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北区
市北区是青岛市主城区之一。西部濒临胶州湾,东部与崂山区为邻,北部与李沧区接壤,南部与市南区毗连,东西最大距离11.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9公里,海岸线长17.83公里,总面积63.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1.82万人,户籍人口86.5万人,人口密度1.55万人/平方公里,辖19个街道办事处、173个社区居委会。市北区是青岛市工商业的发祥地。区内集聚了啤酒、纺织等现代民族工业,台东镇、大鲍岛、小鲍岛等区域是青岛商业的起源地,拥有全国知名的特大型深水港口青岛港,孕育了海尔、青啤、四方机厂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涌现出郝建秀、张瑞敏、常德传等一批知名人物。
中文名称:市北区
外文名称:ShibeiDistrict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中国山东省青岛市
下辖地区:23个街道
*驻地:敦化路街道
电话区号:0532
邮政区码:266011
地理位置:青岛市区中部
方言:胶辽官话-青岛话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圣保罗教堂、青岛啤酒博物馆、天幕城、青岛动物园
火车站:大港站
车牌代码:鲁B、鲁U
行政代码:370203
1、区情概况
市北区是青岛市主城区之一。西部濒临胶州湾,东部与崂山区为邻,北部与李沧区接壤,南部与市南区毗连,东西最大距离11.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9公里,海岸线长17.83公里,总面积63.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1.82万人,户籍人口86.5万人,人口密度1.55万人/平方公里,辖19个街道办事处、173个社区居委会。
市北区
市北区是青岛市工商业的发祥地。区内集聚了啤酒、纺织等现代民族工业,台东镇、大鲍岛、小鲍岛等区域是青岛商业的起源地,拥有全国知名的特大型深水港口青岛港,孕育了海尔、青啤、四方机厂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涌现出郝建秀、张瑞敏、常德传等一批知名人物。作为青岛市区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区,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消费市场,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目前三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4.1%。
市北区是青岛民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革命运动的摇篮。这里人文资源集聚,文化底蕴厚重,集中了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科教文化资源,拥有黄台路、四方路等众多历史文化街区和青岛啤酒街、青岛文化街等各具风情的特色街区。这里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工业遗存,具有700多年历史的萝卜•元宵山会和500多年的历史的海云庵糖球会传承至今。这里曾是青岛市最早的党组织和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邓恩铭、王尽美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过革命的足迹。
2、历史沿革
市北区是1994年由原市北区、台东区的全部地域和四方区、崂山区部分地域合并而成。市北区建置近百年,其所辖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市北区
西周时代,市北区属东夷地。
春秋战国时期,市北区地域属齐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市北区属琅琊郡。
西汉时期,市北区属不其县辖域。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后的41年,市北区属长广县。
从隋代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起,至明末,市北区境域一直属即墨县。
清末,市北区境域属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
1891年6月14日,清廷内阁明发上谕,允准在胶州湾设防,青岛建置。随青岛的建置,市北区才有了建置的基础和条件。最早组成市北区的5个村子是大鲍岛村、小鲍岛村、孟家沟村、杨家村、扫帚滩村。
1900年,德国侵占胶澳时期,德国当局把租界分为内界和外界两大区,大鲍岛、小鲍岛、孟家沟、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等,属青岛内界区域。1901年,台东镇已初具规模。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日本将占领区划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当时,市北区地域属青岛区。
