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学
*民族大学坐落在渭水之滨古都咸阳,其前身是1957年*指示创办、1958年9月开学的“*公学”。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民族学院”。2015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民族大学”。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自治区人民*与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学校是全国成立最早的民族高校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也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实力。学校现有教职工1255名(其中校本部996人),教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820名,其中专任教师684名。在校生9926人,其中研究生514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53%。
中文名:*民族大学
外文名:XizangMinzuUniversity
简称:*民大(XMU)
创办时间:1958年
类型:
民族
类别:公立大学
校训:爱国、兴藏,笃学,敬业
现任领导:刘凯
1、学校简介
*民族大学学校建筑
*民族大学坐落在渭水之滨古都咸阳,其前身是1957年*指示创办、1958年9月开学的“*公学”。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民族学院”。2015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民族大学”。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自治区人民*与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单位、教育部团队式对口援助高校、*自治区博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自治区文明校园创建单位、全区易班建设和发展中心试点高校。
学校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是*和平解放后党*在祖国内地为*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老一辈**基于民族团结和国家振兴的政治远见做出的英明决策,是*治藏方略的重要布局。
*、*、*等都对学校的筹建、建设做出过具体指示。改革开放后,*、*、胡*等*领导同志对学校的发展十分关心,胡*同志、刘延东同志为学校建校50周年发来贺信。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俞正声主席等*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办好民族高等教育。2014年,**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受俞正声主席委托,到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希望学校认真总结在内地为*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和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族教育的规律,为国家、为*培养更多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2、特殊使命
学校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始终致力于全面落实*治藏方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始终致力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始终致力于为*造就一支立场坚定、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高素质*队伍。
在长期办学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立足陕西、面向*、服务*的办学宗旨,从建校之初的*培训、知识教育到现在的专业教育,再到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创造了*高等教育的诸多奇迹,是*高等教育的孵化器、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在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史上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地位。
3、历史贡献
学校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在*平定*、政权建设、*改革和*建设等不同历史阶段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紧跟时代步伐,形成了适应*实际和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凝练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优势,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
建校近60年来,学校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弘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精神,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其中涌现出了30多名省部级领导*和一大批艺术家、作家、教授、医学家、农学家、工程师等杰出人才,赢得了“**摇篮”的美誉。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先后荣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典型院校”等荣誉称号。
4、学校设施
*民族大学学校建筑
学校地处祖国内地,在党*的亲切关怀下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具备了良好的办学条件。现有渭城、秦汉两个校区,并在拉萨建有实践教学基地,校园面积1149亩(76.6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334973平方米。教学设施完备,现有智慧教室等各类功能教室120间,建筑面积77493平方米;各类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78个,面积33946平方米;实习、实训基地151个;图书馆面积15000平方米,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达300万册。
建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建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自治区高校教学实验室10个,自治区实验实训基地1个。建有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其中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园环境幽雅,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自治区文明校园创建单位。
5、院系专业
学校是全国成立最早的民族高校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也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实力。现有文学院、民族研究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医学部、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
有11个硕士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1个本科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1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4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
6、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255名(其中校本部996人),教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820名,其中专任教师684名。专技人员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0名,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41名,博士、硕士生导师95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4%,有百千万工程*人选2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8人,享受*自治区*特殊津贴专家6人。
建设有*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3个。在校生9926人,其中研究生514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53%。牵头组建了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亚研究所、旅游研究所、藏学研究所等科研实体。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同步提升。学校在许多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藏学、民族学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良好声誉。
7、历史沿革
*民族大学校园生活
*民族大学前身是1958年9月15日成立的“*公学”。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民族学院”。2015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民族大学”。
