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宋国

科普小知识2022-10-06 12:30:47
...

宋国是,中国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其疆域最大时包括河南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为周朝三恪之一,春秋战国十二诸侯之一。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武王将当时沦为奴隶的商朝贵族微子启封于宋,称宋国,都宋城(今商丘古城),为公爵。到宋襄公之时,宋国国力渐盛,宋襄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317年,君偃自称为王,从此沉湎享乐,暴政不断。诸侯皆称“桀宋”。四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齐愍王发兵灭宋,君偃死在魏国。宋立国761年,共26世,32君。

中文名称:宋国

首都:宋城

英文名称:SongState

主要城市:睢阳、彭城等

简称:宋

货币:贝币、贝蚌、铜贝

所属洲:亚洲

政治*:君主制

主要民族:华夏族

国家领袖:宋微子、宋襄公、宋文公等

公族氏:孔、华、向、宋、萧、戴、牛、穆

开国君主:微子启

末代君主:宋王偃

1、简述

宋,周代国名。子姓,始封君为商纣庶兄微子启。周成王时,周公平三监之乱,封微子于商故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东南),以续商祀。春秋中期,宋襄公欲兴霸业,未成。当时疆域有今河南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西南部。春秋后期曾两次发动弭兵之会.战国时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公元前355年,司城子罕(剔成肝)废桓侯自立,实行改革,国势渐强,后为其弟偃所逐。偃称王,曾败齐,楚、魏。前286年,齐湣王与楚、魏灭宋,三分其地。宋立国761年,共26世,32君。

2、都城、城邑和疆域

都城

《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与齐、鲁、卫、燕等诸侯国分封有国号有都城不同,宋之分封,只言国号为“宋”,而未言都城名称。关于宋国都城,后世之人有言之为商丘,有言之为睢阳。《左传》襄公十年:“六月,楚子囊、郑子耳伐宋,师于訾毋。庚午,围宋,门于桐门。”又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又哀公八年:“楚人围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桐门为宋国都城北门,由此可知“围宋”之“宋”当为宋国的都城,而非宋国其它城邑。若言其它城邑,则必标明具体地名,如襄公六年之“围宋之彭城”,哀公九年之“围宋雍丘”。宋国都城名称为“宋”或“宋城”,其称谓同先秦时郑国的都城称郑城,韩国的都城称韩城一样,因其初封时疆域较小而使其国名与都城名出现相同的情况。言宋都为商丘者,盖由“宋、商、商丘三名一地”而为后人所追附,其地当在今商丘附近。1996年秋至1997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皮保德博物馆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对商丘宋国故城进行了全面挖掘,揭开了宋国都城——宋城遗址的神秘面纱。宋城外城平面呈平行四边形,西北角和东南角为钝角,西南角和东北角为锐角,城墙为夯土筑成。城墙底宽25米,顶宽12—15米,高10米。东城墙长2900米,西城墙长3010米,南城墙长3550米,北城墙长3252米,周长12985米,面积10.2平方公里。宋国都城西城墙上探明城门3座,南城墙和北城墙各探明城门1座,全城共5座城门。据《左传》记载,宋都城之东门叫扬门,东北门叫蒙门,南门叫卢门,东南门叫垤泽门,西北门叫曹门,北门叫桐门,外城门叫桑林门。


宋国都城遗址

别都

宋国自周初建国到战国宋王偃为齐、魏、楚所灭,其间随着疆域的不断变化,宋国的都城也几经迁徙,见于文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相。又称相子城,相城。宋共公为避水患自“宋城”(汉之“睢阳”)迁都于此,《水经•睢水注》:“睢水又东迳相县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太平寰宇记》卷十七故相城下亦曰:“宋共公自睢阳徙都此城。”清道光年间的《宿州志》云:“宋共公避河患,由睢阳徙都相城,传子平公,九十年皆都相。”后又迁回“宋城”,《史记•曹相国世家》张守节《正义》引《舆地志》:“宋共公自睢阳徙相子城,又还睢阳。”曲棘。《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宋公佐卒于曲棘。”杜预注作宋地。《水经•泗水注》:“于春秋为宋之曲棘里,故宋之别都也。”彭城。《春秋》成公十八年:“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于彭城。”杜预注:“彭城,宋邑。”《史记•韩世家》载:“文侯二年,伐郑,取阳城。伐宋,到彭城,执宋君。”据杨宽考证,此宋君当为宋悼公,彭城此时应为宋都。钱穆《战国时宋都彭城证》一文提到宋都从春秋时就已东迁彭城。《太平广记》引《淮南子》曰:“宋景公造弓,九年乃成而进之。弓人归家,三日而卒。盖匠者心力尽于此弓矣。后公登兽圈之台,用此弓射之,矢越西霸之山,彭城之东,余劲中石饮羽焉。”宋景公之箭飞越彭城之东,说明宋景公时居于彭城,彭城此时当为宋都。

