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北齐文襄帝

科普小知识2022-10-05 08:45:03
...

北齐文襄帝高澄(521年―549年9月15日),字子惠,小字阿惠,东魏权臣,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景县南),生于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县,近包头市达茂旗),北齐高祖神武帝高欢长子。高澄自幼聪颖过人,能言善辩,十岁时曾独自出马为高欢招高敖曹归降,十二岁时,娶东魏孝静帝的妹妹冯翊长公主为妻,“神情俊爽,便若成人”。高澄经常被高欢叫去谈论时事、政务,每次高澄都对答如流,并且详加剖析,丝丝入扣。令高欢极为赏识,从此让他预闻军国要务的筹划。

姓名:北齐文襄帝

本名:高澄

字号:字子惠,小字阿惠

性别:男

出生时间:521年

逝世时间:549年9月15日

出生地: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县)

官职:大将军、相国

封爵:齐王

所处年代:北齐

1、人物简介


北齐文襄帝高澄

北齐文襄帝高澄,字子惠,北齐高祖神武帝高欢长子,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景县南),怀朔出生(今内蒙古固阳县,近包头市达茂旗),东魏权臣,北齐世宗文襄帝。为高欢正妻娄氏所生,自幼聪明过人,具备政治天赋,深得高欢喜爱。

十五岁入朝辅政,通过改革官员选举制度,惩治贪污腐败,整顿吏治,制定法律等手段,迅速确立了权威,在高欢去世后顺利掌控了东魏政权。

高澄对高氏地位的巩固,东魏、北齐间政权的过渡贡献颇大。高欢死后,高澄击溃叛将侯景,以反间计乱梁,拓两淮之地,收复河南,在短期内团结东魏统治阶层,开始为北齐建立做准备,受魏禅前夕为膳奴刺杀。北齐时追谥为世宗文襄帝。

2、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

高澄自幼聪颖过人,能言善辩,十岁时曾独自出马为高欢招高敖曹归降;十一岁时以高欢特使身份两次去洛阳朝觐;十二岁时娶东魏孝静帝的妹妹冯翊长公主为妻,“神情俊爽,便若成人”。高澄经常被高欢叫去谈论时事、政务,每次高澄都对答如流,并且详加剖析,丝丝入扣。令高欢极为赏识,从此让他参与军国要务的筹划。天平三年(536年),高澄十五岁便入朝辅政,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

少年宰相

天平三年(536年)高澄自请入朝辅政,并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开始,人们只听说高澄年轻老成,有风度、有见识,但总觉得他是个年轻人,心里并不那么服气。当看到他驾驭全局,有胆略有气魄,处理问题及时妥切,个个心悦诚服,出现了朝纲振肃的崭新气象。元象元年(538年),兼任吏部尚书。

兴和二年(540年),高澄加大将军,领中书监,仍代理吏部尚书。北魏从崔亮开始挑选官员就论资排辈,不按才能选取。高澄废除了这一个制度,开始根据才能名望挑选官员。当时品德好、有本事的人,都得到了提拔重用,有的一时安排不了相应的位置,高澄就将他们召为宾客,在自己府*养起来,有时间便与他们一起游园娱乐赋诗,使这些人各得其所,各尽所长。高澄推东魏地图荐铁面无私的崔暹为御史中尉,严厉打击那些无法无天的贪官污吏,尤其是窃据高位的权贵,有许多人被绳之以法。官场风气大有改观,人心为之一振。另外,高澄还主持制定一部新的法典《麟趾格》,这是《北齐律》的蓝本。

在高澄的主持下,朝廷将治国的政策书于榜上,公开张贴在闹市街头,供天下百姓*评论,发表意见。对那些提出建议或批评的人,则都给予优厚的待遇,即使言过其实或言辞激烈,也予以宽容,不加罪责。由于百姓的称赞,高澄的威望更加上升。

在这段时期内,东魏与南方的梁朝关系比较和睦,双方的使节往来频繁。然而,为了显示各自的“国威”,主人与客人都竭力在言辞、才学方面争锋,常常出现热烈辩论的场面。无论是梁使至邺城,还是魏使至建康,都是如此,久而成为惯例。高澄则乐于此道,每当设宴招待梁使之日,高澄或者亲自到场,或者派遣属下与会。凡是东魏方面有所妙论、他都兴奋异常,为之鼓掌助威。而他也因此召揽了一大批文人学士.或罗致门下,以为宾客;或推荐给朝廷,出任各级官吏。