1922年,北洋*接管胶澳后,将青岛市内划分为青岛市街、台东镇、台西镇,其他各地均称乡区。市北区地域属青岛市街。同年,将台东镇改为台东区,台东区正式建置。
1929年,南京*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南京*将青岛市划分为6个区,市北区属第二区,台东区属第四区。
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青岛特别市将市区划分为7个直辖区和3个行政办事处。市北区和台东镇均属直辖区。
抗战胜利后,*青岛市*于1946年3月17日,将全市划为12个区,在其中的4个市区中,正式使用了“市北区”这个名称,这应属市北区建置之初。
1949年,青岛*夕,国民*实行警保统一,将青岛市划分为6个市区和6个乡区。市北、台东两区在市区之中。
1949年5月,在莱阳县建立台东分区军政委员会。6月2日,青岛解放时,随解放军入城接管台东区工作。1949年6月,台东区人民*建立。1950年3月,台东区人民*改为青岛市人民*台东区区公所。1950年7月,恢复台东区人民*。
1949年9月,成立市北区人民*。1950年3月(民政局资料为1949年12月),改称市北区公所(即市*派出机构)。1951年7月,改称市北区人民*。
1994年5月,根据国务院“国函(1994)32号”、省*“鲁政函(1994)74号”文件批复,对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作重大调整。5月12日,*青岛市委、市*以“青发17号”文件《*青岛市委市*关于认真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通知》,正式宣布市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撤销台东区,将原市北区和台东区及部分四方、崂山区域合并,形成新的市北区。
3、自然环境
市北区区境东西狭长,西部毗邻胶州湾畔,东部地处浮山北麓,东西长11.5公里,南北宽4.2公里,被称为青岛“母亲河”的海泊河从中流过,形状如一只蝴蝶结。区内地势起伏,有贮水山、青岛山、太平山、浮山等多处山头公园,路依山而开,楼依山而建,形成“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丽画卷。
市北区
市北区的现代地貌是在漫长地质发展历史中经各种内、外营力(核对)综合作用而成的,地质演化最剧烈的时期为中生代。燕山晚期,断裂活动达到地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岩浆活动剧烈,奠定现代构造格局、地貌形态。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地壳缓慢抬升,处于剥蚀状态,加之地表水系的影响,形成区内广布的侵蚀剥蚀低丘陵地形;堆积地形仅小面积地分布于西北部向西入海的海泊河河谷地带和沿海港口一带。区内地形是东北部高,西南部次高,中部、西北部低并向西北倾斜。区内最高点位于东北部的徐家村东山,海拔高度207米,其次是东北部的洪山,海拔高度136米,西南部的青岛山,海拔高度125.8米。西部地势较低,贮水山高80米。市北区地貌地平,海拔50米以下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5%。
丘陵是区内的主要地貌类型,分布面积广,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5%。按成因和海拔高度,区内的丘陵几乎全部归为侵蚀剥蚀低丘陵。东北部徐家村东山,尽管海拔高度207m,在此仍归于低丘陵之列。这些低丘陵经长期缓慢上升和风化剥蚀,常山顶浑圆,山坡平缓,并出现一些孤立残丘和孤岭。
区内的侵蚀剥蚀低丘陵主要由燕山晚期侵入花岗岩组成,其中东北部的徐家村东山、洪山一带主要是中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西南部的青岛山和西部的贮水山,则主要为中细粒正长花岗岩。
低丘陵的下界可直接与冲积平原等接触,在西部港区部分构成基岩海岸。低丘陵区内,第四纪残坡积及坡洪积较发育,但分布范围局限;在海拔30—50米处,冲沟等微地貌较为发育(如洪山坡——浮山后一带)。丘陵上部土质较差,系剥蚀性风化土,中下部是基岩或冲积土。侵蚀剥蚀平原系区内最主要的地貌单元,主要分布在区内中、西(北)部。约占全区面积的55%。岩性主要是白垩纪晚期岩浆岩,其构造断裂较发育,岩层受强烈侵蚀及风化剥蚀,致使地形微有波状起伏,海拔在40—50米以下,第四纪残积坡积广泛发育。在波状起伏的平原上,零星分布着残丘地形、荒坡、梯田等。
海泊河是市北区唯一的河流,是浮山北麓一条注入胶州湾的间歇性河流。发源于洪山、错埠岭一带,河流长度约9千米。河流流向变化:从源头到西吴家村为北东向,而后转为北西向。该河流在长途站附近成为市北区与四方区的分界线。
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海泊河等河流谷地两侧。由于河流规模较小,且为间歇性河流,因此规模不大。一般呈带状沿河谷迂回弯曲展布,上游窄、下游较宽,宽度可达数十米。河床两侧发育有高出河床2~4米的河流阶地,地面坡度1‰。河流冲积物厚3~4米左右,个别地段可略厚。具双层结构,上部多为粘质砂土,河床内为砂砾石,下伏为砂砾石层。
