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羊镇
黄羊镇地处凉州区东南部,东靠古浪县泗水镇,南邻张义镇,西接谢河镇,北依河东乡,西北距武威城区35公里。辖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4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158平方千米,其中城镇面积4.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3万亩,人均2.4亩。总人口6.8万人,其中城镇常驻人口2.5万人,农业人口4.3万人。
中文名:黄羊镇
行政代码:620602100
身份证前6位:620602
长途区号:0935
邮政编码:733000
隶属政区:凉州区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甘H
辖区面积:4.3km2
1、地方简介
黄羊镇地处凉州区东南部,东靠古浪县泗水镇,南邻张义镇,西接谢河镇,北依河东乡,西北距武威城区35公里。是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一轴双城三组团”黄羊组团的核心区,是全国首批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试点镇,是甘肃省十大重点集镇之一。辖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4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158平方千米,其中城镇面积4.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3万亩,人均2.4亩。总人口6.8万人,其中城镇常驻人口2.5万人,农业人口4.3万人,城镇化率达36.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68人。兰新铁路复线、兰新电气化铁路及干武铁路、G30高速公路、国道312公路横贯其境。镇区主要道路四通八达,总长32.6公里,已形成环城西路、发展路、新镇路、沿河路、地质路、农大路等6条干道网。2012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20.12亿元,全镇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68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1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503元。
2、行政区划
黄羊镇
黄羊镇区划
620602100001121岔路口社区
620602100002121新街社区
620602100003121科教园社区
620602100004121新华街社区
620602100200122黄羊村
620602100201122广场村
620602100202220横沟村
620602100203220土塔村
620602100204220长丰村
620602100205220三河村
620602100206220渠中村
620602100207220七里村
620602100208220西河村
620602100209220中腰村
620602100210220李宽村
620602100211220唐沟村
620602100212122大墩村
620602100213121新店村
620602100214220峡沟村
620602100215220平沟村
620602100216220天桥村
620602100217220严庄村
620602100218220二坝村
620602100219122上庄村
620602100220220新中村
620602100221220杨房村
620602100222220杨家洼村
620602100501220黄羊河农场村
3、乡镇建设
黄羊镇工业园区现有工业企业93家,职工2700人。全镇共有商业网点340个,从业人员达1300余人;201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已超过1000万元;城乡集贸市场4个,年成交额5000多万元。
驻有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农科院黄羊试验场、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等3所科研院校、正邦技校1所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武威第七中学、武威第十四中学等教育机构。现有镇属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6所,小学21所,初中3所,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黄羊镇已发展成为甘肃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产业特色相对明晰的城镇之一。
4、经济发展
黄羊镇
黄羊镇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每年都有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落户。黄羊镇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以面粉加工为主导的黄羊工业经济开发小区已成为辐射西北五省最大的面粉加集散基地,年处理小麦80万吨,是全区小麦总产量的2.8倍。年产值5000万元以目的企业有6家。各类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400多户,初步形成了面粉加工、塑料、农机、化工、建材、装潢、酿造、医药等门类齐全,实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工业体系。
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拓宽铺筑道路4公里,新建万吨蓄水池1座,新建二层以上楼房22幢,完成镇区绿化带10公里。
5、特色产业
温棚内各种蔬菜长势喜人,养殖场里牛羊膘肥体壮,田野里甜高粱一片葱绿。今年,凉州区黄羊镇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6月初,记者来到黄羊镇上庄村五组养殖小区的施工现场,只见工人们有的铲碎石、铲沙子,有的砌砖、立柱,有的开着农用车一趟趟运送砖石,一派繁忙景象。
“该养殖小区是由我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和双联单位联合帮扶建设的,占地面积32亩,共同扶持我村五组44户贫困户新建44座养殖暖棚,户均补助8000元,申请扶贫资金35.2万元,每户自筹资金3.4万元。养殖小区自5月10日动工建设以来,已建成33户,剩余11户预计6月底前完成建设,7月投畜,预计年出栏牛羊4000至5000头。”上庄村村委会副主任高保林告诉记者。
“我家也搭了一座暖棚,计划养牛羊等牲畜。”在现场干活的上庄村五组村民章子成说,今年他家还种了20亩饲用型甜高粱。“甜高粱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很好的牲畜饲料。这样一来,我把养殖与种植相衔接,可以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章子成乐呵呵地说。
“效益好不好直接影响村民发展设施农牧业的积极性。”黄羊镇镇长赵斌介绍,为提高设施农牧业效益,黄羊镇坚持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重,推进设施农牧业向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对闲置棚、低效棚改造实行包村领导负责、包村*及村*包组包户责任制,确保设施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至目前,全镇已落实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面积13058亩,其中,日光温室1052亩、养殖暖棚11897亩,推广日光温室蔬菜优质种苗65.55万株,标准化技术推广率达100%。该镇还建成了横沟村皇冠梨标准化栽培示范园,今年开始进入盛果期,预计亩产2000公斤左右,亩均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
