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县
尼木县是拉萨市辖县。位于自治区中南部,距拉萨市147千米,系*前、后藏的结合部。西部与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相邻,东部与曲水县相接,南部与日喀则地区仁布县、山南地区浪卡子县相连,北与当雄县接壤。总面积3275平方千米。尼木,系藏语“麦穗顶端”之意。元朝时译为“聂摩”,明朝时被译成“聂母”,而清朝则称作“尼莫”、“尼穆”等。
中文名称:尼木县
行政区类别:县级
所属地区:*
下辖地区:辖1镇、7乡,35行政村
*驻地:塔荣镇
电话区号:0891
邮政区码:851300
地理位置:*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
面积:3275平方公里
人口:2003年3万人
气候条件: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吉嘎曲德寺
1、简介
尼木县
尼木县是拉萨市辖县。位于自治区中南部,距拉萨市147千米,系*前、后藏的结合部。西部与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相邻,东部与曲水县相接,南部与日喀则地区仁布县、山南地区浪卡子县相连,北与当雄县接壤。总面积3275平方千米。尼木,系藏语“麦穗顶端”之意。元朝时译为“聂摩”,明朝时被译成“聂母”,而清朝则称作“尼莫”、“尼穆”等。原尼木境内分设尼木宗和麻江宗,1959年合并为尼木县,隶属拉萨市管辖。辖1镇、7乡。县人民*驻地塔荣镇。总人口2.92万,藏族占总人口的99.6%。
尼木县居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山峦起伏,河谷纵横。地形西高东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内最高点穷母岗峰,海拔7048米,最低点为玛曲河汇入雅鲁藏布江处,海拔为3700米。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地形西高东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内最高穷母岗峰,海拔为7048米,最低点为玛曲汇入雅鲁藏布江处,海拔3700米。
尼木县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农作物有青稞、冬小麦、豌豆及其它杂粮。经济作物有油菜等。主要饲养牦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驴、骡、猪等。林木主要为灌木、并有部分人工林。尼木县的人文景观别具风采。有宁玛派的早期圣地托噶,据说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莲花生来藏弘法时期。巴古比如字那寺有1200年前莲花生修建的3个修行洞。日措卓瓦曲旦有元代的佛塔。另有赤松德赞于公元8世纪修建的吉嘎曲德寺,以及古代*造桥专家汤东结布造的尼木铁索桥等。
尼木县的人文景观别具风采。有宁玛派的早期圣地托噶,据说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莲花生来藏弘法时期。巴古比如字那寺有1200年前莲花生修建的三个修行洞.日措卓瓦曲旦有元代的佛塔。另有赤松德赞于公元8世纪修建的吉嘎曲德寺,以及古代*造桥专家汤东结布造的尼木铁索桥等。日措卓娃塔,传说此塔是从地下自然生长出来的,凡是不孕妇女只要绕塔几周即能怀胎。可迄今每年成群的朝拜者中仍有许多虔诚的不孕妇女。
尼木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自主发展能力增强。2006年,尼木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青藏铁路通车的机遇,实施了一批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0万元。截止目前,尼木县已开工建设的项目有农牧民安居工程、幸福路市政工程及给排水、麻江电站、优质油菜种植基地等13个项目,目前这些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尼木县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从而使全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在今年雪顿节经贸洽谈会上,尼木县与力泰饭店、*矿业发展股份公司等区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投资合同,投资资金达6000万元。同时,还与北京新时代发展集团、*矿业发展股份公司、步长集团等企业签定了意向投资协议,协议资金达6.96亿元。今年,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3660万元,超额完成市里预定的目标。目前,该县正在积极配合做好冲江铜矿、白容铜矿的勘察和投资筹备工作。
2006年1至9月份尼木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1至9月份国内生产总值达10081万元,同比增长15.9%,完成年初目标的61.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150元,同比增长10%,完成年初目标的86%。尼木县高度重视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重点的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从而使农牧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至9月份,全县农牧业生产总值达2727万元,以铜矿、采石、藏香、建筑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迅速,效益和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较大地带动了农村经济。到9月底,实现工业产值2874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80万元。
2、概况
尼木县
尼木,藏语意为“麦穗”。元时译作“聂摩”。明时译作“聂母”。清文献中又写作“尼莫”、“尼穆”、“尼木”、“尼冒”等。*改革前尼木境内分为尼木宗和麻江宗,1959年合并二宗建立尼木县,隶属拉萨市管辖至今。县府驻塔荣镇,位于县西北部,临近麻尼公路,人口1千余人。
尼木县地处*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位于拉萨市西南140公里。面积32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万亩,林地面积25.6万亩。2003年全县总人口3万。辖1个镇、7个乡,35个行政村。
2003年,尼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13万元,县级财政收入实现24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目前,已初步形藏香,藏纸,铜矿,电力,食品等门类齐全,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体系。全县现有耕地面积4.13万亩,人均耕地1.56亩,2000年实现粮油总产15251.4吨。
