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阿乌

科普小知识2022-10-05 13:44:56
...

彝族乐器。又名“布里拉”。流行于云南昆明官渡彝族支系子君人聚居区。用粘土制成,规格不一,形制各异,有蛙形、菱形、人头形、月牙形,相似于古代的陶埙。

中文名称:阿乌

应用学科:音乐学、音乐表演等

乐器分类:气鸣乐器

使用民族:彝族

1、乐器简介

彝族气鸣乐器。边棱类。又名“布里拉”。流行于云南昆明官渡彝族支系子君人聚居区。其形与古代陶埙相似。规格不一,形制各异,有菱形、蛙形、人头形、月牙形等,均用粘土制成。民间常用者:其一为菱形,长9厘米,宽4厘米,腹空;拱部中间开一方形吹孔,对应的另一侧开两个与吹孔成“品”字形的圆形按孔,孔径0.3厘米。通常只发do、re、mi三音,音色明亮清雅。其二为月牙形,长19厘米,宽4.5厘米;拱边离中点约3厘米处开一方形吹孔,侧边开六个圆形按孔,孔径约0.3厘米。音域一个八度,音色厚实深沉。演奏时,左右手手指分别按孔,口对吹孔,气息形成旋流发音。

2、乐器历史

神奇的阿乌约有70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云南昆明市近郊官渡区彝族撒马的支系和子君人中。属于埙类乐器,音域与传统陶埙相同。它的声音也类似埙,陶土制成,只是形制与埙不太相同,它形似北方水饺,也似云南的热带水果——芒果。因吹奏发出“阿乌,阿乌”的声音而得名,又称“布里拉”,是取名古代《阿乌歌》的首句歌词而得名。

3、乐器分类

传统乐器


传统阿乌

古时候的阿乌制作比较简陋,选材也不太讲究,大多使用粘土和泥捏制而成,也有的经焙烧成陶。它的制作和传承只是口传心授,没有谁著书立说。制作菱形阿乌时,先将粘泥在膝盖上按压出两个半圆形的凹片,厚度均匀,再将两片相对而合,边部捏拢一起,使之不能漏气,成为一个中空的菱形泥胎,阴干之后,在上部正中开一个长约0.8厘米、宽约0.6厘米的吹孔,在前腹中部左右两侧各开一个直径约0.3厘米的圆形按音孔,与吹孔呈品字形,吹孔与两音孔的距离相同。

吹奏阿乌时,两手拇指在后,另外四指在前,两手食指分别各按一孔,两孔全按发c1音,开左孔或右孔均发d1,两孔全开发e1音。不论规格大小,都只能发出三个音。其音色柔美、浑厚,尤其夜深人静时吹奏,其声传甚远,更有一种深沉、凄楚之感。

新型阿乌


改良阿乌

在阿乌改良与发展,及至现代化的进程中,云南民族大学民族艺术学院张文俊教授的贡献尤为突出。

经过张文俊教授改良后的新型阿乌造型基本保持原来的模样,但比早期的更美观、精致,音孔增加了六个,共有九孔,音域也由原来的三度提升到十二度,音乐表现力更强了。经过研制改良后的阿乌,在保持了原有形制和音色特点的基础上,又具备以下的优越性:首先制作比较精细,有各种各样的造型,外观以“古彝文”图案做装饰,使其更具有民族特色;材料选用特种泥土,陶制;音域较宽,有十二度,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音色更加厚重纯净;发音灵敏易于掌握,普及性强,演奏者可自如地完成各种吹奏技巧;音量增大,更适合于舞台演出;音准性能较好,且不受地域温差变化的影响,其乐器性能超过其他同类乐器,制作上实现了高中低四组不同八度的系列化(共四十五只);其乐器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超过了其他同类乐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具有较大实用推广价值的、性能优良的特色乐器。在第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张文俊教授改良的阿乌倍受人们关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