惩治贪贿

东魏政权初期官场的贪贿之风,在高澄入邺城辅政(公元536年)之后,开始逐渐得到改善,元象元年(公元538年)十二月,高澄任吏部尚书之后开始整顿吏治,改革官员选拔制度,不拘一格选用收集人才,给东魏的政治带来了新气象。

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十五岁的高澄入辅朝政,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虽然年少,但已振肃朝野。元象元年(公元538年),又加大将军、摄吏部尚书,选用人才,颇有收获。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高澄二十四岁,领中书监、仍摄吏部尚书。高澄用崔暹、宋游道等人整肃贪贿官员的行动自此开始。

高欢大部分时间呆在晋阳,孙腾、司马子如、高岳、高隆之都是高欢的亲信党羽,朝中的政务高欢交给他们去管理,邺城的人称他们为“四贵”。这四个*势在朝廷内外炙手可热,他们大都骄纵贪婪,横行不法。高欢想要削弱他们的权力,所以委任高澄为大将军、领中书监,将原来属于门下处理的机要大事全部移交给中书省,对文武百官进行奖赏与惩罚,事先都必须向高澄禀报。

高澄爱贤好士,没有民族偏见,在大鲜卑主义的政权之中,能够做到礼遇汉族士大夫。崔暹等一干汉族文官在高澄的大力支持下敢于全力纠察权豪,无所纵舍。

孙腾见高澄时傲慢不敬,高澄命令左右把孙腾从床上拉下来,用刀环打他,让他站在门外。太原公高洋当着高澄的面向高隆之跪拜,称他为叔父,高澄见了怒骂高洋。尚书令司马子如与咸阳王元坦一道大肆贪污。崔暹先后多次弹劾司马子如、元坦以及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等人的罪行;宋道也弹劾司马子如、元坦以及太保孙腾、司徒高隆之、司空侯景、尚书元羡等人。高澄将司马子如投入*,仅仅一个晚上,司马子如的头发就白了。

高欢对王公大臣们说道:“我这个儿子渐渐长大了,你们应该避免与他冲突。”于是公卿以下的官员见了高澄,无不惧怕畏服。高澄的姑父库狄干从定州到邺城来拜谒他,在门外站了三天才得到召见。

经过一系列行动,高澄的威望已经初步树立起来。但高澄要抑制勋贵以树立威望,并非单凭高欢的支持与自己的滥刑,事实上高澄是有计划、系统地起用了一批汉族文官助其整肃勋贵、排除异己的,这就是汉族文官被重用的原因。

在崔暹、宋游道、崔昂等人的大力整肃下,司马子如、元羡、慕容献、元坦、可朱浑道元、孙腾、高隆之、侯景、元弼等勋贵都受到弹勃,轻者降官,重者处死。

经过这一番整饬吏治后,东魏政治开始走上正轨,勋贵*受到抑制,高澄作为高欢继承人,从此地位彻底稳固。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曾总结说:“北齐基业,虽创自神武(高欢),而其能整顿内治,则颇由于文襄(高澄)”。

平定*

武定四年(546)十一月,高欢在征伐西魏的过程中身患重病,便即班师,同时飞速将高澄召来,一起护送至晋阳。当时身为司徒、河南大将军、大行台的侯景,早有异志,只是碍于高欢的威信与实力,才不敢肆意妄为。当他听到高欢患病的消息后,就立即在荆州等河南之地拥兵自固,谋生异图。高澄深知形势险恶,故在父亲高欢于武定五年(547)正月丙午日去世之后,秘不发丧,迅速采取措施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五天后,侯景正式背叛东魏,投靠西魏,一连攻下不少城池。高澄派遣韩轨督诸军讨伐侯景。末几,侯景又投靠南朝的梁朝,粱武帝封他为“河南王”等称号。

