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常州工学院

科普小知识2022-10-04 20:54:20
...

常州工学院位于经济发达、文教昌盛、交通便捷、美丽富饶的“长三角”历史文化名城常州,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占地近100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35万平方米,学院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生活、运动设施,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5万人。有本部、新北校区、成教基地三大校区,占地10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0余万平方米。

名称:常州工学院

简称:常工院(CIT)

创办时间:1978年4月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理工

属性:省属高校

所属地区:常州市

现任校长:李文虎

主管部门:江苏省人民*

学校地址:常州市通江南路299号

学校代码:11055

1、学校概况


校园风光

常州工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于经济发达、文教昌盛、交通便捷、美丽富饶的江南历史名城——常州,其前身为创建于1978年的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后更名为常州市职工大学。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常州工业技术学院。2000年,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常州工学院。2003年,传承常州师范教育百年历史的常州师范专科学校(筹)成建制并入常州工学院。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历经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教、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点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学校按照“一级学科规划、二级学科建设”的思路,整合优势学科资源,逐步完善了省、校两级学科建设体系,现有“机械工程”和“软件工程”两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学科平台建设,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学校建有江苏省数字化电化学加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小企业新能源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建有微特电机研究与应用实验室等6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与5家企业共建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建有融研发、生产和实践于一体的常州市科技孵化基地——常州科技产业园,与20家企业共建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并与23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有光机电一体化、模具、数控、动漫、软件开发和设计等10多个校级科研平台,建有常州研究中心、翻译研究所、瞿秋白研究中心、高晓声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院等人文社科研究机构。

近五年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近9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余项,纵横向科研到账经费近8000万元;申报并获得公开的发明专利150件,其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件;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近300项;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被EI、SCI、SSCI等检索收录论文达400余篇。

2、历史沿革


校园风光

学校前身创建于1978年4月,当时校名为“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

1979年11月,改名为“常州市职工大学”。

1980年11月,常州市*报请江苏省*批准,创建常州职业大学。1982年3月常州市*明确,常州市职业大学与常州市职工大学为两所学校一套编制。

1982年12月31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常州职业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实行省市双重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逐步过渡到以市为主)。

2000年3月22日,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常州工学院,属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由江苏省领导和管理,实行省(江苏省)市(常州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学院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

2003年7月,经江苏省*批准,常州师范专科学校(筹)的全部资源成建制并入常州工学院。

3、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王建明

王建明,男,汉族,江苏常州人,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教授。1984年4月加入中国*,1983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南京化工学院化工系辅导员、系团总支书记,南京化工学院团委副书记,南京化工大学团委书记、财务处、审计处副处长、处长、副校长,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现任常州工学院党委书记。

主持党委全面工作;主管党办、组织、*工作;主管部门:党委办公室、组织部。

院长、党委副书记李文虎


校园风光

李文虎,男,汉族,江苏常州人,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1991年11月加入中国*,1986年3月参加工作。曾任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副主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常州工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常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常州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常州市委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现任常州工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主管校务、发展规划、审计、外事工作;主管部门:校长办公室(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发展规划办公室、审计处、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志伟

陈志伟,男,汉族,江苏溧阳人,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1992年12月加入中国*,1982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机械工程系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常州师范专科学校(筹)校长、党委副书记,常州工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常州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常州市天宁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现任常州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主管纪检、工会、机要、保密、信访、舆情监管工作;主管部门和团体:纪委办公室、工会。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汤正华

汤正华,男,汉族,江苏常熟人,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教授。1988年6月加入中国*,1988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江苏化工学院管理工程系团总支副书记,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生工作处学生科副科长、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科员、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江苏工业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院长办公室主任、机关党总支书记、党委委员。中国*常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现任常州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主管宣传、党建、统战、党校、学生、人民武装、共青团、资产管理工作;主管部门和团体:宣传部、统战部、学生工作处(部)、人民武装部、团委、资产管理处;协管:组织部。

4、办学条件

学校现设有13个二级学院(直属学部),开设本科专业49个。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5万人。学校现有本部、新北校区、成教基地三大校区,占地10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超过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5亿元,纸质图书藏书达112万册。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内培外引”力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现有专任教师720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391人。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和省、市*特殊津贴获得者、省“333工程”培养人选和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等55人,20多名教师受聘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努力探索和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体系,致力培养切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通过不断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6年12月,学校在全省新建本科院校中率先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迄今,学校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9万余名本专科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与中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目前,学校是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拥有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5个,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4个。现有*高校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5个;拥有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建设点。与8家企业共建高水平专业实验室。

