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芈旅

科普小知识2022-10-04 22:49:43
...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应该称为熊旅而不是芈旅)。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中文名:楚庄王

别名:熊侣、芈旅

别称:楚庄王、荆庄王

性别:男

民族:汉族

身份:君主,政治家

所处朝代:东周

出生地:湖北荆州

去世年月:公元前591年

地位:春秋五霸之一

1、人物简介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中国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位君主称霸,其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楚庄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2、人物生平


楚庄王

登基即位

楚穆王12年,楚穆王去世,嫡长子熊侣即位,是为楚庄王一鸣惊人。年纪轻轻的王子侣立,在令尹子孔监督与辅佐下,为先君穆王发丧。

斗克之乱

楚庄王继承王位,楚国内部亦正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之中,这不单是楚庄王因楚穆王去世而引起的。早在前615年,楚国就因令尹成大心之死而发生动荡,楚穆王任命成大心的弟弟成嘉(字子孔)继任令尹,屈从于若敖氏家族的属国舒国及其附庸宗、巢等国背叛楚国,于是成嘉率军讨伐舒国,俘虏了舒、宗两国国君,并且包围了巢国。

公元前613年,成嘉、潘崇决心彻底消灭**,率军再次出征,而派公子燮与斗克(字子仪)镇守国都。斗克曾为秦军所俘。后肴之战中秦军惨败给于晋,急于联楚抗晋,才将斗克等人释放回国。斗克回国后一直郁郁不得志,而公子燮欲替成大心为令尹却败给了成嘉,二人臭味相投,很快有了谋反之心。

公元前613年秋天,公子燮、斗克趁令尹子孔出兵征战,宣布郢都戒严,又使人行刺成嘉,阴谋失败。成嘉和潘崇迅速回师围攻郢都。八月,公子燮和斗克人挟持楚庄王从郢都突围,准备外逃,挟持庄王,另立*。途经庐地的时候,二人被庐大夫戢梁诱杀,楚庄王才得以获救,重返郢都。

楚晋争霸

楚庄王平定了若敖氏家族,稳固朝中政局后,再无后顾之忧,迅速整顿军马,充实府库,积极备战。然而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就在楚庄王绞杀子越椒的两年前,晋国权臣赵宣子干了一件与楚庄王相若的暴力革命,他选择以消灭肉体的方式来解决内部矛盾——弑君。经过两年的酝酿,楚国政权完全由楚庄王把持,若敖氏暂藏于史册(若敖氏并未完全剿灭,如箴尹克黄、苗贲皇;还有后裔成虎、斗成然时的再度崛起),晋国则已完全由赵宣子执掌,先氏、郤氏拱卫,晋成公虽欲削弱赵氏之权却有心无力。

自前605年起,晋楚争霸进入白热化,楚庄王与一生中最大的劲敌赵宣子为了夺取中原霸权屡屡出兵郑、宋。

前607年,赵盾弑灵公,拥立晋成公,驱除灵公近臣。晋成公畏惧赵氏,小心侍奉,请赵盾继续担任执政。赵盾又以晋无公族为由,命其异母弟赵括为首席公族大夫,统帅赵氏的旧部,并监视朝中诸臣的举动。赵氏*再度膨胀。

前606年,经过短暂的整理,赵盾陪同晋成公发兵南下,攻打郑国,攻势极猛。为争夺郑国,楚庄王也率领楚军北上。郑国君臣惧怕,急忙向晋国求和。晋成公应允,派遣随会到郑国,与郑穆公缔结同盟。楚庄王计划破产,却不甘心,随即攻打陆浑的戎族,并陈兵于周都境内向赵盾示威。晋军撤退后,又移师向郑国进发,欲威逼郑穆公,迫使郑国反叛晋国。面对国土遭到列强轮番的蹂躏,郑穆公一命呜呼。郑国大丧。

