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平凉市崆峒区

科普小知识2022-10-05 21:17:21
...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受差异风化、水冲蚀、崩塌等外动力作用,形成了孤山峰岭,峰丛广布,方山洞穴发育,怪石突兀,山势险峻,气势雄伟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人口:53.56万(2010年)

气候条件: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中文名称:崆峒区

外文名称:KongtongDistrict

车牌代码:甘L

火车站:平凉站、平凉南站

机场:平凉机场(待建)

所属地区:平凉市

面积:1936.18平方公里

著名景点:崆峒山、太统山森林公园

方言:陇东方言

电话区号:0933

地理位置:甘肃省东部

下辖地区:辖13个乡、4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示范区

邮政区码:744000

*驻地:平凉市西大街

1、区情概况


崆峒区

崆峒区地处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地理位置在东经106°25′—107°21′、北纬35°12′—35°45′之间。东邻平凉市泾川县、庆阳市镇原县,南依平凉市华亭县、崇信县,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泾源县、原州区接壤,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庆阳市镇原县毗邻。在历史上为丝绸古道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亦为陕甘宁三省(区)交通要塞和陇东传统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现为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

区域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西北高峻多山,东南丘陵起伏,中部河谷密布,平均海拔1540米。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15.4℃,年平均气温10.0℃,年降雨量616.7毫米,日照2378.6小时,无霜期145天。

2、行政区划

全区辖13个乡、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示范区,有252个行政村1381个村民小组、14个城市社区。全区总土地面积1936.18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面积48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53.56万人,人口密度264人/平方公里,有回、满、藏、布依等30多个少数民族。

3、历史沿革


崆峒区

平凉市崆峒区建制始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2年),此后一直为郡、府、县治所,历设过州、府、道、郡、军、太仆寺、苑马寺、行省等重要军政机构。

民国时期设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建国后一直为平凉地委、行署、军分区所在地。

1949年成立平凉县,1950年设平凉市,1964年撤市复县,1983年恢复县级市至今。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

2002年8月28日改名为平凉市崆峒区。

4、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丹霞地貌:崆峒山是高海拔地区的丹霞地貌,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崆峒区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受差异风化、水冲蚀、崩塌等外动力作用,形成了孤山峰岭,峰丛广布,方山洞穴发育,怪石突兀,山势险峻,气势雄伟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这种以下白垩系浅紫红色调为主的巨厚层砾岩自然地貌,是受我国少有的南北向构造主导、新构造运动频繁作用形成的,是国内丹霞地貌类型中形成时代较早的类型,是大面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自然奇观。这一奇特的自然遗迹最早被我国广东中山大学教授、地理学界知名学者黄进先生所发现,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认为崆峒山虽与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一样同为典型的丹霞地貌,但由于崆峒山地处高海拔地区显得尤为珍贵。这一自然遗迹的发现,为研究本区地质构造、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的演化变迁,提供了实物资料,对揭示广大黄土高原区分布的岛状基岩山的形成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崆峒区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西北高峻多山,东南丘陵起伏,中部河谷密布,平均海拔1540米。

气候

崆峒区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15.4℃,年平均气温10.0℃,年降雨量616.7毫米,日照2378.6小时,无霜期145天。

5、自然资源

概述

崆峒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地下矿藏有煤、铁、铜、磷、石灰岩、水泥石灰岩、白云岩、陶土、粘土、耐火粘土、石膏等16种12大矿点,其中水泥石灰岩和化工石灰岩品位较高,储量达5亿多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量1.1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2亿立方米。植物资源1300多种,动物资源50多种。

电力资源

电力供应充足,有120万千瓦火电厂1处,330、110千伏和35千伏特等变电站7处,小水电站1处。

农业资源


崆峒区

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百合、山药、杏干、黄花菜、蕨菜、洋芋等,畜产品质优量大,尤以牛肉、羊肉、皮毛出名,植物资源1300多种,沙棘等经济植物和甘草等药用植物100余种,动物资源50多种,水产资源以淡水鱼、甲鱼为主。有750千伏变电站330千伏变电站各1处,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6处,小水电站一处,120万千瓦平凉火电厂已正式投入营运,电力供应非常充足,同时探明市郊南塬地热水水质优良,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矿产资源