5、主要院系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校园风光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创建于1983年,现有教职工80余人,学生近1600人。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设机械基础教学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系、材料成型及其控制系、机械电子工程系和车辆工程系四个教学部门,同时设有中心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和车辆工程实验室。中心实验室包含先进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模具、力学、机械原理和零件、液压与气动、机制工艺等多个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包括金工和数控培训中心。车辆工程实验室主要开设汽车性能参数检测、故障诊断、维修现场处理等方面的实验。学院目前拥有江苏省数字化电化学加工重点建设实验室以及常州市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同时建有数控技术应用及装备研发中心、粉体与干燥装备研发中心等产学合作平台和中国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培训中心,开展学生及社会人员的资格认证工作。

目前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五个本科专业。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工程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0名、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28名,博士15名、硕士26名。其中有全国优秀模范教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青年骨干教师、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培养对象。

学院关注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重视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注重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在数控机床、先进制造技术、精密与特种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中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数字电化学加工省重点实验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为常州工学院特色专业。“基于泛区域资源的机械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机械工程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创立至今,培养了数千名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100%。学生多次在*、省市级如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省材料力学实验竞赛、江苏省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江苏省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江苏省非理科教学竞赛及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评选等比赛中均获得优异的成绩。

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

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一贯秉承“教会、学成”的校训,努力践行“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实施政、校、企联动,努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8个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3100人。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学院已拥有:教育部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江苏省特色专业2个;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1个、重点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精品课程3门。

基础扎实,作风稳健的师资队伍,多年来沉淀了丰富的教学、科研、工程经验。现有教职工108人,其中,专任教师93人,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38人;博士27人。教师队伍中,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1个,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1人;江苏省333第三层次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人;常州市831工程培养对象8人;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拔尖人才2人,校教学名师1人。

学院建有先进、完善的实验设备条件以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专注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的提高。选取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课题组,参与创新活动,承担部分科研工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近三年,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各类省级以上奖励141项;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逐年上升,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校园风光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是常州工学院主要的二级学院之一。计算机专业从1983年开始办学,在省内享有较高的声誉;2002年成立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64人,专任教师53人,具有高级职称25人,博士7人,硕士45人;在校学生1200余人。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现设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通信工程系、软件工程系、物联网工程系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部五个教学部门;设有计算机中心实验室(含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硬件系统、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研究、计算机综合实习基地八个实验分室)、常州市软件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目前学院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服务外包)、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六个专业方向;先后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2),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3+1))、加拿大荷兰学院、圣力加艺术学院合作办学,和英国东伦敦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实行学分互认,为学生创造了大量出国深造机会。

自办学以来,学院已经为社会培养了数千名IT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毕业生广泛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大部分已经成长为各单位的技术骨干与管理骨干,毕业生当年一次性签约率达98%以上。学院依托人工智能研究所,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组建了常州工学院机器人代表队,连续多年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在全国、省、市竞赛中等多次获奖。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4月的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2000年常州工业技术学院与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常州工学院,学校开设本科办学。2003年10月在土木建筑工程系基础上组建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设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工程管理系、土建中心实验室等教学机构,分别负责相应的专业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设综合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教务、行政和学生管理机构。学院开办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和建筑设计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工程测绘中心等研究和社会服务机构,对内向师生提*学研合作服务、对外向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目前开设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三个专业。学院土建类专业教育始于1983年,当年招收了第一届房屋建筑工程专业(专科)学生。1983年至1999年间,曾先后开设房屋建筑工程、建筑装饰技术、建筑施工与管理等专科专业和房屋建筑工程与企业管理双专科专业。2000年开设土木工程专业,2002年开设建筑学专业,2011年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校品牌专业,是学校首批品牌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确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两年的建设,2012年顺利通过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验收。同年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学专业联合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

