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舰
“定远”舰景区,位于山东省风光旖旎的海滨城市威海市的城区繁华地带,主体景观为按原貌复制再现的清末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 历史上的“定远”舰,是19世纪工业文明的产物,因为武备强大、防护完善,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遍地球一等之铁甲舰”,见证象征了中国海洋上一段辉煌的往事。这艘军舰又因浓浓的甲午风云,和在甲午海战中的不屈表现,赢得了“永不沉没的‘定远’”之称,成为国人心目中的一座海上图腾。
1、景区简介
定远舰
“定远”舰景区,位于山东省风光旖旎的海滨城市威海市的城区繁华地带,主体景观为按原貌复制再现的清末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 历史上的“定远”舰,是19世纪工业文明的产物,因为武备强大、防护完善,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遍地球一等之铁甲舰”,见证象征了中国海洋上一段辉煌的往事。这艘军舰又因浓浓的甲午风云,和在甲午海战中的不屈表现,赢得了“永不沉没的‘定远’”之称,成为国人心目中的一座海上图腾。
定远舰是清*花费近170万两白银向德国订造的一艘战舰,是当时世界海军中罕见的大型铁甲舰,其装甲厚,吨位大,炮火重,利于防御,号称"第一铁舰"。该舰由德国伏尔锵造船厂制造,1883年11月28日下水。
1894年9月17日,以"定远"、"镇远"为首的北洋水师主力在黄海大东沟海域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主力进行了一场决战。"定远"舰中弹159发,"镇远"舰中弹220发,"定"、"镇"二舰的装甲和炮塔护甲上的弹坑没有超过102毫米的,显示出二舰的顽强生命力。
1895年2月5日凌晨,"定远"舰在威海保卫战中,遭日本海军鱼雷艇袭击,丁汝昌下令趁军舰尚未沉没前驶往刘公岛南面搁浅,利用舰炮,增强东口的防御力量。丁汝昌*撤离"定远",移驻"镇远"指挥。10日下午,丁汝昌、刘步蟾命令用水雷将搁浅的"定远"炸毁。
复制的"定远"号纪念舰,主要由岸上与舰上两大部分组成,军舰本身,完全依据历史资料按1:1比例进行复制建造,最大程度再现了历史原舰的风采。舰上各种武器装备一一复制,齐全逼真,许多著名的历史场景也都纷纷还原再现,如临其境。军舰内部,围绕"定远"舰、甲午海战布置了2层主题展馆,并有选择的复原再现了一批"定远"舰内历史生活场景。景区内还设有北洋海军历史陈列、三维环幕影院、模拟互动海战游戏等参观、游览项目,合力营造了一座能切身感受历史,走进百年前铁甲巨舰生活的独特人文景观。
登上这艘战舰,恍若跨越时空,百年往事历历在目,甲午英雄的故事、铁甲巨舰的雄风、黄海大战的惨烈、亚洲第一的强国梦都将在这里与您相会.昂首静泊在威海湾畔,与刘公岛隔海相望的"定远",龙旗猎猎、身未动威先行,仿佛蓄势待发,将要继续那未尽的航程。北洋海军"定远"号铁甲舰,欢迎您来参与感受历史!