平凉市崆峒区太统铁矿属小型矿床,本矿点属于二迭统山西组煤系地层中,含矿岩系为厚层状石英砂岩及薄层状砂质、碳质而页岩,夹菱铁矿结核。菱铁矿共有三层:底层矿厚为15米,结核连接成似层状,含矿系数6.54%;中层矿厚5.52米,结核为球状,含矿系数6.54-3.7%;上层矿厚3.94米,含矿系数为4.87-3.67%;主要铁矿物为菱铁矿,少量褐铁矿。铁品位30-40%,Mgo1.1-2%,Sio29%,地质储量43.1万吨。目前还没有开发利用。

地热水

平凉市崆峒区地热水主要有下白垩系盆地厚层状矿岩构成的蓄热和蓄水层,其上为第三条泥岩构成的保温或隔水层。其热源和水源主要来自盆地西部地六盘山山前断裂带的补给,其地热水大概范围西至六盘山,东至庆阳宁县一带,属甘肃省陇东地热区。平凉市崆峒区西南坡村地热井,水温17-20℃,矿化度0.81克/升,水文队普查钻孔深250米揭露出下白垩系含水层,水头高土地面30余米,自流量8800吨/昼夜,水温25℃,属地热异常点。

6、交通状况


崆峒区

崆峒区东瞰西安,西上兰州,南赴宝鸡,北抵银川,绾三省而连六县,自古就是陕甘宁三省(区)交通枢纽。比邻周边城市在200-400公里之间,,宝中铁路、312国道、银武高速贯通境内,随着宝(鸡)平(凉)、天(水)平(凉)高速,天(水)平(凉)、西(安)平(凉)铁路的建设,将形成以5条高速公路和3条铁路为依托,国道和一、二级公路为骨架,县乡村道路为支线,辐射周边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二、三小时经济圈,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凸现。区内分别设有客、货站点,公路交通辐射周边三省,区内公交事业蓬勃发展。

区内公交车线路分布及经过站点

1路起点火车站——终点五中,途径铁路新村、汽车东站、盘旋路、解放路、新民路、电影院、南门什字、人民广场、平凉宾馆、西门口、西新桥、汽车站、二天门、党校面粉厂、三天门、建华厂。全长9公里。

2路起点武警医院——终点三里塬,途径七里店、三角城、平师、景兴食品厂、市医院、物资宾馆、盘旋路、公交公司、电影院、南门什字、红旗一校、区党校、实验小学、市幼儿园、财政处、军干所。全长7.65公里。

3路起点工业园区北十字——终点消防支队,途径园区路口、演武沟、王平路口、十里铺、制氧站、武警医院、七里店、三角城、航校、物资局、宝塔路、胜利桥、解放路、新民路、棉毯厂、新民北路、农科所、建材市场、暖泉路口、柳湖四队、果园路口、疾控中心、水利物质供应站。全长11.3公里。

4路起点附件厂(盘旋路)——终点八里营房,途径西部装饰城、皮毛市场、加油站、国税局、体校、西新桥、汽车西站、征稽站、驾校、庆化宾馆、八里村。全长7.55公里。

6路起点盘旋路——终点马峪口,途径十里铺、演武沟、米家湾、二十里铺、甲积峪、三十里铺、吴岳、洪岳、四十里铺、水厂。全长23公里。


崆峒区

8路起点东台——终点广成花园,途径宝塔巷、解放路、新民路、羊毛衫厂、水保站、郑家沟口、上贤巷、红会医院、柳湖书院、柳湖路、建材市场、农科所。全长7.5公里。

10路起点保丰中学——终点佛民药(厂民馨家园),途径地毯厂、医专、蔬菜市场、平凉二中、胜利桥、解放路、新民路、电影院、南门什字、人民广场、平凉宾馆、西门口、西景园、天馨园、西站、消防支队、地毯厂、医专、蔬菜市场、平凉二中、胜利桥、解放路、新民路电影院、南门什字、人民广场、平凉宾馆、西门口、西景园、巨星梅苑、6.95公里。

11路起点医专新区——终点苗圃,途径泾滩二队、汽车东站、柳湖西路、新民北路、农科所、柳湖乡*、西寺街口、南门什字、水保站、郑家沟口、阳光小区、市就业局、运管处。全长6.4公里。

12路起点广成花园——终点消防支队,途径农科所、柳湖乡*、西寺街口、南门什字、广场、环保局、新湖花园、四中、西新桥、公路段、果园路口北口、疾控中心、水利物资供应站。全长5.4公里。

