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

科普小知识 2022-10-07 17:17:13
...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南部,鄂、渝、陕三省交界处,地处大巴山脉东段北坡,东、南分别与竹山堵河源、神农架(大九湖)、巫溪县阴条岭三个*自然保护区相邻,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1°31′13″~31°43′15″,东经109°42′50″~109°58′15″之间,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23公里,总面积25604.95公顷,其中核心区9684公顷、缓冲区4009公顷、实验区11912公顷,分别占总面积的37.82%、15.66%和46.52%。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秦巴植物区系核心部分之一、极度濒危动植物的种群及其栖息地、北亚热带的大面积常绿阔叶林、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属野生生物类野生植物类型保护区。

中文名称: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

气候:亚热带湿润季风

级别:*

区域面积:25604.95公顷

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保护对象:秦巴植物区系核心部分之一、极度濒危动植物的种群及其栖息地、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等

管理单位: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批准时间:2013年12月25日

1、历史沿革

1988年,竹溪县委、县*批准建立十八里长峡县级自然保护区,属同年竹溪县委、县*新批建的地方国营双坪采育场管辖,并将双桥乡三个村划入采育场,建制为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法人。

2001年,竹溪县人民*批准将双桥乡四个村成建制纳入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划归双坪采育场管理。同年竹溪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县林业局管理。

2002年,十堰市人民*批准,将竹溪县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市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5604.95公顷,同年,竹溪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撤销双坪采育场,将双坪采育场成建制划入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保护区管理局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业务口归十堰市林业局和竹溪县林业局。

2003年,湖北省人民*批准成立十八里长峡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5604.95公顷。

2004年5月,十堰市人民*批准成立湖北十八里长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同时,保护区所在版图范围内的村庄、单位及人口成建制划归保护区管理局管理,管理局承担地方*职能,对区内群众生产生活及社会事务予以统一管理。

2004年12月,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挂牌成立。

2005年10月,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楼竣工,局机关迁入新址。

2010年6月,配合竹溪县林业局,正式启动申报*自然保护区,并成立竹溪县十八里长峡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领导小组。

2011年3月,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中科院、林科院、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组成的专家评审。

2013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晋升为*自然保护区。

2014年12月,长峡省级地质公园获国土资源厅批准。

2015年4月,《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林业局批复。

2015年5月,*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湖北省林业厅审核,并上报至国家林业局。

2、地理环境

位置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南部,鄂、渝、陕三省交界处,距离竹溪县城248千米、重庆市巫溪县城54千米、陕西省镇坪县城81千米。

地质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地处鄂西北大巴山东段北麓,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南部。竹溪县地处秦岭地槽区东段南缘,大巴山脉东段的北坡。大巴山脉是全县山系的发源地,经过喜马拉雅地壳构造运动,成为大幅度上升的隆起区,山多呈纬向褶皱形。位于南端的十八里长峡保护区,受大巴山——青峰断裂带的控制,该断裂带系秦岭褶皱系与扬子地台地区天然分界线,呈一向南、西突出的巨大断裂带;在丰溪以南的桃源、向坝、双桥一带,分布有古生界寒武系的鳞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地貌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为中国中东部地区地貌深切最剧烈的地区,是中国中东部地区最深的峡谷。保护区中部岩溶地貌现象相当发育,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蚀盆地、落水洞、岩溶漏斗、溶沟石芽、溶洞丰富;西部和南部还有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境内峰高谷深,河谷两岸崖壁陡峭,故有长峡之称。山峦起伏,高低悬殊,最高山峰为南部的葱坪(原名为凤凰岭),海拔2740米,最低处为东部的岔河口,海拔仅570.0米,相对高差2170米。主要地形由山地、悬岩、河流组成,保护区内主要地貌为中山,主要岩石及成土母岩有石灰岩、板岩、页岩、花岗岩等。地势呈南高北低,境内崇山峻岭,山峰林立,峡谷幽深,地形险峭。从葱坪向东,分别有猴子垭、草坪、南天门、黄龙山尖、黄家坪、北连朝阳坪山梁、扒湾等12条主要岭脊和众多的一级山脊组成的群山,崖峰挺立,直刺云霄、终年云雾缭绕,气势磅礴壮观,峰岭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海拔2000米以上的知名山峰有近50座。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山脉地处大巴山东南段的余脉、秦岭南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汉江最大支流堵河上游,为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结合边缘,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新生代以来大幅度上上升的强烈隆地区,主脉沿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发展构成两个大的山体。一支沿西南边境延伸,走向东南,与渝、陕自然分水为界,以葱坪为起点,主要有石门子、山王寨、黄世皮、桥顶山、大官山,再往西北有老木孔、横火登山、四川垭子、犀牛谷、三个尖,西接鄂、渝、陕三省交界的鸡心岭,山体雄伟,人迹罕至。另一支沿东北方向延伸,与湖北堵河源自然保护区相连。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有丘陵、盆地、山地及喀斯特地貌等多种地貌类型,表现为山体突兀、奇特,山峰巍峨,峡谷幽深,并间有溶峰、溶柱、溶芽以及漏斗、竖井、地下洞等岩溶景观,以及一些小的盆地、岗地、小型盆地、平坝等。

