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动物科普

纵带球须刺蛾

科普小知识2021-09-27 01:54:05
...

纵带球须刺蛾,Scopelodescontracta(Walker,1855),刺蛾科球须刺蛾属的一个物种。

1、分布范围


纵带球须刺蛾

国内分布:河北、浙江、广东。国外分布:日本、锡金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7—20mm,翅展43-45mm;雄蛾体长13—15mm,翅展30-33mm。触角雄蛾排齿状,雌绒丝状。下唇须端都毛簇褐色,末端黑色。头和胸背面暗灰。腹部橙黄,末端黑褐,背面每节有1黑褐色纵织。雄蛾前翅暗揭到黑褐,雌蛾褐色。翅的内缘、外缘有银灰色缘毛。雄蛾前翅*有1条黑色纵纹,从中室中部伸至近翅尖,雌蛾此纹则不甚明显。后翅除外缘有银灰色缘毛外,其余为灰黑色;雄蛾后翅灰色。

卵椭圆,黄色,长1.lmm,宽0.9mm,鱼鳞状排列成块。

幼虫幼虫的特征和大小随寄主和世代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发生于八宝树上的第一代幼虫特征为。1龄幼虫:头宽0、2-0.3mm,体长l-2mm,体色淡黄。亚背线上有11对刺突,其中以第一、十一对最大,第二、三对及第九、十对次之,其余更小。体侧气门下线上有9对刺突,其中以第二、八对最大。各刺突上生有刺毛。2龄幼虫:头宽0.5-0.6mm,体长2—5mm。其他特征同1龄,仅各刺突及其上的刺增大。3龄幼虫:头宽0.7—0.8mm,体长4—7mm。体背*及体侧出现青色带,前胸上有1个黑斑。其余特征同2龄。4龄幼虫:头宽1.0-1,3mm,体长6-10mm。其他特征与3龄相似,但第九刺突变为黑色(初期不很明显,后期则明显呈黑色)。5龄幼虫:头宽1百一1.8mm,体长10—13mm。其他特征与4龄相似,但第九对刺突的黑色更明显。6龄幼虫:头宽2.2—2.3mm,体长13-20mm。前胸上有2个黑斑。体上出现许多黑斑,使体色变暗。体上各刺突上的刺更黑。体背出现9对淡揭斑,分别在第一至第十对利突之间;体背*还有6个绿点,在第三至第八对刺突之间。7龄幼虫:头宽3~4mm,体长15—28mm。体上黑斑及各制突上刺更黑。在亚背线上的第十、十一对刺突之间又出现1对黑斑。第一至第三对及第九至第十一对刺突的长度、尖度与其余刺穷相比,不如1-6龄幼虫那样明显大于其余刺突。8龄幼虫:头宽4.0-4.5mm,体长20—30mm,各刺突上的刺更粗更长。

蛹长椭圆形,黄褐色,长8—13mm,宽6-9mm。

茧卵圆形,灰黄至深褐色,长10-15mm,宽8-12mm。

2、生物学特性

在广州,1年发生1一3代,其中绝大部分1年3代,极少数为1-2代,因为第一、二代各有极少部分幼虫老熟结英后滞育,当年不再化蛹羽化。各代各虫期出现期为:第一代:卵3月下旬至4月下旬;幼虫4月上旬至6月上旬;蛹5月中旬至6月下旬;成虫6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卵6月上旬至7月上旬;幼虫6月中旬至7月下旬;蛹7月中旬至8月中旬;成虫8月上旬至下旬。第三代卵8月上旬至下旬;幼虫8月中旬至次年2月,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幼虫陆续结茧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英内越冬。各代各虫态历期为:第一代,卵6.5—7.5天;幼虫37—48天;蛹23—29天;成虫4石一9天;生活周期70—83夭。第二代,卵5.0-5.5天;幼虫32一用天;蛹22—27天;成虫4.0-8.5天;生活周期62—69天。第三代,卵5天;幼虫期120余天;成虫期6-10天;生活周期134—182天。1-7龄幼虫历期一般为3-7天,8龄幼虫为4-9天。卵多产于树冠下部嫩叶的叶背,每个卵块有卵300—1000粒,一般500一600粒。孵化率一般在加%以上。初孵幼虫群集卵块附近,约停息1石丐后开始取食。1-3龄幼虫仅取食叶背表皮和叶肉,留下叶脉及叶面表皮,使叶形成白色斑块或全叶枯白。4龄幼虫取食全叶,仅留下叶柄及主脉。幼虫一般7-8龄,少数9—10龄。虫龄多少与寄主、代别和环境条件有关,奇主、气候和条件适宜时,幼虫多数仅7龄,反之则龄数增加。除末龄幼虫外,其余各龄幼虫均有群集性。每次脱皮前均停食1—1.5天,脱皮后停食数小时才开始取食。以柿叶作饲料观察,在整个幼虫期可取食601cm2柿叶。1-6龄食量不大,仅占幼虫期取食量的13.54%,7、8龄幼虫则分别占23石7%和63.09%。幼虫老熟。后将所在叶的近叶柄处咬断,随叶掉落地面,然后爬至石块下或入土0.5一4.0cm深处结茧。其深度随土质的松紧而定。幼虫日夜均可落地入土结茧。成虫子黄昏前后羽化,羽化后数十分钟即可飞翔。当夜或次晚即可交尾,交尾后即可产卵。白天则静伏于叶背不动。天敌主要有核多角体病毒,常成为流行病,是控制此虫种群数量最主要的因素。感病幼虫多于脱皮前停食时显现病症,患病幼虫呈黄褐、灰褐或黑褐色,死后虫尸以足粘附于叶背或倒挂。虫尸内组织液化,闻之无臭味。此外,小英蜂也较重要,局部地区寄生率常达20-30%,个别甚至达90%以上。螳螂、猪给、草岭也起一定抑制作用。