学校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是*和平解放后党*在祖国内地为*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等老一辈国家*基于民族团结和国家振兴的政治远见作出的英明决策,是*立足*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学校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始终致力于全面落实*治边稳藏方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始终致力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始终致力于为*造就一支立场坚定、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高素质*队伍。
学校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紧紧围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民族教育规律,形成了适应*实际和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与*经济社会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凝炼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优势,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改革、*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始终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熔铸了“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精神。
*公学时期
(一)*决策。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问题,对*和平解放后*改革、社会建设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1949年11月14日,*在给**西北局第一书记*的信中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1956年2月20日,*在同藏族人士的谈话中特别强调“*也要设立大学,只要努力去做,一年年地进步,就可以达到目的”。1956年9月,**做出“六年不改,适当收缩”的*工作方针和指示。1957年,*书记处贯彻落实*提出“慎重稳进”“六年不改”的*工作方针和“*也要设立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于3月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工作,决定在内地为*设立学校,培养民族*,为**改革做准备。时任*书记处书记的*指出:“藏族学员凡愿意来内地学习的,人数不限;不愿意来的,一个也不强迫。你们*自己在内地办学”“几千人回内地学习,这是*的一大革命,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筹建*公学。遵照**指示,1957年6月,**工委正式决定在内地筹建民族学校。1957年7月26日,经请示*批准,在内地筹办的干校和团校成立了一个筹建委员会。筹建初期,校址未能确定,8月中旬至9月,分散在兰州、山丹、成都和雅安的3000余名来自*各地的学员向西安、咸阳、虢镇等地集中,这一阶段学校边办学、边选址,逐步摸索办学经验。学校的筹建得到了*的亲切关怀,学校的办学任务、校名、校址、校长任命都由*确定。1957年9月1日,*电告*工委,学校名称采用*公学比较恰当。在*、刘伯承和黄克诚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1957年10月17日,*电告*工委、高教部党组和陕西省委,将位于陕西咸阳的“西北工学院”校址移交*。校址确定后,分散在各地的学员陆续向陕西咸阳集中。
(三)*公学诞生。经过一年多的筹建,1958年9月15日,*公学举行开学典礼。*工委副书记、*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兼任*公学校长。*公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地区日后进行*改革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一定文化水平的民族*。
自学校创建之日起,学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中心地位,逐步建立健全党、团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深入开展以无产阶级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政治教育。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走延安“抗大”道路,坚持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师生自办工厂、农场,自己动手建设校舍,大大改善了生活条件和办学条件。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各族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创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文化教育运动中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了“教学形象化、辅导多样化和生活汉语化”等速成教学方法。*公学的首批学员共3415名,其中藏族3129名,80%出身翻身农奴家庭,绝大多数是藏汉语双文盲,学员中出身喇嘛、贵族、藏军、小头人、商人也占有一定比例。经过教育,获得新生的藏族学员,在政治活动、文化学习中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政治觉悟和文化知识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提高。
1959年3月,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上层反动集团公开发动全面*。学校2100余名师生先后入藏参加平叛斗争,涌现出了一批平叛英雄,数十名学员血洒疆场。平叛胜利后,这批学员都成为**改革的主要*力量。
(四)*高等教育的雏形。1960年,**改革取得了伟大胜利。为适应*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新形势,公学的办学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实现了从单一培养民族*向培养民族*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转变。1959年成立的藏文专修科,成为*历史上最早的专科专业。1960年10月,学校制定了《专业教育规划草案》,先后创办了农业、畜牧兽医、会计、邮电、卫生、机电、师范等7个专业和行政训练班。
1962年11月,创办了内部刊物《教学研究》。1963年10月,学校按照专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设置了藏语文系、卫生科、畜牧兽医科、师范科、会计科、农业科和预科,形成了“六科一系”的专业布局。学校转入专业教育后,改变了以往“干训式”的招生办法,从1964年开始实行逐年招收新生的办法,并开始从内地招收部分汉族高中毕业生。为配合专业教学,到1964年底,学校建成了生物、物理、化学、人体解剖、农业、卫生、畜牧兽医等实验室和陈列室,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民族学院时期
*民族学院时期,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学校受到了“十年动乱”的巨大影响,经历了撤销、再恢复的挫折,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和内涵提升。学校在执着坚守中播撒*高等教育的种子,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探索民族高教规律,在求真务实中不断提升办学内涵。以规范办学为特征的80年代、以坚持教学中心为特征的90年代、以提升内涵发展为特征的新世纪,学校呈现出持续发展进步的历史轨迹。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1964年9月22日*工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将“*公学”更名为“*民族学院”。1965年4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学校更名,1965年7月1日,学校举行了挂牌仪式。
(一)撤销及恢复阶段(1966.5—1978.12)
1.在挫折中坚守。在“*”动乱的十年中,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1966年5月到1967年12月,学校*停课,办学陷入严重混乱局面。1970年,*自治区革委会决定撤销*民族学院。学校被解散,人员、土地和物资严重流失。1971年5月,*自治区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决定恢复*民族学院,同时决定迁入*办学,并下发了《关于恢复*民族学院若干问题的纪要》,指出撤销*民族学院的决定是错误的,要求遵照*指示精神,坚决按照*的革命路线把*民族学院办好。学校恢复并开始招生后,一方面排除干扰继续办好专业教学,同时走出校门深入*为有关部门举办农、牧、会计、医务等短训班,服务*发展;一方面着手迁校工作。
2.“两地一校”办学格局。1971年,学校师生白手起家在尼洋河畔的乱石滩上建起了*民族学院林芝分院,先后有计划地迁入了农学、畜牧兽医、林学、农机水利、财会等5个系9个专业及部分实验室。1975年1月,区党委批转《*自治区第一次院校工作座谈会纪要》,确定学校不再迁入*,两地同时办学。1975年8月,最后一批迁入*办学的机电系师生进藏并入林芝分院。至此,学校形成了以陕西咸阳为总院,以*林芝为分院,两地办学的特殊格局。从咸阳总院孵化出来的林芝分院,奠定了*高等教育理工人才培养的基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林芝分院正式更名为“*农牧学院”,独立办学,成为*第一所高等理工学校。