13路起点医专——终点崆峒后峡停车场,途径景兴食品厂、市医院、平凉二中、盘旋路、新民北路、歇马店、柳湖公园、体育场、西新桥汽车西站、二天门、市委党校、红峰厂、三天门、平凉五中、龙隐寺、官庄路口、广成山庄北口、坡地村路口、崆峒古镇、石料厂、聚仙桥、干家坟村、西沟村、蓄水坝。全长19.2公里。

16路起点盘旋路——终点寨子街,途径解放路、新民路、电影院、南门什字、人民广场、平凉宾馆、西门口、西新桥、汽车站、二天门、党校、面粉厂、三天门、水泥厂、南坡。全长10.45公里。

18路起点附件厂——终点峡中,途径外贸局、新民路、解放路、胜利桥、宝塔公园、物资局、航校、三角城、七里店、武警医院、制氧站、十里铺、吊庄、廖家庄、白坡、造纸厂、冯家庄、唐庄、上山浪坡、下山浪坡、海螺集团公司、收费站。全长16.8公里。

7、经济发展


崆峒区

2009年,是我区发展面临困难较大的一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并紧紧依靠全区广大*群众,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以建设甘肃和西部工贸旅游经济强区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区二次党代会精神,强化投资拉动,突出产业开发,狠抓民生改善,锐意进取,苦干实干,圆满完成了“116”年度工作计划,经济社会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取得了显著成就。

主要经济指标全面或超额完成,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7亿元,增长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20美元,增长10.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4亿元,增长5.5%;财政支出完成13.34亿元,增长40.7%。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特色产业开发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以平凉电厂、海螺水泥、新世纪节能环保石灰等重大项目为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较大进展;二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3%,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基本建立,一个后发优势明显的新型工业基地正在形成;城市规模持续扩张,城市化水平达到49.9%;创建*生态示范区和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万元GDP能耗下降9.27%,森林覆盖率达到17.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678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达到3585元,增长1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1.56亿元,增长21.6%;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达到6641.36元和3362.11元,分别增长4.31%和7.83%。

计划实施的十大过亿元项目总投资42.82亿元,完成投资15.5亿元,占计划14.89亿元的104.1%。涉及乡村油路、安全饮水、廉租房建设、土窑洞和地坑庄搬迁等方面的十件利民实事总投资6.1亿元,完成投资4.54亿元,占计划4.34亿元的104.6%。

商贸流通


崆峒区

商贸流通从完善设施,提高档次,扩大辐射,健全机制入手,促进商品市场更加繁荣。随着大型商业网点的建成和营运,1.3万多个商业网点遍布城乡。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93亿元,同比增长18.58%。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批发额101860万元,同比增长33.09%;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18559万元,同比增长9.66%。

财政金融

全区大口径财政收入29797万元,同比下降15.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550万元,同比下降9.08%。全年财政支出94810万元,同比增长51.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事关和谐建设和民生的重点支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6.65%、84.25%、88.06%和41.1%。金融运行保持平稳,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稳定增长。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4.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50.58亿元,比上年增长31.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57.2亿元,比上年增长40.82%。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完成17919.18万元,同比增长109.08%;赔付额为6001.21万元,同比增长17.7%。

8、城市建设


崆峒区

2013年崆峒区多元化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全方位加强精细化管理,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平沿路改造二期、东大门道路改造一期、大岔河桥、羊渠沟桥全面建成。投资1.6亿元,实施以“八沟一河”为重点的城市防汛安全隐患治理工程,累计铺设雨污水管道13公里,砌筑护岸4.5公里,安装护栏2.3公里,群众关注的城市环境污染和防汛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大力推进崆峒镇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5.5%。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创建*生态区,建成虎山公园、南部面山绿化、平沿路二期绿化亮化和老城区绿化改造提升等项目,新增城区绿地34万平方米,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4.3%。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2.5万平方米公租房和15万平方米农民安置楼建成主体,棚户区改造建成安置楼6万平方米,16个住宅小区建成商品住宅5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5平方米。城市管理规范有序。深入开展市容市貌“八项整治”、“五大提升”和“四项创建”活动,创建“门前五包”示范门店60个,规范整顿各类市场17个,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改扩建工程和建筑垃圾处理场。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完成个人建房调查摸底登记,拆除违章建筑4.3万平方米,市容环境不断优化提升。