尼木县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现有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250千瓦,年发电量25.7万千瓦时。民族手工业主要生产氆氇、藏香、藏纸、陶器等。名土特产品主要有白青稞、藏纸、藏香、高原畜产品与高原鱼类。
2000年全县拥有各类商业经营网点189个。三产从业人员319个。全社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601.84万元。金融机构能办理全区各种资金往来业务,2000年来城乡居民储蓄2397万元。
中尼公路贯彻该县麻江乡境内,318国道县城南部连结拉萨和日喀则。县城驻地距拉萨147公里,距日喀则市200公里左右,全县七乡一镇均有简易公路相连接,各种车辆均可通行。电话通讯进行全国程控联网,电话普及率较高。全县现有无线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一座,各乡均有差转台和单收站。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学校66所,其中中学一所,中心小学率100%。教育普及达90.8%。
尼木县的人文景观别具风采。有宁玛派的早期圣地托噶,据说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莲花生来藏-时期。另有赤松德赞于公元8世纪修建的吉嘎曲德寺,以及古代*造桥专家汤东结布造的尼木铁索桥等。
3、自然地理
尼木县
尼木县居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山峦起伏,河谷纵横。地形西高东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内最高点穷母岗峰,海拔7048米,最低点为玛曲河汇入雅鲁藏布江处,海拔为3700米。
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地形西高东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内最高穷母岗峰,海拔为7048米,最低点为玛曲汇入雅鲁藏布江处,海拔3700米。
尼木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雨水集中,辐射强,年日照时数2947.2小时。年无霜期100天左右。年降水量324.2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山洪,泥石流,虫灾,霜冻和冰雹。
尼木县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钼、泥炭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豹子、狗熊、猞猁、獐子、黑颈鹤、贝母鸡、野鸡及贝母、虫草、黄连、雪连等。
4、历史沿革
尼木县
尼木,藏语意为“麦穗”。
尼木建县历史悠久。时间可追溯元朝时期,据文献记载:元世祖时代尼木既已设宗。元朝时译为“聂摩”。
在明朝时尼木被译成“聂母”。而清朝则称作“尼莫”、“尼穆”等。
*改革前尼木境内分设尼木宗和麻江宗,1959年二宗合并为尼木县,隶属拉萨市管辖至今。
县府驻塔荣镇,位于县西北部,临近麻尼公路。
2000年,尼木县辖1个镇、7个乡。各乡镇分别是:塔荣镇、吞巴乡、续迈乡、普松乡、帕故乡、麻江乡、克如乡、尼木乡。
2000年,尼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7375人。
2003年,全县总人口3万人。
5、经济概况
尼木县
2003年,尼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13万元,县级财政收入实现24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其中,现金收入达到919元,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收入分别达到720万元和2931万元,增幅都在13%以上,最高达到41%以上。去年,尼木县粮油总产2848万斤,其中,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到6000多亩,平均亩产463斤,都被定单收购,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增加收入197万多元。2003年,尼木县输出劳力5000余人,较上一年翻两翻,实现劳务总收入200多万元。
尼木县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现有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250千瓦,年发电量25.7万千瓦时。民族手工业主要生产氆氇、藏香、藏纸、陶器等。名土特产品主要有白青稞、藏纸、藏香、高原畜产品与高原鱼类。
目前,已初步形藏香,藏纸,铜矿,电力,食品等门类齐全,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体系。全县现有耕地面积4.13万亩,人均耕地1.56亩,2000年实现粮油总产15251.4吨。
6、行政区划
尼木县
塔荣镇总人口6082人。
吞巴乡总人口2308人。
续迈乡总人口5030人。
普松乡总人口1947人。
帕故乡总人口2979人。
麻江乡总人口2219人。
克如乡总人口1094人。
尼木乡总人口5716人。
7、经济
尼木县
2010年,尼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5亿元,比2009年增长15.6%;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8亿元,同比增长26.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854.45元,同比增长30.85%;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到1120万元,同比增长62.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381元,同比增长10.4%;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270万元,同比增长26.7%;全县粮油总产达到2628.36万斤,牲畜存栏总数达16.78万头(只、匹),出栏率为32.94%。共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3662.6亩。
十一五时期,尼木国民经济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是“十五”末的2.0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十五”末的4.8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十五”末的3.7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十五”末的2.8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十五”末的1.6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十五”末的2.06倍。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3.897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7.8倍。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4:25:51调整为2010年的18.6:36.3:45.1。其中,第二产业1.07亿元,与“十五”末相比增长192.8%;第三产业1.33亿元,与“十五”末相比增长79.5%。
