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县
鹿邑,河南省直管县,古称鸣鹿、真源、苦县、谷阳、仙源,位于河南省的东部豫皖交界处。东临安徽省亳州市,西接淮阳县,北靠柘城县,南望郸城县。鹿邑县总面积1238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鹿邑是连接中原经济区和皖江经济带、长三角的枢纽。鹿邑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故里,2011年11月,鹿邑县被命名为“中国老子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
中文名称:鹿邑县
外文名称:LuyiCounty
别名:仙源、苦县、真源
行政区类别:省直管县
所属地区:中国河南
下辖地区:13个镇、7个乡,4个办事处
*驻地:紫气大道真源办事处
电话区号:(+86)0394
邮政区码:477200
地理位置:河南省东部
面积:1245.5平方公里
人口:116万人
方言:中原官话-商阜片-鹿邑话
气候条件: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老君台、太清宫、升仙台·日军侵华遗址·虞姬墓等
车牌代码:豫P
城市名片:老子故里
GDP:196亿元(2012年)
行政代码:411628
名人:老子、虞诩、陈抟
1、地区概况
鹿邑县
鹿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与安徽省亳州市毗临,属河南省直管县。总面积12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万亩,辖26个乡镇(办事处、管委会)、554个行政村,总人口120万人。是“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造林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中国旅游强县”、“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中国最具潜力的旅游景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快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河南省园林城市”、“全省支持国防建设十佳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连续6次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
2、历史沿革
鹿邑县古为华夏腹地,地处豫东平原,境内的隐山、栾台遗址分属仰韶和龙山文化。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揭开了鹿邑人文历史的初页。
夏商时期,境内置小诸侯国(今鹿邑县太清宫镇)始称“厉(Lài)”,属豫州。此乃鹿邑县有史记载的设城建置之始,距今已有4000余年。此设置一直延续至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境内置苦(hù)(今鹿邑县太清宫镇),一度名相和鸣鹿(今鹿邑县辛集镇),均属豫州陈国。公元前571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道家鼻祖老子李耳(老聃)就诞生在苦赖乡曲仁里(今鹿邑县太清宫镇)。周敬王42年7月(前478年),楚惠王灭陈,苦又属楚。秦时,苦县属豫州陈国。
西汉,苦县属兖州淮阳国。新莽时期改苦为赖陵,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改赖陵复苦县。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献帝封曹操为武平侯,食邑于此,属豫州陈国。现鹿邑县境内还存有三国魏曹修建的武平城(今鹿邑县邱集乡武平城村)及观武台(今鹿邑县玄武镇)遗址。
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改苦为父阳(今鹿邑县太清宫)和武平属陈留郡。南北朝孝明帝正光年间改父阳为谷阳,属陈留郡。
隋,谷阳属豫州谯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更武平为鹿邑,并移治今试量镇鹿邑属淮阳郡。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农民军田黑社占据鹿邑,改鹿邑为涡州。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田黑社败,更涡州复名鹿邑。
李唐时期,唐王朝认老子李耳为先祖,追封为乾元皇帝。并在老子出生地兴建观庙和行宫(即太清宫、洞霄宫),作为每年朝廷祭祀老子之用。又将老子生地(今鹿邑县太清宫)追封为道德真源、天尊仙源。所以,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改谷阳为真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改真源为仙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仙源复名为真源,同属河南道亳州。
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改真源为卫真和鹿邑同属淮南东路亳州辖。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鹿邑、卫真两县合并,取名鹿邑,治所设置在今县城,属河南江北行省归德府亳州。从此,县名始一,境域至清末亦无大变化。
明清时期,鹿邑均隶属河南归德。民国时期先后属开封、商丘、淮阳等专区。*成立后,鹿邑县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划设置,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动和调整。
建国初期,鹿邑县先后属淮阳、商丘、开封、周口等专区。1968年6月属周口地区。2000年6月至今,国务院批准周口撤地设市,鹿邑从之。
相传老子得道升仙,骑青牛西去,赐鸣鹿结草衔穗,降于故里,赠于百姓,祝愿这里沃野千里,五谷丰登,人畜繁盛,永无饥荒。今天,城东游园群鹿雕像便是鹿邑的象征。这也是鹿邑县古称“苦”、“鸣鹿”、“真源”、“仙源”的由来。
鹿邑历代名人辈出,代代相传。老子之后,汉代虞诩(xu),秉性刚直,忠而不屈。晋代陈頵(),体察民情,怜贫恤苦。宋代陈抟,弘扬《老子》道义,创《指玄篇》被宋太宗誉为“希夷先生”。明代轩輗、王尧日、田福,风采峻厉,得誉“廉吏”。清朝学者李子金、张跛仙,以及后来活跃在鹿邑县的*人,他们为鹿邑的兴盛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鹿邑的文物古迹众多。经普查发现龙山文化遗址2处,古墓群8处,古建筑6处,碑碣11通。革命遗址4处,烈士墓群5处。至2005年末,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太清宫、老君台、陈抟庵等都有1000多年的历史。鹿邑有众多的风景名胜,自古以来享有很高的声誉。宋、元、明、清历代都有评选“七台八景”活动。
