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空。这歌声使翠巧心中产生了新的变化,连挑水的脚步也变得坚定而飞快。然而,善良、忠厚又贫穷、愚昧的翠巧爹,却要因袭世世代代“庄稼人的规矩”,让女儿在四月里出嫁完婚。

顾青要走了,翠巧有多少话想对顾大哥说明!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只有憨憨明白姐姐的心思。为了使顾青不至于搜集不到“歌曲”而被“撒差”,老汉居然也唱了一曲。那老迈苍凉的歌声,反映的竟是妇女的悲修命运!

顾青走了,憨憨翻过山粱,送了一程又一程。在他怀里,珍藏着顾大哥那绣有红五星的针线包。

又翻过一座山粱,顾青惊奇地看见翠巧正坐在峁顶上等他,她终于说出了想随顾大哥去工作的心愿,可是顾青还得回去请示上级。山坡上,翠巧敞开她那嘹亮甜美的歌喉,边走边唱着她对*里的公家人的敬佩和深情,唱着她对*和光明生活的热切希求。沟底下,顾青踯蹰难行,流下了眼泪。

按照千百年来的规矩,翠巧终于要出嫁了。完婚之日,憨憨挑起了姐姐用过的水桶来到黄河边,不料遇到了逃婚出来的翠巧。翠巧给爹留下了一络长发,给爹挑了最后一担水,把为顾大哥做的鞋垫交给弟弟,便连夜东渡黄河而去……六月里,顾青又来到这里。在庄稼人求雨的队伍中,他找到了憨憨,憨憨把鞋垫交给了他。

顾青奔到河边,只见安详而深沉的黄河仍缓缓向东流去。

2、演职员表


黄土地

导演

陈凯歌

编剧

LanKe/陈凯歌/张子良

主演

刘强

谭托

王学圻

薛白

原创音乐

赵季平

3、上映日期

加拿大1985年9月10日

瑞典1986年10月29日

西德1987年5月18日

芬兰1987年12月4日

4、制作/发行

1.广西电影制片厂

2.InternationalFilmCircuit

5、获奖情况

洛迦诺国际电影节(1985年)

获奖:1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奖陈凯歌

金鸡奖(1985;第5届)获奖:1

获奖

金鸡奖-最佳摄影张艺谋YimouZhang

6、影片幕后


黄土地

影片以故事为外壳,实现土地、民俗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影片中许多造型场景因素,如气势磅礴的黄土地、气象万千的黄河、鼓乐齐鸣的迎亲队伍、150人组成的腰鼓阵等与人物紧密融合,成为整个银幕形象的重要构成。该片是著名导演陈凯歌和张艺谋的唯一的一次合作,获1985年金鸡奖最佳摄影奖,1985年瑞士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等6项国际奖。

陈凯歌、张艺谋会师《黄土地》

1984年,陈凯歌32岁,那年他拍出了他的银幕处女作,一部对中国电影产生深远影响的电影,《黄土地》。很多人不知道,《黄土地》原来的名字叫做《深谷回声》,陈凯歌还引用了老子的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加以解释,这个名字也许更能表达导演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黄土地》是中国电影的双峰陈凯歌、张艺谋的“会师”之作,日后,两人分别延续了第五代美学取向并将之推广到全世界的作品。在当时革新了中国电影叙事语言的《黄土地》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可能。本报记者采访了影片女主角薛白,她向我们回忆了当年这部杰作诞生的过程。而专题学术顾问郝建教授的文章则从内涵和技术等不同层面为我们剖析了影片的“秘密”。

演“翠巧”,经过张艺谋点头

在《黄土地》之前我已经演了《报童》(1979)、《三家巷》(1982)等几部片子,那时年龄小,觉得拍电影很有趣。1983年,我正在西安拍摄吴天明导演的影片《人生》,在戏里我演吴玉芳的妹妹,在西影招待所碰到了何群。我和何群早就认识,当时他们几个人正在筹备拍《黄土地》,选演员,我是赶巧碰上了。记得他们之前有约定,如果摄影师张艺谋认可了,就点点头,结果就这样决定让我来演“翠巧”了,当时也没找其他女演员。

还有一个插曲,当时陈凯歌他们给我看了一组照片,是他们去延安时拍的一个陕北农村的小姑娘,圆圆脸,两只大而圆的眼睛,有一种特别羞怯而又茫然的神情,他们认定“翠巧”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可能觉得我的外形和神情和那个他们跟踪拍摄的小姑娘挺像的。可能换了现在会尝试让照片上的小姑娘本人来演,当时觉得因为“翠巧”这个角色的戏挺重的,需要眼神和演员内在的功力,专业演员更能传达导演的意图。

摄制组所有人每天都在爬山

印象中《黄土地》摄制组的所有人每天都在爬山,爬黄土高原的那种绵延不断的土坡。不仅是选景的过程剧组人员需要走很多路,机器一开,他们就开始喊“薛白,开始爬吧!”

