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
灌木,高达4米。小枝无毛,节间长2-3.5厘米。叶革质,窄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9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渐尖,有时稍钝,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上面中脉凸起,被微毛或无毛,侧脉多而密;叶柄长2-3毫米,被微毛。花序短穗状,长5-9毫米,腋生,具花约10朵;苞片宽卵形,基部被毛。雄花萼片宽卵形或近圆形,长2-2.5毫米,无毛,雄蕊长约6毫米,不育雌蕊高约1毫米;雌花萼片卵状椭圆形,长约3毫米,子房长约2毫米,花柱与子房等长或稍长。蒴果近球形,径6-7毫米,角状宿存花柱较果稍短。花期3-4月,果期6-7月。
中文学名:大叶黄杨
拉丁学名:BuxusmegistophyllaLévl.
拼音:dayehuangyang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卫矛目
科:黄杨科
属:黄杨属
1、形态特征
大叶黄杨
枝:小枝无毛,节间长2-3.5厘米。
叶:叶革质,窄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9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渐尖,有时稍钝,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上面中脉凸起,被微毛或无毛,侧脉多而密;叶柄长2-3毫米,被微毛。
花:花序短穗状,长5-9毫米,腋生,具花约10朵;苞片宽卵形,基部被毛。雄花萼片宽卵形或近圆形,长2-2.5毫米,无毛,雄蕊长约6毫米,不育雌蕊高约1毫米;雌花萼片卵状椭圆形,长约3毫米,子房长约2毫米,花柱与子房等长或稍长。
果:蒴果近球形,径6-7毫米,角状宿存花柱较果稍短。
灌木,高达4米。小枝无毛,节间长2-3.5厘米。叶革质,窄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9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渐尖,有时稍钝,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上面中脉凸起,被微毛或无毛,侧脉多而密;叶柄长2-3毫米,被微毛。花序短穗状,长5-9毫米,腋生,具花约10朵;苞片宽卵形,基部被毛。雄花萼片宽卵形或近圆形,长2-2.5毫米,无毛,雄蕊长约6毫米,不育雌蕊高约1毫米;雌花萼片卵状椭圆形,长约3毫米,子房长约2毫米,花柱与子房等长或稍长。蒴果近球形,径6-7毫米,角状宿存花柱较果稍短。花期3-4月,果期6-7月。
2、产地分布
产地: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及贵州
生境:山地沟谷、河岸、山坡林下或灌丛中
海拔:300-1400米
3、分类文献
BuxusmegistophyllaLevl.Fl.Kouy-Tcheou160.1914;Gagnep.inLecte.Fl.Gen.Indo-Chine5:661.1927;Rehd.inJourn.Arn.Arb.14:236.1933;18:215.1937;HatusimainJour.Dept.Agr.KyusyuUniv.6(6):284,f.5.1942.
4、品种分类
金边大叶黄杨
银边大叶黄杨(Albo-marginatus)叶柄和小枝呈白绿或灰色,叶片边缘具很狭的银白色条带。
金边大叶黄杨(OvatusAureus)叶缘金黄色北海道黄杨(新品种)顶端钝圆,主要特点为顶梢粗壮,顶端优势明显,主干明显,单干直上,表现出优良的乔木特性,生长较快,年高生长量可达70-170厘米,平均生长量约为70厘米,5年生苗可达3米以上。冬季整个树冠仍保持绿色,耐寒、抗旱,成树能忍受-23.9℃的低温。引自日本北海道,适合在中国华北、西北及以南地区栽植。
5、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大叶黄杨毛球
夏季扦插可用当年生枝,2年生枝也可,插穗长度10厘米左右。园艺变种的繁殖,可用丝棉木作砧木于春季进行靠接。压条宜选用2年生或更老枝条进行,1年后可与母株分离。
水肥管理
大叶黄杨喜湿润环境,种植后应立刻浇头水,第二天浇二水,第五天浇三水,三水过后要及时松土保墒,并视天气情况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为宜。夏天气温高时也应及时浇水,并对其进行叶面喷雾,需要注意的是夏季浇水只能在早晚气温较低时进行,中午温度高时则不宜浇水,夏天大雨后,要及时将积水排除,积水时间过长容易导致根系因缺氧而腐烂,从而使植株落叶或死亡。入冬前应于10月底至11月初浇足浇透防冻水;3月中旬也应浇足浇透返青水,这次水对植株全年的生长至关重要,因为春季风力较大且持续时间长,缺水会影响新叶的萌发。
大叶黄杨喜肥,在栽植时应施足底肥,肥料以腐熟肥、圈肥或烘干鸡粪为好,底肥要与种植土充分拌匀,若不拌匀,种植后根系会被灼伤;在进入正常管理后,每年仲春修剪后施用一次氮肥,可使植株枝繁叶茂;在初秋施用一次磷、钾复合肥,可使当年生新枝条加速木质化,利于植株安全越冬。在植株生长不良时,可采取叶面喷施的方法来施肥,常用的有0.5%尿素溶液和0.2%磷酸二氢钾溶液,可使植株加速生长。
修剪管理
大叶黄杨
经修剪者,其枝条抽生极易,以维持一定树形。
6、病虫防治
褐斑病