在黄羊镇3000亩饲用型甜高粱种植基地,一行行甜高粱长势良好。“我们已建成3000亩饲用型甜高粱种植基地1个,千亩饲用型甜高粱种植基地4个,1000亩以下饲用型甜高粱示范点5个。”赵斌说。黄羊镇把发展甜高粱产业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制定了《黄羊镇2015年培育发展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方案》,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以“种植——青贮——饲喂”一体化为方向,采取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和合同收购的方式,已种植饲用型甜高粱1.02万亩。
6、附近景点
鸠摩罗什寺
附近景点
武威鸠摩罗什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中心,是四大翻译家之首鸠摩罗什祖师初入内地译经-演教之所,姚秦时高僧云集,慕罗什而驻足于此者,络绎不绝。罗什寺历经沧桑,多劫多难。殿宇僧舍无一幸存,现仅存的罗什塔,即罗什祖师圆寂荼毗后“薪灭形碎,唯舌不坏”之舌舍利塔。虽风尘满面,仍挺立如初。
据史料记载,武威鸠摩罗什寺,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初入内地-演教之处。寺内雄立的宝塔是为纪念鸠摩罗什而修建的,塔内供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
罗什祖师一生翻译经典七十余部,三百八十四卷,其贡献在玄奘之上,被称为译经泰斗。他所译的经、律、论既能做到不失原意,又保存有原本语趣,诵读中使人感觉到文辞优美,朗朗上口。因而一直为人们所乐诵,至今不衰。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圆寂,荼毗后奉罗什祖师生前遗愿,舌舍利奉归武威罗什寺修塔供养,即现存寺内鸠摩罗什祖师舌舍利塔。据唐朝碑记记载“罗什地基,四址临街,敬德记”。
天佛寺石窟
天佛寺石窟位于城南50公里处中路乡灯山村,是我国早期的石窟之一。创建于十六国北凉,后经历代开凿,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有学者称为“中国石窟鼻祖”。窟内保存壁画数百平方米,现存洞窟三层,大小佛龛17个,佛像100多尊,以及魏、隋、唐时期的汉、藏写经、初唐绢画等珍贵文物。其中主体建筑大佛窟如来坐像高达30多米。大佛左右两边站立迦叶、阿难、普贤、文殊、广目、天王六尊造像,神态逼真,形象各异,塑造精致。因修黄羊河水库,大部分佛像、壁画、经卷等搬迁于省博物馆保存。现窟内大佛依山造像、中心柱,佛龛及部分壁画尚存,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雷台汉墓
是1969年10月在雷台下发现的一处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著名。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约十米的土台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观而得名。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处,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铜车马仪仗俑99匹。其中以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铜奔马又称马超龙雀,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17.5公斤,马呈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蕴含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铸造技巧精湛,堪称青铜艺术*。铜奔马原件现珍存于甘肃省博物馆。
7、地方特产
大柳西瓜
地方特产
大柳村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东北角,武下公路9公里处,属于井泉灌区。全村7个村民小组,420户,1761人,耕地面积2750亩,人均耕地1.3亩。近年来大柳村抢抓机遇,精心安排,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为目标,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西瓜种植,使全村的西瓜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截止2010年底,全村已建成日光温室427座800亩,基本实现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一户一棚的发展目标。全村95%以上的日光温室种植户都以种植日光温室西瓜为主,主要以绿皮红瓤瓜栽植为主,适当栽植黑皮红瓤瓜和绿皮黄瓤瓜。仅日光温室西瓜一项全村年收入900多万元,人均西瓜收入51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2%。2010年大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大柳村日光温室西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大柳西瓜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大柳乡的“无公害西瓜”享誉省内外,并走出了甘肃,销往*、青海、宁夏、郑州、陕西等多个省市。
麦索子
“过了五端阳,小麦大麦梢子黄。”农历五月的凉州,田野处处麦浪翻滚。
凉州新麦的做法独特而绕有风趣。先是连秸杆一起下锅大火煮,熟了,捞出来,控净水晾凉,再放在雪白的柳条簸箕里搓,然后簸掉麦衣,只剩净净一堆翡翠珠,抓起一把扔进口中,一股奶津津的清甜润入喉嗓,筋盈盈嚼不够。这叫“青粮食”。
过了端午时间不长,凉州城里街上就可见卖青粮食的。都是些小姑娘,穿戴得爽爽净净,挽着金色小竹篮,使块白布盖着,顶上是个蓝花小瓷杯,厚墩墩的,青粮食盛的顶尖,这是他们的“幌子”。拣人多的地方一站,一会儿篮子就空了,城里人特稀罕那股田野的清素味儿。
庄稼人尝新,嫌这样吃法不过瘾,就转起了青石头磨,把这绿的水汪汪珠子喂进磨眼,转出来一条条小拇指粗细、菊青色的索子,这就是“麦索子”。磨好,美美的盛一海碗,搁点细盐,调上些油泼辣子油泼蒜。嗬!喷鼻儿香,吃的娃娃们都弯不下腰。
其实,农家吃“麦索子”,最先并不是为了尝新,纯是为了应急应饥。地里的还没有登场,仓里的却吃完了。庄稼半青半黄,粮食快到口了,但是还差那么一点;这是一段最难熬的光阴。总不能守着粮食饿死。这一应急,就“急”出个麦索子来。磨好了麦索子,还要加一道工序:添一锅水,把麦索子煮成一锅粥,好耐吃些,凑和着别断了顿,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这些年凉州做麦索子的人少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农民种田讲科学,麦子品种优良化,由青到黄“接”的非常紧,麦子转眼就黄,容不得你慢慢做了“麦索”来吃;以前做麦索子都是女人娃娃们的兴头大,现在她们都各有“公干”,闲功夫少了;现在磨面都是用电磨,那能磨麦索子的石头磨,差不多都变成“文物”了,……
腊肉夹儿
腊肉夹儿俗称肉夹子的腊肉夹儿最早始于明代,是凉州的“三明治”。制作时首先选用新鲜猪肉和传统腊汁,配以花椒、大香等传统炖肉佐料,经过独特的烹调工艺制成腊肉,煮出来的肉香而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肉色金黄。用快刀将高庄馒头切成薄片,把肉片、猪肚丝等夹人,形成六夹或八夹。不论春夏秋冬食之,都很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