市北区西部临海,为胶州湾东岸。海岸线较短,但蜿蜒曲折。北起海泊河入海口,南至小港一带,长约17.5千米(注:海岸线长度是根据海图上的岸线—多年的大潮高潮时所形成的实际痕迹线量算)。海泊河以南、大港以北的北部海岸,基底是海积物与海泊河河流冲积物的混合体,上部则是人工填海的堆积物。南部海岸,自北而南分布着大港、中港、小港三个港区,海岸主要由各类人工码头组成。从海岸稳定性来看,由于有人工堤的保护,大风浪时海水才能到达岸边,岸线十分稳定,稳定性海岸。
市北区沿海一带,没有大型岛屿,只有小量规模不等的岩礁。其中,最大的马蹄礁位于小港开口以西约1千米处,为向北开口的宽马蹄形岩礁。东西宽大于南北长,分别约为600米和420米,在海图上,分布在5米等深线范围内。组成马蹄礁的岩石,与东部小港沿岸的岩石相同,均为红色中细粒正长花岗岩,它是陆地侵入岩石的延伸。
市北区地处青岛市中南部,受青岛市优良气候环境的影响,区境空气湿润、降水适中、雨热同季、气候宜人。
区境年平均气温为12.7℃;各月平均气温8月份最高,为25.3℃;1月份最低,为-0.5℃;气温年较差为25.8℃。极端最高气温曾达38.9℃,极端最低气温曾达-14.3℃。年平均降水量为662.1毫米,降水量最多年份曾达1253.4毫米。年平均风速为5.2米/秒,以南南东风出现频率最高,是区境的主导风向,其次为北北西风。累年最大风速曾达32.0米/秒,极大风速曾达35.6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1%,日照时数为248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6%,蒸发量为1357.3毫米,雾日为52天,降雪日数为14.7天。
区境东西狭长,西部毗邻胶州湾畔,东部地处浮山北麓,受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气象要素的变化有一定区域性差异。区境东部春、夏季气温偏高,秋、冬季气温偏低,其中5、6月,11、12月的平均温差可达摄氏1.0℃左右,年平均风速偏小,雾日偏少,霜冻偏早。区境年平均霜日为41天。初霜日平均在11月21日,终霜日平均在3月21日,有霜期年平均日数为122天。区境东部受山区影响,初霜期提前近1个月。
市北区植被由于自然演替、人为经济活动、病虫危害及其他自然灾害,原有自然森林植被垂直带谱的自然更替规律已大部分被破坏,除次生灌草层山坡按自然演替规律进行外,均为栽培植被,人工组成森林植被建群种比较丰富,其植被区系有国内亚热带、温带及寒温带成分,如金钱松、火炬松等。组成植物建群种灌丛、灌草丛亦十分丰富,多数为原次生植被破坏之后,自然更替形成,多出现在林间隙地呈镶嵌分布呈带状分布。另有较大面积的灌木坡。各种植被在贮水山公园、榉林公园山坡、青岛山公园北部山坡、河马石以南、劲松三路以西的山地、夹岭沟以南等处植被较为密集;植有雪松、青柏、樱花、碧桃、紫薇、金银木、龙爪槐等名贵花木200余种。劲松七路以西、辽阳西路以北、杨家群村以南的丘陵地,植被为低矮灌木;其它居民区和道路旁均为人工栽培的植被。至2010年,全区园林绿地面积为801.71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8.21%,新建改建公共绿地4.23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8.03平方米。
4、经济发展
概述
(2012年数据)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30.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6.19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274.26亿元,增长9%。二次产业比例为17∶83。1~11月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31亿元,增长16.9%。
工业
1~11月全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增长18.7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3.8亿元,增长24.6%;实现利税7.1亿元,下降25%;实现利润3.0亿元,增长﹣44.4%。企业亏损面为31.0%,增加13个百分点。
建设环保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331万元。道路面积446.88万平方米,绿地总面积807公顷。自来水普及率100%,集*热普及率86.4%。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5%,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以上的占100%。
贸易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实现进出口总额19.77亿美元,增长20%,其中出口11.73亿美元,增长4.6%。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1项,合同外资额26468万美元,增长150.2%;实际利用外资16053万美元,增长50.3%。新批*企业(机构)4家,协议投资总额7508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67955万美元,增长39.8%;外派人员530人次;对外劳务合作外派人员102人次,增长102%。