高澄一方面部署诸将征讨侯景,另一方面则密切注意境内其他各州的情况,防患于未然。他安排其弟高洋为京畿大都督,留守于邺城,并让黄门侍郎高德政辅佐之。自己则在六月丁丑日回到晋阳后,方始发父亲之丧。七月,高澄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尚书事、大行台、渤海王;而其弟太原公高洋则摄理国事。高氏兄弟牢牢地控制了朝政。高澄重用慕容绍宗,于寒山击溃南梁大军,于悬瓠大破侯景。武定六年三月亲自领兵南下虎牢、洛阳,擒西魏裴宽;又在武定七年夏挥师西向,收复颍川,生擒了王思政。

胁迫孝静

东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是一个自幼聪明,文武双全的君主。他“孝静帝好文学,美容仪,力能挟石师子以逾墙,射无不中”。高澄当国之后,非常忌讳这位皇帝。他将大将军中兵参军(自己的参谋)崔季舒调任中书、黄门侍郎,监察皇宫的动静。因此元善见的大小举动都被崔季舒侦知,再告诉高澄。高澄曾经在和崔季舒的往来书信里问:“那*最近怎么样了,是不是傻得更厉害了?”

有一次元善见和高澄一起围猎,在围场上策马飞驰,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的劝谏之语却是:“陛下切勿驰马,否则大将军会恼怒的。”

又有一次,高澄在侍宴时用大酒杯向元善见敬酒,元善见怨恨道:“朕身为天子,却处处受人节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高澄当即发怒道:“什么‘朕’、‘朕’,你这个狗脚‘朕’!”竟令崔季舒打了天子三拳,然后拂袖而去。

第二天高澄酒醒回想起此事,有些歉疚,于是派崔季舒入宫去代替自己谢罪。元善见赏赐了崔季舒百匹绢,崔季舒不敢接受,高澄令他只受一段。元善见一怒之下将一百匹绢打开,连结在一起赏给崔季舒,说“这也是一段!”

在几次羞辱过后,元善见对高澄的跋扈行径难以忍受,又日夜担心高澄篡国,便与礼部郎中元谨、长秋卿刘思逸等人密谋诛杀高澄。假装在宫内花园造土山,秘密挖掘地道通向高澄的居住地。当地道挖掘到千秋门时,守门人听到动静,立即向高澄禀告。高澄随即勒兵进宫,当面指责孝静帝:“陛下为何谋反?臣父子忠心为国,何时亏负过陛下?”事后,高澄将与谋者统统处死,又将天子软禁。

吞并两淮

武定五年(547年)底,高澄遣兵进逼,侯景退到悬瓢(河南汝南)。萧衍命侄儿萧渊明当总司令,会同侯景的部队,进攻彭城(江苏徐州)。萧渊明在距彭城九公里的寒山地方,被东魏击败,全军覆没,萧渊明被俘。侯景退到涡阳(安徽蒙城),抵抗不住东魏的追兵,也全军覆没。而后,领着八百名亲军进袭南梁寿阳,将监州事韦黯驱逐。

萧衍对侯景驱逐地方*首长,不但没有责备,没有惩罚,反而即行任命侯景当州牧,侯景大喜过望。

萧渊明被俘后,高澄请他写信给萧衍,建议两国和解,萧衍复信应允。司农卿傅岐警告说:“高澄既没有战败,为什么求和?明明是反间之计,希望刺激侯景。侯景如果起疑,定生变化,我们不可跳进这个圈套。”萧衍当然不会采纳,两国使节,遂开始往来。

侯景果然恐惧,他上奏章说:“两国如果和解,恐怕我不能免高澄毒手。”萧衍保证说:“我是天下之主,岂会对人失信,你要深知我心。”侯景假冒高澄名义写了一封信给萧衍,提议用萧渊明交换侯景。萧衍这时露出真面目,复信说:“你早上送还萧渊明,我晚上就送还侯景。”侯景的截获回信之后,决心叛变,他集结兵力,从寿阳南下,直指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侯景于548年八月起兵,如入无人之境的渡过长江,于十一月抵达建康,百道攻城。南梁帝国各路勤王军队,云集城外,每天跟美女饮酒欢宴,不敢作战。萧衍把皇帝诏书系到风筝上,命他们进攻解围,可是没有人听他的命令。明年(549)三月,建康陷落。五月,八十六岁的萧衍,被活活饿死。