3、历史文化
鹿邑县
文化底蕴深厚。鹿邑县历史悠久,从春秋始建县制,先后称“鸣鹿”、“苦”、“真源”、“谷阳”、“仙源”,元朝至元二年(1265)改为鹿邑县,县名沿用至今。是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老子的故里,是道教的发祥地,也是李姓的发源地,全球李姓华人寻根谒祖的胜地。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老君台、太清宫遗址是*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我们围绕做大做强老子文化产业,积极实施“老子文化兴县”战略,着力打造“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四大知名文化品牌,老子文化旅游开发取得明显效果。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投资近7亿元,把明道宫、太清宫恢复到了唐宋时期的建筑规模,建设了十里生态文化长廊、老子文化广场、老子故居、三清大殿、道源碑林、问礼广场、睡仙广场,形成了老子故里旅游景观群,老子故里旅游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道学研究会,在鹿邑挂牌成立。先后成功举办了“2008·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节”、全国“老子杯”书法邀请赛、“世界李氏宗亲恳谈会”、老子庙会、老子诞辰祭祀大典等活动,老子故里的吸引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提升了名气,凝聚了人气,聚集了财气,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4、行政区划
鹿邑县
鹿邑县辖8个镇、12个乡,4个办事处:玄武镇、枣集镇、太清宫镇、王皮溜镇、试量镇、辛集镇、马铺镇、涡北镇、城郊乡、郑家集乡、观堂乡、生铁冢乡、张店乡、赵村乡、任集乡、唐集乡、高集乡、邱集乡、穆店乡、杨湖口乡、贾滩乡;太清农场、火王农场、前李农场、枣集农场、后狄楼农场,真源办事处,卫真办事处,鸣鹿办事处,谷阳办事处。县人民*驻真源办事处。
5、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鹿邑地质构造属周口盆地的一部分,北临太康隆起,与华北盆地开封凹陷相近,南界亳州-郸城大断裂,与郸城隆起相接,东连鲁西隆起,西接豫西隆起。总面积1238平方公里。
地质
鹿邑地质构造属周口盆地的一部分,鹿邑凹陷形似“萁状”,呈北东走向。以新生界地层为主,底部为中生界和上古生界地层。
地貌
鹿邑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地势平坦、低缓倾斜,西北高、东南低,自然坡度为1/4500-6000,海拔37.4-46.5米。最高点在玄武镇崔庄,海拔46.3米;最低点在郑家集乡王竹园,海拔37.4米。高差8.9米。
土壤
鹿邑县土壤有潮土、砂礓黑土两个土类,3个亚类(含黄潮土、褐土化潮土、砂礓黑土),6个土属(淤土属、两合土属、褐土化两合土属、黑底淤土属、黑老土属、褐土化淤土属),23个土种。鹿邑地表土壤养分含量是:有机质含量不高,富钾贫磷,氮素不足。PH值6-8,绝大部分6.7-7.2。
6、交通情况
鹿邑县
交通条件便利。境内有涡河、惠济河等13条较大河流。东临京九线30公里,北近陇海线70公里;永登高速、311国道贯穿东西、省道S206、S207、S210、S214与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193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密度达13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涡河通航正在紧张运作之中,禹亳铁路穿境已纳入规划,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7、资源优势
鹿邑县
资源优势明显。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常年种植粮食作物面积160万亩左右,全年粮食总产在8.5亿公斤以上。特色农业突出,初步形成了植桑养蚕、中药材生产、棚菜生产、优质烟生产、杂交棉制种、花卉种植、生猪养殖、草编加工、尾毛加工产业。全县胡桑面积10000余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000多亩,棚菜覆盖面积30000亩,优质烟种植面积达30000多亩,西芹种植面积15000多亩,标杂系列杂交棉制种面积30000多亩,花卉种植面积2000多亩;生猪养殖年存栏73.5万头,出栏119.7万头;全县共有50万元以上草编加工企业300多家,全县年产草辫10万包,工艺草帽1500多万顶,工艺提篮、座垫等100余种900多万件,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全县尾毛加工业拥有大小加工厂1600多个,年加工各类尾毛1500吨以上,占全国尾毛加工出口量的70%以上,尾毛加工产业进入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69万人,富余劳动力33万人,普通工人月工资水平1000—1200元,技术工人月工资水平1200—1500元。
8、工业基础
鹿邑县
工业基础较好。全县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92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01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了16家。初步形成了皮革皮鞋加工、医药加工、食品加工、酿酒、尾毛加工、日用化工、纺织、草编的八大主导产业。2009年,食品加工、尾毛加工、医药加工、纺织加工四大支柱产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5.2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2.2%,占全县GDP的24.7%。辅仁集团、三和皮革、志元食业是全省百强重点企业。特别是按照“产业集聚、产城融合”的要求,建成了12.6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为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截止2010年上半年,入驻企业总数达到了77家。同时,拉大了城市框架,城区规划面积达到了8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了30.5%。
