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
昌宁位于保山、大理、临沧三州市七县区结合部,距昆明654公里、保山87公里,东与临沧市凤庆县和大理州巍山县毗邻,南与临沧市永德县隔河相望,西与保山市隆阳区和施甸县相连,北与大理州永平、漾濞两县接壤。具有3000多年的青铜文化历史,于1933年由永昌(今隆阳区)和顺宁(今凤庆县)析置设县,两县各取一字而得名。全县国土面积388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7%。辖5镇8乡、79个村45个社区,有汉、彝、傣等8个世居民族,总人口34.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3.92%,少数民族人口占11.59%。境内最高海拔2876米,最低海拔608米,年平均气温15.3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242.7毫米,无霜期253—329天;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0.43%,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558万立方米。矿产资源主要有硅、锡、铅、锌、铜等,硅矿已探明储量2000多万吨,原煤储量达7300多万吨。
中文名称:昌宁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云南保山市
下辖地区:田园镇、漭水镇、柯街镇
*驻地:田园镇
电话区号:0875
邮政区码:530524
地理位置:东经99°16′至100°12′北纬20°14′至25°12′
面积:3888平方公里
人口:33.5万人
著名景点:明代孟波罗古战场遗址,西桂林区,茉莉花种植基地。
机场:保山机场
车牌代码:云M
特产:野巴子茶,泡核桃
知名产业:旅游业
拼音:Changningxian
荣誉":“核桃之乡”、“茶叶之乡”
1、地理位置
昌宁
2、历史沿革
昌宁县两汉时期先后属益州郡和永昌郡。南北朝时属永昌府,隋唐时属南宁州总管府,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宋时属永昌府广邑州。元朝时分属大理路永昌府、顺宁府和镇康路湾甸州。明朝时分属顺宁府、永昌府。清朝时分属保山县和顺宁县。民国8年(1919),设顺宁县右甸分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设立县治,由保山县、顺宁县(今凤庆)析置昌宁县。1950年1月25日和平解放,属保山专区。1956年裁保山地区并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改隶德宏州。1963年恢复保山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恢复隶保山地区。2000年12月保山撤地设市,隶属保山市。
3、行政区划
2010年末,昌宁县辖5个镇、6个乡、3个民族乡:田园镇、漭水镇、柯街镇、卡斯镇、勐统镇、温泉乡、大田坝乡、鸡飞乡、翁堵乡、湾甸傣族乡、更戛乡、珠街彝族乡、苟街彝族苗族乡;湾甸农场、柯街华侨农场。
4、人口民族
昌宁县有5镇9乡,123个村。2006年末,总人口34280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6142人,占10.6%。境内世居民族有汉族、彝族、傣族、苗族、布朗族、回族、白族、傈僳族8种,人口35346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98.8%。少数民族多数聚居在边远高寒山区和亚热河谷地带。有3个民族乡,17个民族村(原民族小乡),人口5645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581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75%。除世居的7种外,还有景颇、纳西、哈尼、阿昌、布依、京、藏、瑶、侗、壮、怒、满等18个人口较少的外来少数民族。
昌宁县有佛教、*、基督教等三大宗教,大都属少数民族群众信仰;还有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原始宗教。全县有佛教寺庙20个,*2个,基督教简易教堂一个。截至2002年末,有神职人员35人。
2006年昌宁县世居的7种少数民族人口普查情况:
彝族
彝族是昌宁县人口较多,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珠街彝族乡、耈街彝族苗族乡、柯街镇、卡斯镇、湾甸傣族乡等乡镇。昌宁县彝族人口20408人,占昌宁县总人口的6%,占昌宁县少数民族人口的56.5%。
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总人口6336人,占昌宁县人口1.9%,占昌宁县少数民族人口21.3%。主要分布在湾甸傣族乡、柯街镇、卡斯镇和勐统镇等4个乡镇。
苗族