在侯景乱梁的过程中,高澄一直密切关注南梁局势,并且于武定六年秋派尚书辛术前往两淮之地,趁火打劫,侵吞了大片梁国土地。两淮之地多处州郡因不堪侯景袭扰,纷纷转投东魏。不到一年时间,东魏借着侯景之乱从中渔利,共得了二十三个州,并攻陷淮南重镇寿阳,将疆域从淮河以北一直拓展到长江沿线。

收复颍川

武定五年(547年),西魏大将王思政为荆州刺史。次年,侯景叛离高欢,向西魏请援,王思政以救援为名,趁势攻占了侯景所据的7州12镇。宇文泰以授侯景大将军、中书令、河南大行台、河南诸军事之位回授王思政,王思政皆不受。宇文泰频使加授,不得以唯以河南诸军事一职受之,入守颖川(今河南禹县)。

武定六年(548年),东魏派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绍宗,大都督刘半生等率步骑10万进攻颍川之长社城(今河南长葛),被王思政击败。

高澄见颖川数攻不克,屡次派兵增援,并决洧水灌城,城中顿时水流涌溢,不可扼止。东魏军队趁势进攻,王思政身挡矢石同士卒并肩作战,英勇抗击。西魏宇文泰得悉王思政被困,即派大将罕赵贵率兵救援,兵至穰城(今河南邓县)为陂泽所阻。长社城得不到外援,危在旦夕。

武定七年(549年)夏,东魏将帅慕容绍宗、刘丰生、慕容永珍见城即可攻破,乘楼船观察城中情况,忽然大风骤起,所乘楼船顺风漂泊城下,西魏守城将士从城上用长钩牵船,弓弩乱发,慕容绍宗赴水溺死,刘丰生中矢而死,募容永珍被生擒斩首。

东魏二将死后,士气大丧,不敢再逼进长社,高澄闻悉,亲率步骑11万来攻。抵达长社城后,高澄亲临前沿阵地督造土堰,重新聚水攻城。时西风突起,河水随风入城,北面工事被冲毁,东魏将士趁势入城。

高澄对城中人说:“有能生致王大将军者,重赏封侯,若大将军身有损伤,亲近左右皆斩。”王思政据土山对众人说,“吾力屈计穷,唯当以死谢国。”遂仰天长哭,左右随之号恸。王思政面西再拜,欲自刎,都督骆训对他说:“公常语训等,但将我头降,非但得富贵,亦是活一城人,今高相既有此言,公岂不哀城中十卒也。”力阻思政自杀。高澄遂派常侍赵彦赴土山接纳王思政,高澄以其忠于职事,礼遇甚厚。

遇刺经过

武定七年(549年)四月,高澄以大将军身份兼相国,封齐王,并加殊礼,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作为人臣而言,其权位几乎已臻顶峰,高澄遂与亲信们开始密商正式夺取元氏政权。

武定五年(547年)十二月寒山之战后,高澄俘获了当时南梁徐州刺史兰钦的儿子兰京,作为自己的奴隶,在东柏堂的厨房里干活。起初高澄非常宠爱兰京,兰钦派人来请求给儿子赎身,被高澄回绝。后来兰钦死,侯景祸乱南梁,兰京多次请求回国,被高澄令人杖责,又威胁说,再来诉求就杀了他。

兰京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又想到昔日高澄对他的好处,心理落差太大,怨怼更深,于是和厨房里的六个奴隶合谋,准备刺杀高澄。另外,兰京的弟弟兰改是高洋身边的带刀侍卫,兄弟俩准备一前一后,各自杀掉高澄兄弟。

武定七年(549年)八月辛卯日,从颍川前线凯旋班师后的高澄正与亲信大臣们在内堂密谋禅代东魏之事,兰京假装入内送食,趁机察看情况。高澄对他产生了怀疑,令他退下,并对在座的人说道:“我昨夜梦见这个奴才用刀砍我,看来我得处死他。”兰京在外面偷听到这句话,更下定了先下手为强的决心。于是藏刀于盘底,再度送食。高澄怒道:“我没有下令,你怎么一再进来?”兰京大喝一声:“我来杀你!”随即朝床上扑来。