尼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为其特点。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931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4149万元,第二产业1334万元,第三产业3830万元。①农业。盛产白青稞、高原畜产品及高原鱼类。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44万元,其中农业3149万元,林业214万元,牧业1981万元。共有耕地2828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2834公顷,其中粮食作物2549公顷,油料作物229公顷。粮食总产量1.48万吨,油菜籽0.11万吨。年末牲畜存栏17.35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241.40吨,奶类产量1933.50吨,羊毛产量48.20吨。有林地1.707万公顷,主要为灌木,部分为人工林。草场面积26.5万公顷,水流域面积800公顷。农作物有青稞、春小麦、豌豆、玉米及其他杂粮,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主要饲养牦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骡、猪等。②工业。工业总产值550万元,全县有工商企业18家,初步形成藏香、藏纸、铜矿、电力、食品等门类齐全,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体系。工业以民族手工业为主,主要产品有氆氇、藏香、藏纸、陶器等。尼木县是青藏高原上著名的藏香之乡,又是青藏高原藏香的主要原料的惟一产地。1000多年来,吞巴乡藏香加工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藏香收入已占到当地经济总收入的80%以上。塔荣电站装机容量1000千瓦。投资700万元的东风干渠建成。县境大理石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③交通运输。境内的主要交通干线中尼公路穿过西北部麻江乡境内,318国道自县城南部连结拉萨和曰喀则。全县乡镇均通简易公路。全县电话通讯均实行全国程控联网。
2012年,尼木县围绕“一产做精、二产做强、三产做大”的经济发展战略,突出把握好稳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以“三个提速”和“五大战略”为目标,开拓创新、强化落实,跳出农牧抓农牧,跳出农牧促发展,使经济建设步伐加快、项目拉动增强了后劲、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012年,尼木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24.1%,其中第一产业0.64亿元、第二产业1.83亿元、第三产业2.0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3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30.5%;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4万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21.7%;财政收入完成2459万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65.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81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22.9%。
在调结构做好“三农”工作、突出规模发展畜牧业、加大生态经济林建设和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的同时,2012年,尼木县重点发展优势矿产业,提出了“以厅宫铜矿开发为基础,以冲江、白容矿区综合开发和普松岩金矿开发为核心,整合全县矿产资源,鼓励企业扩大规模,逐步探索建立矿产品深加工产业体系,拉长产业链,开展战略性重组,真正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2012年,尼木县工业增加值为3643万元。
精品旅游业已成为尼木县经济领域的一颗“新星”。2012年,到尼木县“一日游”的游客达3.68万人次,同比增长27%,实现旅游收入1625.3万元,同比增长32%。以“尼木三绝”为代表的尼木县特色民族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销售额828万元。
2012年,尼木县共实施项目77个,总投资达到109336.76万元,已完成投资49315万元,无论是数量还是投资金额,都是历年之最。
在2012年尼木县实施的这些项目中,实施“十二五”规划项目34个,总投资14208.34万元,已完成投资11473.7万元。启动实施了一批如夏曲段防洪工程、普松灌区、县城防洪堤、学校标准化建设、廉租房、公租房、*职工周转房等重点项目。
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铁路建设。2012年,尼木全县参与铁路建设的群众有1062人,实现劳务收入530万元;招商引资项目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8亿元,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通过改善招商引资软硬件环境,尼木县成功引进了*吞弥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瑞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落户。
百姓安康大于天,最大的和谐是民生和谐,最重要的关怀是民生关怀。2012年,尼木县为群众办了事关民生的十二件实事。继续对考上大学的农牧民子女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学费进行全额资助,共资助481人,投入资金125.3万元。进一步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待遇,村“两委”班子189人共计补助189000元。同时,提高了基层村医兽医工资待遇;落实32个行政村及7个乡卫生院车辆燃修费;足额保障县福利院老人供养经费;解决县城退休区老*用水、用电问题和退休支部活动经费;解决了7个自然村的通电问题;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使全县安全饮水自然村覆盖率达到100%。
