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
中文名称:肥西县
外文名称:FeixiCounty
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
所属地区:安徽省合肥市
邮政区码:231200
地理位置:东经116°4052,北纬31°30
行政区类别:县级
行政代码:340123
*驻地:上派镇
省级园区:肥西桃花工业园
别名:合肥西乡
火车站:肥西站,合肥站,合肥高铁南站
面积:1961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三河古镇,紫蓬山,刘铭传故居,肥西老母鸡家园等
电话区号:0551
下辖地区:上派镇、三河镇、桃花镇等
车牌代码:皖A
人口:91万人(2007)
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
1、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肥西县
肥西县广为第四系土壤堆积物覆盖,仅在中西部部分有较多基岩出露,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全境大部分为中新生代陆相地层。县境西北高,东南低。中北部属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自西向东北横穿而过,中西部有一系列低山,低山绵延25千米,大潜山海拔289米,为全县最高点。地形起伏多变,岗冲相间,落差较大。东南为巢湖盆地,湖河沿岸有狭长的冲积平原。
气候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摄氏度,平均降水量1000毫升,平均湿度70%。
区位优势
区位优越,是合肥市辖三县之一,县城距合肥市中心仅15公里,全省第一家县级工业园区--——桃花工业园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部分。交通便捷,沪蓉、合宁和合六高速公路以及206国道、312国道、合铜公路穿境而过,宁西铁路、合九铁路贯穿全境,骆岗机场距县城12公里,正在建设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也落户肥西县高刘,派河、丰乐河经巢湖通达长江,铁路、公路、水路、机场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县内电力充沛,通讯发达,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2、行政区划
1948年析合肥县地置肥西县,因位于合肥之西而得名。肥西县辖:上派镇、三河镇、花岗镇、高刘镇、官亭镇、小庙镇、山南镇、丰乐镇、桃花镇、农兴镇、新仓镇、肥光乡、长岗乡、高店乡、聚星乡、烟墩乡、北张乡、袁店乡、孙集乡、严店乡、清平乡、大柏乡、金牛乡、金桥乡、洪桥乡、四合乡、董岗乡、刘河乡、柿树岗乡、江夏店乡南分路乡、防虎乡、南岗乡、雷麻乡、城西桥乡、河东乡、青山乡、洪店乡。
1998年,肥西县辖12个镇、19个乡,27个居委会、560个村委会:(其余缺)北张乡、柿树岗乡、袁店乡、孙集乡、严店乡、清平乡、大柏乡、金牛乡、洪桥乡、四合乡、董岗乡、金桥乡、刘河乡。面积218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33人/平方千米。
2000年,肥西县辖12个镇、19个乡。
肥西县
2002年,肥西县辖12个镇、19个乡:上派镇、三河镇、桃花镇、花岗镇、高刘镇、官亭镇、小庙镇、山南镇、丰乐镇、南岗镇、农兴镇、新仓镇、长岗乡、高店乡、江夏店乡、南分路乡、聚星乡、烟墩乡、北张乡、柿树岗乡、袁店乡、孙集乡、严店乡、清平乡、大柏乡、金牛乡、洪桥乡、四合乡、董岗乡、金桥乡、刘河乡。
2004年,肥西县乡镇由31个调整为29个:清平乡并入三河镇,北张乡并入上派镇。调整后,上派镇常住人口12.9万人,加上流动人口等达15万多人。2004年底,肥西县辖12个镇、17个乡。
2013年,全县辖9个镇、4个乡:上派镇、三河镇、桃花镇、花岗镇、高刘镇(合经区托管)、官亭镇、山南镇(金牛乡与洪桥乡并入)、丰乐镇、紫蓬镇、高店乡、铭传乡、柿树岗乡、严店乡。有1个开发区、2个合作园区。县境西宽东窄,南北长55千米,东西宽64千米,总面积1961平方千米。总人口87.57万人,全县耕地面积为90万亩。全县共有14个乡镇、2个管委会,共辖村295个,居委会29个,社区10个,总计334个基层自治组织。
3、资源
肥西县林业资源丰富,县境植被以农作物为主,遍布全县。农隙地、山地、湖河滩地及浅水广布野生草本、灌木等植物。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山区,以大潜山、圆通山、紫蓬山、英山等国营林场作业区和部分乡村林场较集中。此外,小蜀山、孤山、部分高岗以及集镇、村庄、道路、渠道等处有成片或成行树木分布。
1982年林业资源调查:全县森林覆被率·5.69%。全县有树种100多种,主要有:用材林马尾松、黑松、火炬松、湿地松、麻栎、栓柏、栓皮栎、小叶栎等。
肥西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山区较多;其次为混生少量常绿阔叶树种。木本植物有61科231种(含变种)。
