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坛公园
月坛,又名夕月坛,月坛公园地处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月神的地方。是北京著名的五坛八庙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首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坛庙古建筑。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西侧。月坛又名月夕坛,是明清皇帝祭月和祭诸星座的场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主要建筑有遣官房、拜台、天门、钟楼、具服殿、神厨、祭器库、宰牲亭、棂星门等。祭坛拜台14米见方,高1.5米,白石砌筑,四周有壝墙和棂星门。1955年辟为公园后,在外坛增建了嫦娥奔月雕塑和以咏月为主题的大型诗碑碑廊。
中文名称:月坛公园
地理位置:西城区南礼士路西,月坛北街路南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市
公园组成:北园和南园
建成年代:明嘉靖九年(1530年)
占地面积:8.12公顷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初用途:明清两代帝王祭祀月神的地方
公园特色:优美的赏月和游览胜地
大墙碑刻:76块
祭月仪式:每月进行
开放时间:6:00-21:00
门票:1元
1、简介
月坛公园
月坛公园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月神的地方。是北京著名的五坛八庙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中国首都著名古典园林。园内古建为市级文物保护对象。
月坛公园内种植了大量松柏树木,修缮了古建筑;钟楼、天门、神库等古建筑均保存完好。1983年又新建的景点有月坛蟾宫,内有碑廊、双环映月池、广寒桥和嫦娥奔月雕塑。还有天香院、揽月亭、霁月亭、爽心亭、月桂亭等诸景点。种植了婆罗树、梧桐树、石榴树和桂花等名贵观赏树种。扣住了“月”的主题,突出了秋的意境,成为北京一处优美的赏月和游览胜地。
月坛,坛方广四丈,高四尺六寸,面白琉璃,阶六级,俱白石。内棂星门四,东门外为瘗池,东北为具服殿;南门外为神库,西南为宰牲亭、神厨、祭器库,北门外为钟楼、遗官房。外天门二座;东天门外北为礼神坊。月坛坛面以白色琉璃铺砌,象征着白色的月亮。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夜明之神(月亮)的处所。每逢丑、辰、未、戌年皇帝都要亲赴月坛行祭祀礼,其它年份“朝日则谴文臣,夕月则谴武官”代行。皇帝祭月在每年秋分亥时举行,主祭夜明神,配祀二十八宿,木火士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但因岁月的流逝,坛台已坦荡无存。*建国后,*对所存古建筑进行修缮,广植花木,成为一处极富诗情画意的人民公园。
2006年05月25日,月坛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园区介绍
月坛公园占地8.12公顷,分为南园和北园两部分。北园以红砖绿瓦的古建筑和规则式的道路为主要特征;而南园则以山石水池、迂回曲折的园路组成一个自然山水园的格局。北园的建筑主要有月坛;北、西二大门;西大殿;南大殿;四角攒尖亭;西院东大殿;西院南大殿;钟楼;具服殿等。坛台由白石砌城的方台,面东,高1.5米,面积13平方米,四周为矮墙,墙外有神库、宰生亭、祭器库和钟楼等建筑。南园又名邀月园或蟾宫园,中部新建一组小园,南园格局以山石水池和曲径而著称,并长年展出盆景。由五开间油漆彩画北房和游廊、花墙组成,院中植桂花,以取“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意,命名天香院,内有露天音乐茶座,播“月光曲”“春江花月夜”等名曲,观光赏月,开展月光晚会,夜有彩色音乐声控喷泉把人引入“溶溶月夜花千朵,灿灿花前月一轮”境界。南园东北角有种满青松翠柏的小山,顶上建有敞堂,可供人们夏日登高纳凉。西北角的南部也各有一丘,丘上各建一座彩画古亭,名曰揽月亭和霁月亭。登高举目,可俯瞰全园。南山北麓有一玲珑小桥,桥侧有瀑布直泻入池,池中雕一塑像,名“嫦娥奔月”。天香院南侧有块开阔的草坛,上面置有数只石质玉兔,与天香院共寓意为人间“广寒”。
月坛公园内还有200米长的大墙碑刻76块,为现代书法家写的历代文人咏月的诗篇。
3、建筑布局
月坛公园
月坛在北京城西郊,阜成门外,即当都城酉位。主建筑即坛体广四丈,高四尺六寸,坛面以白色琉璃铺砌,四面各出白石陛阶六级。
壝墙(坛周矮墙)设棂星门四座,东门为三门六柱,西、南、北三座均为一门二柱。壝东门内有鼎、炉各二座,东门外北有瘗坎、铁燎炉各一座,壝北门外正北有铁燎炉一座。壝南门外之西为神库东向三间,神厨北向三间,其东南有井亭一,北向。有墙垣一重,设一门东向。其西有宰牲亭三间,也有一重墙垣,设一门东向。两个院落之间有一角门相通。壝南门外为祭器库、乐器库,各三间,彼此相连,均北向。东南隅有一井。壝东门外之北为具服殿三间,南向;左右配殿各三间,东西向;四周围绕宫墙,宫门三间,均南向。东门西北有钟楼一座。