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核心,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企业环保手续为重点,以严把项目建设关为前提,2012年,尼木县大力整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对所有新上项目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跟踪服务和监督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三同时”执行率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均达到100%。一年来,完成玛曲水源建设工程项目,使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制定了《尼木县矿产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扎实推进国土资源保护。
8、科教文体卫
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5人,其中高级职称者24人。到2000年,全县有4项科技成果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尼木县自古就有很浓的文化氛围,文化教育兴盛,1751年创办第一所僧官学校,1916年创办了医算学校,是当时*地方*的医算机构,也是*惟一的一所高等学府。全县共有各类学校35所,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8所,村完全小学4所,教学点22个。共有在校生4499人,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8.16%。全县办有尼木县有线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各乡均有差转台和单收站。民间赛马、射箭等体育项目比赛频繁。县内有县人民医院1所,卫生防疫站1个,乡卫生所7个,村卫生室21个。北京市顺义区与尼木县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1995年顺义区为尼木县援助20万元发展资金。1997年又援助50万元,帮助尼木县完成了县城上下水工程,从此结束了尼木县居民用水人背畜驮的历史。1998年顺义区为改善尼木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援助120万元建设资金。
9、民俗旅游
尼木县
尼木县名胜古迹有宁玛派的早期圣地托噶、巴古比如字那寺、日措卓瓦曲登寺、切嘎却德寺、尼木铁索桥等。其中巴古比如字那寺有1200年前莲花生修建的3个修行洞(也是大译师白若杂纳的修行洞);日措卓瓦曲登寺有元代的佛塔;切嘎却德寺系8世纪赤松德赞修建,199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噶举派高僧唐东杰布建造的尼木铁索桥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吞弥·桑布扎出生于吞巴乡吞巴村。尼木传统手工艺是吞巴村人的手工藏香,相传为吞弥·桑布扎传授。藏香、藏纸、雕版(木刻雕版印经)并称“尼木三绝”。县内3个乡有地下温泉。白面具藏戏是延续五世达赖时期创作的,哲蚌寺雪顿节演出均以尼木县白面具藏戏为序幕和收场。
10、人文地理
尼木县
尼木,藏语意为“麦穗”。元时译作“聂摩”,明时译作“聂母”,清文献中又写作“尼莫”、“尼穆”、“尼木”、“尼冒”等。*改革前尼木境内分为尼木宗和麻江宗,1959年合并二宗建立尼木县,隶属拉萨市管辖至今。
尼木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系前后藏的结合部,距拉萨140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县,国土面积为3275.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县城驻地塔荣镇海拔3809米。全县辖七乡一镇(包括塔荣镇、吞巴乡、续迈乡、普松乡、帕古乡、麻江乡、卡如乡、尼木乡),其中农业乡(镇)6个、半农半牧乡1个(帕古乡)、纯牧业乡1个(麻江乡)。下辖32个行政村,127个自然组。共有4527户,总人口30844人,其中农业人口28474人(占92.31%)。总耕地面积3.7万亩,人均耕地1.2亩。
尼木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雨水集中,辐射强,年日照时数2947.2小时。年无霜期100天左右。年降水量324.2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山洪,泥石流,虫灾,霜冻和冰雹。
尼木县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钼、泥炭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豹子、狗熊、猞猁、獐子、黑颈鹤、贝母鸡、野鸡及贝母、虫草、黄连、雪莲等。
11、社会事业
尼木县
全县有中小学24所(包括初中1所,小学8所,教学点15个),县中心幼儿园一所,共有教职工260人。中学和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7.98%和99.71%,在校生巩固率分别为98.31%和99.47%。2010年,尼木县制定出台了《尼木县人民*资助大学生学费实施办法(试行)》,出资42.373万元,对自2009年考上大学的234名农牧民家庭子女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学费进行了全额资助。
全县有县级医院1所,医务人员42人;乡卫生院8所,村卫生室26个,医务人员71人。农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参保率为99.46%。
全县有电视台1座,“村村通”站室84座(其中单收站56座、收转站25座、小型有线1座、村锅2座),“户户通”5186户。有宣传文化中心1个,文化站室40个,农家书屋32个。
12、历史文化
尼木文化底蕴深厚,是藏文字的发源地,其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居就坐落在该县吞巴乡。故居为二层土木结构,面积约600平方米,属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尼木是全区著名的民族手工业最为集中和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其代表产品藏香、尼纸、雕刻并称为“尼木三绝”,其中藏香和尼纸制作技艺已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吞巴乡有1300多年的藏香制作历史,生产的藏香享誉全藏。吞巴人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制作藏香,从而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水磨长廊。塔荣镇和普松乡的雕刻技艺源远流长,被自治区称为民族雕刻绘画艺术之乡。
13、民族宗教
尼木县内有22座寺庙(拉康6座、日追1座),其中僧寺14座、尼姑寺8座,有僧尼217人(其中僧人118人,尼姑99人)。曲德寺、如巴寺等寺庙还属于自治区重点佛教文物保护单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