气候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温带过度地带,气候区划上为亚热带湿润季风,具有南北兼宜的特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光热适度、温暖湿润。地表高差悬殊,地表独特,立体气候显著。春季平均89天,由低山到高山逐渐增多;夏季平均45天,由低山到高山逐渐减少;秋季平均77天,由低山到高山逐渐增加;冬季平均154天,由高山到低山逐渐减少。历年平均气温14.4℃,随地势变化从河谷到低山、中高山、高山依次递减。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3℃,1月最冷,7月最热。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1969年~12.9℃,极端最高气温为1984年40℃。海拔在2000米左右的高山年平均气温在6℃~11℃之间;海拔在1000米左右的中高山年平均气温在11℃~14℃之间;海拔在500米左右的丘陵河谷区,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

日照: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年总日照辐射量为192千卡/平方厘米,全日照率34%,全日照时数1709小时。

气温: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最冷月(1月)气温﹣1~﹣5℃,最热月(7月)气温22℃~26℃;全年≧10℃的有效积温为3150℃;无霜期210天。

降水: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区内年平均降水量1250毫米,季节分配稍有不均,其中4~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湿度和蒸发: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年平均相对湿度85%左右,除降水相对将少的1~3月的相对湿度分别为80%、81%、82%外,其它月份的相对湿度均在85%以上;年蒸发量仅为687毫米,降水量为蒸发量的1.82倍。

风: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内风向以静风、东风和西风为主,北风和南风较少,年平均风速为1.0~1.4米/秒,最大风速达10~20米/秒。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灾害性气候为干旱、洪涝、春季连阴雨和寒潮。干旱出现时段分为冬旱、春旱、伏前旱、伏旱和秋旱。另据在1958年至1980年的23年中出现旱情26次。其中大旱(30~50天)9次,中旱(20~30天)12次,小旱(15天)5次。洪涝主要是因为夏季暴雨造成的,出现频率大概为20~25年一遇。出现洪涝的时间高山为(9~10月),低山为(7~8月)。春季连阴雨和寒潮出现的情况较少。

水文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是南水北调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境内水系由大河及其支流构成。

大河亦称五道河,是保护区境内最大的河流,源于区内的长岭沟,由西向东经向坝流入竹山县官渡河上游的公祖河,全长40千米,流域面积313平方千米,高差1755米,径流量3.13×108立方米,径流深1000毫米。其主要支流向坝河,全长20千米。另外还有大小河溪近20条,总长近50千米。在海拔1350米的长岭沟垭子,有一天然湖泊,面积1.6公顷。所有径流均汇入汉江,注入丹江口水库。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内石灰岩分布面积较大,暗河、泉流较多。暗河主要分布在大河各级支流河溪、流域中,高山岩溶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形成暗河,大都在低山一带又成暗泉涌出;泉流具有流量稳定,四季不断,落差较大的特点。

土壤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壤划分为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大区,保护区土壤可分为6大土类、9个亚类、10个土属,主要土壤为黄棕壤和棕壤。保护区内土壤分布的垂直带谱非常明显,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泥质黄棕壤带、山地黄棕壤带、棕壤带、暗棕壤带。

黄棕壤:分3个亚类,4个土属。是红壤、黄壤向棕壤过渡的土壤类型,该类土壤腐殖层下质地较粘重,淋溶淀积特征明显,有呈棱块或块状结构的黄棕色或红棕色的淀积层,微酸性到中性,盐基饱和度多在40%以上;自然肥力较高,全量氮表层达0.6%以上,全量磷达0.2%以上。主要分布在保护区海拔800~15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的中、高山地带。

棕壤:分2个亚类,一个土属。棕壤分布于海拔1500~2200米之间,除表土外,均以棕色和浅褐色为主,有机质含量高,呈微酸性反应。土壤风化不彻底,发育不完善,土层薄,石头多。

暗棕壤:分1个亚类,1个土属。暗棕壤剖面发育完整,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核心区葱坪2200米以上的山地,母质来源于石灰岩的风化物,呈微酸性。

石灰岩土:石灰岩土的成土母质为石灰岩风化物的坡积物,石灰土质地粘重,呈块状结构,结构表面多胶膜,土层较浅,土体内多砾石,有时呈不均质的石灰反应。

潮土:潮土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受地下水影响较大。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河谷地带,主要是灰潮土亚类。该土类土壤母质为有石灰反应的近代河流冲积物,土体内含有游离碳酸钙,土壤有石灰反应,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有机质丰富,速效养分充足,保水保肥性强,易耕性好,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水稻土:分布在保护区内的东部、向坝一带。该类土壤剖面在50厘米以上会出现不同厚度的夹砂层,犁底层不明显,漏水漏肥,抗旱能力弱。

