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甲镇
海门市辖镇。1949年由原南通县划归海门县,设德安、新生、保田、同益、克定等乡,后并乡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6年设四甲镇。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府17公里。面积34.5平方公里,人口3.6万。掘青、通吕公路过境,运河通航。辖26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农业以种植玉米、棉花、元麦、小麦、蚕豆、黄豆、油菜为主,副业植桑养蚕。企业有轻纺、机械、电子、化工等40多个厂家。
中文名称:四甲镇
行政代码:320684111
身份证前6位:320684
长途区号:0513
邮政编码:226000
隶属政区:海门市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苏F
辖区面积:34.5km2
人口数量:约3.6万人
人口密度:1043人/km2
1、地方简介
四甲镇
海门市四甲镇位于海门市的北侧。全镇现有可耕面积46712亩,总人口62000人。南距长江口岸18公里,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东至南黄海38公里,傍江临海,西与南通新东机场毗邻,北距通吕公路3公里,崇海高速公路通过四甲贯穿南北,三余竖河纵横贯穿于全镇境区,水路到通吕河只有3公里,陆路到上海仅需2.5小时,到南京仅需4小时,水、陆、空交通极其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我镇是海门市三大老镇之一,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村村通公路,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为四甲的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潜力和机遇。
2、历史沿革
海门市辖镇,2012年末,撤销四甲镇、货隆镇,合并设立新的四甲镇,面积96.8平方千米,人口8.71万人,辖4个居委会、21个行政村,镇*驻原四甲镇人民路438号。335、222省道公路和通吕运河、三余竖河过境。
原【货隆镇】位于市境中北部,东与王浩镇为邻,南与四甲镇相接,西、北与通州区交界。面积37平方千米,人口3.2万人(2010年)。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49个村民小组。镇*驻南京路78号。〖邮编〗226144〖沿革〗1946年置翻身、新复、新华3个乡。1957年11月,3个乡合并为新建乡,乡行政机关设在新街。1958年改新建公社。1974年,通吕运河以南窑港大队10个生产队、货隆大队7个生产队划入四甲公社。1983年5月改新建乡。1990年撤新建乡建货隆镇,将四甲镇的货隆、窑港2个村及运南村8个村民小组划归货隆镇,全镇辖26个村,249个村民小组。1992年,镇行政机关迁址货隆大桥北侧新镇区。1996年,面积43平方千米,人口3.4万人,辖联宏、圩南、双度、金陵、新义、套闸、有余、骑岸、新建、新街、街东、虎跃、新协、桥南、团结、新复、闸林、海山、新龙、联同、建合、永合、灯塔、货隆、窑港、远南26个行政村和人民路1个居委会。2001年行政村合并。
原【四甲镇】位于市境北部,东与树勋、余东、王浩3镇毗邻,南以海界河为界与常乐、德胜2镇隔河相望,西与通州区二甲镇接壤,北与货隆镇相连。面积59.9平方千米,人口20812户58312人(2009年),其中外来从业人口1316人,非农业人口5540人。镇*驻人民路480号,距市区25千米。〖邮编〗226141〖沿革〗四甲镇成陆距今1500年,元代为布州场。明代属余中场。余中街(今余合村)为明代县治所在地。清乾隆元年(1736年)并入余西场。后开通运盐河上的四甲坝,渐成四甲坝集镇。民国初年称余中场,先后隶属南通县十二区、益余区、第十区。1942年为富余区。1949年2月,四甲划归海门;四甲坝为四甲区*、四甲乡*驻地。1958年10月成立四甲公社。1963年2月四甲街道从四甲公社划出另建四甲镇,1965年2月撤销四甲镇建置并入四甲公社。1975年将新建乡货隆、窑港两村划给四甲乡。1983年5月改称四甲乡。1986年10月改为四甲镇,辖1个居委会、29个行政村,264个村民小组。1990年将窑港、货隆、运南3个村划归货隆镇。1996年,面积34.5平方千米,人口3.6万人,辖土希、协力、路西、合意、范南、四桥、有效、保田、靶场、同德、胜宏、林场、镇北、大余、合兴、五谷、光明、德安、惠才、四甲、光辉、东南、牧童山、仇家园、巷头渡、八索镇26个行政村和健康路、新艺路2个居委会。2000年4月,国强镇并入四甲镇。2001年4月,全镇57个村合并为1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2008年,辖2个居委会、14个行政村,486个村民小组。
原【国强镇】〖沿革〗1949年设胜利、同益、德华、国华4个乡,1952年增设自强乡,后并乡置国强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4年设镇。1996年,面积33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辖宏伟、合作、余合、高山、渡北、沿民、龙游、胜利、汝恒、校东、二桥、头桥、汝南、路北、四场、丕北、丕东、兴中、望鲜、沿港、志奎、廷俊、丕南、余中、国强、陈沛、定北、兴东、新历、召元、玉桥31个行政村和二桥街1个居委会。