4、人口
肥西居江淮之间,元末明初,迁入大量外籍人口,移民多来自江西、江南等地。肥西县人口增减幅度较大,除正常出生、死亡、迁移等因素外,区划变动频繁,对人口变动有较大影响。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6月,全县总人口808663人,男426913人,女381750人,性别比为111:83,至2007年,总人口91万人。
现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5、经济发展
立足“全省创第一,中部进十强,全国争百强,全面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的目标,勇于创新的肥西人民围绕“工业强县、农业富县、三产活县、开放兴县”的发展思路,坚持加快发展与深化改革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产业、*、环境四个创新,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县域经济民营化、生态建设景观化、环境改善人体化和城乡居民生活文明化七个新突破,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力打造“实力肥西、魅力肥西、活力肥西、开放肥西、和谐肥西”。
6、建制沿革
肥西县因位于合肥之西得名。肥西境内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共有新石器晚期人类居住遗址4处,商、周时期人类遗址100多处。
商、周时期,肥西为“淮夷”之地。西周时,县境北边有“虎方”,南面有“群舒”部落,西边有“六”国。春秋时期,肥西为吴、楚交争。战国时属楚国。
秦化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肥西属九江郡。
汉初,肥西先后属英布的九江王国(都六,今六安),刘长、刘安的淮南王国(都寿春,今寿县)。公元前122年(武帝元狩元年),分天下为十三州,淮河以南属扬州;淮南王国废,设九江郡;郡下设县,肥西东南部属合肥县、西北部属成德县。
东汉,刘秀封坚镡为合肥侯,肥西分属合肥侯国和成德县。
肥西县
三国时,合肥、成德二县属魏国淮南部,魏扬州刺史驻合肥。
西晋,合肥、成德县皆属扬州淮南部。
东晋,成德县废,其他分入寿县、合肥县,肥西全属合肥县。
南北朝时,江淮间为南北政权反复争占,归属屡变,但肥西主要属南朝。
隋代,肥西属庐州。
唐初,改庐江郡为庐州;627年(贞观元年),全国分十道,庐州属淮南道;742年(天宝元年),又改庐州为庐江郡;758年(乾元初年),复改郡为州。合肥县属之。肥西属合肥县。
五代十国时期,肥西先后属吴、南唐、后周。
宋代,肥西隶淮南道,后改为淮南路。1072年(熙宁五年),淮南路分东、西两路,肥西属淮南西路,隶于保信军节度使(驻合肥)。肥西有段寨、山南、新仓三镇。南宋时,淮西制置使驻庐州,肥西属之。元代,初置淮西总管府于合肥,不久改为庐州路,隶属于淮西江北道。后创行省,庐州路属河南江北行省,肥西有长城镇(今长镇)巡检司,至明代裁撤。
明代,梁县(在今肥东县境内)并入合肥县。合肥初置江淮行省,后撤,领于南直隶(南京)。肥西属合肥。
清初,庐州府合肥县隶于江南省(驻南京),1667年(康熙六年)分置安徽省。合肥县隶之。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肥西设官亭巡检司辖西乡,青阳巡检司辖南乡。
中华民国:1912年(民国元年),撤庐州府,合肥县直属安徽省(驻安庆)。1915年设道,合肥属安庆道,1929年撤道。1933年设行政专员督察区(简称专区),合肥县属三专区。1938年6月,合肥县被日军侵占,县*迁至肥西潜山乡鸽子笼圩子。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县*迁回合肥城内。安徽省*也从大别山迁驻合肥。
1948年12月底,肥西*县*在杨新圩(今江夏乡境)成立,肥西建县,属*皖西三地委领导。1949年1月初,肥西*县*移驻农兴小梁岗、周新圩。1949年4月,成立皖北行署(省级)驻合肥市。肥西*县*改称肥西县**,直属皖北行署。6月,县**移驻上派河镇。另外,三河镇自1949年1月解放后设市(县级),属巢湖专区。
*:1949年10月,肥西县**改称肥西县人民*。1950年,肥西县隶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4月,三河撤市设区,并入肥西。1952年2月,肥西县改属皖北行署六安专区。1952年8月,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肥西县隶属安徽省六安专区。1958年9月,肥西县划属合肥市。1961年4月,肥西县又归划六安市专区。1983年7月,肥西县复属合肥市辖。
7、历史事件
1858年11月3日-18日,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马步兵7000余人,进攻三河。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与湘军展开激战,歼灭湘军精锐6000余人,取得“三河大捷”。