楚庄王虽未能在与晋国争夺郑国的比拼中占据上风,有些郁闷。然而绞杀陆浑、陈兵周畿,也让这位楚王光彩了一把,撤兵回国。就在平定子越之乱后的当年冬天,楚庄王再度亲率大军攻打郑国,这是了解因为攻打郑国却没有让郑国彻底顺服的缘故。很遗憾,郑国依旧不肯投靠楚国。第二年,楚庄王又一次出动大军攻打郑国,短短一年间,两次远征郑国,其声威反而令楚国的邻居陈国胆寒,陈灵公与楚国议和,选择暂时放弃晋国以侍楚。赵盾收到郑国的告急文书,急差遣荀林父驰援郑国,楚军已归。荀林父不甘心就此撤兵而乘胜追击,跨过郑国,向南侵犯陈国,报复陈国的附楚之举。荀林父素与赵盾有隙而亲于晋成公,赵盾对荀林父并不放心,更恐其立大功,威胁自己的地位,遂又招回荀林父,已备来年。

前603年春,赵盾又联络卫国孙免,带领着晋国的精锐部队迅速南下,千里奔袭陈国,大军几乎开到楚国*范围。晋军气势正盛,楚军闭门不出,以避开晋军之锋芒。

前602年,郑襄公在公子宋的陪同下又一次与晋国议和,稳固同盟。赵盾以霸主的名义,召集诸侯。这一年冬天,晋成公与周王室的王叔桓公、宋文公、鲁宣公、郑襄公、曹文公、卫成公在晋国黑壤结盟。赵盾是春秋历史上的第一权臣,可谓“无冕之王”。他时刻利用手中的绝对强权,如国君般发号施令,调令诸卿。正是他的存在令晋国各大家族畏其声威,使晋国的一切资源都被投入于争霸。赵盾执政期间,楚军与晋军没有发生过一次军事冲突,强势的赵盾辅佐晋成公几乎复兴了国家霸权,其执政后期也逐渐在对楚逐力中占据上风。

前601年,就在晋成公黑壤会盟,晋国霸业亟待再创佳绩之时,功成名就的赵盾却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为了将晋楚争霸之悬念继续保留下去,赵盾择立上军将郤缺为正卿。郤缺为晋之良臣,又党于赵氏,郤缺上台。他虽不具备着赵盾那样压倒性的权威,但也有着一套他的执政理念。郤缺伙同先榖;提拔公正为国的士会为上军佐;又拉拢憨厚秉正的荀林父,不久安排赵盾之子赵朔入六卿,拔擢栾盾之子栾书为卿。两位晚辈带领下军,作为晋国的下一代领导集团。晋国六卿洗牌完毕,郤缺坐稳执政之位。楚庄王本该在赵盾死时,干一番大事业。然而,楚国周围的偃姓诸国发动*,考虑到后方根基不固,庄王暂缓了北上的步伐,而是将楚军主力用于剿灭舒氏(舒氏为偃姓),并与崛起当中的吴国与越国结盟,兵不卸甲,又调兵攻打陈国。陈灵公目睹着晋国诸卿刚刚经历人事换动,很干脆的倒向楚国。

前600年9月,晋成公再度与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会盟于扈,稳固同盟,声讨企图反叛霸主的诸侯,并命亲信将领荀林父率领军队南下进攻陈国,惩罚陈国的朝晋暮楚。不料,晋成公在争霸关键时刻亦撒手人寰,荀林父南征之举只能作罢,悻悻而归。楚庄王整理后方,再度北上,目标直指郑国。郑襄公求救于晋国,正卿郤缺戴孝出征,与郑军会师,迎接楚庄王的到来。楚庄王力图将郑国夺回,不想晋国方面态度如此强硬,晋、郑联军与楚军在柳棼大战一场,楚军战败。楚军虽然战败,但已造成郑国朝野上下的恐慌,前599年,郑国为了缓和楚国人的怒气,私下与楚庄王议和。消息传开,晋、宋、卫、曹四国伐郑,郑襄公无奈之下又只能向晋国盟誓。楚庄王无法容忍郑国的骑墙反复,入冬后又率军攻打郑国。郤缺命上军将士会援救郑国,睿智多谋的范武子联合郑军于颖水挫败楚庄王。楚庄王再度郁闷而归,诸侯联军进入郑国国境,由士会统领,驻防郑国。

