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夹江年画

科普小知识2022-10-04 22:24:20
...

夹江年画是一种传统的木版年画,与绵竹年画、梁平木版年画并称“四川三大年画”。夹江年画起源于明代中期,至清代、民国逐渐繁荣。谢滩村是过去夹江年画的主产区,著名的作坊字号有“董大兴荣”、“董大兴发”、“陈源顺”、“非曰能”、“李宏发”等。年产销量达千万份,以古雅精致远销云南、贵州、康藏、甘肃、青海及东南亚、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其中“黄丹门神”备受云贵地区民众喜爱,传说着“有钱无钱,买张门神过年”,夹江黄丹门神能镇魔、驱瘟等民谚。至今日本俄罗斯博物馆还收藏有夹江年画。夹江年画是全国唯一含有两个国家非遗的民间文化艺术品,历史内涵深厚。

1、简介


夹江木板套色年画

夹江年画是一种传统的木版年画,与绵竹年画、梁平木版年画并称“四川三大年画”。

夹江年画作为川西南地道的农民画,表现内容丰富多彩,取材于民间而不拘泥于现实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表达的内容加以高度概括和形象夸张。它吸收壁画、木版画的传统造型技法,构图丰满、虚实相间、人物聚散、匀称合理,造型夸张,表情生动,具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是夹江汉族传统文化产品中的瑰宝,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贡献价值。

2008年6月14日,2008年6月14日,第三个国家文化遗产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夹江年画顺利入选。

2010年,夹江年画研究所成立,年画大师、所长张荣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2、概况

历史


古本《御前侍卫》

夹江年画的起源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借助夹江造纸的便利条件,到乾隆年间有夹江“董大兴荣”、“李宏发号”等号铺专制印绘作坊;到同治、光绪年时已相当发达,木刻年画和手绘年画在民国时期内容近百种,远销湖广、云贵及东南亚。夹江年画与绵竹年画、梁平年画并称“四川三大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朴淳厚的韵味和珍贵的艺术价值。夹江年画曾一度衰落,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成立夹江年画研究所,组织年画艺人抢救和保护夹江年画。

特点

1、套印技术。夹江木版年画是用本地生产的连式纸加工制作成粉笺作胚纸,木版套色印刷而成。水印一色一版,多次套印,色版多达八块,全无一点手工绘制。创作中,借鉴壁画和刺绣的造型及色彩;技法上,继承发扬了中国木版画的传统工艺,技艺十分精湛。


富贵双双到白头

2、植物颜料。夹江年画的颜色为黄、丹、紫、绿、蓝、黑六色,所用颜料都用植物和矿石加工研制,极为讲究。如黄色是用水冬瓜木和槐花熬水,再加入适量的白泥浆和桃胶;丹色是用云南红木粉碎熬水,然后加入适量的白泥浆和桃胶。

3、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夹江年画既有反映民俗风情、民间故事的题材,也有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主题画。如贴大门的“神茶、郁垒”、“秦军、胡帅”、“麒麟送子”、“五福捧寿”;贴堂屋的“福禄寿喜”、“荣华富贵”、“耕读人家”、“财源涌进”、“人财兴旺”、“一团和气”、“峨眉山景”、“闹元霄”、“狮子会”等。此外,还有一种“画工门神”,全是手工绘制,具有画幅大、工序繁多、技艺高超的特点。

制作工艺

所用工具


雕刻刻板

木刻刀、木版、棕刷、印画桌、木夹、煮锅颜料缸、调色盘。

绘制口诀

细描精刻、田平沟深。色是肉、线是骨,色线相依不分离。兰绿是叶片,黄丹是花朵,叶衬花朵更精神。先色后墨,由浅入深。

工艺流程

画工依照作品分别画线稿和色稿,一色一稿。刻工照稿刻版,一色一版。印刷工在画案上压纸校稿,印刷是先色版后线版,由浅入深,一色一版,多次套印。

夹江年画以粉笺做坯纸,质地光滑,细腻,既宜观赏,又耐贴用。以木版套印为主,先用黑烟子印出墨线和黑发眉眼及衣饰,人物面部皱纹,衣服、盔甲、道具上的装饰图案的线条,用赭石色套印上去,再依次套印其他各色,色版多则八套,少则也有四套颜色,形成一种独特的古色古香的风格,有很强的装饰味。

3、现状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前


门神:秦叔宝、尉迟恭

新中国成立后,夹江年画被误认为封建迷信品、毁坏十分严重。明清早期的年画已失传。年画滞销失去市场;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无人;技艺人员青黄不接,画家纷纷改行。同时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变化,夹江年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脱离了生它养它的土壤。

