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
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名称:子产
姓:公孙
名:侨
字:子产
时期:春秋
国别:郑国
身份:政治家和思想家
1、人物简介
人物画像
子产(?~前522)春秋后期政治家,郑国执政。郑穆公之孙,名侨,亦称公孙侨。青年时即表现出远见卓识。郑简公元年(前565),其父公子发率军攻蔡,大胜,郑人皆喜。他却指出这将导致楚国来攻和晋国反击,而使夹在中间的郑国饱受战祸。两年后,公子发在贵族内讧导致的政变中被杀,郑简公亦被劫持到北宫。子产沉着机智,布署周密后始率家兵攻打北宫,遂在国人支援下平息变乱。新任执政公子嘉制订盟书,强调维护个人特权,引起贵族大臣反对。公子嘉打算强制推行,子产又力劝他焚毁盟书,平息众怒,以稳定政局。郑简公十二年,公子嘉终因专权被杀,子产得立为卿,任少正。在同霸主晋国的一系列交涉中,他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尽量维护郑国的权益。简公十八年,他随执政公孙舍之攻打陈国,也能注意军纪,遵守传统礼制。事后在向晋国献捷时,又有理有据地驳回了晋人的责难,迫使其承认郑国的战绩。为此郑简公给予子产重赏,他却只接受了与其地位相称的部分。次年,楚康王为慰抚许国率军伐郑,子产主张坚守不战,让楚军获取小利后满意而归,以换取较长期的和平。郑人照此办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简公二十三年,郑国大臣内讧,执政伯有被杀。子产严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数人的尊重,遂在显贵首领罕虎的支持下,出任执政。
2、从政经历
开放民意监督
不毁乡校和小决使道。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问题在于---小决与大决的分寸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有一点:如果压力足够,*形成的必然是大决。如何疏浚导流,这是个很好的课题。
对时局掌握了如指掌
从而在外交上从容进退。郑简公三十三年(前543年)六月,子产到陈国莅盟回来,就对郑大夫们说:“陈,亡国也,不可与也。”因为“陈国只知搜刮民财囤积粮食,修筑城郭贪图安逸,还以为这是值得炫耀的两件大事,而对百姓生活毫不关心。他们的国君根基很脆弱,公子奢侈,太子卑微,大夫态度傲慢,政事各行其是,又介于大国之间,这样的诸侯国能不灭亡吗?我预测陈亡国不会超过十年”。
后来事实果如子产所料,9年后,即前534年冬,楚国趁陈氏内乱,出兵灭了陈国。
郑定公元年(前529年),晋会诸侯于平丘,子产和子太叔代表郑国赴会。及盟,子产为贡奉的事提出议案(子产争承)。他说:“昔天子班贡,各国按班爵大小而有不同,郑是伯南,与公侯出同样的贡赋,恐怕不能如数供给,所以谨敢以此作为请求。”“诸侯会盟是为了使小国得以生存,而贡赋过重,小国将会很快灭亡。这不是违背会盟的宗旨吗?决定我们生存或是灭亡,就在今天,务请慎重考虑。”子产争承的议案晋国自然是不想接受的,但子产却不退让,从中午一直争论到傍晚,晋君终于不得不答应。事后,子太叔责怪子产:“万一晋人翻脸,带诸侯兵讨伐郑国怎么办?”子产回答说:“晋国现在政出多门,尚且无暇应付,哪里还顾得上讨伐别人?(说明子产对当时晋国六卿*的情形是很清楚的)我们如果不力争,便愈受欺凌,还成个什么国家?”后来孔子听到子产为国争承的事,赞叹说:“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
3、法制改革
人物画像
子产的改革分四项:“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铸刑鼎”。第一,明确封地原则(最早的私有产权的保护。第二,百姓可以议政。即立谤政。第三和第四其实是一样的,就是法明法,把法律列成成文法。(这好象比古罗马的12铜表法还要早。)子产认为:“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法律就应该清晰而严厉,使百姓不敢犯之。
当时提出之时,可以说引起了很大争议。晋国大夫叔向致信子产以非之。他指出统治的目的,在于使“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他说:现在有了公布的成文法,事情就糟了。“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侥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这就是说,有了公布的成文法,百姓就可以有所根据进行合法斗争;这样就要削减了统治特权,也减轻了人民对于贵族的恐惧,从而动摇贵贱的等级秩序。
将法律具体细则模糊些,从而为特权阶层寻求利益,这一点,直到现在仍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但子产面对各种流言和压力,始终不为所动。他说:“苟利*,死生以之。”“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子产执政期间,郑国逐渐由弱变强,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的确是实事!法明法从而适当的取消人治,是早在公元前500年我们就有过例证!
下面这段我还想讲法明法。--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子产死前交待过,法律严则如火,宽则如水,火烈,民望而生畏,因此,反而少死。水柔,民以身试之,死者反多。宽猛相济方为治,但法律必须严格!