前598年年初,楚庄王再出师伐郑。郑襄公与子良(公子弃疾)商议,拟定了未来几十年间的国策——唯强是从,晋来从晋,楚来从楚。楚庄王自亲政以来,为争夺霸权而屡屡出征。赵盾死后,趁着晋国的权威真空,对晋政策由战略争取衍化成明刀明枪的军事争夺。无论是郤成子还是楚庄王,都已深切预感到晋、楚间第二次决战的逼近。双方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巨战做着充分的准备。

前598年,郤缺竟然不拘一格,主动向众狄议和,以求稳定后方。几乎同时,楚庄王攻入陈国,将陈国降为楚国的一个县以为己用。赵宣子之权威、郤成子之多谋,晋国国家机器在此二人的努力下,尚能够压制楚国的强势北上,令楚庄王称霸中原的野心一次次受挫。经过楚庄王一轮又一轮的攻势,以晋国为首的中原联盟似乎依旧是固若金汤,楚庄王终于明白郤缺是一位才能丝毫不逊于赵盾的强劲对手。

前598年年末,(一说为前597年初),晋国再度山崩地裂,中军元帅郤缺去世。政治嗅觉极为敏锐的楚庄王察觉到晋国诸卿权利即将面临新一轮重组。

前597年开春,经过一个冬季的休整,楚庄王趁势而起,以令尹孙叔敖将中军,子重将左军,子反将右军。楚庄王亲统楚国三军精锐部队悉数北伐。这是楚国这些年来所发动的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攻势最猛的一次进军。面对如此大好时机,楚庄王志在必得。不久,楚军就将郑国团团围住。围困17天,郑襄公准备求和,命人占卜,不吉利;准备与楚军巷战,吉利,于是乎举国大哭。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激战,楚军占领郑国,郑襄公袒胸露臂向楚军请罪以求和。楚庄王同意郑国媾和,楚、郑结盟,楚军后退三十里,仅仅三十里。郑国,已不简单是楚庄王的目标,更是一个诱饵。楚军就驻扎在郑国的土地上,静静地等待着晋国人。此时已是六月,楚军进驻郑国之地已近半年,根基已固。晋国将帅打听到郑国已经跟楚王议和,遗憾时机已过,荀林父便想领兵回国,士会随声附和。中军佐先榖(赵盾党羽)当即反对,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由于将军队勇敢,臣下尽力,现在救援郑国却不敢作战,这是不尽力;大敌当前却怯战,这是不勇猛。”二话不说就带领先氏之兵渡过黄河。司马韩厥将先榖之举报告荀林父,荀林父恐先榖有失,即率全军跟上,晋军由此陷入被动。哨兵探得晋军渡河的消息,楚庄王率领军队北进,驻扎于郔与晋军对峙。楚庄王亲自统帅全军,令尹孙叔敖(蒍艾猎)将中军,子重(公子婴齐)将左军,子反(公子侧)将右军,准备饮马黄河后便撤军回国,探知晋军气势磅礴的横渡黄河,回想起当年城濮之战,回想起这几年与晋军的几次交手,庄王一阵寒颤,心里没底。