城邑

以宋都为中心,东部城邑有仪台、鸿口、萧、彭城、留、吕、幽丘、偪阳等;东北部城邑主要有郜、菅、防、缗、梁丘、方舆、胡陵、合、虫、宿、乘丘、老桃、滕等;北部城邑主要有亳、贯、楚丘、鞌、陶丘、鹿上、城鉏等;西北部城邑主要有沙随、黄、葵丘、曲棘、户牖、新里、老丘、黄池、长丘、虚、戴等,西部成衣主要有新城、横、汋陵、龟、大棘、襄陵、承匡、盂、雍丘、长葛等,并有隙地与郑交界;西南部城邑主要有鬼阎、赭丘、匡、柽等与楚为界;南部城邑甚少,文献可查的仅有訾毋;东南部的城邑主要有杨梁、谷丘、朝郏、犬丘、袲、砀、相、铚等。

疆域

西周初期,宋国与其他受封的诸侯国一样,疆域较小,方圆不过五百里。以此推算,其地为今商丘周围数百里范围,西至宁陵,东到夏邑,北至曹县,南至柘城一带。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相扩展疆土,增强*,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这时期宋国经过长期战争,灭掉了周围的小国,成为中原地区仅次于齐、晋、秦等疆域较大的诸侯国之一。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四》载:“宋在春秋兼六国之地,宿、偪阳、曹三国其见于经传者也,杞、戴及彭城则经传俱不详其入宋之年,而地实兼并于宋。”宋国疆域在春秋时得到了较大增长,并向东南发展,达到淮泗流域。到了战国时期,宋国西北部虽逐渐失去一些土地,疆域有所缩小,但在东南部的疆域还在不断拓展,到宋王偃时达到一时之强,“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疆界直达淮河流域,与楚国相邻。

3、历史

建国

按照分封制的礼法,国家虽然覆亡,胜利者仍然不能让以前的贵族宗祀灭绝。因此,武王灭商后,先封纣子武庚为诸侯,续殷祀;同时对商纣王的庶兄,曾助周灭商的微子启的做法是“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焚其榇,礼而命之,使复其所。”《史记•宋微子世家》作“复其位如故”。“复其所”、“复其位”都是恢复微子启在商时“微”的封国和“子”的封爵,使其“世为长侯,守殷常祀”。后武王崩,成王即位,武庚伙同管叔、蔡叔*,周公奉成王命平叛,“乃命微子开(启)代殷后,奉其先祀。”微子启被封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国号宋,都城为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

初步发展

微子启下传七代到宋厉公。厉公杀死哥哥炀公即位并说:“该继承愍公的是我”。厉公去世,儿子釐公即位。釐公在位28年去世,儿子惠公即位。惠公在位30年去世,儿子哀公即位。哀公即位1年去世,儿子戴公即位。戴公即位34年去世,儿子武公即位。武公即位18年去世,儿子宣公即位。宣公即位19年,患了重病,他并没有把君位让给他的儿子殇公而是让给了自己贤明的弟弟穆公。不久,宣公逝世了,穆公应宣公的要求即位。这一年是公元前728年。穆公在位9年去世,临终前把君位让给了宣公的儿子殇公。殇公喜好战争,在位十年中就发生了11次战争,人民苦不堪言,于是重臣华督在公元前710年杀了殇公而从郑国迎立穆公儿子庄公。庄公在位19年去世,儿子愍公即位。愍公九年(公元前682年)愍公被南宫长万怒杀,弟弟桓公即位。桓公在位31年去世,儿子襄公即位。

