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主义
奥古斯丁主义(Augustinism),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奥古斯丁的神学学说,涵盖包括宇宙论、恩宠论、圣事论、教会论、历史观等神学和哲学的领域。
中文名:奥古斯丁主义
提出者:奥古斯丁
英文名:Augustinism
主要观点:宇宙论、恩宠论、圣事论、教会论、历史观
1、提出者
奥古斯丁
他的著作堪称神学百科全书。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意志》、《论美与适合》等。
2、内容概述
奥古斯丁主义作为圣•奥古斯丁的神学学说的总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忏悔录》
奥古斯丁在其宇宙论中论述了上帝是整个宇宙间唯一的真实存在,其他一切存在都依赖于上帝,是上帝创造出的。上帝创世既不需要任何物质材料材料,也不需要工具,甚至连时间和空间也不存在,他仅凭语言就足以产生出整个世界。上帝既是永恒的、实在的,又是无所不能的。
“你创造天地,不是在天上,也不在地上,不在空中,也不在水中,因为这些都在六合之中;你也不在宇宙之中创造宇宙,因为在造成宇宙之前,还没有创造宇宙的场所。你也不是手中拿着什么工具来创造天地,因为这种不由你创造而你借以创造其他的工具又从哪里得来的呢?哪一样存在的东西,不是凭借你的实在而存在?因此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话语——创造万有。”(《忏悔录》)
恩宠论
基督教人性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原罪”与“救赎”。奥古斯丁认为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人犯罪正是因为他悖逆了上帝的神圣意志,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意志,拒绝承认其主权,自愿地背离了善之本体(上帝)。
因为人的犯罪,其*意志遭到了贬抑,人的邪恶本性使他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向善,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获得善良意志,并最终得到拯救。上帝出于慈悲,预定了某些蒙恩的人,推动他们改恶从善,最终得救。即所谓神的“不可抗拒的恩惠”,也就是改变人的意志,使人甘愿选择善,并且去行善。当人愿意将生命主权放在神的手中,甘愿被神操纵时,人*选择的意志就转变为道德和圣洁。因此,神的恩惠也成为人的生活中众善的根源。这“不可抗拒的恩惠”又称为“至终坚忍的恩赐”(perseverance),奥古斯丁强调这恩赐只给神所拣选的人,也就是神的“预定论”,对加尔文“上帝选民”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圣事论
基督教礼仪中,有些被认为是耶稣基督亲自设立的,并命教会按规定程式举行,称为圣事。多数派别皆持守遵行。奥古斯丁首先提出,圣事是以外在的可见形式(或表象)体现内在的不可见的灵性恩宠。在一般情况下,圣事都由圣职人员按规定的仪式施行。
圣事的功效“出自圣事的有效行施”,而非出自“圣事的行施者”(行施者包括主礼人和受礼人)。也就是说,这些圣事因本身是上帝所设立的,所以本身就具有客观的效能,与施礼者个人的品德等无关。
具有代表性的圣事如“洗礼”和“圣餐礼”,都被基督教赋予了神圣的含义。
教会论
奥古斯丁在与多纳图派的斗争中发展了他的教会观。一方面,奥古斯丁人物教会划分为“有形教会”和“无形教会”。“有形教会”是指由基督指派使徒们在地上设立的、看得见的教会,既包括义人,也包括恶人;“无形教会”则指由全部得到基督救赎者的灵魂(包括已去世的圣徒的灵魂)所组成的、无法用肉眼看见的、属灵的天上的教会,包括有形教会以内以外的一切义人。另一方面他赞成以主教为可见的教会核心的主张,并强调教会的“公性”(普世性)。
为了保证教会的公性,他认为彼得曾任罗马的第一位主教,为此,整个地上有形的公教会(普世教会)应由罗马教会居首席地位。奥古斯丁的教会观成为西部教会和后来天主教教会论的基础。
历史论
《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前者是“世俗之城”,后者是“上帝之城”。“上帝之城”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而“世俗之城”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斗争必将以上帝之城的胜利而宣告结束。这在他的《上帝之城》一书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3、后世影响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的体系在当时达到了教父哲学的顶峰,其影响之深远迄今无人能及。虽然他的理论内容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但这些东西却突出地反映了罗马帝国崩溃时期整个社会的思想状况,是整个基督教文化的典型,对以后的宗教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为经院哲学的形成打下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