主要旅游景点有电视观光塔、青岛天幕城、青岛啤酒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青岛山炮台遗址、特色商贸区等6处。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59万人次,增长11.9%。实现旅游总收入61.5亿元,增长15%。
5、社会事业
教育科技
全区有初中12所,在校生1.08万人;小学38所,在校生2.3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63人。获市级及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11项,其中获得省科技奖励3项。专利申请量699件,授权专利346件。
文化卫生
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处,公共图书馆1处,档案馆1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有卫生机构335所。其中,医院、卫生院31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2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5899张,卫生技术人员7744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3107人,注册护士3524人。有体育馆2座,新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地4.6万平方米。全年参加市级及以上体育比赛获得奖牌103枚,其中金牌27枚。
社会生活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0419元,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85平方米。全区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26万人、19.34万人、14.62万人、15.7万人和12.85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35万人、1.02万人、0.76万人、1.06万人和0.76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24.69亿元,增加5.76亿元;支出30.00亿元,增加3.83亿元。全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救助9680人。有社会福利企业14个,安置残疾人员210人。
6、旅游景点
青岛民俗馆
青岛民俗馆位于青岛市兴隆路1号,毗邻享有盛名的海云庵,占地面积2400余平方米。青岛民俗馆共分序厅、民俗风情、港口风情和城市风情四大展区,共计29个板块。
青岛民俗馆
海云庵
海云庵又称大士庵,坐落在四方区海云街1号。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海云庵在县西南九十里。”海云庵是崂山神清宫的下院,属地方性会首庙宇。
*青岛地方支部旧址
*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坐落于青岛市四方区海岸路18号,该房屋营造于1904年。旧址纪念馆全部房屋占地面积4069平方米,建筑面积840多平方米。
青岛烟草博物馆
青岛烟草博物馆坐落在华阳路20号,原青岛颐中卷烟厂老厂区旧址。
青岛电视观光塔
青岛电视观光塔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榉林公园内海拔116米高的太平山上,塔体高232米,海拔高度为348米,为全钢结构建筑,被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权威评定为“中国第一钢塔”,可同时发射11套广播电视节目,是青岛最高的旅游景点。
青岛纺织博物馆
青岛纺织博物馆座落于青岛市市北区国家AAAA级景区青岛天幕城内,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
7、著名人物
王尽美(1898—1925),*一大代表,中国*创始人之一。1925年,他曾以孙中山先生委任的国民会议山东特派宣传员的身份,在今市北区李村路的神州大药房楼内,开展革命活动。
王进仁(1901—1981),曾用名王雅堂、王从先。曾当选为政协崂山县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委,后改为专职驻会常委。1981年5月25日病逝。
王称仁(1911—1931),化名王公博、王学忠、曲秋。今市北区浮山后村人。1926年冬加入中国*。1929年2月赴苏联学习,1930年秋回国。曾任*山东省委工人联合会秘书、*青岛市委委员。
尹剑华(1911—1931),又名任剑华、任剑峰,山东省堂邑县人,中*员,曾任共青团青岛市委书记。