2、历史数据
“定远”,在西方又被称为“萨克森”改进型军舰。定远和镇远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二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335吨或7430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动力为两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8座圆式燃煤锅炉,功率6000或7300马力,航速14.5节(“镇远”为6000或7300马力,航速14.5节),续航能力4500海里/10节,配有照度为8千支烛光与2万支烛光的探照灯各一具,由3台发电机(“镇远”为2台发电机)提供70千瓦的电力。装甲总重为1461吨,铁甲堡水线上装甲厚14英寸(365mm),水线下装甲厚12英寸(305mm),305炮座装甲厚304mm,炮盾厚15mm,司令塔装甲厚203mm,煤柜载煤量700吨,最大载煤量1000吨,编制329-363人,管带为总兵衔。
3、武器装备
主炮
定远号装备有德国克虏伯305mm后膛炮4门(左舷右舷各一座双联装炮塔,水压动力,每门炮重31.5吨,25倍口径)。
副炮
克虏伯150mm后膛副炮2门(艏、艉各一门,每门炮重4.75吨,35倍口径)、75mm克虏伯炮4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8门、57mm、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各2门,14吋鱼雷发射管3具(两舷各一具、舰尾一具,备有21枚鱼雷),加上主炮总炮数22门,与镇远舰相同。
舰载鱼雷艇
此外两舰各装备舰载鱼雷艇2艘(一说3艘),分名为“定一”“定二”、“镇一”“镇二”,排水量16吨,艇长19.5米,110匹马力,航速15节,装备1门37mm哈乞开斯炮、2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艇艏左右各一),4艇在威海卫保卫战后期都随同“左一”逃跑,“定一”在威海西海岸搁浅,被日艇拖出后,在阴山附近海面被风浪击沉;“定二”、“镇一”逃至烟台附近搁浅,后自毁;“镇二”被击中在刘公岛铁码头附近沉没,后被日军捞起编入日本舰队,改名为“第二十八号”。
4、建造过程
为纪念这段历史,2004年,中国方面开始建造定远舰的一比一复制品。工程于5月开始,威海港及当地企业威高集团投资5000万人民币,秦皇岛瑞星船务工程负责,严格按照当时的规格仿造。纪念舰于9月13日建造完成并下水,至2005年4月16日驶往威海港,当日也进行了海祭仪式,纪念甲午战争中抗击日军的北洋水师。现时这艘仿制品停泊于威海港作为水上博物馆,展出定远舰、北洋水师及甲午战争等内容。
1880年(清光绪六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李凤苞向德国坦特伯雷度的伏尔铿造船厂订造,并派刘步蟾、魏瀚、陈兆翱、郑清廉等驻厂监造,该级舰设计时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等铁甲舰——英国“英弗来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二舰的优点,为“遍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自为二舰命名,“定”、“镇”二舰和“济远”舰为同批建造,本应于1884交付中国,但当时正值中法开战,德国因中立而延缓交舰,直到1885年中法议和后方将交付中国,三舰悬挂德国商船旗由德国水兵驾驶护送于1885年10月底抵达天津大沽口交付中国,其中“定远”舰成为北洋水师旗舰。1886年8月北洋水师“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在停泊日本长崎补给、维护时(据推测是为铁甲舰例行上油,以防锈蚀,当时因中国尚无可以容纳铁甲舰的船坞,所以只得前往日本),“定”、“镇”二舰的坚甲巨炮引起日本朝野一片恐慌。13日、15日中国上岸休假的水兵因嫖妓和购物与日本人发生争斗,造成多人死伤,后在中国的外交、军事压力和西方列强的调停下,以互赔损失告终,史称“崎案”。自此之后日本便下定决心以“定”、“镇”二舰为假想敌,制造了所谓的三景舰。