伍参想跟晋军一决雌雄,稳重的孙叔敖不支持,说:“去年攻陈国,今年攻郑国,不是没有战争。交战而不能取胜,伍参的肉够大家吃吗?”伍参争锋相对:“如果作战且最终获胜,那就是孙叔敖你没有谋略。就算战败,我伍参的肉也会落到敌人的手里,哪里轮得到你吃啊?”伍参只是个将官,孙叔敖高居令尹,自然不用去在意一个小将官的话,看到楚庄王保持沉默,孙叔敖率中军向南撤退。伍参得宠于楚庄王,向庄王进言:“晋国这个正卿(荀林父)刚刚上任,难以集权;他的副手先榖刚愎自负。他们三军将佐矛盾重重,根本无法有效的调动军队。这场战斗一旦拉开,晋师必败!况且敌人的主帅只是臣子,而我们的主帅却是君主,君主逃避臣下,奇耻大辱。”楚庄王听完后很不高兴,已有一些决战的冲动,领军驻于管地,传令孙叔敖改变行军方向,继续向北进军,还是担心晋军*庞大,几番派使臣向晋国求和,荀林父、士会、赵朔等都同意双方握手言和,因为双方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然而愿望是美好的,却遭到了先榖、赵同、赵括等好战派的反对。晋国贵族们的矛盾公然暴露在楚国人面前。

赵旃、魏锜二人早不满荀林父,以向楚军请和为名,假传荀林父之命,向楚军宣战,并至楚军阵前骂阵。赵、魏之流,在楚军阵前撒泼,激怒楚国将士。楚庄王亲自带兵出营追杀二人,赵旃、吕锜见楚军已“上钩”,撒腿就跑。楚庄王怒不可解,继续追剿。晋元帅荀林父害怕赵旃、吕锜二人有失,派荀罃(智武子)接二人回营。荀罃战车一过,疆场之上,黄土弥漫。潘党望见远处飞扬的尘土,以为是晋军发动了总攻,急忙派人报告:“晋师至矣!”

楚国诸将听闻晋军已经发起攻势,深恐楚庄王孤军深入,军中最高指挥官令尹孙叔敖下令:“进军!速速进军!宁可我们接近敌人,也不能让敌人接近我们!”于是,楚国主力大军倾巢出动,战车驰骋,军士狂奔,突袭晋军。荀罃的那一小股部队一触即溃,荀罃被俘,楚军顺势向晋军大营杀去。晋国诸卿的争论依旧没有结果。荀林父还在犯愁,哨兵报告,楚军已不宣而战,已逼近晋营。晋军只是象征性抵抗了一会,面对楚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仓促之间,荀林父不知所措。荀林父下意识就是开溜,在军中击鼓,向三军下达了命令。三军之中,中军与下军早就乱作一团,听闻元帅如此命令,慌忙向北撤退,至黄河岸边,楚军将至。幸亏赵婴齐备有船只,晋军将士抢夺舟楫,争先恐后,先上船者甚至将砍断后来攀着船舷之人的手指,其状惨不忍睹。

晋国的中军与下军都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只剩上军在士会、郤克、韩穿等人的率领下临危不惧。为了打击敌人最后一支有生力量,楚庄王命亲信潘党率领机动战车40乘,跟随唐惠侯攻打晋上军,上军将随会亲自断后,掩护大军撤退。到了傍晚,晋军的残兵败将溃不成军,还在喧嚷中撤离,楚庄王下令停止进攻,楚军进驻于邲。饮马黄河邲之战尘埃落定,以楚庄王的大胜,晋军的惨败而告终!楚庄王没有乘胜追击,带领荆楚将士饮马黄河。邲之战,楚军大破晋军,扬眉吐气的楚庄王终于宏图大展,光耀祖宗,显达后世,也正应承了当年苏从、伍举、潘琮对他寄予的厚望。

晋国反扑

春秋时期楚国虽然在邲之战中遭遇滑铁卢,晋国国势颇为不顺,但国力依然雄厚。邲之战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晋国内部的不团结。邲战的一声炮响如同警钟反而将晋国人从霸业迷梦中敲醒。威严大损的晋国意识到极可能失去诸侯的拥护,晋景公为了挽回部分颓势,拉拢诸侯显得尤为必要。邲战的罪魁祸首先榖毛遂自荐。就在战败当年的冬季,趁楚庄王征萧国之际,先榖与宋国华椒、卫国孔达及曹国人会盟于清丘。然而第二年,卫国背约,竟然去救援楚国的盟友陈国。神经过敏的晋国人深恐卫国此举是向楚国靠拢,立刻派遣使臣去朝歌(卫国国都)问罪,卫穆公只能舍车保帅,杀死正卿孔达来讨好晋国。就这样,晋国人以一种不太理智的手段威逼卫国依旧依附于晋国的羽翼之下。