杨愔最先逃脱,崔季舒躲进厕所里,陈元康以身体遮挡高澄,被刺成重伤。高澄从床上跃下时崴伤了脚无法逃走,只得钻入大床底下躲避。兰京的六名同党随即赶来,将前来营救高澄的两名侍卫长砍得一死一伤。众人一齐掀开大床,将高澄杀死。兰京和同党虽然旋即被闻迅赶来的高洋斩杀,但高澄却早已身亡,年仅二十九岁,只差一步未能当上皇帝。

高澄死后,高洋继承父兄基业。不久,北齐王朝建立。高洋追封高澄为文襄皇帝。高澄留下了六个儿子,除了小儿子绍信没有什么事迹外,其余都文武双全。尤其四子高长恭更是一代名将,他就是有名的兰陵王。

3、史书记载

世宗文襄皇帝讳澄,字子惠,神武长子也。母曰娄太后。生而岐嶷,神武异之。魏中兴元年,立为勃海王世子。就杜询讲学,敏悟过人,询甚叹服。二年,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尚孝静帝妹冯翊长公主。时年十二,神情俊爽,便若成人。神武试问以时事得失,辨析无不中理。自是军国筹策皆预之。

天平元年,加使持节、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三年,入辅朝政,加领军左右、京畿大都督。时人虽闻器识,犹以少年期之。而机略严明,事无疑滞,于是朝野振肃。

元象元年,摄吏部尚书。魏自崔亮以后,选人常以年劳为制。文襄乃厘改前式,铨擢唯在得人。又沙汰尚书郎,妙选人地以充之。至于才名之士,咸被荐擢。假有未居显位者,皆致之门下,以为宾客。每山园游宴,必见招携;执射赋诗,各尽其所长,以为娱适。

兴和二年,加大将军,领中书监,仍摄吏部尚书。自正光已后,天下多事。在任群官,廉洁者寡。文襄乃奏吏部郎崔暹为御史中尉,纠劾权豪,无所纵舍。于是风俗更始,私枉路绝。乃榜于街衢,具论经国政术,仍开直言之路。有论事上书苦言切至者,皆优容之。

武定四年十一月,神武西讨,不豫,班师。文襄驰赴军所,侍卫还晋阳。

五年正月丙午,神武崩,秘不发丧。辛亥,司徒侯景据河南反,颍州刺史司马世云以城应之。景诱执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广州刺史暴显等。遣司空韩轨率众讨之。四月壬申,文襄朝于邺。六月己巳,韩轨等自颍州班师。丁丑,文襄还晋阳,乃发丧,告喻文武,陈神武遗志。七月戊戌,魏帝诏以文襄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勃海王。文襄启辞位,愿停王爵。壬寅,魏帝诏太原公洋摄理军国,遣中使敦喻。八月戊辰,文襄启申神武遗令,请减国邑,分封将督各有差。辛未,朝于邺,固辞丞相。魏帝诏曰:“既朝野攸凭,安危所系,不得令遂本怀,须有权夺。可复前大将军,余如故。”

壬辰,尚书祠部郎中元瑾、梁降人苟济、长秋卿刘思逸及淮南王宣洪、华山王大器、济北王徽等谋害文襄,事发伏诛。九月己亥,文襄请旧勋灼然未蒙齿录者,悉求旌赏。朝士名行有闻,或以年耆疾满告谢者,准其本秩。授以州郡,不得莅事,听荫子孙。自天平元年以来,遇事亡官者,听复本资。豪贵之家,不得占护山泽。其第宇车服婚姻送葬奢僣无限者,并令禁断。从太昌元年以来,将帅有殊功异效者,其子弟年十岁以上,请听依第出身。其兵士从征,身殒阵场者,蠲其家租课。若有藏器避世者,以礼招致,随才擢叙。罢营构之官。在朝百司,怠惰不勤,有所旷废者,免所居官。若清干克济,皎然可知者,即宜超叙,不拘常式。

辛丑,文襄还晋阳。

武定六年正月己未,文襄朝于邺。二月己卯,梁遣使慰文襄,并请通和。文襄许其和而不答书。侯景之叛也,南兖州刺史石长宣颇相影响,诸州刺史、守、令、佐史多被诖误。景破后,悉被禽获,尚书咸处极刑,文襄并请减降。于是斩长宣,其余并从宽宥。