宋襄公霸业

宋襄公即位后,力图争霸,恢复殷商旧业,积极追随和支持齐桓公称霸诸侯,参加葵丘之盟。齐桓公死后,中原诸侯多因内乱与外扰而无力无心他顾。晋国内乱不止,为争夺君位,太子申生被杀,群公子外奔;秦国面临外部西戎的侵扰,与西戎连年战争不断。此时唯有南方的楚国和中原的宋国相对比较稳定,有实力一争。六年中,宋襄公为称霸中原,与楚国展开了激烈的争斗。齐桓公和管仲死后,诸子争位,易牙与寺人貂“立公子无亏,孝公奔宋。”宋襄公为完成齐桓公与管仲之嘱托,同时也欲借齐桓公霸业之余立威于诸侯,于鲁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春“以诸侯伐齐,……败齐师于甗,立孝公而还。”宋国与东夷都盛行以人为牲的风俗,宋襄公为求得东夷的支持而与其联合,“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同时,执滕宣公,围曹,讨其不服。在取得小范围诸侯的信赖与支持后,宋襄公为寻求更多诸侯的支持,又于鲁僖公二十一年(前639)“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在取得楚国的认同后,同年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此次盟会意在确立宋襄公为诸侯的盟主,但楚国临时变卦,*宋襄公以要挟宋国。后经诸侯相请,楚国在薄地会盟中释放宋襄公。郑国和楚国交好,为压服郑国,鲁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楚伐宋以救郑,同年冬,宋、楚战于泓水,宋师败绩,宋襄公伤于股而死。


宋襄公

弭兵之会

弭兵之会是春秋中后期诸侯参加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盟会,它是春秋晋、楚两大诸侯长期争霸的产物。据《左传》所记,弭兵之会共有两次,皆由宋国发起并在宋地举行。一次发生在鲁成公十二年(公元前579年),由华元倡导;一次发生在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由向戌倡导。公元前546年,由宋国权臣华元主持的弭兵之会在宋国举行。晋、楚、齐、秦、宋、鲁、郑、卫、陈、许、曹、邾、滕、蔡等14国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晋国和楚国共为盟主,各国不再打仗;除齐、秦外,各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弭兵之会的结果是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但并没有真正消除战祸。但是,弭兵之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原地区战事减少,使得社会经济和文化渐渐发展和繁荣起来。第一次弭兵之会仅维持三年就被楚国破坏了。宋国作为晋楚两国争霸的受害者,希望再次得和平。于是大夫向戌在前547年开始牵线晋楚两国重臣,意图再次达成弭兵和议,开始第二次弭兵之会。此次盟会共有十四国诸侯参加,由宋国向戌联络、主盟,地点在宋国都城的蒙门外,故又称“蒙门之盟”。第二次弭兵之会之后,晋、楚之间较长时间未发生战争,为中原诸侯赢得了较长时期的和平与安定。弥兵之后,宋国得到了几十年的和平环境。但宋国并未利用这几十年的和平趁机改革弊政。因此有了“宋聋郑哑”的说法。

宋景公执政


宋景公

宋襄公去世后儿子成公即位。成公四年(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再次攻宋。成公向晋文公求救。五年(公元前632年)初晋楚会战于城濮,晋军胜,宋国之围解。这场战役奠定了晋国的称霸。成公在位17年去世,儿子昭公即位。昭公暴虐,在位第9年(公元前611年)大臣杀死他立了他的弟弟文公。文公、共公、平公时,华元*,宋公室衰微。文公在位22年去世,儿子共公即位。共公在位13年去世,儿子平公即位。平公在位44年去世,儿子元公即位。元公在位15年去世,儿子景公即位。宋景公爱护百姓,发展军力,十分贤德,因而宋国再次强盛起来。春秋时期,曹国多次参与宋国的内乱,成为造乱双方争斗与利用的工具。“宋万之乱”时,“萧叔大心及戴、武、宣、穆、庄之族,以曹师伐之。”“武氏之乱”时,“武、穆之族以曹师伐宋。”因此曹国与宋国的积怨较深,宋国经常以此为借口伐曹。景公三十年(公元前487年)宋灭曹。景公在位65年去世,是宋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

战国时期宋国

战国时期宋国的国君主要有宋昭公、宋悼公、宋休公、宋桓侯(辟公)、宋君剔成和宋王偃六位国君,此时的宋国在七雄纷争的强国政治下毫无作为,并且时常处于被大国侵吞的危险之中。宋景公去世后,其侄孙昭公攻打景公太子自立为君。昭公在位47年去世,儿子悼公即位。悼公在位8年去世,儿子休公即位。休公在位26年去世。儿子剔成即位。剔成改姓戴氏。剔成在位41年被弟弟偃杀死,偃即位为君。君偃初年,对内修王政,讲仁义,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对外发展武力,连续击败齐、魏、楚,并灭掉滕国。宋王偃时,宋国政治出现了一时的强盛,成为显赫一时的大国,但这种强盛仅是昙花一现,在宋王偃的暴虐和穷兵黩武下,公元前284年,“齐愍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宋国灭亡。