两舰均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海战中日本舰队旗舰“松岛”被“镇远”舰主炮命中,引发大火而丧失战斗力,*退出战场。但由于北洋水师是突然遇敌,准备不足,“定远”、“镇远”弹药匮乏,在海战中未能充分发挥战斗力。二舰又参加了其后的威海卫保卫战,1894年11月14日“镇远”舰在进港时因不慎触礁受伤,又由于旅顺船坞被日军攻占而无处修理,已不可能出海作战,管带林泰曾于次日夜引咎含恨自杀。“定远”舰于1895年2月4日夜被突入港内的日军“第九号”鱼雷艇偷袭受伤,9日“定远”被日军由占领的炮台炮火击中受重创,次日“定远”舰被自爆,2月17日“镇远”舰被日军掳去编入日本舰队仍名“镇远”,成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战斗舰,曾参加日俄战争及明治33年在神户举行的海上观舰式大校阅,1898年被定为二等战舰(日语中“战舰”即为战斗舰、Battleship之意),1905年12月改一等海防舰,1911年4月1日除籍做为武器靶舰,1912年4月6日出售拆解,指挥舱中的陈设炮、大清海疆图等交付日海军部纪念馆保存,所遗铁锚、铁链被日本*陈列于东京上野公园。
抗战胜利后日海军部精品陈设均被美军缴获,其中“镇远”舰指挥舱陈设炮、海疆图、日本海军部甲午海战胜利图片以及日本投降签字照片文本等重要文物现均收藏于美国亚洲文化学院历史博物馆,其余受尽屈辱的“镇远”舰遗物于1947年由招商局“飞星”和“隆顺”轮船分两批接回祖国。
5、黄海战争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北洋舰队主力在丁汝昌率领下出海巡弋,寻找日本舰队决战。丁汝昌的旗舰是“定远”号战斗舰,北洋舰队从威海基地出发,1894年9月13日,北洋舰队主力来到了旅顺,一路上没有发现日本军舰。
1894年9月16日,北洋舰队护送运兵船向辽宁大东沟进发。在到达大东沟后,运兵船上的陆军部队上岸。北洋舰队主力舰船在大东沟外锚泊地停泊。9月17日上午10时,日本联合舰队先头部队在黄海海面上发现了一团黑烟,日军判断是北洋舰队的军舰,便排成单列纵队,准备迎战北洋舰队。
停泊在大东沟外锚泊地的“镇远”号战斗舰发现有12艘日本军舰正向锚泊地驶来,立即作了报告。丁汝昌接到报告后,命令北洋舰队由停泊队形变化成雁队形,北洋水师以5节航速向南迎战日本联合舰队。这样,中日两支舰队一纵一横相遇。这时相距甚远,旗舰定远舰发出抓紧午饭的命令。而日本联合舰队新兵较多,命令士兵可抽烟提神,打消大战来临前的恐惧。
12时50分,中日舰队相距5300米,这时定远舰右主炮塔305mm口径巨炮首发第一炮,可惜第一炮没有命中日本军舰,落在日舰前方不远的海面。史学界曾一度有一种说法,称定远的飞桥因年久失修而被震塌,导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从飞桥上摔下摔伤。其实,这种说法出现在当时定远舰上的洋员戴乐尓《我在中国海军三十年》的回忆录中,因为其人与定远舰舰长刘步蟾有矛盾,故借此污蔑刘步蟾,而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事后写给上司李鸿章的报告说自己是烧伤而非摔伤。
在火炮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一般采用三发试射、修正定位的方法。北洋舰队利用重炮射程远的特点,先发制人,力争战场主动。5分钟后,日旗舰松岛舰320mm口径炮塔被定远150mm口径舰炮击中,两名日军炮手负伤。接着,定远舰又连中松岛舰,北洋其他各舰也以主炮猛轰日本联合舰队本队6舰。
日本联合舰队由于射程比北洋舰队短,冒着弹雨向前迫近。12时52分,松岛舰在离北洋舰队3500米处开炮迎击。12时55分,日舰严岛舰开炮,第一游击舰队吉野舰开炮射击右翼最弱的超勇舰和扬威舰,12时58分,日舰桥立开炮。13时日舰千代田开炮。
日本舰队改变了战法,集中火力攻打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日舰摧毁了定远舰的信号装置,破坏了旗舰与其他军舰的联络手段。然后北洋舰队信号手人数不足,加上各舰信号理解能力不可靠,各舰行动不能一致。由于北洋舰队中的超勇舰和扬威舰是旧式巡洋舰,非铁甲舰,航速慢,火力弱,在日舰第一游击舰队猛攻下,燃起大火。由于这两艘舰内部隔舱俱为木结构,难以扼制火势蔓延。13时30分,超勇舰沉没,其姊妹舰扬威重伤。扬威舰在前往浅水区自救时,被高速逃跑的济远号穹甲巡洋舰拦腰撞上,不久后沉没,其舰长林履中悲愤自杀(对济远是否撞沉扬威,史学界曾有过争论,经海军史学会会长陈悦先生的考证,证实了这种说法)。14时40,清朝军舰平远舰,广丙舰和4艘鱼雷舰前来参战。