8、古遗址
三河城墙遗址:1855年9月(清咸丰五年)太平军建造。原城墙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50米,墙高7米。城墙今残存4处,今存较完好的中街仙姑楼一段,墙高山约4米,长15米,宽1.5米,墙基为青石条,墙用旧砖石垒砌。今存还有三河二中后墙基、同善堂巷临河墙角和镇供销社办公室等三处遗迹。西凉城遗址:又名星夜城,为东汉时屯兵城址。位于新仓安河村吴大郢北侧,呈长方形,四周墙基本完好,标高3米,东西150米,南北17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中间低平,据传三国时曹操曾在此筑城屯兵。标本采集有灰筒瓦、青瓷残豆、绿釉盘口壶器口片等,近地出土有三棱铜镞,扁球形钮铜镜等。
郑大墩遗址:商周时期村落台地遗址。位于苏小乡苏小村祁郢。呈长方形,东西长,标高5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标本采集有锥、柱形鬲足、鬲口片、管状铜饰件等。
方桥大墩遗址:又名刘十万家锅框,为商周时期村落台地遗址。位于程店乡方桥街南头。呈圆形,标高5米,面积约0.8万平方米,四周灰土层厚,陡坡处文化层外露。标本采集有约陶钵、砺石、厚蚌壳、陶□足、兽骨、锥、柱形鬲足、红陶豆柄、桥形□等。
肥西县
袁小墩遗址:商周时期村落台地遗址。位于四合乡汪堰村程大老家附近。呈长方形,标高3米,面积约0.8万平方米。标本采集有残鹿角、石镞、砺石、兽牙、厚蚌壳、扁腿鼎足、黑衣陶豆座、锥、柱形鬲足和陶器物片等。
城河墩遗址:商周时期村落台地遗址,位于洪桥乡城河村大井庄附近。原为一墩,后因挖河修水利从中切断,分为城河墩、茅墩头两墩,两墩均呈圆形,标高4.5米,面积约2.7万平方米。标本采集有乳形和柱状鬲足、厚蚌壳、陶哭物片等。
张马墩遗址:南周时期村落台地遗址,位于柿树岗乡龙潭村解老郢附近。呈长方形,四周有高土墙,中部低平,晚期似为寨址,标高5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标本采集有扁腿鼎足、柱形鬲足和器黄花墩遗址:商周时期村落台地遗址,位于柿树岗乡黄花村境内。呈长圆形,标高4米,面积约0.7万平方米,旧有永合寺,今不存。标本采集有乳形、柱状陶鬲足和泥质红陶盆和陶片等。
翟家城遗址:商至战国时期村落台地遗址,晚期似为寨址。位于防虎乡中洋河王堰湾南。呈长方形,四周有较高的土墙状高埂,中部低平,标高8米,面积约2.2万平方米,标本采集有乳形和柱状形陶鬲足等。
中派城墩遗址:商周时期村落台地遗址,位于中派乡中派河街西边。呈圆形,为斜坡状,北高南低。标高2.3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标本采集有石镞、厚蚌壳、扁腿鼎足、尖状器足、锥、柱形鬲足等。
王古城遗址:又名故城。据传为东周时期一侯国都城,位于长安乡古城村王湾郢北。呈圆方形,四周城墙清楚,标高4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标本采集有厚蚌壳、鹿角、残石器、陶纺轮、柱形鼎足、锥、柱形鬲足等。
大墩子遗址:商周时期村落台地遗址,位于小庙镇戴大郢南冲下,紧靠苦驴河边。墩近方形,标高3米,面积约0.63万平方米,保存完好。标本采集有陶鼎足、鬲足、残陶球、器物陶片等。霸王墩遗址:商周时期村落台地遗址,位于井王乡启明村刘老圩西南。墩呈长方形,高约3米,面积约0.8万平方米。标本采集有扁腿鼎足、柱形鬲足、残黑陶足、器物陶片等。
陈墩遗址:商周时期村落台地遗址。位于金桥乡金华村境内。墩呈圆形,四周有2米多高阔埂,似为晚期寨址。标高4米多,面积2万平方米,局部文化层外露。标本采集有残石镞、柱状陶鬲足和陶片等。
双峰村城墩遗址:商周时期的村落台地遗址。位于高店乡双峰村杨大郢南。墩呈长方形。南北偏长,局部文化层外露,标高2米。面积0.4万平方米。试掘采集标本有完好的红陶鬲和小型红石凿各1件。还有多种陶片。
白庵庙墩遗址:新石器时代村落台地遗址,位于长镇乡西桥梁湾郢。墩呈三角形斜坡状,标高4米,面积1万多平方米,旧有白衣庵庙,今不存。采集标本有残石斧、红陶足、扁形陶鼎足和锥形、乳形、柱状陶鬲足等。
古埂岗遗址:古硬岗又名古城岗、古硬塘,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上派镇胡湾村境内,东西长350米,南北宽65至180米,面积3.5万平方米,1983年5月,经*文化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科学发掘,出土有双孔石刀、石锛、石斧、红陶鼎、空心花纹陶球和大量陶片标本等。
9、荣誉
全国百强县、全国三大苗木基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安徽省文化先进县、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县、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一事一议”规范管理县。
10、社会
科技