截止到2014年6月,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全日制在校生共860余人,其中土木工程专业455人,建筑学专业290人,工程管理专业118人。生源分布于江苏、四川、天津、安徽、河南、福建、山东等省市。近几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逐年增高,第一志愿录取率达100%。近五年毕业生签约率平均约98%,就业专业对口率96%以上。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市场营销系、财务管理与会计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旅游管理系,目前共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业工程、旅游管理、旅游与接待商务(中加合作)9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是校级重点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学院注重教学改革研究,努力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教学计划模块化,教材建设系列化,实验模拟电教化,实习渠道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有高级职称教师22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有64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3%。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3名,校级学科带头人3名,校级骨干教师11名。常州市“831工程”培养对象2名。教师都来自全国40多所本科院校,教师学缘结构合理,教师具备良好的双师素质。近三年来,我院教师主编、参编教材和著作近30部,完成省市和学院级科研项目54项,其中省市级1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近40多项;共开展了20多项科研合作。学院建有实验中心,有2个相关专业模拟实验室,可以开展多个模拟实验,教学实验设备总值100多万元;同时,建有专业资料阅览室,拥有经济管理类图书资料3.5万册,订阅专业期刊8290余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专业文献资料充足,具备优良的教学学习条件。培养的学生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

外国语学院


校园风光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是常州地区举办外语专业历史最悠久的学院,其培养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日语本科人才以“基础实、专业通、技能多、素质好、适应快”见长,广泛受到江苏省内外尤其是常州及周边地区外经、外事、外贸、旅游、文化、教育、翻译等行业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外国语学院是常州市翻译协会会长单位。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常州考点、江苏省常州市国际商务人才培训基地等均设在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6人。博士4人,硕士73人(其中在读博士3人),在读研究生4人,另有外籍文教专家10人,外聘兼职教授10人。学院下设三系一部三室二所,即商务英语系、翻译系、日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语言实验室、翻译研究所以及外国文学研究所。英语专业为常州工学院特色专业和“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

艺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创意学院蓬勃向上、充满活力,设艺术设计系、动画系、工业设计系、美术系、中心实验室、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建有常州市数字艺术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艺术综合训练中心。本院担纲中韩游戏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艺术与科技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常州意工厂创意产业研发中心的主要研发任务。“意工厂”是本院重要的产学研实践平台。

艺术与设计学院现有经教育部批准的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设计、动画、产品设计、公共艺术等专业,在校学生1200多人。

学院坚持艺术与科技融合协同创新,坚持工程背景下的艺术学科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初步形成了政企校联动、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本院师生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毕业生就业率100%。

理学院

理学院是常州工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拥有完备的现代化教学、实验设施。下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系、化工系、公共数学教学部、大学物理教学部四个教学机构和物理实验中心、化学专业实验室及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八个部门。目前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三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496人。

理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级人才,加大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现有教职工60人,专任教师人5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6人,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教师总数的64%,博士16人(在读3人)。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常州工学院教学名师1人。

理学院是常州工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拥有完备的现代化教学、实验设施。下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系、化工系、公共数学教学部、大学物理教学部四个教学机构和物理实验中心、化学专业实验室及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八个部门。目前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三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496人。

体育教学部

体育教学部主要承担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任务和课余训练、群众体育和科学研究的工作。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工作由主管校长直接领导,并由各二级学院和有关部门领导组成了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教学部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业务部门,直属主管校长领导。学校十分重视校体育工作,由于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到位,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发展。

体育教学部下设第一、二教研室、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群体竞赛中心和综合办公室。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副教授20人,占教师总数的66.7%;讲师8人,占教师总数的26.7%;硕士12人。*裁判2人,国家一级裁判9人。拥有完备的体育设施,有标准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健身房、健美操房等体育教学和管理设施。目前,我校体育场馆设施基本齐全,场地、设备、器材基本上能够保证教学及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校内比赛和承担部分项目省市高校比赛的需要,并为常州工学院师生员工提供高质量的健身服务。2016年我校北部新城新校区建设完成后,我校将拥有较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从而满足全校师生健身休闲娱乐生活的需求。

6、校园文化

校风主题词——团结严谨求是创新


校园风光

该校风主题词最早由常州工业技术学院1986年首届教代会审议通过,成为学院校风主题词,一直沿用至今。

释义如下:

团结:即全校师生要具有豁达、宽容、理解、尊重、谦敬礼让的博大情怀,自信、乐观、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平等、友爱、互助、合作、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谐创业。

严谨:即全校师生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认真踏实的作风,精益求精的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做一个有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的人。

求是:即全校师生求知治学、教书育人都要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要坚持不懈地探寻真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创新:即全校师生都要时刻保持解放思想、知时适变、善抓机遇、敢于探索的境界和胆识,全校师生员工都要自觉培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积极创业、敢于创业的勇气和才干。

校训——教会学成

2008年3月,经学校党政办公会议研究,并经学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执委会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我校确定校训为:教会学成。