左翼,北洋舰队猛攻日本弱舰赤城,13时25分该日舰舰长被炸毙。14时日舰比睿、赤城陷于北洋水师的合围之中,分别起了大火。随后又猛攻日舰西京丸。期间前来参战的鱼雷舰福龙号先后近距离向西京丸发射3枚鱼雷,由于当时鱼雷武器尚不成熟(那时海军所使用的鱼雷定深是在基地工厂完成,鱼雷艇不具备临时调整定深的可能性,所以鱼雷入水过深没有命中日舰。),未能击中西京丸。随后西京丸得以逃脱,单独返回日军锚地。其间,清朝自造的平远舰先后击中日旗舰松岛。15时5分,定远舰中弹舰腹起火,致远舰为了保护旗舰在旗舰前方迎敌,造成被日舰围攻。定远舰得以顺利灭火,而致远舰受到重创。15时30分,致远舰下水线左右弦各有10英寸和12英寸大洞,军舰随时可能沉没。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撞沉日主力舰吉野舰(吉野舰航速可能超过23节,而致远航速仅仅18节,而这点邓世昌是清楚的,所以他不太可能做出这种愚蠢的决定,致远舰沉没是因为军舰在急转的时候,冰冷的海水从舰体侧面的弹孔流入锅炉房,与滚烫的锅炉接触后发生爆炸导致沉没)。15时30分,镇远舰2发炮弹命中日旗舰松岛4号炮位,引起堆积在甲板上的弹药大爆炸,松岛舰一片火海,失去作战能力,旗舰移至日本自造的桥立舰。随后济远舰自行驶出战场,广甲舰效仿。然后靖远舰、经远舰、来远舰因火势而退去。16时16分,平远,广丙因伤退出战场。日本第一游击舰队由于航速很快,追击靖远舰、经远舰、来远舰,17时30分,经远舰被击沉。在经远舰与敌相持时,靖远舰、来远舰得以灭火堵漏,向定远舰、镇远舰靠近,随后平远舰,广丙舰也归附过来。17时45分,所剩的日本联合舰队本队5艘战舰撤退,北洋残余6舰追击一阵,就退回旅顺港,激烈了5个多小时黄海海战又叫大东沟海战----海战史上铁甲舰队的首次决战就这样悲壮地宣告结束。
6、战舰结局及总结
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水师退守威海*港,在后来威海保卫战中,定远舰不幸被日军鱼雷艇偷袭成重伤搁浅,定远舰只能充当浮动炮台,同时被击沉的还有装甲巡洋舰来远号和北洋水师练习舰威远号,在被偷袭后,定远舰用舰艉150毫米克虏伯副炮还击,击毁了日军前来偷袭的“第九号”鱼雷艇,这也是甲午海战中唯一被北洋水师击沉的日军军舰。最后丁汝昌下令由北洋水师自行炸毁定远舰(注意,并非有些版本中的自沉),以免资敌,最终定远舰的残骸被攻占了威海卫的日军拆卸带回日本。在福冈有一座“定远馆”,是用定远舰的遗物建成的,这也是定远舰现存遗物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另外,在佐世保海军公墓中保存有一枚定远舰305毫米主炮的炮弹。而定远舰的同级姊妹舰镇远舰于1894年11月14日进港时不慎触礁受伤,又由于旅顺船坞被日军攻占而无处修理,已不可能出海作战,管带林泰曾因此引咎自杀。镇远舰之后在刘公岛被原先的大副后来的管带杨用霖修复好,于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缴获,屈辱地编入了日本海军,之前孤守刘公岛时在北洋水师主要将领都自杀前曾计划将镇远舰自沉,但是怕迁怒日本人而最终没有这样做。
7、总结
日本防卫省至今保存了一套黄海海战中日本军舰受损情况图。这套图是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后,日方对参战军舰受伤情况所做的绘图记录,从中可看到:日本参战各艘军舰不仅都大量中弹,且几乎集中在烟囱、水线、舰尾等要害位置。说明北洋水师作战英勇,且火炮射术很准,但日本军舰一艘都没被击沉,这其中的原因,已不是北洋水师军人自身所能解释的。表面看,是北洋水师弹药效力低下,透露出的真正败因则是一支近代化海军没有一个近代化的国家和社会给他们支撑。
关于李鸿章拒战保舰的说法,李鸿章为什么在开战时不愿与日本舰队进行海上决战?以下史实或可说明原因:1891年夏,北洋舰队第二次访问日本时,北洋水师总兵刘步蟾即观察到,当时新添了松岛、严岛、桥立“三景舰”的日本海军火力已经超过北洋水师,他迅速告知丁汝昌、李鸿章“北洋水师购买军舰、更新旧炮已刻不容缓”,因此,李鸿章立即向朝廷上了一份十万火急的奏折,指出:“……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钟时可放至六十出之多,其力可贯铁数寸,实为海上利器,由此可见,李鸿章、丁汝昌、刘步蟾等海军将领完全清楚“战术火力决定海战胜负”这一常识,而黄海海战的失败结局,也证明了他们的判断力非常准确,这也解释了李鸿章为什么在开战时不愿与日本舰队进行海上决战、只想做“猛虎在山之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1)日方的炮弹发射数量20~10倍于北洋水师!