1978年,*艺术研究院的王树村老师曾在夹江考察时收集到幸存年画九幅,其中有两幅“黄丹门神”尤为可贵,均被收藏于*艺术研究院。1982年,文化馆在收集民间工艺品时,又收到“黄丹门神”六幅,参加四川省民间工艺品展览后,被留下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1984年,夹江县文化局和梁平县文化局,在梁平县举办“夹江年画、梁平年画学术研讨会”,就年画的保护、继承、发展、创新进行深入讨论。同时举办夹江年画、梁平年画联展,共有80多幅作品,先后分别在两县展出。

1985年成立了“夹江年画社”,由文化局的领导同志、老艺人、画家共25人组成。动员老艺人重操旧业,示范表演,开拓市场。1983年至1985年文化馆先后举办了五期夹江年画、农民画创作班,参与作者达五十多人,创作了百多件作品,在乐山市举办了“夹江年画展览”,有8件作品参加四川省美术作品展览,其中3件作品参加了全国美术作品展览,5件作品选送到日本展出,获得普遍好评。四川电视台还专题播出。

1987年,夹江县文化局和会理县文化局在会理举行美术创作联谊会,同时举办夹江县会理县书画作品联展,共计书画作品一百二十多幅,其中夹江年画二十五幅。先后分别在两县展出受到观众好评。


夹江年画研究所所长、夹江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张荣强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后

2005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在各级部门、领导的关心下,加大工作力度,对现有的年画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对收集的年画进行创作年代、生产作坊的确认;为老艺人、年画传人建立档案;对制作年画的相关器具、制品及现存的年画作品等进行搜集整理并加以保护;将年画的一切文字、音像资料整理归档,妥善保存;2007年,夹江年画申报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夹江年画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3月,夹江县文体广电局组织文化馆专业人员及年画艺人赴绵竹交流,对同为四川三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进行考察,为夹江年画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收获颇丰。

2009年4月,在上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文化馆举办了“夹江年画培训班”。此次培训班从学校和夹江书画界召收了年画爱好者二十余人,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培训,创作了一批夹江年画新作。

2010年4月,组建夹江年画研究所,旨在全面恢复早已失传多年的夹江年画制作工艺,发掘整理了一批夹江古版年画,创作与时俱进的新作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夹江年画。

4、传承和发展

夹江年画保护传承和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入选非遗

经过各方努力,2008年6月14日,第三个国家文化遗产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夹江年画顺利入选。

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夹江年画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年画研究所的成立保障了夹江年画的传承和发展。

(一)成立研究所,保障经费和人事。

为更好保护传承和发展夹江年画,于2010年4月成立夹江年画研究所,划拨非遗专项资金,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泽全老师担任所长,经培训选拔出工艺师1人、套色印刷工1人、手绘工3人,从事日常研究、生产工作,另有专家顾问5人,民间艺人3人,业余画工7人,共计20余人的夹江年画传承团队。

夹江县年画研究所

夹江县年画研究所是县文化局批文,由民间艺术家吴泽全先生和张荣强先生组建的一支夹江年画研发团队。研究所聚夹江年画大师、工艺师、传承人、民间艺人、技术人员等人才,共同发掘继承,与时俱进,弘扬夹江年画,是夹江年画唯一的务实研发机构。在*文化主管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全面恢复了夹江年画“四大”传统技艺,并与时俱进创作了多种题材,多种体裁的新年画,受到专家、学者和民众的好评。产品入选四川省首届民间工艺百家精品,荣获四川省文化厅,省民委和中国西部国际“三品”(工艺品、礼品、旅游纪念品)博览会颁发的金奖、银奖、铜奖。2012年11月荣获乐山市人民*颁发的郭沫若文艺奖。

夹江年画起源于明代中期,至清代、民国逐渐繁荣。谢滩村是过去夹江年画的主产区,著名的作坊字号有“董大兴荣”、“董大兴发”、“陈源顺”、“非曰能”、“李宏发”等。年产销量达千万份,以古雅精致远销云南、贵州、康藏、甘肃、青海及东南亚、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其中“黄丹门神”备受云贵地区民众喜爱,传说着“有钱无钱,买张门神过年”,夹江黄丹门神能镇魔、驱瘟等民谚。至今日本俄罗斯博物馆还收藏有夹江年画。