前595年,晋国正卿荀林父向晋景公进言:方今楚强,然晋未衰,必出师于郑,示之以整,使谋而来。晋景公批准荀林父之谏,亲自率领晋国全军向郑国进发,郑襄公不敢对敌,坚守不出。晋景公携荀林父、士会、郤克、赵朔、荀首、栾书在郑国的国土上检阅部队,并通告诸侯:晋国人再度站起来了。

围攻宋国

前595年,楚庄王遣申舟使齐,挑衅宋国,遭到宋文公及右师华元等人的反感。宋国人一不做二不休,杀死申舟,楚庄王即刻以此为借口,向宋国出征。至这一年九月,楚庄王已亲率楚国精锐部队包围宋国都城,作为对晋国示威于郑国的报复。面对楚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宋文公带领臣民坚守城池长达半年,城内已是易子相食,饥寒交迫。

第二年开春,宋文公派遣乐婴齐往晋国,向晋景公求救。晋景公意欲遣军救宋,大夫伯宗反对出兵,认为此时楚军国势鼎盛,有上天眷恋,难与争锋。晋景公纳其言,派遣解扬告知宋国人晋援将至,并鼓励宋国人坚持抗战。事实上,晋景公还没有从邲之战的阴影中走出来,不敢再轻易向楚军宣战。

至前594年五月,攻守双方都不能再坚持。宋右师华元突围,趁夜潜入楚营,登上子反的床。子反不备,为华元劫持。华元对子反将宋国国情据实以告,子反醉醺醺的也告诉华元:“楚军的粮草只剩几日之用”,无奈之下,子反与华元私下盟誓。后子反将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告知楚庄王。庄王知道吞宋已成妄想,更担心此时晋国的后来居上。楚庄王下令撤军,与宋国握手言和。自此长达8个月之久的跨年度攻坚战,虽以楚国无功而返而告终,但也让中原诸侯谈虎色变。

联齐制晋

邲之战是晋国霸业第一次衰败的起点。往日自以为不可一世的晋人遭到当头一棒,对诸侯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而自齐桓公后便已注册为大国的姜齐便是第一个想脱离晋国控制的诸侯。

早在前599年,齐惠公崩逝,其子吕无野立,是为齐顷公。齐顷公年轻气盛、刚猛精进,目中无人的齐侯急于摆脱晋景公的控制。就在邲之战结束的第二年,齐顷公下令攻伐自恃有晋国撑腰的莒国,打响了反晋革命的第一枪。

齐顷公为瓦解晋国东方的战略碉堡——鲁国,加大对鲁国联络。时鲁国三桓——季孙、叔孙、孟孙夺得鲁国军政大权,分别与晋国侈卿建立起较为牢固的跨国联盟以作为外援。鲁宣公及东门氏(即公孙归父,东门襄仲之子)在晋国霸业一片迷茫之时,积极联络齐国当权派以作为对抗三桓。鲁宣公与齐顷公,一拍即合。经过几年的奋斗,齐顷公胆子越来越大。

前592年,晋景公命时任中军佐的郤克出使齐国,征召齐顷公参加会盟。齐顷公玩心大发,竟在朝堂之上捉弄郤克。后在敛盂之会上,齐国代表高固(高宣子)又逃席而去。

前591年开春,郤克鼓动晋景公,晋景公忍无可忍,率军与卫太子臧伐齐,也只是小打小闹。在晋国霸权最为迷茫的那几年间,楚庄王联齐以制晋的战略取得极大成功,使得晋国长期忙碌于在北方与齐国周旋,基本无暇南顾。值得一提,楚庄王也曾联络秦国。前594年,秦桓公以杜回为将攻晋后方,不想竟然被晋国当时并不入流的大夫世家——魏氏(魏颗,令狐文子)大败于辅氏。

