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莎草
丛生,须根粗,具根状茎。秆粗壮,高0.5-1.5米,圆柱状,坚实,空心。叶基生和秆生,鞘红棕色,长10-20厘米,叶片窄长,硬纸质或几革质,长40-60厘米,宽0.7-1.2厘米,先端钻形,边缘通常内卷,边缘及背面从刺状细齿;苞片叶状,具长鞘,向上鞘渐短,边缘及背面具刺状细齿。圆锥花序穗状,长14-35厘米,具7-15卵形或矩形穗状花序,分枝直立紧贴花序轴;小苞片鳞片状,卵状披针形。小穗排列紧密,纺锤形,长0.8-1厘米,鳞片8,稀10片,螺旋状排列,基部6鳞片无花,初黄棕色,后暗褐色,卵状披针形,1脉,坚硬,最上部的2片鳞片最小,宽卵形,先端微凹并微具缘毛,其中1片具两性花,下部1片具雄蕊或无花;无下位刚毛;雄蕊3,花药线状长圆形或线形;花柱细长,柱头3。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三棱形,长4-4.5毫米,平滑,成熟时黑色。花果期3-12月。
中文学名:黑莎草
拉丁学名:GahniatristisNees
别称:瘦狗母,硷草茅草,大头茅草
拼音:heisuocao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莎草目
科:莎草科
属:黑莎草属
1、别称
瘦狗母,硷草茅草,大头茅草
2、形态特征
株:丛生,须根粗,具根状茎。
茎:秆粗壮,高0.5-1.5米,圆柱状,坚实,空心。
叶:叶基生和秆生,鞘红棕色,长10-20厘米,叶片窄长,硬纸质或几革质,长40-60厘米,宽0.7-1.2厘米,先端钻形,边缘通常内卷,边缘及背面从刺状细齿;苞片叶状,具长鞘,向上鞘渐短,边缘及背面具刺状细齿。
花:圆锥花序穗状,长14-35厘米,具7-15卵形或矩形穗状花序,分枝直立紧贴花序轴;小苞片鳞片状,卵状披针形。小穗排列紧密,纺锤形,长0.8-1厘米,鳞片8,稀10片,螺旋状排列,基部6鳞片无花,初黄棕色,后暗褐色,卵状披针形,1脉,坚硬,最上部的2片鳞片最小,宽卵形,先端微凹并微具缘毛,其中1片具两性花,下部1片具雄蕊或无花;无下位刚毛;雄蕊3,花药线状长圆形或线形;花柱细长,柱头3。
果: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三棱形,长4-4.5毫米,平滑,成熟时黑色。
丛生,须根粗,具根状茎。秆粗壮,高0.5-1.5米,圆柱状,坚实,空心。叶基生和秆生,鞘红棕色,长10-20厘米,叶片窄长,硬纸质或几革质,长40-60厘米,宽0.7-1.2厘米,先端钻形,边缘通常内卷,边缘及背面从刺状细齿;苞片叶状,具长鞘,向上鞘渐短,边缘及背面具刺状细齿。圆锥花序穗状,长14-35厘米,具7-15卵形或矩形穗状花序,分枝直立紧贴花序轴;小苞片鳞片状,卵状披针形。小穗排列紧密,纺锤形,长0.8-1厘米,鳞片8,稀10片,螺旋状排列,基部6鳞片无花,初黄棕色,后暗褐色,卵状披针形,1脉,坚硬,最上部的2片鳞片最小,宽卵形,先端微凹并微具缘毛,其中1片具两性花,下部1片具雄蕊或无花;无下位刚毛;雄蕊3,花药线状长圆形或线形;花柱细长,柱头3。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三棱形,长4-4.5毫米,平滑,成熟时黑色。花果期3-12月。
3、产地分布
分布: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日本琉球群岛
产地: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广西及贵州
生境:干旱荒坡或灌木丛中
海拔:130-800米
4、分类文献
GahniatristisNeesinLinnaeaIX(1834)301,nom.nud.etinHook.etArn.Bot.Beech.Voy.(1836)228:Benth.Fl.Hongk.(1861)398:C.B.ClarkeinJourn.Linn.Soc.Bot.XXXVI(1903)263:Ohwi,Cyper.Jap.II(1944)14:侯宽昭等,广州植物志(1956)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