夹江年画是全国唯一含有两个国家非遗的民间文化艺术品,历史内涵深厚。为保护这一历史遗产,夹江文化局批文建立“夹江年画研究所”。


古本女门神《秦良玉》

(二)恢复夹江年画的绘稿、刻版、木版套色、墨稿手绘及部份天然颜料的制作工艺。发掘整理了一些夹江古本年画,如中国年画史上最早的女门神《秦良玉》,仪仗齐全富有创新的《老鼠嫁女》,融年俗贴门神和福字为一体的《组合门画》等等,倍受民众欢迎。在以喜庆、吉祥、祈盼、祝福为主的传统题材内容上,新创融观赏性、装饰性、实用性和宣传教育性为一体的新年画。

(三)参加各类展演展示活动宣传夹江年画。2010年9月,赴成都参加了四川省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博览会;2010年10月在夹江县文化长廊举办庆祝国庆年画展览;2010年11月在成都参加由四川省文联主办的中国西部国际“三品”博览会,《国学教育图》获金奖;2011年1月11日至2月5日在夹江县文化长廊举办年画展;2011年初三至初七应邀在四川博物院展览;2011年3月1日至6日,应邀参加了四川省文联举办的首届四川省民间工艺精品展;2011年6月亮相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第三届嘉州文化艺术节。在展示不同风格夹江年画的同时,以古老的木版套色印刷表演和观众体验木板印刷年画为特色的活动,获得了中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追捧。无论在哪里展演展示,都获得了极高的人气和评价。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省博物院、省非遗博览园、成都古镇洛带等都先后联系夹江年画研究所,希望能留在当地开展夹江年画展示活动;成都不少观众观众建议夹江年画能在双休日时到公园展演,让民众体验,感受古老的历史文化;阿坝师院美术系邀请夹江年画研究所2011年10月份到其新教学区展演、讲座。


夹江年画各地巡展

夹江年画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夹江年画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得益于国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和经费扶持,得益于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关心,得益于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执着。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夹江年画的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动脑筋、花时间、下功夫,才能确保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完整保存,并得到新的发展。

(一)夹江年画发展的困境

像非遗项目一样,夹江年画也存在保护发展经费不足、技人流失严重、后备人才缺乏的困境。一是经费紧张,由于夹江年画市场行为起步晚,舆论宣传力度不够,多数民众不了解,不认识夹江年画,虽然参加数次展演展示后赢得了一定的人气,但叫好不叫卖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缺乏传承人,技艺存在一定的中断现象,现在从事夹江年画的人,都不是夹江年画传承人,而是有一定绘画、雕刻基础热心于年画研究的人;三是夹江年画缺乏文字史料和实物,系统研究整理困难;四是没有固定的场所进行研究、创作生产和实物保存。


泰国驻成都领事馆领事欣赏夹江年画

(二)夹江年画的发展策略

夹江年画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需要认清形势、打开思路、开拓渠道,走出特色之路。

1、制定规划,保护传承。夹江年画研究所已制订五年发展计划,做好抢救性保护传承。2011年继续发掘、整理、继承夹江年画;2012年至2013年继续做好上年工作,在发展上狠下功夫,将产品逐步推入市场;2014年至2015年,深化产品研发,逐步走向市外、省外,力争国外。期间将做好一下工作。一是整理夹江年画资料,结束夹江年画无文字,图片史料的历史;二是抢时间发掘,保护夹江年画传统技艺,如粉签制作矿植物颜料制作等;三是制作一批实实在在、地地道道的夹江年画,如《唐灯》、《高桩彩绘》、《老幼习武全民健身》等;四是拜访民间老艺人及传人,发掘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等。


夹江年画暑期中小学生培训班

2、寻找场所,创作培养。夹江文体局拟定在新建文化馆(图书馆)开辟年画主题。一是陈列夹江年画古本及新创年画;二是定期开展年画制作培训,免费教学;三是不定期开展夹江年画创作研讨班,使夹江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更加明晰,风格更加鲜明,有更多的作品问世;四是使夹江年画进入中小学,使传统文化被更多人熟知,寻求后备人才;五是与乐山师范等高校建立校所合作,研发夹江年画产品。

3、适应发展,创新求存。同为四川三大年画的绵竹年画,适应时代发展步伐,经多方争取,投资500多万新建绵竹年画博物馆,成为融收藏、整理、研究、创作、出版、开发、销售、传授年画技法为一体的年画专业博物馆;通过连续举办的“绵竹年画节”为绵竹年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活力。

夹江年画研究所拟进一步清理年画画板、整理和改革生产工艺、恢复传统年画生产,进而提高质量、包装成品,打造“夹江特色文化礼品”品牌。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增添册页、扇面、贺年卡、挂历、台历、手卷、广告年画等新产品。通过结合夹江陶瓷产业,创作陶瓷年画;利用区位优势,创作旅游产品。