人亡霸灭

前591年,英雄一生的楚庄王突然病重,他已经预感到自己不久人世,招重臣至病榻之前,望着太子审。其弟子重、子反,申公巫臣等在一旁听候庄王遗命,知会其意。

这年入秋,楚庄王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与世长辞。令尹子重、司马子反依照庄王意志,拥立年仅十来岁的太子审为楚君,是为楚共王。公子婴齐摄君事,主内外,掌握了楚国的军政大权。庄王尸骨未寒,贵族间的新仇旧恨迅速暴露,以令尹子重为首的王族与申公巫臣为首的屈氏卿族矛盾激化。子重、子反素恨屈巫,屈巫预感到危机来临,便左右逢源,最终带着寡妇夏姬,流亡他国以避政敌的迫害。子重、子反杀掉了屈巫留在楚国的同族,瓜分了其家族的财产。悲痛万分的屈巫联络晋国外交大使郤至,意欲投奔晋国。晋景公任之为大夫,命其往吴国,教吴人以军阵之术与抗楚之策,吴国始强,令楚国后患无穷。

就在子重、子反为排斥异己殚精竭虑时,晋国正卿郤克以其侄郤至专对楚国外交,与楚人周旋。郤克之志在齐而不在楚,乘楚国重臣反目之际,于前589年出动大军攻伐齐国,齐顷公大败而还,与晋国结盟。楚国联齐制晋的计划彻底破产。为了挽回颓势及霸主荣誉,这一年冬天,子重辅佐楚共王出兵北上,攻至鲁国,号召诸侯会盟。13国代表汇聚蜀城,规模虽大,却各怀心机。这不过是楚庄王昔日功业的最后回光。

楚庄王死后几十年间,楚国国力直线下滑,很快被晋国反超。子重为缓衰败之势,欲与晋国弭兵,平分霸权。楚共王晚年,目睹着晋悼公一次次会盟诸侯,声势昊天,暴病而亡。至楚灵王时,欲重塑庄王之盛却好高骛远,身死人手。楚平王时,奸逆当权,继续沦落;至楚昭王,几为吴国所灭,楚国永恒的退出了争霸行列。楚国的霸业渐行渐远,名存实亡。

3、人物典故

一鸣惊人

历史上关于楚庄王的出生以及庄王登基之前的记载十分有限,一般历史文献对其记载多从“一鸣惊人”开始。

楚庄王于公元前613年登基,即位之初,沉迷声色,荒于政事,并下令拒绝一切劝谏,违者“杀无赦”。大臣伍举冒以隐言进谏,称楚国高地有一大鸟,栖息三年,不飞不鸣,不知是什么鸟,当时庄王即位已经第三年,庄王知道伍举在以大鸟讽喻自己,于是回答说,大鸟三年不飞,飞则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然而此后数月,庄王依然如故,仍旧以淫乐为好,大夫苏从冒死再次进谏,庄王终于听从劝告,奋起图治,诛杀小人,任用贤良,使得楚国国力日益强盛。随后庄王奋起图强,先后任用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整顿内政,厉行法制,百姓安居乐业,兵力日益强盛,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为庄王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由于庄王日后取得丰硕业绩,确应验其所言“三年不鸣,鸣必惊人”,后世称为“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问鼎中原

自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国先后伐庸、麇、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的严词斥责,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

庄王十七年(前597年)夏,又在泌之战中一举击败当时楚国以外最强的诸侯晋国,自此楚国强盛一时,不再有敌手。庄王二十年(前594年)冬,楚、鲁、蔡、许、秦、宋、陈、卫、郑、齐、曹、邾、薛、鄫等十四国于蜀(今山东泰安西)会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庄王葬马