三月戊申,文襄请朝臣及牧、守、令、长各举贤良及骁武胆略堪守边城者,务在得才,不拘职素。其称事六品、散官五品以上,朝廷所悉,不在举限。其称事七品、散官六品以下,并及州、郡、县杂白身,不限在官、解职,并任举之,随才进擢。辛亥,文襄南临黎阳,济于武牢。自洛阳,从太行而反晋阳。于路遗书朝士,以相戒厉。于是朝野承风,莫不震肃。六月,文襄巡北边城戍,振赐各有差。七月乙卯,文襄朝于邺。八月庚寅,还晋阳。使大行台慕容绍宗与太尉高岳、大都督刘丰讨王思政于颍川。先是,文襄遣行台尚书辛术率诸将略江淮之北。至是,凡所获二十三州。

七年四月甲辰,魏帝进文襄位相国,封齐王,绿綟绶。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食冀州之勃海、长乐、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间五郡,邑十五万户,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大行台并如故。丁未,文襄入朝。固让,魏帝不许。五月戊寅,文襄帅师自邺赴颍川。六月丙申克颍川,禽西魏大将军王思政,以忠于所事,释而待之。七月,文襄朝于邺,请魏帝立皇太子,复辞爵位殊礼,未报。八月辛卯,遇盗而崩。

初,梁将兰钦子京见虏,文襄以配厨。钦求赎之,不许。京再诉,文襄使监厨苍头薛丰洛杖之,曰:“更诉,当杀汝。”京与其党六人谋作乱。时文襄将受魏禅,与陈元康、崔季舒屏左右谋于北城东柏堂。太史启言宰辅星甚微,变不一月。时京将进食,文襄却之,谓人曰:“昨夜梦此奴斫我。”又曰:“急杀却。”京闻之,置刀于盘下,冒言进食。文襄见之,怒曰:“我未索食,何遽来?”京挥刀曰:“将杀汝!”文襄自投,伤足,入床下。贼党至,去床,因见弑,时年二十九。秘不发丧。

明年正月辛酉,魏帝举哀于太极东堂。诏赠物八万段,凶事依汉大将军霍光、东平王苍故事。赠假黄钺、使持节、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齐王玺绂,巉辌车、黄屋左纛、后部羽葆鼓吹、轻车介士,备九锡礼,谥曰文襄王。二月甲申,葬于义平陵之北。天保初,追尊曰文襄皇帝,庙号世宗,陵曰峻成。

文襄美姿容,善言笑,谈谑之际,从容弘雅。性聪警,多筹策,当朝作相,听断如流。爱士好贤,待之以礼,有神武之风焉。然少壮气猛,严峻刑法。高慎西叛,侯景南翻,非直本怀狼戾,兼亦有惧威略。情欲奢淫,动乖制度。尝于宫西造宅,墙院高广,听事宏壮,亚太极殿。神武入朝,责之,乃止。

论曰:昔魏氏失驭,中原荡析。齐神武爰从晋部,大号冀方。屡战而翦凶徒,一麾以清京洛。尊主匡国,功济天下。既而魏武帝规避权逼,历数既尽,适所以速关、河之分焉。文襄嗣膺霸道,威略昭著。内除奸逆,外拓淮夷,摈斥贪残,存情人物。而志在峻法,急于御下,于前王之德,有所未同。盖天意人心,好生恶杀,虽吉凶报应,未皆影响。总而论之,积善多庆。然文襄之祸生所忽,盖有由焉。

4、人物评价

侯景:"高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没,吾不能与鲜卑小儿(高澄)共事!"“谁教鲜卑儿(高澄)解遣绍宗来?若然,高王定未死耶?”

娄昭君:"此儿聪明晓事而不受训,宜其有祸。然年未三十,遽弃我而逝,目前事业更靠何人?"