外周有坛垣,即内坛墙,周长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内坛墙东、北开天门二座,即东天门、北天门。东天门外正东建栅栏门三座,照壁一座。北天门外有照壁一座,东角门一座。东北为光恒街牌坊。外围墙东自坊东抵坛垣东南隅,长二百六十丈,西自坊西抵坛垣西北隅,长二百四十丈四尺。其甬路由光恒街而南,折向西,再向南达坛北门,与门内神路相接。神路向东折而北可至具服殿,从壝南门外至祭器库,折向西达神库、宰牲亭等。
4、历史沿革
中国的祭月传统,由来已久。《国语·周语》云:“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尊君”。《礼记·祭义》载:“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暗。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古之天子,以天为父,地为母,日为兄,月为姊。每年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之所以选择春分和秋分,是因为“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可“得阴阳之义”。这一传统延续数千年,直至民国。历代虽各有损益,但总体变化不大。
明初,天、地、日、月本为合祀。洪武三年(1370年),为正祭礼而分祀日月,在南京城东、西城门外分建日、月坛,至二十一年废。到嘉靖年间,改订礼法,又将地、日、月重新分祀。嘉靖九年(1530年),将由北京天地坛(即后来的天坛)分出的月坛设于阜成门外,东向,称“夕月坛”,并建设附属建筑。于每年秋分日祭祀夜明之神(月),配祀木火土金水五星、二十八宿并周天星辰。逢丑、辰、未、戌年(每隔三年),皇帝亲赴月坛祭祀。其它年份则派遣武官代行。并拟定各郊坛瓷器,月坛用白色。清承明制,未有太大更改。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将内坛墙由土墙改为砖砌。
清末,坛庙荒废。民国年间,先后在坛内设立过兵营和中学。日本占领北京时,坛内古树被砍伐殆尽。1955年,北京市人民*批准将月坛辟为公园。1960年代,月坛坛墙大部分被拆毁,祭台被拆除,并建起一座高大的电视发射塔。1980年代起,园中又陆续设立了邮票市场、职业介绍所、婚姻介绍所等机构。月坛面目全非。1983年,在公园南部新建了月坛蟾宫、香院、揽月亭、霁月亭、爽心亭和月桂亭等诸多以月为主题的景点。1984年5月24日,月坛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北京市和西城区*对月坛进行了修整和改建,重建了坛墙,修整部分古建。2006年5月25日,月坛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但由于月坛最主要的部分——祭台、神厨、神库、宰牲亭、乐器库和祭器库等,仍被*电视发射台占用,导致文物修缮工程无法完成。
5、祭祀礼制
“朝日”与“夕月”虽然《周礼》中就已经确定了“两分祀日月”之制,但日月之祀在历代的时间并不绝对固定,不过,总的来看,春秋二分仍然是天子祭日月最基本的日期选择。
坛,在《说文解字》里释为“祭场”,原本是用土堆筑在地面上的高台。古人建坛,主要用来祭祀。而祭祀的对象则集中在天、地、日、月、*、先农等最高的自然神。作为祭祀建筑的祭坛,在形制、规模、材料等方面亦有明显不同,这跟所祭神的地位有关。
明代初在南京建日月祭坛,迁都后在北京朝阳门外建“朝日坛”,在阜成门外建“夕月坛”。坛制区分日月。朝日坛的护坛地一百亩,夕月坛的护坛地三十六亩。朝日无从祀,夕月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坛。春分祭日,在春分日的寅时(大约在凌晨3点到5点,古称“平旦”)迎日出。秋分祭月,在秋分日的亥时(大约在21点到23点,古称“人定”)迎月出。朝日迎神四拜,饮福受胙两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饮福受胙送神皆再拜。东郊以甲、丙、戊、庚、壬年,西郊以丑、辰、未、戌年,天子车驾亲祭。其它年份遣文大臣摄祭朝日坛,武大臣摄祭夕月坛。如果正祭遇风雨,则设小次于坛前,天子驾就小次行礼。
6、景区服务
无障碍设施:防滑坡道、无障碍卫生间、轮椅、中英文双语标识。
春季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晨练、群众健身活动、南园天香庭内游人自发的传统戏剧表演等。
春季文化活动特色景点:南园腊梅、玉兰等花卉。
7、游览指南
最佳旅游时间:月坛是明清两代王朝祭祀月亮的场所,祭月仪式是每月都要进行的,因此参观月坛全年各个月份都可以,都是最佳旅游时间。
地址:西城区月坛北街6号
所属地区:北京西城区
门票:1元
交通路线:13、15、19、21、42、45、65、特4、823路月坛站下车
开放时间:6: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