2010年,鹿邑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9亿元,增长12.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亿元,增长22.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亿元,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1亿元,增长2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亿元,增长2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572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4740元,增长9%,增幅全市第一。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比为23.6:50.6:25.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增长19%。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7亿元,增长17%。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9.3亿元,增长20.7%,各项贷款余额48.14亿元,增长10.6%。二是工业经济增量提质。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80.1亿元,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6亿元,增长19.5%。三是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18.14亿斤,增长4.4%,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产丰收。四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亿元,增长18.2%。五是文化旅游持续发展。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0所、农家书屋239家。芝麻种植及传统小磨香油制作技艺被列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成功举办老子庙会、老子诞辰2582周年公祭大典暨中国*“中华故事——老子”即开型首发式活动;我县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老子文化之乡”,申报“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获得批准;筹建老子学院工作已列入省“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9、名胜古迹
鹿邑千年银杏树
鹿邑千年银杏树
鹿邑县著名的景点——千年白果树,位于鹿邑县东北9公里处,涡北镇孙营村之东,北临惠济河畔,许亳高速公路从它旁边穿越而过。
据传,此树为东汉光武帝刘秀所植,现仍枝繁叶茂。树高50米,周长9.5米,荫影盖地60平方米,5个成年人手扯手方能抱严树身。此古树闻名于豫东、皖北,实为树中之王。
白果树本称银杏树,属银杏科落叶乔木类,因其树龄长,人们也称它为“公孙”树,有活化石之称。银杏树各个部位皆有大用,引起科学家高度重视。银杏的叶、果可制作理想的高级保健营养品,治疗血管硬化、脑功能障碍、智力功能衰退等顽固性疾病。
涡北镇的惠济河岸上为什么植有银杏树?据有关史料和民间传说,王莽篡夺西汉政权的第二年,刘秀率领兵士在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与王莽军交战,因寡不敌众败退,被莽军驱逐于赖陵(王莽执政时改苦县为赖陵,即今鹿邑县,时属豫州陈国)。正当刘秀陷于绝境时,刹时天昏地暗,狂风骤雨接踵而来,伸手不见五指。不一会儿,风过云散天晴,昏暗中出现一位老者,将刘秀及其所率的散兵领到一个小村庄(即今惠济河畔的银杏树处)安歇。莽军视刘秀军败去,遂离去。刘秀对莽军仍有疑心,认为此地不易久居,遂改变方向经陈国(淮阳)到南顿县(今项城市南顿镇),找到当县令的叔父得以安宁。
西汉末年,陈国淮阳王刘玄在公元23年战败王莽,结束了王莽17年的篡政。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称帝,史称东汉。刘秀称帝后念念不忘当年被救之地,遂亲手栽植吉祥白果树一株,以示感恩。
白果树时至今日,虽经两千余年的风霜雨露,仍然生机勃发。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此千年古树如今已成鹿邑著名旅游景点。在此千年古树旁,民众集资重建了一座轩辕黄帝庙,香火十分繁盛。
鹿邑武平城
鹿邑武平成
今武平城地上仅存东北角一段遗迹,高2.5米,长62米,宽8米,东西走向。寻迹实测,城墙东部南北长330米,西部350米,南城墙与北城墙均长700米。整体为一长方形。东北部残存的城墙内,堆有绳纹板瓦和筒瓦、铜镟等物。板瓦为泥质灰陶。另外还有青砖碎块和泥质红陶片,器形已无法辨识。实地调查。城墙为土质夯筑而成,夯层10-15厘米,夯窝径约15厘米。由于绝大部分城墙无存,加之没进行发掘调查,故而对于城门建置、城内布局皆不得而知。
城内靠北有一片庙宇,建国前比较兴盛,有房100余间,碑刻30多通,大部为明清之物。1958年建玄武大闸时,碑刻基本毁完。由于碑刻被毁,庙宇始建年代亦无从考证。
武平城虽仅存很少遗迹,但对于研究三国魏晋时的历史地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鹿邑栾台-古人类活动遗址
鹿邑栾台-古人类活动遗址
鹿邑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王皮溜镇普大庄村西北部,有一高5米、占地7亩多的方形土台,当地人称之为栾台。可别小看这座高台,它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当时的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在此处进行考古调查,并委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该处进行正式发掘。经过细致的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栾台是一座古文化遗址,先民们从大汶口晚期到战国初期,一直在这栾台上生活。
上一篇:郸城县
下一篇: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