3、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1)处理幼虫多种刺蛾如丽绿刺蛾、漫绿刺蛾、纵带球须刺蛾等的幼龄幼虫多群集取食,被害叶显现白色或半透明斑块等,甚易发现。此时斑块附近常栖有大量幼虫,及时摘除带虫枝、叶,加以处理,效果明显。不少刺蛾的老熟幼虫常沿树干下行至于基或地面结茧,可采取树干绑草等方法及时予以清除。(2)清除越冬虫茧刺蛾越冬代苗期长达7个月以上。此时农、林作业较空闲,可根据不同刺蛾虫种越冬场所之异同采用敲、挖、剪除等方法清除虫茧。烛革可集中用纱网紧扣,使害虫天敌羽化外出。为免受茧上毒毛之害,可将茧埋在30cm深土坑内,踩实埋死)。

2.灯光诱杀大部分刺蛾成虫具较强的趋光性,可在成虫羽化期于19-21时用灯光诱杀。

3.化学防治制蛾幼龄幼虫对药剂敏感,一般触杀剂均可奏效。例如,90%敌百虫晶体8000信液对纵带球须利蛾,1500倍液对黄刺蛾;1000倍液对窃达刺蛾、黑眉刺蛾、白德姹刺蛾;80%敌敌畏乳油2000信波对纵带球须刺蛾,1000倍液对枣刺蛾、揭边缘刺蛾、白痣姹刺蛾;50%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对球须纵带刺蛾及黑眉刺蛾;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对揭边缘刺蛾,5000倍液对黑眉刺蛾;20%氰戊菊酯用册倍液对黑眉刺蛾均很有效。此外,也可用50%杀螟松乳油、50%辛硫磷乳油、50%对硫磷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2.5%敌百虫粉剂及3%西维因粉剂进行防治。

4.生物防治刺蛾的寄生性天敌较多,例如已发现黄刺蛾的寄生性天敌有刺蛾紫姬蜂、刺蛾广肩小蜂、上海青峰、爪哇刺蛾姬蜂、健壮刺蛾寄蝇和一种绒英蜂(学名待查)。纵带球须刺蛾,丽绿刺蛾,黄缘级刺蛾卵的天敌有赤眼蜂Thehmpmmasp.;刺蛾幼虫的天敌有白僵菌、青虫菌、枝型多角体病毒,均应注意保护利用。在天敌利用上,例如以2.3X10’-2.3X10’个/ml浓度的纵带球须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该虫,效果达100%;将患此病幼虫引入非发病区,可使非发病区幼虫发病在90%以上;将感病幼虫(含茧)粉碎,于水中浸泡24小时、离心10分钟,以租提液20亿PIB/ml的黄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稀释1000倍液喷杀3—4龄幼虫,效果达76.8-98%。上海青蜂是黄刺蛾常见天敌,江苏清江市苗圃,应用刺蛾茧保护器将采下的虫茧放入其中,使羽化后青蜂飞出。如是使刺峨的被寄生率第一年达26%,第二年达64%,第三年达96%。

上一篇:黄刺蛾

下一篇:漫绿刺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