3、行政区划
四甲镇区划
320684111001220二桥路居委会
320684111002121健康路居委会
320684111200220东南村村委会
320684111201220八索村村委会
320684111202121四甲村村委会
320684111203220合兴村村委会
320684111204220靶场村村委会
320684111205220范南村村委会
320684111206220胜宏村村委会
320684111207220廷俊村村委会
320684111208220丕岩村村委会
320684111210220四扬村村委会
320684111211220余合村村委会
320684111212220二桥村村委会
320684111213220头桥村村委会
4、地方人口
四甲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51980
男23307
女28673
家庭户户数19006
家庭户总人口(总)50476
家庭户男22453
家庭户女28023
0-14岁(总)10308
0-14岁男5366
0-14岁女4942
15-64岁(总)34197
15-64岁男14672
15-64岁女19525
65岁及以上(总)7475
65岁及以上男3269
65岁及以上女420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48643
5、物产资源
四甲镇属长江流域冲积平原,土质砂壤,疏松肥沃,耕作层深,传统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多彩,气候、物候宜人。宜农宜牧,宜果宜桑,宜蓄宜耕,宜旱宜水。水资源极其丰润,全镇共有水面面积4000亩,近年来通过沟河疏浚、涵闸改造及提水养殖,发展水产养殖面积3800亩(其中提水养殖1000亩)。全镇河、沟、涵、闸、渠布局合理,水利配套设施日趋齐全。基本做到了旱、涝保丰收。
6、农业发展
近年来,四甲镇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不动摇,积极培大育强主导产业,不断扩大中高效农田的占比,加快发展了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种植业上,中高效农田面积达到326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四青作物面积2.2万亩次,完成成片造林1000亩。在畜牧业上,全年山羊饲养量10万只,生猪饲养量7000头,家禽饲养量100万只。渔业生产上,提水养殖1000亩,淡水养殖2200亩。四甲镇还十分注重生态农业建设,秸杆还田面积年均超过45%;养殖业发展迅速,有机肥施用面积、施用量逐渐增加;化学品使用进一步规范、合理。全镇共建立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00公顷;省级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700公顷。同时,还建立了优质西瓜、“四青”作物、特色蔬菜、海门山羊、优质水果、特色家禽、特色水产等特色农产品规模生产基地。
全镇除种植传统的稻麦油菜大宗作物外,根据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大棚蔬菜、露地蔬菜有番茄、茄子、黄瓜、豇豆、生菜、白阳花菜、西兰花、青蚕豆、洋扁豆、山药、红薯、芋艿等20余种蔬菜;经济林果主要有银杏、桃、梨、苹果、西甜瓜、枣等;水域盛产鲢鱼、青鱼、鲫鱼等水产品,近年来发展了虾、蟹、甲鱼等特种水产;畜禽生产主要有海门山羊、肉猪养殖、春夏季的童子鸡,秋冬季的阉割鸡,一年四季的草三黄鸡等。
7、历史文化
江海风情园
四甲镇---清代以来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通州府在通源镇北首(现四甲镇东南1华里),设立了州同署(分州)。
州同署设州同一人,“官从六品”。管辖范围:西起余西,东至吕四,北至三余,南至东天补沙部分。
设立州同署以后,自雍正、乾隆两朝起,通源镇进入鼎盛时期。那时,通源镇东街有东岳庙,后来又有了东渐书院,西街有西岳庙(宁江会馆),中街有望江楼。南街有三大布庄,从乡下收来土布远销东北。北街有两个米行,盛时日销大米200石。镇上茶馆、酒肆各业俱全。
乾隆以后,四甲镇(旧称四甲坝)日渐兴旺,盛况超过了通源镇。当时,四甲镇东中西三座高桥,桥北设有观音堂(后为郡庙),孔庙、文昌宫。每月朔(初一)望(十五),儒绅学子云集孔庙大成殿行礼。沿运盐河南岸,碎石铺就2华里街道。两边店铺林立。酒坊、染坊、竹厂等大小店铺200余家,商贾云集。直到解放初朝,这条老街仍然十分繁华。在长达27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余中街(场)----480余年前的海门县城所在地
海门,历史上曾因江海泛滥,坍没无常,“县治屡圮(倒塌)于风潮”。明代正德七年(1512),朝廷巡按御史史江良提出将县治迁到余中场。两年后正德九年(1517),县治迁来我镇余中街(旧时为余中场,今在余合村境内)。直至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再因海潮侵袭,经皇上亲准,海门县治再度迁往金沙场(今金沙镇)。