根据现有的材料,北洋水师所使用的架退炮射速要远远低于日本的速射炮,而且当时大口径后膛炮发射药与炮弹是分离的,更加降低了定远镇远大口径架退炮的发射速度,以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12点55分开战后一小时内双方实际参战军舰为基准,经过反复计算后发现:清日双方100毫米主战火炮的理论发射数据为,日军联合舰队为46242发,北洋舰队为2368发,双方的射速比是18.76︰1。显而易见,对于双方整个舰队而言,日方的100毫米以上主战火炮发射量几乎是清方的20倍。
海战的核心是日军“第一游击纵队”4舰与北洋水师6舰的炮战,尽管日军“第一游击纵队”4舰与北洋水师6舰的总吨位之比是14784吨对14136吨,双方的100毫米口径以上主战炮之比是38门对28门,数量比为1.4︰1,看上去似乎相差不大。但经过详细计算发现,双方在关键的一个小时里“抡圆了打”,理论上的发射数量之比却是惊人的13990︰1248,射速比为11︰1。也就是说,日方的主战炮火力11倍于清方火力!
当天的14点22分左右,北洋舰队的“广丙”和“平远”两舰赶到时,“超勇”、“扬威”两舰已经被击沉,以后一小时内双方火力射速的理论数据为:日方可发射46242颗炮弹,中方可发射4080颗炮弹,火力射速比是10.89︰1,日方的军事火力依然是中方的10倍有余。尽管实战过程中双方的发射数量小于理论计算数,但双方火力悬殊的状况不会改变。北洋舰队的“超勇”、“扬威”两舰沉没后,日军的“第一游击纵队”4舰又先后同北洋舰队的“致远”、“济远”、“经远”、“来远”、“靖远”、“广甲”6舰缠斗。结果,北洋舰队两艘被击沉、两艘逃逸、两艘重创搁浅。
2)日海军炮弹的炸药威力是北洋舰队的炮弹炸药的100倍!
日军不仅发射的炮弹数量十几倍于北洋水师,而且炮弹的威力也远大于北洋水师。这秘密就在于双方炮弹用的“炸药”不一样,北洋水师用的是落后的“黑火药”,这是现代鞭炮用的火药(发射药是黑火药钝化之后的粟色火药,开花弹装药是黑火药),而即使是这种装黑火药的开花弹装备也极少,大部分是当年购舰时英德船厂所随舰赠送的,北洋水师所配备的大部分还是不能爆炸的实心弹,这种实心弹弹体内常配以沙石增重(电影中出现的炮弹倒出沙子的情节就是出自这里,但是电影曲解了原意),是完全以自身重力和冲击力来攻击对方军舰。而日军所使用的炮弹全部为填装新式的“苦味酸”炸药的开花弹,其威力是“黑火药”的100倍。具体说,黑火药的威力只有硝氨炸药的10分之一,硝氨炸药的威力只有苦味酸的10分之一,也就是说1斤苦味酸相当于10斤硝酸氨或相当于100斤黑火药!
由此可知整个舰队交战,北洋舰队损失5艘,而对方1艘未沉,就是情理中的事情了。北洋舰队击中日舰不少炮弹,就是打不沉一条,原因无他,炮弹威力太小了!
北洋水师成军之时,正是世界海军技术战术大发展*的时代,可以说一年一个潮流,不亚于现代电脑更新换代的速度,蒸汽铁甲舰该如何用于海战,各国流派甚多,而军舰技术,火炮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北洋水师由于成军之后,因种种原因(满清视北洋水师为李鸿章这个汉人的武装),未再添一舰,至开战时已经与日本联合舰队的武器装备存在了训练无法弥补的技术差距,而开战后所采用的横队迎敌,也是根据所装备舰船的火炮配置所事先设计的,事实上,北洋水师的训练水平要远超联合舰队,这从双方火炮命中率即可见一斑,传统的观点总是笼统的从清朝腐败无能,*落后解释,完全无视19世纪海军技战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北洋水师的官兵并未被公正的评价。
参考资料:《甲午海战.陈悦》《北洋水师舰船志》《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日清战争》《中日战争》《廿七八年海战史》《冤海速闻·大东沟战事记实》《中日战辑》《卢氏甲午前后杂记》《甲午黄海海战队形考》《李鸿章全集》《清末海军史料》等等。
8、使用情况
翻译时被随意翻成了“与此桥齐飞”,长期地造成了定远的飞桥腐朽不堪的错误说法。(后来马吉芬还与汉纳根在“飞走的”飞桥上开香槟,而且定远主炮为露天炮罩,飞桥要是飞走,那么火炮必然损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