元善见:"大将军死,似是天意,威权当复归帝室矣。"“逮文襄承构,世业逾广,迩安远服,海内晏如,国命已康,生生得性。”

李延寿:文襄美姿容,善言笑,谈谑之际,从容弘雅。性聪警,多筹策,当朝作相,听断如流。爱士好贤,待之以礼,有神武之风焉。然少壮气猛,严峻刑法。高慎西叛,侯景南翻,非直本怀狼戾,兼亦有惧威略。情欲奢淫,动乖制度。尝于宫西造宅,墙院高广,听事宏壮,亚太极殿。神武入朝,责之,乃止。昔魏氏失驭,中原荡析。齐神武爰从晋部,大号冀方。屡战而翦凶徒,一麾以清京洛。尊主匡国,功济天下。既而魏武帝规避权逼,历数既尽,适所以速关、河之分焉。文襄嗣膺霸道,威略昭著。内除奸逆,外拓淮夷,摈斥贪残,存情人物。而志在峻法,急于御下,于前王之德,有所未同。盖天意人心,好生恶杀,虽吉凶报应,未皆影响。总而论之,积善多庆。然文襄之祸生所忽,盖有由焉。

魏徵:“文襄以英明之略,伐叛柔远。于时丧君有君,师出以律。河阴之役,摧宇文如反掌;涡阳之战,扫侯景如拉枯。故能气慑西邻,威加南服。王室是赖,东夏宅心。”

卢思道:“文襄嗣业,始逾弱冠。瑰环杰之气,足称负荷。宾礼时秀,驱驾群雄。内外肃清,朝无秕政。侯景背恩弃义,狼顾汝颍,萧衍失信幸灾,蚁聚彭汴。于是谋臣运策,猛士推锋。涡阳之役,凶渠匹马南逝;寒山之战,吴卒只轮不返。王思政入据长安,淹历岁时,神旗暂临,如风埽箨。三秦勍敌,闭关自守,五湖之长,革音请命。魏孝静以天历有在,鼎祚将遗,大礼备物,率由旧典,允恭克让,推而弗居。祸生非虑,匕首窃发。尔其弗凶剪暴,刚断英峙。天崩地坼,堂构阙如。嗣子幼冲,未堪多难。”

朱敬则:“文襄克纂丕基,堪负大业,追成曩志,不忝远图。故能委任绍宗,外平侯景;借假贞节,内察权豪。沙汰众流,厘正群务;纪纲具举,朝野肃然。况乃嘉思政之忠,遥接其手;寤陆生之直,更赏其能,此亦可称也。且夫为人上者,当不忝威仪,慎惜名器。先王以之革弊,达人因此垂风。是故立其章程,明其限节,水火可蹈,礼教难逾。今天荫甫倾,洪基靡构。国有大难,未可三年不言;高宴后园,岂得一朝盘舞?此不慎尔仪也。”

吕思勉:“北齐基业,虽创自神武(高欢),而其能整顿内治,则颇由于文襄(高澄)”。

5、家庭成员

父母


北齐文襄帝高澄父亲高欢

父亲:神武帝高欢

母亲:武明皇后娄昭君

兄弟姐妹

弟弟

北齐文宣帝高洋,高澄同母弟

永安简平王高浚

平阳靖翼王高淹

彭城景思王高浟

北齐孝昭帝高演,高澄同母弟

上党刚肃王高涣

襄城景王高淯,高澄同母弟

北齐武成帝高湛,高澄同母弟

任城王高湝

高阳康穆王高湜

博陵文简王高济,高澄同母弟

华山王高凝

冯翊王高润

汉阳敬怀王高洽

姐妹

永熙皇后,北魏孝武帝元修皇后,再嫁元韶,高澄同母妹

太原长公主,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皇后,再嫁杨愔,高澄同母妹

颍川公主

义宁公主

某某公主,杨愔前妻

某某公主,司马消难之妻

阳翟公主

浮阳公主

东平公主

后妃

嫡妻静德皇后元仲华

外妇东魏琅琊公主元玉仪

外妇元静仪

妾柔然公主郁久闾氏

妾宋氏

妾王氏

妾陈氏

妾燕氏

妾李昌仪

子女

儿子

长子:河南康献王高孝瑜,母宋氏

次子:广宁王高孝珩,母王氏

三子:河间王高孝琬,母静德皇后元仲华

四子:兰陵武王高孝瓘(又名高肃,字长恭),母不详

五子:安德王高延宗,母陈氏

六子:渔阳王高绍信,母燕氏

女儿

乐安公主,母静德皇后元仲华,嫁崔暹子崔达孥

某某公主嫡女(封号不详),母静德皇后元仲华

上一篇:徐晃

下一篇:陈叔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