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山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
中文名称:雁门山
拼音:yanmenshan
原名:勾注山
景点:东城、西城、雁月楼、雁塔
海拔:1000多米
特点:群峰挺拔、地势险要
1、基本简介
雁门关石碑
今人大多知有雁门关,而不知还有雁门山,实际上关是因山而名。雁门山的名字来之甚早。《山海经》的“海内西经”中就已记述说:“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那位五百年前游遍了山西山水的明代乐平(今山西昔阳县)人乔宇先生,也写过一篇《雁门山游记》,讲他登上雁门山巅时“绝顶四望,则繁峙、五台耸其东,宁武诸山带其西,正阳石鼓挺其南,朔州马邑临边之地在其北”。文中所谓“正阳石鼓”即今天原平市境内的天涯石鼓山。东南西北,能够四望辽阔。
2、主要景观
雁门
传说中赵襄子之姊磨笄自杀的夏屋山就在雁门山的东邻,雁门山的西邻是被古人形容为“天造神为”的勾注山。明以后的雁门山并不甚辽阔,以雁门关城为中心,前后左右顶多也就50平方公里左右。不大但名堂甚多。各种名胜古迹计如东城、西城、雁月楼、雁塔、关陵、总兵营、瓮城、关署、李牧祠,还有明有楼、六郎庙、过雁峰、马公杀虎处、道碑亭、长平桥、云际泉、九窑十八洞、趵突泉、军洞、雁清坊等等。
3、雁门雄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雁门关在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
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均在日本侵华时焚于一旦。
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化为灰烬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仍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要塞布局
雁门关石狮
山脚之下,数百座汉墓封土堆状若丘陵一般,高者15米左右,低者约有4米,透透迄迄,散落在旷野荒郊之上。在这些汉墓中,埋葬着无数个汉朝守卫雁门关将士之忠骨,行人路过此地,无不肃然起敬凭吊英魂。走出广武城,沿着同大公路顺沟前往,便进入一条狭谷,人称雁门古险道,两侧峰峦叠蟑,怪石凌空险恶,翻过一道陡峭山梁,雁门关即跃人眼帘。
雁门关东临隆岭、雁门山,西靠隆山,两山对峙,形如闹门,每年大雁往飞其间,故称雁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置有雁门郡,唐朝置关,名曰西烃关,
也名雁门关。;日址在雁门关西侧的雁门山上。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陆亭将关城移在此处,重新筑关。雁门关之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一丈八尺,石条座底:上砌城砖,门三座。东门之上筑有楼台,名曰雁楼,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天险”。
西门之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地利”。北门未建楼顶,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嵌镶砖刻对联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关城之北筑有营房、东侧建置靖边寺,内有一对石狮、一竖石旗杆和一面石碑,碑文记述赵国名将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丰功伟绩。东南:方向设有练兵校场。
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为内长城之"外三关",这里峰峦叠蟑、山崖陡峭,关墙雉谍密集,烽猴遥相呼应,东西两面将老营口坷申池口、阳方口、东隆口、西烃口、匕楼口。大石口、石口、马兰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连为一体,地势十分险要,为千古兵家征战之地。
5、历史记载
战国时期
雁门
"牧用赵卒,大破林胡。"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华所说的战国良将李牧的故事。史载,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当地人传说,蒙恬死后葬于代县境内。现在上门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遗址,其断碑尚存,还可看清:"秦蒙恬将军墓",及"清嘉庆"等字样。据史学家考证,蒙恬墓在陕西境内,此地乃传说而已。
汉高祖刘邦时期
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汉元帝时,王昭君从雁门关出塞和亲。
唐代,雁门古塞"胡"汉相争,群雄逐鹿,战事连绵。唐末五代,契丹(辽国)崛起于北方,危及内地。后晋石敬瑭向辽国自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权相对峙的前沿阵地。
北宋初期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名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后人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
元明时期
元明时期,雁门旧关废弃,新关又起,雁门战火渐趋平息。清末,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等,狼狈出走。他们过居庸、宣化,经大同,又从雁门经过。慈禧、光绪和王公随从曾在关门左侧靖边寺吃茶,但未敢久留。傍晚,慈禧一行宿关南阳明堡贾宅。光绪帝面对贾宅"五世同堂"的门匾和堂内神龛上"一心念佛"的横幅,联想内忧外患的处境,在东家门板上写下了:"五世同堂真富贵,一心念佛见如来"的联句。
辛亥革命以后
辛亥革命以后,1937年9月,中国*为了团结抗日,派*、*和彭雪枫同志,前来雁门山的太和岭口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1937年10月18日,就在阎锡山弃关南撤以后,八路军二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摧毁敌人汽车四百余辆。1937年10月10日晚,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又在雁门关下袭击了日军阳明堡飞机场,炸毁敌机二十四架。
雁门山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的战事就有140多次,可见是兵家必争之地。
6、旅游资源
雁门关
古来以雁门山和雁门关为题留下诗文的名人不算少,如元好问、李白、李垫、李梦阳、朱彝尊、常建、陈子昂、李贺等等,说也说不完。但名句还要数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流传最广;。两千余年间在雁门山和雁门关戍边征战的名将更不算少,像薛仁贵、李牧、郅都、杨业、杨延昭、李佐车、李渊、李自成、郭子仪、拓跋珏等等。雁门关的明代关城附近过去建有一座杨六郎庙,也建有一座李牧祠。从现存遗址的气势观察,后者的建筑气魄要大于前者。因为六郎庙过去多为民间祭,在老百姓心目中杨六郎从来就是人。
有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和地学研究的靳生禾、谢鸿喜、马晓东诸先生,都对古雁门关的确切位置做过许多研究。他们认为现在雁门山上的雁门关只是明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以后新建之物,而明以前的旧雁门关则在明关城以西10公里处的勾注山间。马晓东先生则认为东汉末年以前的雁门山与雁门关当还在今天大同市阳高县境内。
雁门山景区的神奇还在于它中间有一处特殊景观,就是行至蜿蜒的山路中途,仰视山巅起伏的山峦和美丽的树木,组合成一尊天然的、酷似一尊被佛光环绕形成的圣地。这一极为罕见的天然景观为景区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代州古城已被国家公布为*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北约10余公里处的明雁门关与雁门山在规划开发建设。将来会有一个充满古战场特色的名山旅游风景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