余中街设海门县治三十余年。据史料记载,其时虽无城堑,县城内却也纵横六街二巷,广建衙门官署,设有察院、校场、*,另建文庙、学宫,设社学二所,一在县南,一在县东。并立有解元牌坊、进士牌坊。当时的余中街已经是尊孔、习礼、敬教、劝学,蔚成风气……
四百八十八余年过去了。余中街的辉煌仅持续了三十余年,而后日渐衰落。它如流星划过长夜星空,昔日繁华已成历史烟云。三、五十年前,这里尚有衙门街坊的遗迹踪影。如今,留给人们的,是老人们常常指点的衙门外沟、跑马场、文庙、清幽观、城隍庙、荷花池的遗址,以及几座百年老屋的后人……
清代南通最早的书院之一:东渐书院
———南通近代教育发源地的见证
清代同治七年(1868),朝廷爵督李鸿章捐钱四百千,通州知州梁悦馨捐钱八百千,及典商与吕四、余东、余西、金沙四场捐钱,于通源镇东首建成东渐书院。其时东渐书院为南通最早的书院之一,与南通城内紫琅书院齐名。
东渐书院,“建设本意,以本乡之东,地近海滨,解读书者十不得一,乃谋之斯院以促进文化焉”。(《南通县图志》)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始办学堂,初改为初等小学。
民国三年(1914年),状元公张謇与其兄张詧筹银三千元,在书院旧址改设第三高级小学。当时是“废科举,倡新学”以后通东最早的一所学校。
8、地方名人
全国著名经济学家
清华大学教授陈章武先生
陈章武,1946年生,四甲镇廷俊村人。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院党委书记。(前院长为原国务院总理*)
1965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1970年,清华毕业,留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1972年,参加我国第一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研制。1976年,该项目获得成功,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
1976年,参加我国第一台工业电辐射照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研制开发。1978年,该项目获得成功。
1978年,在职攻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硕士课程,1982年12月,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6年,服从组织安排,转轨经济学研究。
1989年2月至1990年5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进修西方经济学。
1993年1月至3月,加拿大马克玛斯特大学工作(访问学者)。
1997年8月至12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为清华大学开发国际工商管理课程作准备。
二十年来,主要从事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管理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编著清华理工科学学生《经济学基础》教材,为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编著《管理经济学教材》等。其独创的经济理念,在清华大学得到重视,在全国经济学界颇有影响,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紧缺的MBA、EMBA、MPA高级管理人才及产业领袖。
著名鉴宝专家、中国古陶瓷宜兴紫砂鉴赏家、收藏家张学明先生
张学明,生于1946年,四甲镇陈丕村人。
1965年由海门市四甲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国轻工业管理*学院历史教师。
张先生几十年坚持集藏研究中国古陶资,尤以收藏宜兴紫砂蜚声海内外。
1988年夏,曾应国家宋庆龄基金邀请,给来访的“*茶道会”举办个人壶展。
1995年,曾应母校北京大学邀请,作“茶事与壶艺”专题报告。
2000年3月8日,中国*电视台对张先生藏壶作专题报道,在第8套节目中播出。
2001年11月25日,作为著名鉴宝专家及紫砂收藏、鉴赏家,再度被中国*电视台邀请,由张先生讲授紫砂壶鉴藏,在第4套节目国际频道中播出。
近二十年来,他著作甚多。尤其是对宜兴砂器探索的文章,还先后在*《茶与壶》、《天地方圆》,大陆《农业考古》、《中华茶人》、《大众理财》等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
9、附近景点
法光寺
法光寺的前身原是一座道观--东岳庙,又称东皇庙,后又建成大雄宝殿并塑东岳大帝。嗣后陆续建后殿、山门、东西侧殿等,房屋40余间,占地600多亩,成为通东地区规模较大、盛极一时的庙宇。1984年起,余东镇*先后拨数百万元专款对寺庙进行修缮。
1986年列入海门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为法光寺寄赠"大雄宝殿"墨宝并为法光寺山门题写匾额;上海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也为山门题赠寺额;1990年省佛协转送*佛陀基金会所赠的《大藏经》一部100本,现珍藏于藏经楼。1992年经南通市*批准,东岳庙改为法光寺。
世外桃园休闲农庄