苗族来昌宁定居有130余年历史。是一个勇敢剽悍的民族,性格温和,历史以来在与其它民族交往中能和睦相处。昌宁县境内苗族总人口5093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的第三位。
布朗族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卡斯镇卡斯村的双龙社、二沟社、应柏社、小窝铺社;新谷村的谷板社、中寨社;邑林村的下寨社和更戛乡西米村的白草林社、大出水社。总人口1691人,占昌宁县总人口的0.49%,占昌宁县少数民族人口的5%。
回族
昌宁县境内的回族是客居民族,总人口968人,占昌宁县总人口的0.3%,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7%。大分散小集中在田园镇、湾甸乡和柯街镇三个乡镇中。
白族
白族主要居住在卡斯镇兰山村二道桥社。总人口829人,占昌宁县人口的0.2%,占昌宁县少数民族人口的2%。
僳僳族
昌宁县境内僳僳族系客籍民族,主要分布在珠街彝族乡谷满村曼富路社,羊街村李子园社和更戛乡米河上新寨、下新寨社。总人口429人,占昌宁县总人口0.12%,占昌宁县少数民族人口的1%。
5、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县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锡、铜、铅、金、银、锑、汞、锌、石灰岩、大理石、硅石、硫磺、硅藻土等。其中:硅石总储量1000万吨以上,品位高、品质好;硅藻土总储量2000万吨;石灰岩资源十分丰富。这些矿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生物资源
由于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境内生物种类繁多,山货土特产品驰名中外。已知的木本植物有615种,其它植物1000多种,有“核桃之乡”、“茶叶之乡”之称,是全国茶叶基地县之一。有兽类33种,鸟类114种。森林覆盖率达45.2%,活立木总蓄量1147.7万立方米,主要树种为思茅松、杉木和各类杂木,经济林木核桃、板栗、梅子等,年产量达1万吨以上。野生药材、菌类资源种类多,数量大。
水与水能资源
昌宁县拥有中小型水库64座,水利化程度达61.2%。完成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人畜饮水等水利工程6985件,水利化程度由“九五”末的56.2%提高到62%,水利保障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电力设施不断完善。建成水电装机容量1.56万千瓦,年发电量5681万千瓦时。
6、地理环境
全县总面积3888平方公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状态,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
7、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低热、温热、温凉、高寒4个气候带。境内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雨1259毫米,无霜期253天,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干湿季节分明,低热、温热、温凉、高寒4个气候特征突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具有多样性的气候资源。
8、水文
有右甸河、枯柯河、勐统河、更戛河、大田坝河、漭水河等八大水系,分别流入澜沧江和怒江,水能蕴藏量丰富。
9、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
昌宁风光
文化事业
2012年“欢乐乡村大家乐”文化创建活动彰显特色。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室、自然村文化院等与新农村建设、党建活动及农村“一事一议”奖补项目进行完全整合,并产生效益。文物保护得到加强,“四有”措施落实到位,完成了卡斯、大田坝两个变电站站址的文物调勘工作,编制完成了鲁道源故居、赵家老宅、姚家坡烈士陵园、明德锁水阁四个文物保护单位的*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项目申报工作。苗族服饰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成果丰硕。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圆满结束,新注册成立昌宁杜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文艺创作有所突破,已创作新节目26个。