宋王偃

4、政治

公族政治

宋国是春秋时中原主要的公族大国之一。宋国的公族分布较广,见于文献的主要有戴公之族、武公之族、宣公之族、穆公之族、庄公之族、桓公之族、襄公之族等公族,其中以戴族、桓族、庄族为大族。戴族主要有华氏、皇氏、乐氏、灵氏等支系,庄族主要有仲氏,桓族主要有鱼氏、何氏、荡氏、向氏等支系。在宋国六卿中,主要以戴、桓两族任卿者居多。公族作为诸侯中的特殊权力阶层,彼此间的权力之争非常激烈,从春秋初期到春秋晚期,宋国的强宗大族在相互的倾轧中不断被逐退,最终只剩下戴族中的乐氏、皇氏等几家。

华督之乱华氏出自戴公,在宋国存世时间最长,*也最强。华督为戴公之孙,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华督时任太宰,司马孔夫嘉主政,其妻“美而艳”,华督以孔父嘉辅政不利为借口而“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弒殇公。”华督迎庄公于郑而立之,并执掌宋国国政。

宋万之乱宋万又称南宫万、南宫长万,宋国大夫。在宋鲁“乘丘之役”中宋万被鲁国俘虏,后获释放,宋闵公讥其“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宋万由此记恨于心,“弒闵公于蒙泽”,杀大夫仇牧与太宰华督,立公子游为君,“群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萧叔大心及戴、武、宣、穆、庄之族,以曹师伐之。”杀子游,立公子御说为宋桓公。宋万逃于陈而被俘,“宋人皆醢之”。

武氏之乱武氏出自武公,宋昭公无礼于宋襄夫人,昭公田于孟诸,富人“使帅甸攻而杀之”,立公子鲍为宋文公。武氏之族以此伙同昭公子及文公同母弟司城须作乱,文公“杀母弟须及昭公子,使戴、庄、桓之族攻武氏于司马子伯之馆,遂出武、穆之族。”武、穆之族亡于曹,后以“曹师伐宋”,宋遂围曹而灭武、穆之族。

华、向之乱华氏出自戴公,向氏出自桓公,两族为宋国大族。宋元公恶其大,华定、华亥与向宁遂先发难,杀“公子寅、公子御戎、公子朱、公子固、公孙援、公孙丁,”以弱公室。后华氏、向氏与元公交质而盟,元公背盟,“杀华、向之质而攻之。”“华、向奔陈,华登奔吴。”华氏居宋者召亡于外之华亥与向宁共同叛宋,同时“华登以吴师救华氏”。“齐师、宋师败吴师于鸿口”,诸侯救宋,“与华氏战于赭丘”,鲁昭公二十一年,“华亥、向宁、华定自宋南里出奔楚”,华氏遂亡于宋。

向魋之乱向魋又称桓魋,向氏出自桓公,为宋景公时宠臣,任司马。景公之子公子地“有白马四,……魋欲之。公取而朱其尾、鬣以与之。”公子地怒,“使其徒抶魋而夺之。”并与景公母弟辰、石彄、乐大心等居萧而叛宋。后向魋专权,“害于公”,景公悔悟,欲讨向魋,向魋居曹而叛宋,景公讨之,向魋奔卫,后又亡于齐、亡于吴,最终死于鲁国,桓氏遂亡于宋。

宋国的这种公族政治,由于多个强宗大族的交替擅权,并且延续时间较长,在政治上易形成因循守旧和相对保守,而使宋国在春秋时期的诸侯中,一直积弱不振,难以发展图强。

官职

宋国也设三军将佐为六卿,宋国六卿的设置与宋国三军的设立同时出现。宋国分封之初仅设一军,由国君统率;宋襄公为图霸,于泓水之战前扩军为二军,自将右师,使公子目夷(子鱼)“为左师以听政”;城濮之战后,宋成公扩军为三军,六卿之名始完备并见于《左传》。宋国有司马、司徒、司城(即司空),唯三司上尚有右师、左师,下尚有司寇,合称六卿。六卿之中,通常以右师为首,为执政卿。除六卿外,还有其它一些辅助职官。同时在官职的设置上,还表现出一官两职,有主职与副职之分,如大与小(少)、右与左等。并且有些官职承袭了商代的特点。右师、左师是宋国军事职官。宋国军事职官,还设大司马和少司马。司城,其职相当于司空,因避宋武公名司空的讳而改为司寇。太宰为宋国的辅政大臣。宗,为宋国礼官,掌管祭祀,又称宗人。祝,宋国礼官,掌管祭祀与盟誓。舞师,宋国礼官,掌管乐舞。行人,宋国礼官,掌管通使诸侯之礼。校正,司马属官,又称校人,掌管国之马政。其他还有乡正、司里、帅甸、迹人、大尹、司宫、巷伯、寺人等。