我就一直走,一直爬,要走好远好远,感觉和以前演戏完全不一样,一站在那片黄土上情绪自然而然地就来了,很快进入状态,因为这个女孩子平静外表下有极大的激情。“翠巧”的台词本来就很少,肢体语言也不多,除了爬山基本就是靠沉默和眼神去传达各种情绪了。

影片拍得挺顺的,两个多月就拍完了,扮演顾青的王学圻在片中是八路军战士,他来到陕北的目的是为了搜集陕北民歌,并带给翠巧希望,王学圻的军人气质非常浓,站在那儿他就是人物。他跟凯歌他们年龄差不多,跟他一起演戏特别有种亲切感,从没有见过外面世界的翠巧因为顾青的到来有了希望,虽然结果是悲剧,但是《黄土地》却好像有一种新的东西,擒住了你。

凯歌抒情,艺谋沉默

陈凯歌当时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学生气很浓、特别抒情的人,而且很容易激动,有一种英雄气质。他经常会情绪饱满地念诗,记得好像是在榆林他跟我聊戏,说到一个什么地方,他很激动地问我:“你怎么会不激动呢?”陈凯歌的情绪是向外渲染的,他用他的情绪带动剧组的每个人。

张艺谋当时我们都有点怕他,他没有什么话,总是“黑着脸”一个人扛着机器走很远的路看景,总感觉在他的心里有另一个“小世界”,不被外界打扰。他的情绪是向内的,有时吃饭喝水都想不起来,说其他事情也没什么话,说到镜头和戏本身话才多些。