9、社会事业

2013年,崆峒区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新建白水镇中心幼儿园等9所学校,平凉铁中教学楼等41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健全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体系,建成大寨、寨河卫生院综合楼和1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新建索罗乡体育健身中心和7个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实施计生利益导向惠民工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1‰。加强科技推广与应用创新,推广实用技术50项,申请专利88件,技术交易成交合同额达到5064万元。就业创业成效明显。为2890名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发放贷款和社保补贴3676万元。


崆峒区

通过举办人才招聘会、公开招考,购买基层服务岗位、公益性岗位,有效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就业问题,新增城镇就业119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7%。社保体系更加健全。加大社会保险扩面普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66%,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36%,全区重大疾病救助实现城乡全覆盖。加大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力度,提高城乡养老保险和企业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标准,累计发放各类社会保障资金2.85亿元。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受理办结区长热线、网站留言、来信来访1320件。创新优化社会管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成2个城市标准化社区、5个乡镇视频监控系统。

全方位加强安全监管,集中开展交通、消防、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专项整治,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30件。充分发挥监察、统计、审计、司法等部门作用,全力支持工商、电力、电信等驻区单位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开展工作,民族宗教、双拥共建、国土资源、外事侨务、档案、地震、老龄、残疾人保障、慈善事业等工作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10、历史名人

牛弘(公元545―610)。安定鹑觚(今灵台人)好学博文,曾为隋纳言上士,专掌文翰,后升为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袭封“临泾公”,宣政元年,升任内士下大夫,进位使持节,大将军、仪同三司。隋朝先后授官秘书监、礼部和吏部尚书。享年66岁。一生为抢救历史典籍、制礼作乐、完善刑律贡献甚巨。


崆峒区

赵时春(公元1506年-?),字景仁,平凉南郊浚谷村人。赵时春为嘉靖“八才子”之一,文追欧、苏,为后世敬仰。著作有《浚谷集》17卷,《赵浚谷诗集》6卷,《赵浚谷文集》10卷,《浚谷文抄》2卷。

刘琦,字信叔,德顺军(今甘肃静宁)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精通兵略,长于骑射。南宋初建时,宋高宗任命刘琦为阁门宣赞舍人、知岷州、陇右都护。长期驻守边塞与夏兵作战,屡建战功,威震敌胆。

牛僧孺(公元779―847),字思黯,安定鹑觚(甘肃灵台)人,一生历经中唐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宗八朝皇帝,累官至宰相,居官清正,刚直敢言,为首与李德裕派形成长期“牛李党争”,声誉大兴。一生酷好文学,仕宦期间,好交名人文士,颇嗜“传奇志怪”,所著《玄怪录》造传奇之文,荟萃为一集,其中80余篇保留至今。这些志怪作品,继承发扬了汉魏六朝以来志怪艺文的特长,对唐以后小说创作有较深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皇甫谧(公元215―282),幼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甘肃朝那)人,东汉太尉皇甫嵩之曾孙,我国十大名医之一。历经东汉、魏、晋三朝。幼年丧母,境遇艰难。成年后,奋志于学,博通典籍,文史著述多,屡诏不仕,专以著述为务,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史、医、哲诸领域均有建树,著述颇丰。尤以《针灸甲乙经》享誉海内外被国际针灸学会列为必读书目之一,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皇甫规(公元104―174),安定朝那(今灵台人),世代武官之后,喜读好文,有著述二十余篇。历任太山太守,度辽将军,永康元年拜为尚书,后迁弘农太守,护羌校尉,终年71岁。一生为人正直,是非分明,尽力国事,不计私利,在朝野享誉很高。

11、民俗风情

高芯子、车社火和马社火


崆峒区

每逢过年闹元宵,陇东人的一件大事就是扶老携幼,涌上街头看社火。社火中最精彩的是高芯子,最有阵容的是车杜火,最为得意的是马社火。无论是高芯子、车社火还是马社火,都是真人扮假人,或表演几个历史人物,或一段戏曲场面,人物不唱、不说、不动,由座下的人、座下的车或骡马代步,在街面上游行展示。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芯子越扎材料越高级,越扎造型越奇巧,原来由大人托着小孩的徒步被拖拉机、汽车代替了,而车社火,现代人则给它起了个新名词--彩车,更是异彩纷呈、各展风流。由于农村机械的普及,农民养的骡子和马越来越少,少了骡子和马,马社火自然就不像从前那么火爆了。