校园精神——求实求新爱国为民

2008年3月,经学校党政办公会议研究,并经学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执委会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我校确定校园精神为:求实求新爱国为民。

常州工学院校标


校徽

2008年3月,经学校党政办公会议研究,并经学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执委会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我校确定校标为:以书法体校名、英译校名以及大树、语林为主要设计元素的图案组合。

涵义说明:

校标主体图案以大树、语林为主要设计元素,与常州工学院特有的建筑景观——院士语林以及常州工学院长期以来所倡导的“树人树木”理念相符,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和独特性。图案主体树冠部分与英文字母“C”形似,语林部分与英文字母“I”和“T”形似,与常州工学院的英文简称相符。设计图案简洁,元素简单,色彩活泼,让人记忆深刻,过目难忘。

图案主体外圈中文校名“常州工学院”用毛笔书字,显得庄重大气,与英文校名“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和谐形成一个圆形,象征着常工人团结一致,不断取得新成绩,获得新突破。

从整体上看,校标形似一棵扎根于沃土中的参天大树,树干和土壤部分即院士语林,象征着常工人孜孜不倦地汲取以院士为代表的科学精神和知识养分,茁壮成长;树冠部分郁郁葱葱,硕果累累,象征着常工院办学成果丰硕,校友遍布各地,并已开花结果;整幅图也象征着常州工学院的事业如大树般富有活力,充满朝气,各项事业协调持续发展,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7、对外交流

常州工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负责招收、培养和管理就读于常州工学院的外国留学生、中外合作办学及国际课程实验班项目的国际班学生。

学院从1994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学生来自日本、韩国、加拿大、德国、新西兰、美国、法国、巴西等多个国家,主要学习汉语言,课程丰富,学制灵活。

学院与加拿大莱克海德大学、爱德华王子岛大学、荷兰学院、圣力嘉应用艺术及技术学院、道森学院;英国东伦敦大学、赫特福德大学;美国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丹麦VIA大学学院;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法国萨瓦尚贝里高等商业学院;巴西南卡西亚斯大学、韩国大邱大学等20多所国外院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联合开办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程序分析方向;网络及技术支持方向)、通讯工程、计算机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业设计、艺术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的教育合作项目。美国俄勒冈西南社区学院从2005年起在我校设立“张受地友谊奖学金”,通过减免学费途径资助我校符合条件的学生赴美进行专业学习。2008至2009年度,我校共有30多名学生通过国际教育合作及奖学金项目赴加拿大、美国、英国学习。

8、图书馆

图书馆现有馆舍两处,本部图书馆和新北校区图书馆。本部图书馆大楼主体六层,馆内设有5个书库,6个阅览室;新北校区设有4个书库,4个阅览室,均实行藏、借、阅、检、管一体化开放式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及管理工作通过采用目前国内较先进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行全流程计算机自动化管理。

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逐渐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图书馆馆藏特色。现有印刷型图书96万余册,电子图书100万种(超星电子图书馆),中文报刊8000余种(含电子期刊),外文期刊5000余种(含电子期刊),各种应用软件,电子图书,数据库光盘近2000张。订阅当年期刊1667种,报纸162种。图书馆藏书文理兼收,以学术性和研究性书刊、教学参考书和工具书为重点。图书馆共设有两个电子阅览室,通过馆藏的光盘数据库、在线数据库、镜像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电子图书等,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网上信息查询、浏览、下载等服务;同时还配有9台公共检索终端,为读者提供书目查询、读者信息查询以及图书馆指南性信息服务。

9、毕业去向


校园风光

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丹麦、加拿大、*等*2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学分互认、合作办学等领域开展教育合作。目前,学校共有中外合作办学班级19个,学校常年聘请30余名外籍专家来校授课讲学。学校从1994年起招收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元交流。

学校招生就业保持良好态势。近年来,新生入学报到率和专业稳定率达到高水平。学校依托企业、行业和校友资源,建立了稳定的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就业工作网络,构建了就业长效机制,确保学生就业水平与质量。近5年毕业生当年平均签约率和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学生考研录取率逐年上升。

10、录取原则

1、我校录取工作将在各省(市、自治区)招生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择优录取;

2、分数线由各省(市、自治区)招办统一划定,调档比例控制在120%以内;

3、考生身体健康状况要求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4、我校对报考非语言类专业考生语种不作限制,但提请非英语语种考生注意,我校的公共外语教学只开设英语课程;

5、各专业招生男女生比例不限;

6、所有录取结果由各省(市、自治区)招办统一公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