肥西县科技发展迅速,2012年,全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累计达4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3%;专利授权1370件,居全省前列。肥西已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
教育
肥西县
肥西县2008年荣获全省首批“教育强县”称号,2012年荣获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残疾儿童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改革重点指导县、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县、全省县党政领导*教育督导考核工作试点县、全省学陶师陶实验县、全省无线城域网工程试点县、全省数字图书馆试验县、校园数字资源全覆盖试点县和数字化校园在线课堂试点县。
至2013年,肥西县全县有小学112(含28所学区中心学校)、教学点39个,初级中学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完全中学6所(其中肥西中学、农兴中学为省级示范高中,肥西三中、山南中学为市级示范高中),职业高中4所(其中公办2所),五年制师范1所,特教学校1所。公办园23所、附属园(3个班)12个、幼教点29个;民办园67所,看护点45个(其中A类13个、B类27个、C类5个)。有4所市级一类园(县直幼儿园、上派镇幼儿园、小天使幼儿园、新年余幼儿园)、2所市级农村示范园(高刘镇中心幼儿园、官亭镇中心幼儿园)。学历教育学校7所,非学历短培学校21所。全县现有中小学生9.2万人,其中小学生44000人、初中生27000人、高中生16000人、职教学生5000人。在园幼儿23851人。在职教师6035人,离退休教师3000人。
文化
央视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走进肥西,举办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系列文化活动128场。至2013年已建成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5个农家书屋和161个村级广播网。广播电视外宣工作全市第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铭传旧居
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古埂岗遗址、三河大捷遗迹及古民居、三河镇三县桥、唐五房圩转心楼
肥西县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毛墩头遗址、陈墩遗址、王古城遗址、白庵庙墩遗址、西凉城遗址、瞿家城遗址、大墩遗址、大面积遗址、张马墩遗址、郑大墩遗址、霸王墩遗址、方桥大墩遗址、黄花墩遗址、高店城墩遗址、贞祥寺大墩遗址、北张城墩遗址、枣树棵城墩遗址、袁小墩遗址
古墓葬:舒王墩汉墓、宋墩东汉墓、乱墩子古墓群、马鞍墩古墓葬、乱墩古墓群、曹操河遗迹及汉墓群
古建筑:董氏宗祠、城西桥、龙潭寺碑刻、西庐寺大王殿、*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周老圩旧房、张老圩旧房、童祠堂门厅、三县桥、马子中烈士墓、张璋烈士墓、周味韶墓、解正新墓
卫生
肥西县建设县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县医院住院病区、县妇幼保健所住院综合楼主体工程竣工,花岗、山南、铭传、柿树、小庙等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全面建成,新建、改扩建60个农村卫生站,农村居民就医条件明显改善。新农合参合率达96.7%,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有序推进。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被列为全省基层医药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县,在全省率先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
11、交通
合肥市辖四县之一,交通便捷,沪蓉、合宁和合六高速公路以及206国道、312国道、合铜公路、合界高速、合铜黄高速穿境而过,宁西铁路、合九铁路、合武铁路贯穿全境。派河、丰乐河经巢湖通达长江,铁路、公路、水路、机场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2010年新建桥梁6座,城市道路47条,总里程220多公里,城区骨干路网体系形成。先后实施李湾片、金寨南路、老中街等改造。
12、旅游
紫蓬山创4A景区圆满成功,三河创5A景区有序推进,紫蓬镇荣获全省最佳旅行乡镇,山南镇、铭传乡荣获全省优异旅行乡镇,A级景区、星级农家乐总量持续坚持全市第一。紫蓬山腹地公路全线贯穿,西庐寺复建、三河美食城等一批旅行项目推进。
