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青岛动物园

科普小知识2022-10-07 20:37:22
...

青岛动物园,原在青岛中山公园南部,1915年始建动物笼舍,二十世纪30年代形成小型动物园。后不断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已具相当规模。1977年,在太平山西南侧另建青岛动物园,历经10年,逐步建成猿猴馆、猩猩馆、猴山、百鸟笼、鸣禽馆、狮虎山、儿童宠物园等18处别有风格的动物舍馆,展出动物上百种千余只。

1、简介


青岛动物园

动物园东依太平山,西与青岛山隔路相望,南与中山公园为伴,北邻居民区。截至2005年,占地面积31.3万平方米,职工152人,年游人量40万人次。曾作为青岛的重要旅游景点而深为众人向往,最多时年游客量可达100万人次。青岛动物园给一代又一代的青岛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青岛动物园空间广阔,在31万平方米的山坡密林中,建筑各异的动物馆(笼)舍上下错落,造型别致,依山而就。各展区之间,顺地势修建的石阶路、鹅卵石路及石条小径蜿蜒交错,与主园路巧然相连。充分利用展区空间,配置多种花草树木,颇具庭院感。在园林建筑与壁画的结合上,也独具匠心,作了大胆的尝试。使游人在游览观赏珍禽异兽的同时,可兼赏园林景色之美。

2、主要景点

建国前和初期,展出动物主要依靠收购引进。随着国内许多城市相继建成动物园,各园之间互通有无,不定期进行一些动物交换、转让活动。1979年以来,加强了繁殖,增加了动物的品种、数量。

建国后,动物收集始于1954年,购进熊、狼、广西猴、孔雀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大熊猫、金丝猴、丹顶鹤、棕熊、鸸鹋等20余种珍贵动物。动物园建成开放后,收集引进兽禽等动物品种数量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达到1400余头(只)。

青岛动物园1977年开始修建动物馆舍,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便于游人观赏,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动物种类的不断增多,由馆舍组成了展区,根据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动物园的设计布局,把青岛市动物园分为五大展区,使青岛动物园融教育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


青岛动物园

食草动物展区

位于园西北向坡地,园办公室正北,建于1981年。由骆驼苑、马鹿苑、麋鹿苑、梅花鹿苑组成。总占地面积304.7平方米。北山坡有大片杂木林,东面山坡种植枫树、丁香、紫薇、榆叶梅、木槿等。

小型动物展区

位于猩猩馆以北,国防路南侧路旁。建于1989年,钢筋混凝土结构。管理间居中,管理间入口朝北,笼舍朝南,向两侧展开,共有展间24个(内12外12),建筑面积207平方米,顶部排列金字塔形装饰,看似“龙脊”。

灵长动物展区

猩猩馆、猿猴馆建于1979年。分别呈南向和南北向,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221平方米,分室内、外展区。馆舍管理间建于内外展区中间,两馆室内砖墙分隔展室,装加厚玻璃面向展厅。两馆的正面为庭院式场地,占地1500平方米,花岗石地坪,场内有圆形花坛和小型金鱼池,种植雪松、樱花、碧桃、紫薇、藤萝等植物。高大的槐树下,设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

猴山位于园西中部,樱花路以北,建于1979年。方形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1155平方米。底层南部设出入口,南、东有参观廊相连,猴山叠石中设有猴舍。铁栅栏与廊相隔,廊东北角顺台阶路至上层,下设管理间。上层四周有宽3米的参观平台,西侧便路通猩猩馆。周边保留原有刺槐,山南面绿地内种植箬竹、樱花、紫荆、雪松。

鸟类动物展区

猛禽笼位于南门以北西侧,建于1980年。圆形混合结构,高9米,直径9.6米,建筑面积123.5平方米。展出秃鹫和高山兀鹫。周边种植雪松及各种花灌木。

鸣禽馆原雉鸡馆。位于猛禽笼西北,樱花路中段南侧,建于1983年。依山势呈梯形布局,三组笼舍占地192.65平方米中,由石条台阶相连。2004年鸣禽馆改变使用性质后,鸣禽移入雉鸡馆改称“鸣禽馆”,展出雉鸡和鸣禽两类鸟禽类动物。

百鸟笼建于1981年。笼高12米,直径32米,占地6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柱之间与笼顶部由钢网相护。笼内有假山供飞禽类筑巢产卵,笼内底部是浅水面,可供水禽、涉禽类游水觅食。笼四周建钢管护栏与参观者相隔,南部有花架回廊,种植藤本植物。花架回廊下方西南水面周围除保留原有植被外,种植柳树、枫树等。

鸸瞄鸵鸟展区建于2013年6月。由于原走禽馆展区改为展出羚牛,故在百鸟笼南侧新建展区。

猛兽动物展区


青岛动物园

狮虎山位于园东南,太平山自然冲沟的底部,建于1988年。钢筋混凝土山体,占地500平方米。假山内设管理间和狮虎展室4间,与参观厅间距1米扶栏相隔,山体北部两侧分隔为两块室外展出场地。场地下借助自然冲沟石砌陡墙与沟北游览路隔绝,游人可凭栏参观。为迎接全国动物年会在青岛召开,绘制高2米,长30余米大型壁画《狮虎图》,置于内参观厅南墙。狮虎山东南部坡地,有大片杂木林,树茂林密,充满野趣。假山体西壁爬满地锦和凌霄,竖刻“狮虎山”3字。左右两侧为进入展厅的石阶。*有小水面。西面广场为花岗石地坪,周边坡地种植雪松、腊梅等。