陇东窑洞

平凉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有人把民俗村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抓住黄土高原人文文化结构中的土著基因——穴居古俗的窑洞文化,也就抓住了平凉民俗村建设的根本。

陇东窑洞源远流长。《诗经·大雅·绵》中记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亶父,周文王的祖父。陶,借为掏。复,借为覆。从旁掏的洞叫覆,即窑洞或山洞;向下掏的洞叫穴。周人不修房室(“未有家室”)的穴居习俗,与现在仍然存在的陇东窑洞是一脉相承的。周人的先祖曾生活于陇东一带。《史记·周本纪》载:“后稷卒,子不立,不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以失官而奔戎狄之间。”周先祖不奔于戎狄之间,“戎狄之间”即今陇东一带。


崆峒区

苑奇葩--陇东皮影

陇东皮影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旧时,陇东皮影戏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为傀儡的一种民间影子戏。白天有太阳的时候也可演出,称为热影子戏。皮影戏起源很早,按陇东的民间传说,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的时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离开窗子,他又啼哭起来。于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状,不断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戏也由此出现了。北宋时,影戏演出已较为普遍。《都城纪胜》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庆阳,当时艺人以演皮影戏犒劳将士。清末甘肃大将董福祥曾把环县皮影戏班带到京城为慈禧庆贺寿诞。

陇东民俗拾遗

陇东即甘肃东部的简称。陇东主要指庆阳、平凉两地区16个县、区(市),它北接宁夏,东临陕西,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这里曾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的生息地及周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戎、狄、羌、薰育(匈奴)等古老民族的聚居地,古丝绸之路经过这里汇入河西走廊。陇东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其中的民俗文化,更是一座富矿,开掘利用这诱人的矿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2、地方小吃

平凉金果


崆峒区

地域范围甘肃省平凉市人民*所管辖的除华亭县外的其它五县一区,即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庄浪县和静宁县特定品质“平凉金果”系指产于甘肃省平凉市的苹果。平凉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适宜区,其纬度、海拔、年均气温、昼夜温差、降水量以及年平均日照时数等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果品生产。所产的“平凉金果”红富士系列苹果个大、色艳、硬度大、糖份高、无污染、耐贮存、货架期长,深受广大客商和消费者青睐。

血条

做灌肠时,少不了要剩些血做血条。虽然灌肠不是家家能做得起,血条却是家家都要展览的当家菜。再穷的家过年总能杀得起一只鸡,一只鸡的鸡血。杀时因角度准确手脚麻利,竟一滴不溅地全淌在放了盐的碗里,末了还倒提着鸡让鸡往碗里滴尽生命的最后一滴血。忙着汤鸡毛掰爪皮开膛肚,入锅略涮盛在大盘奉在锅项里献灶爷,便忘了血,血却在碗里冷却成半个胡芦形的凝固物了。次日,把鸡血用热水化成半盆水,加盐调合面,再把荞麦面或麦面倒进去,揉搓,与擀长面的一样调好。


崆峒区

刃离荞面

这种小吃的原料不会失传,这种手艺却要失传了。十年后有无妇人会离,很难肯定。它存在于乡下,荞面盖了它,它不能广泛流传,它找不到传承者,便要失传。荞面做法与擀长面的调法相同,但不多用碱,只在荞面中和一定比例的麦面,到底和多少,就是高手与笨人的区别了,这种比例有的妇女一生也未能掌握。

苜蓿面

苜蓿面,不是普遍存在的木樨肉中的木樨,苜蓿是一种草,也是菜。汉武帝时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牧草苜蓿,最早在关中陇东种植,只要是山地,都可生根开花,而且一种就收割十几年,几十年,种了可食,那叶子园园的,肥肥的,嫩嫩的,叶子里似乎含面性。二月里,什么青菜都还未出来,满山却是发了芽的苜蓿,真嫩,孩子用刀去剜,一个一个剜回来。这是二月二就能吃到口的当年最新鲜的山菜。

花花面

花花面,光溜溜的入腹,面自有不可挡之势。这是擀开两层麦面,中间夹上烫过的高粱面,二白夹一红,擀开才显其特征,包上高粱面时,白面是厚厚的,中间特别突出膨胀,边上要以手掌用力地压实,两层白面粘在一起,擀时却不太费劲,不可用擀长面的力气,轻轻地悠悠地就擀匀了。从来不能太薄,厚厚地,正好。

上一篇:张雁名

下一篇:希拉里·达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