5、经济

农业

宋国地区很早就出现了农业生产。这一带曾出土过龙山文化时期的蚌镰和石刀,商代的石铲、石锄、石镰等农具。春秋时宋国的农具主要以耒耜为主,《孟子•滕文公上》载:“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战国时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在宋国的商丘地区曾出土铁钗、铁镢等铁制农具。在铁制农具出现的同时,牛耕也开始使用。宋国有称乐祁犁、司马牛者宋国的物产主要有,五谷、漆树、六畜(又称六扰,即马、牛、羊,豕、犬、鸡)、蒲柳、丝、枲等。

手工业

继承商代手工业传统,宋国的手工业也很发达。宋国的都城是当时有名的手工业中心,居住着金、革、木、漆、车等手工业制造者,被称为“百工居肆”的都市。同时,宋国还设立专门的官吏——“工正”来管理百工和手工业生产。

商业

承继“殷人重贾”的经商传统,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非常发达。宋国都城内也是“市”、“肆”林立,其南郊就有一个制作和销售“鞔”的商业店铺。并且“悬帜甚高”的“酤酒者”店铺也是随处可见。同时,宋国的有利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等条件也促进了商品的交换与流通,《庄子•逍遥游》载:“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章甫为宋国出产的一种帽子,其销售远达越国。商贾与商品的长途跋涉需要提供便利的住宿条件,因此宋国出现了与商业配套的住宿设施,《庄子•山木》载:“阳子之宋,宿于逆旅。”商业的繁荣,使宋国出现了多个商业都市,陶便是著名的商业城市之一。

伴随着商业的繁盛,陶地出现了当时闻名天下的大商人——陶朱公。范蠡死后葬于陶,《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朱公。”

宋国商业发达,市、肆林立。为加强商业管理,规范商业秩序,各诸侯国都相继设立市官对商业进行有效管理。春秋时期,宋的市官都称“禇师”,为司徒属官,全面负责市场的管理。在加强商业管理的同时,宋国统治者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在由宋国主持的弭兵之会中,其盟誓就有“毋遏籴”、“毋忘宾派”、“毋蕴年”、“毋壅利”等有利于商品正常流通的条款,这对商业的公平、公正竞争进行了规范。

文化

宋国在诸侯中虽为中等国家,地域不广,国势不强,但在文化上承继了殷商文化的深厚底蕴,历史渊源极深。同时宋国还涌现了诸如孔子、墨子、庄子、惠施等一大批与之相关的文化名人,这些人对殷商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扬,都作出了极大贡献。

“仁”的思想

“三仁”之一的微子启也因“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戴爱之。”使殷祀在宋国能得以延续。微子的“仁政”思想熏染着宋人,其遗俗影响深远。在宋国后世国君当中,宋襄公是“修行仁义”的典范,曾以仁让国于其庶兄公子目夷,在宋国与楚国泓水之战中,宋襄公虽因过于遵循古礼,以“君子不困人于戹,不鼓不成列”而贻误战机,导致宋军大败,但仍得到了后世人的赞许与同情。

敬天尊神

承继了殷商浓厚的敬天尊神传统,宋国统治者在总结商灭亡的教训时,总以“天弃商”、“天刑商”等天命观加以警示。在天灾面前,国君的自省也是“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同时,宋人也有事鬼神的传统,《史记•宋微子世家》载:“愍公九年,宋水,鲁使臧文仲往吊水。愍公自罪曰:‘寡人以不能事鬼神,政不修,故水。’”

崇尚阴柔

宋人在生存方式上表现出极强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谦谦君子性格。如微子启因纣王无道退而独善其身,武王克商后又“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再如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这种生存方式既表现了宋人性格上的怯懦特性,同时也不失为面对强敌的一种自保手段。

“愚人”文化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先秦寓言中的“愚人”多产于宋、卫、鲁、齐等国家,其中尤以宋国最多。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之“重带自束”,《战国策•魏策三》之“宋人名母”,《庄子•逍遥游》之“不龟手药”,《韩非子•五蠹》之“守株待兔”,《孟子•公孙丑上》之“揠苗助长”。