南通世外桃园休闲农庄位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首、新开闸旁。总体规划占地面积3000余亩,现已开发870亩。有休闲度假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上水游乐区、森林公园。
其中休闲度假区已于2000年开始营业。主要有餐饮、垂钓、会务、休闲等项目。餐饮以江鲜、野味、农家菜为主;垂钓共有鱼塘3个,有鲫鱼、鲈鱼、草鱼、青鱼、彩虹鲷等鱼种供客人垂钓;休闲区主要有4个草庐、5个竹楼、5个小木屋,可供40人同时住宿,娱乐。
江海风情园
江海风情园园区占地400亩,以田园风光、湖光山色和古朴民居为载体,融江海风情和民俗文化于一体,是一个自然生态园、人文生态园,又是南通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验园,更是海门这块滨江乐土上的新世纪花园。形象地展示海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农业文明,形成了她明净、清新的格调和大气、自然的气质。园区在为全市青少年提供一个课外活动营地的同时,也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更为海门沿江风光旅游带锦上添花。
10、地方特产
海门香芋
海门香芋是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的特产。海门香芋具有豆的清香,久煮不糊,入口清香味甘,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地域特色。海门香芋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海门种植香芋历史悠久,在《清嘉庆海门厅志》和《民国海门县志》中,都有详尽记载。目前香芋栽培面积5500亩,总产量每年150万公斤左右,在上海等地蔬菜市场享有盛誉。
海门的沙地土质孕育了海门的一大特产——香沙芋。由于沙土质地松软,水源丰富,所以长出来的香沙芋细腻柔滑、易酥不烂、干香可口,尤其是长度为10厘米左右的芋艿子深得食客的青睐。
香沙芋质地细腻,营养丰富,干香可口,易酥而不烂。芋头可制成芋粉面条、芋馒头、点心等。芋的菜用方法更为多样,糖醋、爆炒、煮汤、红烧等。和蔬菜同煮,可调味增鲜;与鸡肉、猪肉、羊肉红烧,香而不腻;与鸡肉、猪肉、羊肉白煮,又别具风味。芋艿的营养价值高,含有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及矿质养分。海门香沙芋以质量优异而闻名各地,在蔬菜市场上久负盛名,深受消费者欢迎。
海门山羊
海门山羊是以生产优质笔料毛为特征的肉、皮、毛兼用的山羊地方良种。全身被毛白色,当年公羊颈脊部所产羊毛挺直有锋,富有弹性,是制湖笔的优良原料,故常将海门山羊称为笔料毛山羊;羊肉膻味少,肉质肥嫩鲜美,适口性好;板皮结实细致,属汉口路;具有早熟、繁殖力强,产羔多;耐高温高湿,耐粗饲,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和遗传性稳定等特点。
海门山羊产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带,中心产区海门市境内,地势平坦,沟河纵横,水源充足,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特点。海门市为江苏省棉花主要产区,多行粮棉轮作,粮经饲套作。畜牧业以猪、羊为主,全市境内农户素有饲养山羊习惯,是全国山羊板皮和笔料毛生产的主要基地县(市)之一。
历史上,上海市郊县崇明岛,原属江苏省。据《崇明县志》记载,崇明岛形成于唐代武德年间(公元618年),岛上居民大都是从江苏句容一带迁来,因此白山羊亦可能随当地移民进入崇明岛,随后扩大繁殖传播遍及邻近的启东、海门、通州等县。长期以来,经过当地人民不断选育提高,逐步形成了目前具有一定特色的海门山羊品种。
海门香芋
柿子是我国古老的果树之一,从太古时代起已供食用,素有木本粮食之称。柿适应性很强,抗旱耐涝,喜温耐冻,加之树性强健。生长快、结果多、易于丰产稳产,因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柿树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家前屋后、沟边路旁、平川荒滩、贫困脊地均可生长。
海门市种植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1522—1564年的《明嘉靖海门县志》和《清嘉庆海门厅志》、《民国海门县志》中均有柿树栽培的记载。我市历来散生柿普及千家万户,成片柿园亦有不少,树龄古老的大柿树屡见不鲜。一九九八年全市柿子总产量达4119吨。
柿子是食用价值很高的果品。海门市目前大面积栽培的均为涩柿类型,主要有地方良种朱砂红、大方柿、小方柿。单果重100-200克,味甘汁多,肉质致密,清凉爽口。据分析测定:每百克鲜果含蛋白质0.5克,碳水化合物18.6克,钙9毫克,磷21毫克。其中蛋白质、糖分及磷的含量均超过苹果。柿子的贮藏、运输都较其它果品方便,因此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海门市紧靠上海、南通等大中城市,柿子的销售市场广阔。因此加速柿子的产业化进程对振兴农村经济和满足市场需求,致富广大群众,意义十分重大。目前,海门市有成片柿园1160亩,散生柿树88.3万株,每年可生产果4500吨左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