3、区域范围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巴山脉东段北坡,东、南分别与竹山堵河源、神农架(大九湖)、巫溪县阴条岭三个*自然保护区相邻,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1°31′13″~31°43′15″,东经109°42′50″~109°58′15″之间,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23公里,总面积25604.95公顷,其中核心区9684公顷、缓冲区4009公顷、实验区11912公顷,分别占总面积的37.82%、15.66%和46.52%。

4、保护目标

综述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秦巴植物区系核心部分之一、极度濒危动植物的种群及其栖息地、北亚热带的大面积常绿阔叶林、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

植物

截至2010年,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2915种,隶属于204科1004属,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7种,其中Ⅰ级有5种(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Ⅱ级有22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评价体系的维管植物种类达120种;有62种物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其中附录Ⅱ有61种,附录Ⅲ有水青树1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的维管植物物种有31种;中国特有分布属46属,已初步确认的维管植物特有和新记录类群124个,反映本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残遗性和在区系演化中的重要地位。

动物

截至2010年,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8目98科218属318种,分别占湖北省脊椎动物898种的35.4%,*国脊椎动物6550种的4.9%,为大巴山地区动物区系分布的集中分布地和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其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麝、鹿、麂)、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6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物种8种、附录II物种29种、附录Ⅲ物种11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CRDB)收录36种,“三有”动物190种。由于自然环境的原生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较好,一些古老的物种在保护区得以保存,如两栖类的巴鲵、大鲵和一些食虫类物种。昆虫15目87科355种,有较多的传粉昆虫、药用昆虫、观赏昆虫和天敌昆虫。

5、管理措施

管理机构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管理局、管理站、管护队三级管理模式。管理局内设5个科室,下辖3个管理站,有*职工51人(其中2名退休),其中任职*副处2人,正科4人,副科6人。村级管理实行“以区代村”的管理机制,境内所有行政事务由保护区负责管理,保护区下辖3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共713户,2576人。

管理方法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对外宣传以办公室为核心,安排专人对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和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整理和报道,在中国绿色时报、十堰日报、今日竹溪等报刊上连续多年发表相关报道,并在十堰日报开辟专栏对区内的珍稀物种进行图文并茂的连载介绍,并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积极扩大宣教范围。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对内宣传则提出了“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是*职工和人民群众的天职”,先后制作保护区宣传专刊60余期、宣传标牌30余幅、组织宣传专班60余次、举办专题讲座百余期、张贴悬挂标语逾千幅等多种方式不断强化职工和社区群众的保护观念。

管理内容

2015年6月24日,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举行植物保护档案建设技术培训,参加培训人员为各管理站管护人员共34人。

2014年,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投资220余万元成功建成百余亩珍稀植物繁育基地,实现移栽红豆杉11万株,珙桐7000株,红豆杉种子育苗9.5亩150万株,移栽其他珍稀植物8000余株。

6、开发利用

科学研究

2010年9月,保护区组织了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再次对保护区进行了科学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

旅游信息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具备旅游开发的基础,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单体有一百多个,含盖了八大主类35种子类。其中,地文景观类最为丰富,包括:峡谷、山峰、褶皱、层理、节理、波痕、洞穴、岩壁和壶穴等;水域风光类包括溪流、瀑布跌水和湖泊水面;生物景观类包括树林、独树、丛树和草甸等;天象气候类包括云雾、垂直地带和冬景;遗址遗迹类包括古寨和古盐道;建筑与设施类包括古迹遗址和乡土建筑;旅游商品类包括地方餐饮、土特产和中草药等;人为活动类包括向坝民歌、风情民俗和历史传说等。

十八里长峡亦称天神峡,或龙女峡。距重庆巫溪7公里,邻近长江小三峡风景区。与四川大宁河小三溪仅一山之隔。由于峡谷幽长,崖壁险峻,加之天光冥暗,自古无路可走,从来无人问津。几万亿年以来,原始的十八里长峡犹如深闺少女,藏在深山人未识,直到1978年兴修泉双公路取道峡谷才被发现,自此,才逐渐撩开她古老而神秘的面纱。长峡境内,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峰49座,最高海拔2740米,最低860米,峡区面积46.8平方公里,迄今无人居住,一切景物呈原始状态。峡中有溶洞、峰崖、瀑布、水潭、花木等景观和珍禽动物。著名的有龙女洞、仙女塘等。

7、生态价值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和秦巴水源涵养区,是大巴山脉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湖北省划定的秦巴生态保护区,是鄂西北地区和南水北调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境内峡谷地貌复杂,生境类型多样,受第四纪冰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小,保存了许多孑遗、古老的珍稀物种及群落,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原生性较高,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境内的小勾儿茶株系数量占全国总数的67%以上,另外还有大面积较完整的原始森林和以红豆杉、珙桐、水青树等为优势种的群落分布。由于科研价值较大,先后有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前往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和专题研究,为保护区积累了丰富的资源数据,为保护区今后发展方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