《史记·滑稽列传》中说,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庄王给马的待遇不仅超过了对待百姓,甚至超过了给大夫的待遇。庄王给它穿刺绣的衣服,吃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后来,这匹马因为恩宠过度,得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内棺外椁)。大臣们认为庄王在侮辱大家,说大家和马一样。从而,众臣对庄王此举表示不满。庄王下令,说再有议论葬马者,将被处死。

优孟听说楚庄王要葬马的事,跑进大殿,仰天痛哭。庄王很吃惊,问其缘由。优孟说,死掉的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堂堂楚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礼安葬,太吝啬了。大王应该以君王之礼为之安葬。庄王听后,无言以对,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

庄王葬马这则寓言,从原先庄王执意以大夫规格葬马,到最后庄王答应放弃奢侈的葬马之举,映射了庄王从昏庸之君到圣明霸主的史实。“庄王葬马”以及“一鸣惊人”是楚庄王人生的一个缩影。从最开始庄王昏庸无道,到最后大彻大悟做明君,都表现在这两则寓言里。

绝缨之宴

庄王宴赐群臣喝酒。天色黑了,大家喝得酒酣耳热之际,灯火突然熄灭,于是有人趁机会拉扯美人的衣裳。美人拉断那人的帽带,向楚庄王报告说:“刚才灯火熄灭的时候,有人拉扯我的衣裳。我已经扯断他的帽带拿在手里了。叫人赶快把火点上吧!看看是谁帽带断了。”楚庄王说:“宴赐群臣喝酒,让人喝醉而失礼,怎么可以为了彰显女人的节操而羞辱人呢!”于是传令左右说:“今晚同我一起喝酒,不喝到帽带断了,就不算尽兴。”大臣有一百多人,大家都把帽带拉断,然后才叫人把火点上,大家都喝得十分尽兴而离席散去。

过了三年,晋国和楚国交战,有位大臣总是在前面冲锋陷阵,五度交锋五度奋勇作战,带头击退了敌人,最后终于获得胜利。楚庄王讶异地问他说:“我的德行浅薄,又不曾特别优待你,你为什么毫不犹豫地为我出生入死到这样的地步呢?”那大臣回答说:“我本就该死!从前喝醉而失去了礼节,君王您隐忍而不诛杀我。我始终不敢因为君王您蔽荫的德行而不显扬地加以报答,常常希望自己能够肝脑涂地,用颈上的热血溅到敌人身上很久了!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带断了的人哪!”于是打败了晋军,楚国因此而得以强盛。《东周列国志》称此人名叫唐狡。

4、人物评价


楚庄王出征

庄王,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在位初期,“昏聩闭塞,贪图酒色”,国政皆赖于成、斗二氏,无所作为。庄王亲政后,励精图治,对内分令尹之权,压制若敖氏,任用苏从、蒍贾、伍举等贤臣。后子越政变,庄王沉着应对,一战定乾坤,稳定后方;对外与晋国赵盾、郤缺多次争霸受挫,却能屡败屡战,任用孙叔敖大胆革新,楚国大治。

邲之战,军令统一的楚军大败政出私门的晋军,宣告着楚庄王霸业的功成名就,其雄才大略使楚国称霸于中原,号令诸侯,打破了晋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并矢志不渝的维护着霸业的延续,时刻盯防着晋国的反扑。楚庄王的强势北进,客观上促使着先进的中原文化与个性独特的荆楚文化的水乳交融,也为先秦时代华夏文明的民族大融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丰功伟绩足以永载史册,千古传颂。

然而,楚庄王并未将楚国国策法律化,依旧采取人治而非法治,终为时代所局限,其处理后事上的疏忽导致人亡霸灭也就显得胜败有凭。而自楚庄王后期所推行的王族政体也对日后的楚国影响极为深远。此后百余年间,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公子围、子皙、子瑕、子常、子西、子国等楚国王室成员先后充当令尹,虽亦一度抑制了卿族*膨胀,却日渐腐败直至沦丧,成为楚国发展图强的最大毒瘤。

上一篇:姒太康

下一篇:马白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