(二)改革前进阶段(1979.1—1998.9)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学校“拨乱反正”,统一思想,迅速扭转了办学徘徊、迟滞的局面,逐步恢复正常办学秩序。1978年5月,学校革委会制定了《*民族学院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文、理科为主的综合性民族大学的办学目标。1979年2月,学校党委扩大会议作出“把我院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的决定,学校办学逐步走上正轨。根据专业教育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集中的专业、系科调整。至1987年,学校系科专业机构相对稳定,设有政治系、语文系、历史系、医学系、财经系、体育系和干训部、预科及民研所、教学医院等共计10个教学机构,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规模和格局,这一机构设置维持了10年之久。1988年,在建校30周年之际,学校全面总结了建校以来办学成绩和经验。1990年7月31日,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胡*同志听取学校专题工作汇报后,对学校办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肯定:“实践证明、在内地创办*民院的决定是正确的,成绩是巨大的,*民族学院已经成为*培养*的重要基地。办好*民族学院,继续发挥民院作为*培养*基地的作用,是坚定不移的”。
(三)快速发展阶段(1998.9-2007.7)
进入新世纪之前,学校以召开第八次党代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校深入贯彻“八代会”提出的“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出发点,深化改革,理顺关系,打好基础,促进发展,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人才,使全院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办学思路,加快发展。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学校办学取得重大突破的十年。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至2007年在校生人数达到近万人;全面深化*机制改革,建立一整套科学管理规章制度,提高了办学活力;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新建了现代化、标准化的运动场、图书馆、教学楼、学生餐厅,学生公寓,建成了高性能校园网。2006年10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取得“良好”成绩。
(四)内涵发展阶段(2007.7-)
2007年7月,学校召开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发展战略,把学校带进了内涵发展时期。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打造专业群,形成优势学科群,推进科研兴校战略,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2008年10月5日,学校迎来了建校50周年。时任**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胡*,*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学校发来贺信。胡*在贺信中高度概括和评价了学校建校50年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希望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发扬优良传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民族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培养基地的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促进*安定团结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胡*同志贺信为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50年校庆后,学校发展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9年3月,*民族学院成为*自治区人民*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2011年,教育启动新一轮对口支援*高校工作,实施以中国人民大学为组长单位的团队对口支援模式。2013年,学校成功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能力建设工程”百所地方高校。
“十二五”时期,学校积极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以质量为中心,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人才梯队优势;以改革为动力,实施制度创新战略,深化人事、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后勤管理等*机制系列改革。
2012年,学校主动适应*跨越式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全面启动“更名、申博、新校区建设”三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点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动学校内涵发展。2013年学校被自治区批准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拟建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3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学科。2015年,落户于*开发区——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新校区建设规划通过自治区审批,计划投入6.6亿元建设。
2014年10月,*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受俞正声主席委托到学校视察,高度肯定了学校在内地办学的巨大成就,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对青年学生成长提出了殷切希望。*、陕西两省区高度重视学校发展。*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同志亲临学校调研指导工作,并先后多次对学校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学校“抓机遇、保稳定、促发展”,办好*民族大学,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2015年,在陕西省省委书记赵正永的亲自部署下,陕西省委、省*出台了《关于支持*民族学院发展建设的意见》,将学校纳入陕西对口援助*规划,举全省之力支持学校建设发展。
*民族大学时期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致函*自治区人民*,批准学校更名为“*民族大学”,掀开了学校发展新的一页。
学校更名是贯彻落实*治藏方略、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需要;是更好发挥*人才培养基地作用、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更好发挥内地办学优势、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民族大学作为多科性本科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在今后的发展中,学校将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促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更大贡献。
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2015年6月*自治区人民*专门下发通知,明确要大力支持*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加快老校区的改造升级和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在学校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等方面加大资金、人才、技术等投入力度,确保将学校建设成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一流民族大学。
8、校园文化
一、校名字体
校名字体
藏文校名字体:沿用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同志题写的校名字。
中文校名字体:采用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题写的校名字体。
二、校徽
校徽
设计说明:本标识按照国内外高校校徽所遵循的圆形结构为基本图形,标识的中心部位是由雪山、雪莲花、书本和办校时间1958组成,外围由藏英汉文校名组成,校徽以单色“藏红色”为基调,符合国际上校徽设计单色的主流趋势,并适合以标准化模式推广发布的要求,具有易识别、易推广、易制作,民族特色突出的特点。
中心图形部分释义:上端三角形采用了唐卡中雪山的造型,象征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借喻学校努力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高等学府;中间是图案化的雪莲与下端的书结合在一起,象征*民族大学在学界如一朵绽开的雪莲花,特色而又美丽;将雪山、雪莲花、书本结合在一起很好地诠释了“爱国兴藏,笃学敬业”办学特色。
三、学校英文名称:XizangMinzuUniversity
四、校训:爱国兴藏笃学敬业
9、现任领导
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欧珠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凯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中组部第八批援藏*):邹亚军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扎西卓玛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史本林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袁东亚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唐泽辉
学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王沛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