何群是我认为所有人当中状态最放松的一个,虽然他是美工师,但也参与导演构思,在画面上也出了不少主意,比较活跃,沟通各个部门的关系,使得整个剧组真正融为一体。

我现在看到市面上有《黄土地》的影碟就会买回家再看一看,发现当时演的时候因为年龄小很多东西不太理解,现在看的时候其实比以前更感动,感觉是真正懂了。

7、影片评论


黄土地

《黄土地》:论“经典”离我们有多远

生活中的我们耳边时常充斥着所谓的经典电影,而众多的杂志或网站上会有一大批的人对此进行解读,以彰显经典的重要。而所谓的“经典”到底是什么呢?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其实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一部影片成为经典应该是艺术高度和电影技巧的高度结合。除此之外,电影还和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联系。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比同时期的电影更具有代表性。然而,大部分经典影片诞生的年代都离我生活的时代有一段的时间差距,也正是时间的距离拉开了我们和经典影片的思想距离。《黄土地》就是这样一部经典电影。一、关于导演众所周知,这部电影的导演可是大有来头,就是刚刚拍完《梅兰芳》的陈凯歌大导演。《梅兰芳》还没有上映,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惊喜”。只不过,他的上一部电影就让我对他产生了一丝不快,《无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作品,这让我十分的头疼。这似乎也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错,因为当时的电影圈,大家都在捣鼓大片,连张艺谋都弄了几部没有创意的武侠大片,引来骂声一片,可是票房却高涨。这似乎就是中国特色的中国电影界,让人看不懂。从陈凯歌的历代作品中找寻,他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导演。他当仁不让的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当他开始拍《黄土地》的时候,另一位和他齐名的导演张艺谋,只是他的摄影。这部电影成为当今中国电影界两位最牛导演的第一次合作,当然也是最出色的一次合作,两个人揭开了中国电影的新时代。尽管这么多年后,我对于那个年代所发生的很多事情都不熟悉,但是这部影片的历史地位却是无法改变的。也就是从《黄土地》开始,陈导演开始显示出超强的导演能力,《孩子王》、《边走边唱》和《霸王别姬》相继上演。而在1993年,他终于凭借《霸王别姬》拿到了戛纳的金棕榈。《霸王别姬》是一部被众多专家叫好的经典之作,以此也成为了陈凯歌自身无法超越的巅峰之作。只可惜这部“经典”影片也是我所没有了解透彻的。《霸王别姬》过后,陈导演的力作迅速缩水,如果说《和你在一起》主打亲情牌,那么《无极》就是无聊之作了,至于新作《梅兰芳》则需要我们试目以待。导演的人生经历基本都会在他的作品中加以体现。作为第五代导演,他们都经历过政治最混乱的年代,同样他们也经历了人生中或深刻或悲凉的岁月。他们的经历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从而使他们能够清晰的把握人性的根本,进而创造出了一大批精彩的电影。这是他们第五代导演所有的一种共性,这种特点的思想是没有传承精神的,因为后来的人是不可能深刻体会动荡所带来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力。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经历,陈凯歌前期对于充满历史或人文题材的电影显得得心应手。然后,当欧美商业电影开始走进中国千家万户后,当中国慢慢进入多元化文化后,陈导演的电影作品似乎有点迷失了方向。不管怎样,当今的中国影坛,陈凯歌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导演。他从《黄土地》开始,就将自己的名字永远刻在了中国电影的丰碑上。二、关于电影电影的拍摄时间是1984年。把时间再重复一遍,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从政治动乱中渐渐恢复活力,建国35周年的春风让大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部经典电影的诞生都不应该忽视它所在的时代。由此可以推断,这部电影的思想性是和那个年代有一致性的,特别是影片的最后,顾青永远无法走近求雨的那些农民。农民在这里似乎暗示了一种传统的遗留风俗,而顾青这个来自延安的进步青年暂时无法唤起广大农民对于新生活的热情,我想这应该是一个绝妙的隐喻。电影会讲故事,然后在故事中体现导演的意图。而电影则通过声音和画面来体现故事的轮廓。由此,电影的开篇则是一组令人精妙的画面,而电影里面的摄影正来自张艺谋。从这一细节似乎可以看到张对于画面钟情的嗜好,这直接影响了他以后的电影,利用色彩来制造思想冲击。也正是由于张的加盟,陈导演的这部力作才会焕发出光芒,这应该是他们两个的功劳。其实,对于影片的故事概括似乎并不什么难理解,难理解的就是这类影片想表达的一种思想。影片中的农村是我所不熟悉的,应该是当下很多年轻人所不了解的。我们所接受的文化已经慢慢脱离了宽广的土地,我们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让我们来了解一个比自己还年老的电影所描述的农村问题,这显然是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的。这也就再次验证了我最开始所提出的那个问题:“经典”到底离我们有多远?1984年的中国电影应该是没有商业电影这个概念的,就算是当下的中国电影,真正的商业电影也是不多的。而对于商业化还不浓厚的1984年,《黄土地》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感觉对于当下习惯商业大片的人似乎没有什么触动,但是对于那个年代的人应该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正因为从这时开始,第五代导演响彻全中国,并开始了国内外的电影获奖征程,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喜的成绩。由此,从《黄土地》开始,中国的新电影拉开了序幕。陈和张两位导演也成为在未来20多年里主导中国电影的急先锋。从这个意义上看,《黄土地》成为经典电影是于它自身的历史时代有关系的,这也再次验证了经典形成的原因。也解释了,经典为什么会和我们有一定的距离,为什么很多的经典让我们望而却步。三、关于评论评论这个词语的能量过于庞大,我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影评人,我只是用自己的双眼来感观电影带来的冲击,并融入一下个人的思考,由此我宁愿把所有的影评都看做随感之类的文章,而真正那些电影评论是用专业知识来解决专业问题的。这些高深的问题是留给那些影视专业人才来完成的,我只是享受电影乐趣的。《黄土地》给我的感觉并不十分强烈,因为我压根就没有真正的理解这部电影。而之所以说这么的话语,是因为我联想了关于“经典”的论证。这也再次将我带入了深刻的思考。一部经典的电影应该会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东西呢?或从影片的专业角度来讲,比如电影手法、电影摄像、电影配乐和电影剪辑等;或从影片的内涵角度来说,比如主题思想、社会意义、人生感悟和时代特征等。经典的影片或两者兼有之,或一种特突出,由此引起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关注,从而体察人在那个环境下的行为,以此来揣摩整个社会的脉搏。似乎这样的引申显得有点过于沉重,就好比一本书并没有那么的含意,结果书评人弄的比原书还精彩。这一点如果放在电影上,似乎也是有点相似的。《黄土地》除了它的时代特征外,似乎就剩下抗日战争这件外衣,在它的外衣下面,是关于农村人的命运思考。这似乎是当下贾樟柯正努力呈现的一种姿态,只不过贾樟柯从农村来到了县城,而县城正处于农村和城市的边缘,这也是中国社会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生活状态。而《黄土地》应该就是这样一个引子,它作为后来这类电影的一种标杆,永远的丈量着后来的“农村电影”。美丽的黄土高坡是诗人们赞叹的对象,而在生活中的人们则长年生活在这样贫穷的地方。《黄土地》试图展现给我们不应该只是贫穷,而应该是贫穷后面的东西。我虽然偶尔回老家,去农村看望长辈,但是却没有经历过陕西那样的农村。但是,有的时候又发现其实全中国的农村都是一样的,农民生活的状态几乎是一样的:农民的热情程度和他们的贫穷是成反比的。这对我们的现代生活是一个绝佳的反讽。《黄土地》似乎并没有完全回答我的问题,不过我却由此而感受到了一种启发式的思考,这似乎就是“经典”留给我们的一种财富。“经典”离我们的远近就是我们内心对于生活态度的冷热。

陈凯歌如何表现《黄土地》的主题

张爱玲说过,年轻人的生命三五年就是一生,老年人的生命十年八年只是一瞬。我被《黄土地》感动,不是因为这个古董级的影片本身,而是导演的投入。陈凯歌赋予他的处女作最热烈的脉搏跳动,里面有他千里走陕北的切身感悟,至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感。当年拍《黄土地》时的陈凯歌,才是刚大学毕业一年的学生,现在的他,早已是家庭幸福美满。

上一篇:郝处俊

下一篇:春晚咏怀赠皇甫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