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虞卿

科普小知识2022-10-04 23:02:43
...

虞卿,战国时期邯郸人,以战略谋划而见称,“将相和”则是其经典手笔。虞卿并非他真正的名字,因其姓虞又当过赵国的上卿,被后人称为虞卿。

姓名:虞卿

年代:战国

籍贯:河北邯郸

地位:赵国上卿

典故:虞卿著书

著作:虞氏春秋

1、简介

虞卿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游说的策士,经常戴着斗笠、穿着草鞋,游历四方,那个年代的游士主要的目的是能够游说君王,实现胸中的政治抱负。虞卿来到赵国都城,去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见面,赵孝成王就赐给了他黄金百镒、白璧一双,第二次见面,赵孝成王就拜他为上卿,从此,虞卿就成为了别人对他的称呼。

虞卿为赵国的外交内政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此被赵王所宠信。虞卿的事迹见于正史的只有两件事情,一件是他做为赵相,料事揣情,为赵画策;另一个就是他为朋友两肋插刀、捐官弃赵的故事。至于其他的事迹,即便史书有所记载,也不是以他为中心。

2、主要政绩

长平献计


2010年电视剧《虎符传奇》任希鸿饰演虞卿

公元前263年,秦国攻打韩国,次年,上党路绝,上党太守降赵不降秦。当时对于是否接受上党太守的请降,国内有两种意见,平阳君主张拒绝,道理也说得通,圣人患无故之利,更何况是从犹如猛虎的秦国嘴里抢肥肉,焉有不招祸之理;平原君却主张接受上党太守的请降。在利益面前,理智很容易让位的,赵王没有认真考虑这样做的后果,接受了上党太守的请降,这样做的结果是引来了长平之战。在这种局势下,赵王还在患得患失,不仅没有做好打大仗前应有的准备,而且还幻想和秦国媾和。虞卿却对形势看得很透,他是这样劝谏赵王的:“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军矣,虽往请媾,秦将不听。不如发使以重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从,媾乃可成也。”在这里,虞卿说得很清楚,在强者与弱者之间,只有强者可以决定一切,也就是说,秦国才能决定是战是和,赵国决定不了。不仅如此,虞卿还提出了应对的策略,那就是以重金游说楚国和魏国,只要这两个国家同意支援赵国,那么秦国就会认为列国重新结成了抗秦阵线,到时候秦国就会同意与赵国媾和了。只是这个策略没有被赵王采纳,赵王依然派使者去秦国谈议和的事情,事情的结果就是,秦国故意把赵国想要与秦国媾和的政策散布给列国,造成列国不与赵国结盟,赵国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这就是长平惨败的前奏。

力劝赵王

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全面展开之后,赵王因为不满廉颇坚壁不出的策略,又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认为用赵括代替廉颇就可以打败秦国。这个决定造成的结果是赵国的有生力量­­­——四十万青壮年士卒——在长平被秦国大将白起坑杀,只将240名年幼者放回了赵国。从此以后,赵国基本丧失了与秦国抗争的可能性,亡国只是时间的问题了。长平惨败后,白起兵围邯郸,赵国眼看就要灭亡,结果在这个很关键的时候,秦国因为内部问题,从邯郸撤兵,邯郸之围算是解了。这个时候,赵王想用饮鸩止渴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境,这个办法就是割给秦国六座城池。虞卿赶紧又劝阻赵王,他先让赵王想明白一个问题,秦国之所以撤军,是因为他疲倦了不能打了还是因为钟爱你赵王,这个问题当然很简单,赵王也明白,那肯定是因为秦军疲倦所以才会撤军,虞卿又进一步给赵王讲明道理,既然是因为秦国疲倦了才撤军,现在你赵王又把他们无法取得的东西拱手相送,秦国的实力强大了之后,明年他们还是会打来,到时候你又该怎么办呢?赵王拿不定主意,又去问赵郝,赵郝对赵王说的,虞卿只知道现在秦国因为力量不足撤军回去了,所以不同意割让六个城池给秦国,但是秦国明年再打来,大王您恐怕就得割让邯郸给秦国了。赵王听他这么说,当然得让他保证如果现在割给了秦国六个城池,那么明年秦国一定不会再进攻赵国。赵郝说这个他不能保证,还举出韩国和魏国的例子,说现在秦国善待韩国和魏国,而独独攻打赵国,那肯定是因为赵国侍奉秦国不如韩国与魏国,所以才引来了秦国的进攻,现在我为大王解除因为辜负秦国而遭到的攻击,明年如果秦国还来攻击赵国,那是因为大王您没能侍奉好秦国,和我没有关系。