褐斑病主要为害大叶黄杨的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深黄色圆形斑点,后逐渐变成褐色。夏季高温高湿为发病高峰期,病斑逐渐扩展为不规则形,发病后期病斑变成赭石色或灰色。重者可使叶片提早脱落,树势减弱。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子座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形成分生孢子.随风雨或浇水传播。防治方法:及时清除落叶并销毁,减少侵染源;早春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菌来源。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加强通风透光,及时修剪过密枝条:发病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7天喷一次,连喷3-4次。
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为害大叶黄杨的叶片和嫩梢。发病时叶片上着生有白色圆形斑随着病斑的不断扩展,连接成不规则形大病斑。手摸可有白色粉状物。发病严重者,嫩叶畸形,老叶皱缩,嫩梢萎缩。华北中部从3月初至10月中下旬均有发病,病原菌在秋末和初冬产生灰色膜状菌层越冬,春天温度适宜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浇水传播。防治方法:冬季及时清除落叶并烧毁;发病时,可喷施70%硫菌灵颗粒剂1000倍液、10%多效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可有效防治病害。
煤污病
煤污病主要侵染大叶黄杨的叶片,发病初期呈点片状煤烟状,以后逐渐扩大连接成片,重者可覆盖整个叶面,常出现薄片状,开裂、剥落。该病系多种煤污菌侵染所致,这些病菌主要寄生在蚜虫、介壳虫等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上。在荫蔽、高湿、高温和通风不良的情况下极易发病。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寄主植物上越冬,翌春寄主植物上出现介壳虫和蚜虫排泄物或分泌物时,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便萌发,对植株叶片进行侵染,病菌可多次侵染,使病害反复发生。防治方法:及时防治蚜虫、介壳虫;种植不可过密,及时修剪,加强通风透光,可喷洒0.3波美度石硫合剂2次。每15天喷一次。在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可有效减轻病情。
立枯病
发病初期,个别枝条的上部叶片青干失水,继而整个枝条和全株呈青枯失水状,最终叶片呈黄白色而整株死亡。病原菌多从根部伤1:3侵入,也可直接侵入植株。一般5月中旬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高峰期,有的植株从发病到死亡不超过一周。防治方法:(1)加强疫情检查,不引进带病植株。
(2)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栽培地保持湿润,但不能积水。
(3)如发现有患病植株,应及时将病株拔除烧毁。栽培地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浇灌消毒,每平方用量为5-6千克,连续浇灌3次,每次间隔5天;也可用硫磺粉0.5千克与土壤充分拌匀,进行消毒。
(4)发病初期,在用杀菌剂灌根的同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植株交替喷雾,连喷2-3次。
扁刺蛾
扁刺蛾主要以幼虫为害叶片,一年发生一代,老熟幼虫在浅土层中越冬,5月化蛹,6月初开始羽化,卵一般产在叶片上。卵期6-8天,6月中旬至8月中旬均有为害,8月下旬幼虫入土化蛹越冬。幼虫多在叶片上食叶肉。发生量较大时,可将植株叶片吃光。防治方法:挖除越冬茧,杀灭越冬纺虫。可用苏云金杆菌(Bt)乳油500倍液或25l%溴氰菊酯乳油20oo倍液喷杀幼虫。
红蜘蛛
红蜘蛛主要为害叶片,一年发生10代左右。以受精雌成虫在土块、落叶及枯枝上越冬。3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均可为害植株,高温干旱季节为害更严重。植株受害后,叶片极易脱落,影响生长。防治方法:早春萌芽前,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成虫。发生器可喷施1.8%阿维菌素乳油6000-8000倍液或30%克螨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
日本龟蜡介
一年发生一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梢上越冬。形态特征:雌成虫,腊壳灰白或略呈肉红色,椭圆形。雄成虫,体深褐色或棕色,头和胸部背板较深。若虫,蜡壳卵圆至椭圆,背部微隆起。防治方法:(1)检疫措施防治:异地购苗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手续,防止害虫人为传播。
(2)加强园林养护管理:通过养护管理,创造不适于介壳虫生存的环境条件。实行轮栽,及时清园,将落叶、杂草、病虫枝等集中烧毁,减少越冬害虫虫口基数,合理施肥,增强植物抗性。合理修剪,使其通风透光,改变介类生存环境,削弱其繁殖力,减少危害。
(3)药剂防治:虫口密度不高时,可用软刷蘸少量敌敌畏加水(1:50至100倍液)抹杀。若虫盛发期,喷施洗衣粉柴油乳剂;150至200倍苦楝油乳剂;1%苦参素1000至2000倍液;2000至2500倍大力杀,每隔10天左右喷药一次,连喷3次。
(4)保护寄生蜂等天敌。
7、主要价值
园林欣赏
大叶黄杨
经济
木材细腻质坚,色泽洁白,不易断裂,是制作筷子、棋子的上等木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