昌宁苗族服饰。2006年5月26日,“昌宁苗族服饰”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12月21日,昌宁县耉街苗族服饰被正式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苗族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五色衣”在这里得到了完整保留。
一是完成了25万字的《昌宁苗族服饰》编撰工作。
二是完成了《昌宁苗族服饰图片写真集》的图片资料收集工作,拍摄、收集了“昌宁苗族服饰”3216幅照片。
三是建立健全了保护项目和传承人档案。
四是积极审批种植脱毒大麻,保证了服饰原料的供给。
五是建立健全了保护机构。
六是建立了昌宁土皮太小学苗族服饰传承点。
七是完成了“昌宁苗族服饰”口头文学诗歌122首,传说故事12万字的收集工作。
八是创作完成了大型舞蹈史诗《苗岭天风》剧目,被收录入《保山文化词典》。
九是完成了歌曲《五彩盛装》创作,并荣获保山市首届新农村剧目展演金奖。
十是完成了《五彩盛装》MTV拍摄,制作完成了“昌宁苗族服饰”宣传片。
医疗卫生
2012年昌宁县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8个,县级设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及具二级乙等医院规模的民营私立医院各一所,乡极设中心卫生院4个、乡镇卫生院9个,村极设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125个。以县为龙头、乡镇为枢纽、村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较为完善并覆盖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878人,开设病床800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和病床数分别达2.56人和2.47张。县卫生局直属医疗卫生机构19个,县直医疗卫生单位5个、中心卫生院4个、乡镇卫生院9个,含农场职工医院1个,卫生技术人员450人,设置病床730张。
田园城市
田园昌宁
昌宁县是一个坐落在三面环山、背靠天堂山原始丛林,具有万顷田园风光特色的小城。近年来,县委、县*提出建设“田园城市”的战略之后,昌宁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0.5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达8.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2.2万人;城镇化率达33.4%;城市绿化率达37%。围绕着“建设最宜人居的山水田园城市”目标,该县注重在突出特色上做足文章,做活“山、水、田、园”4篇文章,凸显出昌宁的山水之美、田园之美、城市之美。
——山绿。田园城市规划主要以西山为靠,城东以观音山为屏,城北以董翁尖山为护,特别是西山,是县城的主山,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该县采取“包栽、包活、包管”的“三包”植树机制,积极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加大西山绿化和保护力度,着力打造西山样板林景观大道。在做好山的绿化的同时,也注重各个区域的绿化,做到公园有绿、小区有绿、道路有绿;墙体爬绿、屋顶增绿、到处见绿、满眼是绿、见缝插绿。牢固树立了城镇建设的生态发展观,维护生态安全、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建设的方方面面。
——水清。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水是城市重要的景观标志和功能纽带,能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昌宁水资源丰富,有“两江(澜沧江、黑惠江)三河(右甸河、枯柯河、勐统河)”穿境而过。该县积极采取措施做好保护、治理、提升三项工作,逐步实现蓄水、防洪、景观三大效果协调统一。把母亲河——右甸河的管护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实施全面截污、全面清淤、全面绿化、全面治理工程,同时加大几条支流的治理力度,展现生态观光廊壮丽风光。同时,沿右甸河打造了滨河农业生态示范园人工湖,不仅塑造了水面灵气,而且做到清又绿,“一河一湖”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彩云追月”的美景。