4、政绩
子产治国特别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顾大贵族的利益,团结依靠多数;一方面对个别贪暴过度的贵族断然给以惩处,以维护威信。他不毁乡校,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并愿从中吸取有益建议。而对自认为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却不顾舆论反对,强制推行。对于晋、楚两霸,他既遵照传统礼制谨慎奉事,不给对方寻衅的借口,又在有条件时大胆抗争,驳斥其无理苛求。他宣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对迷信鬼神星象,却又承认贵族横死能为厉鬼,而要将其子孙立为大夫加以安抚。他被孔子称为仁人、惠人,是守旧的士大夫景仰的人物,却又“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典,执行严格统制人民的“猛政”,创立加重剥削的“田洫”、“丘赋”等新制以“救世”。这说明子产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他虽然力图维护传统的旧制,却不能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而从事必要的改革。子产曾指出:“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就是说,治国必须照顾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一意孤行则不能成功。他又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即遇事应胸有成竹,执行中要坚持既定规划而不轻易越轨。他还注意搜罗人才,用其所长,并能广泛听取建议,择善而从。子产执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广泛斥责,但他不为所动,坚决推行。其后改革成效显著,人们又普遍歌颂他的政绩,甚至担心后继乏人。
5、人物轶事
人物画像
前525年,鲁、郑等国上空出现彗星,喜欢卖弄巫术的裨灶推测宋、卫、陈、郑四国将要同时发生火灾。他请求子产用瓘斝玉瓒祭神以禳除火灾。子产没理会他。后来宋、卫、陈、郑真的发生大火。裨灶便放出话说:“不采纳我的建议,郑国还要发生火灾。”国人很害怕,恳求子产听从裨灶的话,子产还是不同意。他说:“天道悠远,人道却近,两不相关,怎么能了解他们的关系?裨灶这种人无非是喜欢预言,说的多了,可能偶尔会碰准一、二次,他懂什么天道?”结果郑国也未再发生火灾。
有一年,郑国发大水,据说城外洧渊有两龙在争斗,国人请求举行祭祀以禳灾祈福。子产说:“有这个必要吗?我们人类打仗,龙不闻不问,现在龙打架,我们何必操心。况且龙本来就住在水里,怎么能赶的走它们呢?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就别为这事费神了。”结果也没什么事发生。
在子产看来,人道先于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论,但人道则不能不察。公元前526年,郑国大旱。子产按商代以来“桑林求雨”的老风俗,指派屠击、祝款、竖柎到桑林祭祀求雨。他们没祈到雨,却砍伐树木,毁坏了山林。子产说:“祭祀山神,应当培育和保护山林,现在反而毁掉山上的树木,其罪过就很大了。”于是就剥夺了屠击等三人的官爵和封邑。
6、社会影响
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第二年,市场上买卖公平,不预定高价了。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需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敬执丧葬之礼。子产去世后,郑国的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
另据记载,子产死后,郑国的男子舍弃玉佩,妇女舍弃缀珠的耳饰,在民巷中聚哭了三个月,娱乐的乐器都停了下来。
前517年夏季,鲁国的叔诣和晋国赵鞅、宋国乐大心、卫国北宫贞子、郑国子太叔、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在黄父会见。子太叔进见赵鞅,赵鞅向他询问揖让、周旋的礼节。子太叔回答说:“这是仪,不是礼。”赵鞅说:“谨敢请问什么叫礼?”子太叔回答说:“我曾经听到先大夫子产说:‘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天地的规范,百姓就加以效法,效法上天的英明,依据大地的本性,产生了上天的六气,使用大地的五行。气是五种味道,表现为五种颜色,显示为五种声音,过了头就昏乱,百姓就失掉本性,因此制作了礼用来使它有所遵循:制定了六畜、五牲、三牺,以使五味有所遵循。制定九文、六采、五章,以使五色有所遵循。制定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使五声有所遵循。制定君臣上下的关系,以效法大地的准则。制定夫妇内外的关系,以规范两种事物。制定父子、兄弟、姑姊、甥舅、翁婿、连襟的关系,以象征上天的英明。制定政策政令、农工管理、行动措施,以随顺四时。制定刑罚、牢狱让百姓害怕,以模仿雷电的杀伤。制定温和慈祥的措施,以效法上天的生长万物。百姓有好恶、喜怒、哀乐,它们以六气派生,所以要审慎地效法,适当地模仿,以制约六志。哀痛有哭泣,欢乐有歌舞,高兴有施舍,愤怒有战斗。高兴从爱好而来,愤怒从讨厌而来。所以要使行动审慎、使命令有信用,用祸福赏罚,来制约死生。生,是人们喜好的事情。死,是人们讨厌的事物。喜好的事物,是欢乐。讨厌的事物,是哀伤。欢乐不失于礼,就能协调天地的本性,因此能够长久。’”赵鞅说:“礼的伟大达到极点!”子太叔回答说:“礼,是上下的纲纪,天地的准则,百姓所生存的依据,因此先王尊崇它,所以人们能够从不同的天性经过自我修养改造或者直接达到礼的,就叫做完美无缺的人。它的伟大,不也是适宜的吗?”赵鞅说:“我赵鞅请求一辈子遵循这些话。”
7、名人评价
孔子:“《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人物画像
孔子:“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孔子:“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诗》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子产,君子之求乐者也。”
孔子:“合诸侯,艺贡事,礼也。”
孔子:“善哉!政宽*慢,慢则纠之以猛。猛*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郑国公子:“子产仁人,郑所以存者子产也,勿杀!”
叔向:“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
晋平公:“博物君子也。”
伍举:“宋向戌、郑公孙侨在,诸侯之良也。”
晏婴:“善人”
子贡:“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孟子:“惠而不知为政。”
《荀子》:子谓子家驹续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产;子产,惠人也,不如管仲。
《吕氏春秋》:子产孔子为能。
韩非子:老子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其子产之谓矣。
孔谦:“古之善为政者,其初不能无谤。子产相郑,三年而后谤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