6、朝代名人

宋微子商纣王庶兄。微,国名启,因封于微(今山东梁山西北)。子,爵也。名启,一作开。为纣卿士,他看到国势危险,民心动乱,曾多次强谏,因纣王不悔悟,遂愤而出走。周灭商时,他投向军前乞降。周公旦杀纣子武庚后,乃以微子统率殷族,封于宋,为宋国的始祖。尚书有微子篇,相传为记述微子与父师(箕子)、少师(比干)问答之语。


微子

孔父嘉(?—前710)春秋时人。宋国大臣。名嘉,字孔父。孔子六世祖,官为大司马。宋宣公将死,让位于其弟穆公。穆公在位九年将死,嘱他以君位还给宣公太子与夷,并使其子冯出居于郑。他受嘱拥立与夷,是为殇公。殇公立十年而十一战,民不堪命。太宰华督见他妻“美而艳”,谋夺其妻,遂借安宁人民为名,将他杀死,而取其妻。殇公怒,华督又杀殇公,迎公子冯于郑,是为庄公。


孔父嘉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出身“贱人”,曾为宋国大夫。早年从儒家受业,后聚徒讲学,创墨家学派。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反对孔子“天命”观念,但“尊天”、“事鬼”,具有鬼神迷信思想。其学说在当时影响甚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一书,系弟子和再传弟子据其讲学记录整理,原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墨子

庄子(约前369—前280)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约与孟子同时或稍晚,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在蒙地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又曾向监河侯借过米,有时靠编织草鞋过活,生活贫苦,可能是没落的小贵族。楚威王听说他有才干,曾派使者以重礼聘他为相,他以“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加以拒绝。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是第一性的,是永恒不灭的。这种物质性的“道”,是世界的最后的根源。与“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无限性比较起来,人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的长过程中某一瞬间的存在形式。因此,庄子认为,人世间的死生、寿天、福祸、荣辱,不值得计较。《庄子•至乐》篇里说,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并不悲伤,蹲在那里一面敲瓦盆,一面唱歌。惠子批评他,庄子说:宇宙间本来无生、无形、无气,以后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为生,今又变而之死,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一样。现在我妻子安然回到宇宙这个大房子中去,有何悲伤的呢?在《齐物论》里,庄子一方面提出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从而设想出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的境界;另一方面却又认为一切事物分散也就是合成,合成也就是毁灭,结果都一样,“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是非曲直是搞不清楚的,事物的性质也是无法认识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世间》),人在“道”的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消极地听其摆布。庄子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环节,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但由于他只看到事物不断互相转化的相对性,忽视了事物性质的规定性,这就使他的辩证观点沦为诡变论。他的保守立场,使他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要人们无所作为,一切顺应自然,无条件地进行精神解脱,对后世的影响是消极的。《庄子》一书原书52篇,现存33篇,在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庄子著作文笔优美,想象丰富,比喻生动,善于用讲故事的形式阐明深刻的道理,他的这种创作手法,对后来我国古典文学中浪漫主义传统的形式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

7、宋国世系表

帝号

姓名

在位年数

宋微仲

子衍

宋宋公

子稽

宋丁公

子申

宋前湣公

子共

宋炀公

子熙

宋厉公

子鲋祀

宋厘公

子举

在位17年

宋惠公

子(闲+见)

在位30年

宋哀公

在位1年

宋戴公

在位34年

宋武公

子司空

在位18年

宋宣公

子力

在位19年

宋穆公

子和

在位9年

宋殇公

子与夷

在位9年

宋庄公

子冯

在位19年

宋后湣公

子捷

在位11年

宋前废公

子游

在位1年

宋桓公

子御说

在位31年

宋襄公

子玆甫

在位14年

宋成公

子王臣

在位17年

宋后废公

子御

在位1年

宋前昭公

子杵臼

在位9年

宋文公

子鲍革

在位22年

宋共公

子瑕

在位13年

宋平公

子成

在位44年

宋元公

子佐

在位15年

宋景公

子头曼

在位48年

宋后昭公

子特

在位65年

宋悼公

子购由

在位18年

宋休公

子田

在位23年

宋后桓公

子辟兵

在位7年

宋剔成君

载剔成

在位27年

宋康王

载偃

在位43年

上一篇:宋哲宗四女

下一篇:宣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