——田美。农田是田园景观的重要元素。该县在田园镇重点打造集生态、特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万亩景观农田。稻田不仅产粮,还具有观赏性,通过栽植景观树木、美化田间环境、打造景观景点,实现农田花园化、花园农田化。各部门积极争取项目,把集中连片的农田建成了“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园靓。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着打造田园城市的主题,建成了百花园、百果园、滨河农业生态示范园、龙潭公园等多个主题公园,初步形成了园城一体、相依相融的城市形态。对于管理跟不上的问题,住建部门也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的日常管理维护方案,以试点先行的方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方便操作的公园管理模式,在全县所有公园推开。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昌宁找准了城镇建设的求新之路、长远之路、改革之路。通过对田园城市进行立法保护,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和谐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按照“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的要求,把城市周围核心区3万亩、20平方公里的农田,通过立法的形式永久性保护下来,既对历史负责,也对子孙后代负责。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一个“有特色,有个性,让人记得住的田园城市——昌宁”将展现在世人眼前。
10、旅游资源
昌宁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被誉为“天下第一自然偶塔”的鸡飞双塔,有世界上最大的万亩人工秃杉林,有全国少有的千亩高山湿地,有上万亩红色杜鹃林三月染红8万亩原始森林的奇观,有十里黄色杜鹃林带成走廊。
以湾甸为中心,主要景点景观有:明代孟波罗古战场遗址、湾甸热带水果经济园林开发区、尼诺茶生产加工基地、西桂林区、茉莉花种植基地、土司遗址、独树成林、湾甸崩龙田凉泉公园、古榕树上鹭鸶会、龙洞、长山苗族风情、明山水库、立木山原始森林、热水温泉沐浴区和花桥石城观赏区、马棒山、蝙蝠洞、湾甸大河、帕旭佛寺。
中部田园风光旅游区。以新田园城市为品牌,主要景区景点有县城滨河公园、龙潭寺、西山森林公园、观音山林场、烈士陵园、秧田洼水库度假区、河西水库、勐廷回族寨、世纪广场、迎宾广场、千亩生态竹园、清灵寺、千亩荷园、小桥温泉、大九甲溶洞群等。
北部生态旅游区。以澜沧江大峡谷为中心,主要景区景点有岔河码头、马拉等观江雾点、上寨观江点、大田坝、耈街仙人洞和战国青铜文化遗址、天堂山原始森林、高山湿地、昌宁林海、阿干山马缨花杜鹃林、光山猴群、剑齿类古生物化石群、黑惠江珠街码头、小湾电站、栗木河口水产养殖示范区、古茶树群、茶马古道、望江楼等。
龙潭公园
龙潭寺始建于明代,后经多次修葺,渐成规模。相传这龙潭非常奇特,远古时代,这儿只是涓涓细流,旱年则滴水不流,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每逢旱年饮水极难,更难谈引水灌溉。因为缺水,粮食有时几乎颗粒无收,人们只能过着食不果腹的苦日子。有一年,又值大旱,眼望着禾苗将要枯死,人们成群结队来这进香求水,他们插上香,合掌当胸,真诚地跪在地上闭目祈祷。不多时,好似有水流的声音,求水的人们睁眼一看,果真有两股清泉奔流而出,善良的人们得救了。自此这儿再没闹过水荒,两股泉水从方圆一米大小的洞口喷涌而出,长流不息,久而久之,形成了今日的龙潭。人们认为是有龙护佑,于是建龙潭寺。
昌宁鸡飞温泉
鸡飞温泉位于昌宁县西南部,距县城30公里。景区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1982年正式被列为县温泉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滇西八景之一”。整个温泉厅石异峰有“十二属相”、“二十四景观”,大小岩房、葡萄水、飞来石、连珠炮、三杆炮、金鸡窝、大小石锅、石钟、石鼓、仙牛厩、仙人洞等,构成神奇景观。这里三山鼎立,三河交汇,山谷敞开大自然的恩赐,鬼斧神工,把鸡飞温泉雕饰得像一座迷宫。
温泉
当跨入鸡飞公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鸡飞神奇的瑰宝。一对数丈高、状如笋似的天然偶塔,矗立于门前迎送着每一位游人。著名的公塔、母塔较为神奇,被誉为“天下第一自然偶塔”。公塔呈荫圆形,如竖立之印章,由两块巨石相叠而成,高约数丈,上石稍大,在两块巨石之间可见三块河中卵石镶于其间,狂风刮来,呼啦作响,呈摇动欲倒之状,然屹立千载,却安然无恙。在公塔的塔顶上生长着一株小树,高约一尺。据传,这株小树是仙人所植,古已有之,从未凋零。母塔玲珑俊秀,顶端平缓,塔身有泉华凝结的丝网纹路,犹如一位披着婚纱的女人,日夜守候等待着如意郎君而未遂,暗自在一旁抽泣……双塔身后的山麓遍布嶙峋怪石,如物似兽,或蹲或伏,光怪陆离。