赵王又把赵郝的话告诉了虞卿,虞卿说既然如此,更没有必要割地给秦国了。“今坐而听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彊秦而弱赵也。以益彊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故不止矣。且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道理说的很明白,地再多也是有限的,秦国的索求却是无穷无尽的,有再多的地也填不满秦国的欲望,况且别人抢不走的自己还要送给别人,哪有这样的道理。话说到这里,赵王还是下不了决心,又去问从秦国来赵国的楼缓,楼缓刚开始还推让了几句,说什么我是秦国人,立场不同,不能回答您这样的问题。赵王却坚持让他回答,楼缓只能说让赵王给地。这次虞卿听说了这件事,自己跑去见赵王,提醒赵王别听楼缓胡说,楼缓既然已开尊口,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的,又到赵王面前说了一通歪理,“秦国和赵国交恶,其它国家都会感到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可以乘着赵国与秦国打仗的时候,趁机取利。现在大王您不如割地给秦国,这样一来,天下都知道秦国与赵国交好,就没人敢趁火打劫了。”虞卿听说后又跑去见赵王,“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於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於齐而取偿於秦也。而齐、赵之深雠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於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於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於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你要是听了楼缓的话,那事情就危险了。这样做只能暴露赵国的怯弱,而丝毫不能满足秦国的贪心。我说的不让您割城,是指不要割城给秦国,您可以割城给齐国,齐国与秦国有仇,现在又得到了我们的城池,齐王不会等我们的使者把话说完就会同意我们的要求。您的损失可以从秦国那里补回来。这样一来,齐国、赵国的仇恨可以报了,又可以向天下显示我们赵国尚有作为。秦国反而要向我们赵国求和,那时再答应他的要求,韩国和魏国就会对我们刮目相看了。这一回,赵王总算下定了决心。

魏国结盟

赵王下了决心之后,就派谴虞卿出使齐国,虞卿还没有回来,秦国的使者就已经到赵国求和了,楼缓只好灰溜溜地逃跑了。因为这件事,赵王封给了虞卿一座城池。没过多久,平原君又把虞卿叫到了赵王面前,让他说说合从的形势。赵王说:“魏王派人来谈结盟的事了。”虞卿说:“这件事魏王做错了。”赵王说:“我本来也没有答应他。”虞卿说:“那么大王也错了。”赵王很奇怪:“魏国要求结盟,你说他们错了,现在我说我没有答应他们,你又说我错了,难道结盟这件事就不能谈了吗?”虞卿说:“我听说小国与大国结盟,有了利益是大国的,有了灾祸就是小国的,现在魏国以小国愿意与我们结盟,大王又不答应,那不是魏国和大王都错了吗?我认为结盟是可以的。”赵王于是便与魏国结盟。

3、历史典故

虞卿著书——虞卿为了救魏齐(魏齐是魏国国相,曾陷害范睢。遭他诬害的范睢逃到秦国,当上了秦相,要攻魏报仇杀他,他逃到了赵国),不顾赵王对他的青睐,不看重万户侯卿相的官爵,与魏齐从偏僻的小路逃跑。虞卿和魏齐终于逃离了赵国,来到了魏国大梁。自从这以后,他们在魏国非常穷困潦倒,处境窘迫。后来,魏齐百般无奈,欲投奔楚信陵君,信陵君犹豫不决,定不下来是否接纳他。魏齐愤而自杀。虞卿在大梁越来越感到不得志。窘困之中,他决定发愤著书立说。虞卿孜孜以求,上从《春秋》里汲取,下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写成了《节义》、《称号》、《揣摩》、《谋攻》等八篇著作,虞卿这些以分析评论国家大事的经验教训的著作流传于世,被称为《虞氏春秋》。后来,“虞卿著书”这一典故,用来比喻学者因困顿而从事著述。

4、史书记载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

刘基《虞卿谏赏盗》:平原君患盗,诛之不能禁。或曰:“更赏之,足则戢矣。”虞卿曰:“不可。先王立赏罚以劝惩善恶,衰世之政也,虽微犹足以激其趋。故赏禁僭,罚禁滥,县衡以称之,犹惧其不平也,而况敢逆施之乎?夫民之轻禁以逞欲,如水之决,必有所自。求而塞之斯可矣。今此之不塞,而力遏其流,至于不能制,乃不省其阙,而欲矫以逆先王之法度,是犹欲止水而去其防也,其庸有瘳乎?夫民有欲而无厌者也,节以制之,犹或逾焉。盗而获赏,利莫大矣,利之所在,民必趋焉。趋而禁之,是贰政也;趋而不禁,人尽盗矣。是鼓乱也,不臧孰甚焉?”平原君豁然而悟,起再拜受教,尽散其私财,以济贫乏,申明旧章,而重购以赏获盗者。于是赵盗皆走之燕,道不拾遗,虞卿之教也。

《战国策·赵策三》: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说也。’王曰:‘何谓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

5、历史评价

太史公曰: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

牟子曰:虞卿捐万户之封,救穷人之急,各其志也。

司马贞《史记索隐》:虞卿蹑蹻,受赏料事。及困魏齐,著书见意。

上一篇:织田信长

下一篇:公孙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