曲华(1910—1942),原名李继仁,革命烈士。今城阳区李辛庄人。1942年5月赴胶东区党委汇报工作,途中被日军逮捕,在转押东北时组织难友暴动,被日军枪杀。1983年经山东省*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杨永(1956—1989),革命烈士。安徽定远人。
康生(1898—1975),原名张宗可,字少卿,曾用名张裕先、张耘、赵容。胶南大台村人。曾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长、秘书长、*审查委员、*组织部长、*委员、*政治局委员。
李有箴(1908—1975),曾用名李鸿基。曾任中国第二、三届政协委员,青岛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青岛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等职。1975年1月6日在青岛病逝。
杨赞周(1918—1999),曾用名杨文郁,山东省蓬莱县长裕村人。曾任青岛市第一、二、三届委员、常委,市政协工商工作组副组长、归国华侨工作组副组长,青岛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民建青岛市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陈孟元(1894—1963),名嗣宗。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曾当选第三至五届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政协青岛市第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第一、二届人大代表。
刘季三(1906—1975),号松荫,晚年又号老桂山房老人。曾任青岛市科协常委,九三学社青岛分社委员,青岛中医学会会长,山东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第二、三届山东省政协常委,青岛市第一至四届人大代表等职。
8、民俗风情
孙膑拳
孙膑拳是后人假托孙膑之名所编创,是流传于山东的主要古老拳种。孙膑拳创始于何时,至今各说不一,但共同认为由杨明斋先生流传至今无异议。
孙膑拳
据记载:“杨君精于大小架子拳术,此拳流传极少,即北方亦不多见。显技时,须衣特殊之长袖衣,又精于孙膑三百六十手”。故后人又称孙膑拳为“长袖拳”。
孙膑拳传统套路有基本功法、单手练、大架、中架、小架、捶谱、六十手、对练和孙膑拐。360手组成五套拳路:32手称中架、64手(小架)、96手(大架)、108手(捶谱)和60手。后来,孟宪堂吸收其他拳械及功法,使孙膑拳更加完善。
孙膑拳运用孙膑兵法“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采取打架统一方法,风格独特,击技性强,重实用。孙膑拳有着一套自己的理论系统,蹲走跛行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尤其强调静坐行功,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孙膑拳的内容丰富、风格独特,防身健体、老少皆宜。在长期演练中,孙膑拳吸取了武林各门派的击技特点,使其更臻于实用,具有行拳出手顺达流畅,手足并进力达四梢,功防显着,迅捷勇猛,不仅能击敌防身,更能健身养生,且易学易练,引人入胜等散手、武术精华之特点。
孙膑拳具有强身健体、养生自卫的作用,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传承孙子兵法代表的智略文化。
腰鼓
腰鼓
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至今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鼓是中国常用的打击乐器,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腰鼓有大小四种规格,常用于民间秧歌歌舞伴奏,它既是舞蹈音乐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者的道具。表演时,将腰鼓斜挂在腰侧,双手各执鼓棰击奏。这是市北区宁夏路街道腰鼓队使用过的服装及腰鼓。
浮山后高跷
浮山后高跷始于二十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浮山后地区广为流传。当时,浮山后的农民在农闲时,有技艺娴熟的手工木匠利用田间木料制作高跷,一些农民把它裹绑在腿上,走着十字步、扭动着身躯自娱自乐。后来在村委的支持下购置了表演服装,浮山后的高跷也跳出了名声。
长期以来,浮山后高跷以传承和弘扬民间、民俗文化为宗旨,作为市北区一支特色文艺队伍,在重大节庆活动,以及其他各类文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经常在石老人、山东头、麦岛、中韩等崂山区一带演出,浮山后高跷曾多次获得青岛市、市北区、崂山区的最佳表演奖。浮山后高跷还独创了自己的表演剧目“小县官拜年”,并留传至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