鸡飞到处是景,步步有温泉。鸡飞是昌宁县有名的旅游、疗养度假的好去处,这里奇峰千叠、万山峥嵘。明《顺宁府志》曾这样描绘鸡飞:“青峰高耸若擎拳,古来纷披如线织,燠气熏蒸接太虚,净质微莹秀石隙”。这里一石一池都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在青树澡塘的石钟,活像古刹寺院内的晨钟,蒸腰洞旁的飞来石,杨家澡塘的岩房,还有石笋、石桌、石凳、石牛、石狮、石豹、石虎、石炮等等,数不尽的奇石成双配对,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鸡飞,泉自石罅中出。大大小小的泉水,清光碧溜,沸如春温。在各具形状的石罅中,喷出汩汩热泉。在鸡飞有个大石锅,拔地而立,高约一丈,顶部自然凹陷形成锅状,大石锅水沸如汤,锅内60多度的泉水专供游人上去洗漱之用,常年如此,从不干枯。然而事物总是无独有偶,在大石锅旁又有一个直径为八寸、深一尺的小石锅,水温高达90多度,锅内沸泉涌出,一个珠泡连着一个珠泡,形成连珠泡状,小石锅虽小,它是旅游和疗养者到鸡飞的天然开水瓶,只要将鸡蛋放入小石锅内煮上10分钟即可食用。其中所煮鸡蛋,蛋黄已熟而蛋清不老,因而得名“不老蛋”。据科学鉴定,此泉水中溶解着大量如铁、钙、锰、钛、钼等矿物质,利用温泉的药物化学作用和泉水的物理作用对风湿、皮肤病等疾病疗效显著,各地来鸡飞澡塘旅游、沐浴、疗疾的人接踵而至。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金鸡从小石锅飞出,给当地人带来了福气,“鸡飞”因此而得名。
在小石锅的旁边有个岩洞,洞中池内四十度左右的热泉可供七八个人同时沐浴,在岩洞口两壁题有:“纯境仙池清客体,邦家玉液涤君心”的楹联。鸡飞热泉池子比比皆是,有供四五十人同浴的大蒸塘,有一二十人共浴的青树塘,还有供少年儿童洗浴的杨家澡塘,可供上百人洗浴的温泉游泳池;有普通澡塘,也有条件较好的包池、包间;有高温池,也有低温池,任游人选择。其中尤以大蒸塘较为神秘,水温高达90,不同的泉眼所含元素不同,一天显示三种颜色,并有不同的医疗效果,有“一沐能教獗疾疗”,其疗效名扬近洲邻县,四方八寨。无论是露天澡塘,还是岩池,或是人造的屋池,只要游人到池中泡上一阵,就会满头冒汗,一旦洗浴完毕,全身感觉到尤像是松了绑一样的舒服。
然而,前来鸡飞的游人,除了观赏鸡飞的景色外,很多人是前来洗浴疗养的,因此,每当攀枝花红的季节,来自县内、县外,四山八乡,以及回家探亲访友的一些港澳台同胞、华侨及邻近的外国友人,纷至踏来,洗澡、旅游者络绎不绝,使鸡飞顿时变得像城市一般热闹非凡。由于洗澡沐浴效果甚佳,许多患者到鸡飞温泉多自己搭建棚子或租房一条龙服务,住上个把月,洗除一身的劳疾,才离去,正是“令人澡沐去尘疴,何异抵园入功德”。
历代名人对鸡飞温泉留下了很多赞誉。明代著名文学有杨升庵(杨慎)在他的笔记中,对鸡飞温泉赞誉:“滇泉之温者,安宁为第一要绝,无砒硫气,可以愈疯疾,鸡飞温泉其亚者欤”;明末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1639年古历八月初一从永昌游历到此,对鸡飞温泉赞叹曰:“山川真脉,余已得之”。
1987年,鸡飞温泉被昌宁县人民*批准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环境的不断改善,凭借昌宁县鸡飞温泉被评为国家AA级风景区的良好机遇,集旅游观光、理疗、人文于一体的鸡飞,将以她独有的景色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江楼
江楼,又称“望江楼”,属昌宁县漭水镇老厂社区。江楼村子前面,有一堵由大青石自然形成的石崖,方圆几十米,四周古树成群,岩石上长满了碧绿的灌木和长青藤,岩顶平整成台,当地人称其为“望江楼”。楼上一块岩石,形似一只遥望沧江的老鹰,叫“鹰嘴石”。“鹰嘴石”南边有一块石质坚硬的巨石,上面清晰的印着一只人形左脚印,当地人叫“仙人掌”。相传那是在盘古开天辟地的远古时代,波涛汹涌的澜沧江滚滚而来,绵延的大山挡住了江水的去路,桀骜不驯的江水吞噬着无辜的苍生,一位好心的天神于心不忍,就用脚蹬手推,将大山一分两半,澜沧江水顺着峡谷顺流而下,解救了芸芸众生,如今望江楼岩石上的脚印就是那位仙人留下的。
11、交通
客运站
12、名优特产
野巴子茶
野巴子茶
云南纯天然野生木本植物野巴子经精选加工之茶饮性饮品。据《中国药典》记载及当地民间各族人民长期以本品当茶饮用结果证实:野巴子茶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除口臭、生津止渴、利尿益肾、减肥之功效。对喉痛、牙痛、口腔溃疡、感冒、痢疾、急慢性肠胃炎、老年人高血压引起的头昏症有明显疗效
泡核桃
泡核桃栽培历史可上溯到元末明初。昌宁县13个乡镇都适宜种植泡核桃,境内泡核桃种植的活化石——仙岳核桃王,三棵古朴苍老的核桃树,每棵每年还能结果2000个以上,它们是昌宁细香核桃最古老的代表。1991年,昌宁细香核桃被国家外经贸部评为“全国出口创汇优质产品”;1998年,国家林业部将昌宁列为全国经济林名特优商品林基地县;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2005年昌宁泡核桃种植面积已达40.18万亩,居云南省第三位;产量达5108吨,居全省第二位,产品远销广东、江苏、浙江、上海、香港等国内市场和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产值达7000多万元。泡核桃产业已成为昌宁最具发展优势的新兴产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