5、传承+创新

“传承+创新”让非遗产品走进现代生活


手绘钱包、灯笼、盘子

作为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并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逐渐渗入百姓生活,让普通民众近距离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夹江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是自宋《开宝藏》以来四川精良雕版印刷技艺的活化石。

近期,由非遗传承人张荣强全程参与设计制作的夹江年画系列产品,将传统的夹江年画加以全新的方式将其更有生活感地呈现给市场,让非遗产品走进现代生活。


手绘T恤

记者在夹江年画研究所内看到,桌面上摆满了年画技艺制作的手绘桌布、葫芦、T恤、杯子、石头、扇子、书签、钱包、灯笼、摆件、盘子等,还有木版水印的单色书签和印刷厂胶印的彩色明信片、书签……这是研究所结合市场的需求做出的文创产品。

“年画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传承下去,我们也是创新了好多产品,像这个家具里面(加入年画设计),还有你们看到的这些有年画的衣服、盘子……”夹江年画研究所负责人张荣强说。

在*、传承人和民众的支持下,夹江年画在传承中创新产业发展,非遗传承人们在日常接收年画制作订单外,也做一些文化推广服务,比如为城市建设提供墙绘服务,刚刚完成的北街手绘年画围墙就受到广大市民喜爱。

夹江年画产品不仅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市场,走向大众消费者,而且在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为了夹江年画拥有更好的未来,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当非遗插上产业化发展的翅膀时,非遗传承和保护将会迎来另一个明天。

夹江年画传承人:希望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年画研究所内,身穿黑色唐装的张荣强正手拿刻刀,沿着木板上描绘好的图案进行着雕刻,在他的手下,一块样式精致的刻板已经初现雏形。

近日,记者见到了夹江年画研究所所长、*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年画传承人之一张荣强,今年46岁的他从事夹江年画的制作与传承已有近10年时间,由他亲手雕出的刻板达数十块。


夹江年画研究所

“美术一直是我的兴趣爱好,从1992年起我就开始自己学习画画,但由于工作原因只能在业余时间练习。”谈及与年画结缘的过程,张荣强介绍,自己本就是夹江人,看着传统文化夹江年画逐渐没落,心中十分不忍,“机缘巧合之下,我结识了民间艺术家吴泽全老师,便与他一同成立了夹江年画研究所。”

2008年,张荣强正式走上夹江年画的创作之路,并于2010年拜夹江年画老字号作坊“董大兴荣”的传人董贵中为师。“当时夹江年画制作方法的传承出现了危机,我希望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这项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夹江年画是一种传统的木版年画,制作一张夹江年画需要经过设计图样、制作刻板、套版印刷等工序,其色彩淡雅清新,别具古典风情。


张荣强正在介绍用于制作年画颜料的植物

除了独特的风格以外,夹江年画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印刷时使用的颜料。”张荣强介绍,夹江年画常用苏木红、槐黄、品绿、蓝靛、黄丹等色,所用颜料都是通过植物制作的纯天然颜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购买年画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工业颜料的开发,纯天然颜料的制作方法已经失传了。”张荣强告诉记者,为了还原最真实的夹江年画,自己决定找回这套失传的方法。

自2010年起,张荣强走访了大量的民间手艺人,并不断寻找相关资料。“但能找到的资料实在有限,我只能在师傅董贵中的指导下摸索着进行实验。”张荣强说,“反复实验又反复失败,我经常在家里琢磨到凌晨两三点,直到今年才终于复原了全套夹江年画纯天然颜料的制作方法。”

现在,张荣强用一公斤苏木红可以制作10斤红色颜料,每次制作时间为2至3小时不等。由于纯天然颜料容易变质,如何进一步加强防腐,增加颜料的使用寿命成为了张荣强下一步的目标。

谈及自己的执着,张荣强表示,马车被汽车取代是事物发展的固定规律,但年画是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发展,而既然要传承,就要原汁原味地传承。”

张荣强告诉记者,目前,夹江年画的传统制作方法基本已经复原找回,下一步自己希望能够将夹江年画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它。“现在我们正在尝试将传统年画与现代的生活用品结合在一起,比如以团扇、桌布、抱枕、书签等物品为载体,选取经典的夹江年画图案印在上面,再进行出售。”张荣强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这些衍生的文化产品,将夹江年画的文化内涵传递出去,“让夹江年画再次走入千家万户。”

上一篇:聂希蔚

下一篇:卷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