中型动物笼位于狮虎山正北山坡,雪松路以东,国防路南侧的密林中。建于1985年,钢筋混凝土结构,依自然坡度,分上下两部分,坐北朝南,呈东西向排列,共有24间(内12外12)笼舍,其中上部分16间,下部分8间。其间由石阶相连,建筑面积221.4平方米。笼舍西侧绿地内栽植樱花、榆叶梅、锦带、紫薇、腊梅等多种花灌木,向南有台阶石路直通狮虎山。

儿童宠物园区

位于猴山东侧,樱花路以北。初建于1995年,利用改造自然冲沟建成,占地4230平方米,时称“孔雀苑”。建牌坊式竹门、票房、竹质景墙、曲廊、四角阁楼、六角亭和竹桥、木桥等。并建有假山叠水、喷泉水池、小溪循环水池、卡通木屋等。由原孔雀馆内的孔雀迁来散养,另外放养丹顶鹤、灰鹤、珍珠鸡、环颈雉、野鸭、家鹅等。

2002年10月扩建至7200平方米,就山势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占地2970平方米,下半部分占地4230平方米,由多处石阶相连。园门改为“卡通”造型。扩建水溪,增建小动物笼舍饲养猛兽幼仔,圈养小山羊、家兔、荷兰猪、松鼠、小梅花鹿、宠物狗等小动物。园内有偿提供饲料,供游人和儿童与动物亲密接触。改称“儿童宠物园”。

其他场馆区域

羚牛园、羊驼园原走禽馆。位于南门西南侧,单层坡顶,钢筋混凝土结构,建于1980年,建筑面积145平方米。两块露天展出场地,占地面积1296.5平方米,铁网护墙,场外游览路有铁栏杆与场地相隔。展馆的周围有大片草坪,种植雪松和樱花等观赏植物。2010年北侧运动场改展出大羊驼,2012年南侧运动场改展出秦岭羚牛。

小熊猫馆原孔雀馆,建于1982年。外观属典型的傣族建筑风格,两座双层绿色大坡顶竹楼,混合结构,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建筑造型别致,周围由花架回廊环抱,面向水面的西墙壁上,镶嵌彩釉壁画《孔雀公主》,别具一格,有浓厚南方气息。孔雀馆的设计,收入1984-1985年《中国建筑年鉴》。1995年,孔雀移至孔雀园散养,竹楼主要用于繁殖孔雀用。2004年,改建为小熊猫馆。馆内保持生态的环境,活动区域铺栽常绿草坪,鹅卵石砌水塘,搭建小竹屋、堆积景石假山,种植竹林。

狮狼笼舍2013年6月建成,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外展舍4间,室内兽舍8间。最初是为狮虎山改造期间临时安置展出东北虎、白虎和非洲狮。

大熊猫馆位于猴山东北开阔地,原为骑马场。2013年5月开工建设,规划面积1023平方米。

两栖爬行动物

西大门以东,南与百鸟笼相邻。原鸣禽馆,建于1983年。主建筑半球形、乳白色穹顶,单层砖木结构。展馆整体为庭院式风格,展馆与外廊连体,分前、后两部分,前展馆7间,后展馆3间,均由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构成,建筑面积474平方米。前馆正厅墙壁,镶嵌约10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鸟类壁画(2003年已毁坏)。后馆西侧建有拱门,上刻“鸣禽馆”。前后展馆由石砌拱门和双层水池相连,池间有立式景石。其间种植翠竹、黑松、地锦等多种观赏植物。馆舍周边种植樱花、连翘,由法国冬青修剪而成的遮荫走廊,并形成自然门洞。馆东有大面积水面,与孔雀馆隔湖相望。

2004年2月,与洛阳市红发动物展演团联合投资,将鸣禽馆改造为两栖爬行动物馆,引进鳄、龟、蛇等爬行动物。为园中园,单独售票。

3、发展沿革

青岛动物园正式成立于1977年9月1日,它的前身是中山公园的一个园中园,历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

中山公园时期


青岛动物园

青岛地区动物展出历史较久。1915年,日本殖民当局在植物试验场(即后来的中山公园)西南侧划地30亩,建熊笼1座、水禽笼1座,初建有熊笼一座,园形小猴笼两个,简易梅花鹿苑一处,水禽笼一处,供观赏之用。展出观赏动物有:黑熊、广西猴、*猴、梅花鹿、鸭、鹅、雁、鹤等,是为“旭公园”的动物展出部分,这也是青岛动物园的雏型。