古镇三河:此地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古名鹊渚、鹊尾(渚)、鹊岸等,后因泥沙淤积,渐成陆地。历史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史之中著名的三河大捷发生于此。获得全国文明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旅游景区等荣誉。
古埂公园
肥西县
紫蓬山:层峦叠嶂,连绵不绝,山环水绕,森林茂密,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尤以怪石、奇树、碧水、珍禽为四大特色,构成了庐阳一幅得天独厚的立体风景画卷。
古埂岗古文化遗址:在肥西县上派镇东1.5公里处,遗址呈台形,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2007年,在古埂遗址附近,建设了肥西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园----古埂公园。
肥西小井庄:1978年,山南小井庄人率先实行了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今的小井庄按照“改革发祥地,生态农业区,旅游观光点,小康文明村”的发展思路进行规划和建设,努力建设成红色旅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探访小井,方知小井水深;探访源头,方知源头壮观。2008年11月27日,小井庄成功申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肥西老母鸡家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占地2200亩,位于肥西县境内三岗区域,距合肥市区仅40分钟的车程。园区山清水秀,林木茂密,是一座自然的生态植物园。
13、人物
孙仲德(1902—1961),名家骥。先后任合肥市军管会主任,皖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省民政厅厅长、上海第二医学院院长、安徽省副省长等职。
段祺瑞(1865—1936),民国政治家,北洋三杰”之一,皖系军阀首领。一生清正耿介,颇具人格魅力,号称“六不理总理”,他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
叶志超(1838—1901),字曙青。从刘铭传镇压捻军起义,积功至总兵。光绪十五年,擢直隶提督。
颜文斗(1909—1934),革命烈士。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第一任巡抚,不但打退了法国舰队的进犯,而且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为*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近代化之父”。
唐殿魁(?—1867)字荩臣,安徽合肥人,清朝将领。咸丰十年,巡抚翁同书檄率乡团援寿州,力解城围。又从克合肥三河汛,解六安围,叙千总。
周盛波(1830—1888)字海舲,清朝将领。
肥西县
袁宏谟(1828—1886),字荫普,参加太平天国,被任命为杭州守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入山为僧,重修庙宇,求取真经,被尊为“中兴始祖”。
张树声(1824—1884),字振轩,廪生出身,清末淮军将领。历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等职,是地主阶级开明派代表人物。
张树珊(1826-1867)字海柯,清朝将领。
张树屏(?—1891)字建侯,张树声四弟。1875年率军镇压甘肃回民起义。1877年授太原镇总兵。
张树槐(?—1874)字尔荩,张树声二弟。授盐运使衔、山东候补知府。
吴秉权(1832—1881),谱名建勋,号平轩。参加太平军李秀成部,以战功授将军。后随李鸿章在湖北、山东、河北等地镇压捻军,授道员衔。
葛升,字统立,南宋抗金将领。
徐梦观,首任合肥县委书记。
李坦,原名安贫,字淑方,又名李味酸、李履平、李桂荣,革命烈士。1903年生于寿县南乡高刘集北李冲洼(今属肥西县)。父李少庵,系清末秀才,精通数学,善绘山水,曾创办传心小学。
马子中,革命烈士。
董寅初(1915.9—2009.6.23),爱国侨领,社会活动家。*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致公党第九、十届*委员会主席,第十一届*委员会名誉主席。
盛习友,革命烈士。1971年5月24日,*军委授予“爱民模范”称号,并号召全军向其学习。
杨振宁,第一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
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安徽肥西人,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植物分子遗传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