北洋*收回青岛后,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于1923年对原来的熊笼、禽笼进行了维修;1931年农林事务所又对上述动物笼进行维修,同期增设猴笼2座、鹿棚栅1处。1933年又建钢筋水泥结构豹笼一座,内养金钱豹两只。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于1939年建马厩1座,养有菊花青马1匹,厩壁上刻有中、日、英三国文字石碑,以记其事。同年被评为“开源神骏”,是青岛市乡二十四景之一。南京国民*第二次统治时期,公园疏于管理,动物笼舍失修、动物失养,展出动物已寥寥无几,具体数量无据可查。这时的中山公园破坏严重,动物展出部分几乎全部破坏。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中山公园仅有熊、猴子和鹿三种动物,笼舍面积不足一百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公园内的动物展出部分得以发展,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在*资金投入下,动物园大兴土木建设,动物园开始形成规模。

五十年代开始在原址整修扩建动物园。1953年建狼笼1座;1954年建虎笼1座;1955年建孔雀笼1座、猴笼1座、鸟类综合笼舍1座;1957年建狮笼1座,为木质结构,1961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62年建鸸鹋房舍1座;1963年建小动物笼舍1座。至1966年,中山公园共有各种动物达88种,其中珍贵动物如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狮、虎、棕熊、鸸鹋、丹顶鹤、红面鹤、鹈鹕、葵花鹦鹉、鹩哥、四川鹦鹉、海南鹦鹉等20余种。

动物园周边用粗木桩穿插竹竿圈围,沿围栏周边配植绿篱,占地三十余亩,自然气息浓厚,园内主要路分为两条,一条碧桃路,一条梅花路,动物园设三个门,正大门位于中山公园南门入口内西侧,大门整体为木结构,种有植物攀爬于门楼上。另两门分别设于梅花路东西两端。

“*”初期,公园管理混乱,动物园的发展规划受到较大阻力,正常的动物管理无法实施,致使动物的品种降到60余种。动物展出品种、数量逐年减少,一大批珍贵动物如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鸸鹋、鹩哥、葵花鹦鹉、海南鹦鹉等相继死亡。

70年代有所恢复。1973年,重修了狼舍;同年,香港爱国人士李作基先生向中山公园赠送白掌长臂猿1只;1974年,重修鹿苑及骆驼园;1975年起又陆续从广西等地引进黑叶猴、平顶猴(豚尾猴)、熊猴、斑犀鸟等珍贵动物。1976—1978年,李作基先生又陆续赠送黑猩猩(共计7只)、狒狒、山魈、黑天鹅等珍贵动物。从澳洲引进大灰袋鼠一对,饲养于猴山以南临时馆舍。遂规划在中山公园北部山坡建设动物园新区。

新址筹划建设

青岛动物园现园址系北高南低的坡地,原属中山公园管理范围。建园前,明霞路南段至中山公园北门,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林木茂密,西部坡缓且地形开阔。明霞路东南角有零星建筑,为中山公园的养鹿场和动物饲料存放地。

1976年,市园林处根据城市园林发展需要,提出在原中山公园动物展区的基础上,按中等规模移地迁建青岛动物园。规划面积29.97万平方米,分园前区、鸣禽区、猛兽区、灵长区、食草区、中型动物区、小型动物区和两栖动物区共7个展区,总投资123万元。1977年1月,中山公园动物养护组正式从中山公园分离出,在中山公园北部建造动物笼舍并陆续进行动物搬迁,建成了占地面积为27.9万平方米的青岛动物园。

1977年8月,经青岛市城市建设局审查批准,并于同年9月定名为青岛动物园。

1977年,由市园林处规划设计小组,根据市城建局批准的规划方案,学习兄弟城市动物园馆舍设计经验,结合青岛动物园地理环境进行设计,园林处工程队施工。到1988年,除两栖动物区取消外,基本按规划完成建园任务。期间共完成西、北两个园门(包括北门的消防通道)、门前区、百鸟笼、孔雀馆、鸣禽馆、走禽馆、猛禽馆、雉鸡馆、猩猩馆、猿猴馆、猴山、骆驼苑、鹿苑、狮虎山、中型动物笼和小型动物笼等工程,总建筑面积16840平方米;完成主园路、游览道路、厕所、锅炉房、饲料室、水电供应等配套设施;大量种植雪松、龙柏、银杏、樱花、碧桃、海棠、迎春、连翘等多种植物,绿化、美化园区环境。

1979年建成鸣禽馆和百鸟笼之后,鸟类首批进入新园;同年建成猿猴馆,猿类、猴类搬迁新居;边建设、边开放。同年,在猴山大门前开始单独售票。1980年建成新动物笼舍3座,相继迁移一批动物;1981年建成孔雀楼1座、走禽馆1座;新动物园西大门于同年竣工;1982年建成雉鸡笼3座和一部分中型动物笼舍;1985年建成猴山;1988年建成狮虎山。至此完成了所有动物迁居新园的全部工作。青岛动物园以全新的面貌对社会开放。

自80年代起先后引进的动物有:自北京引来的食火鸡、猞狸;自东北引进的白鹳、驯鹿、驼鹿;购入非洲狮1对;由济南转引东北虎1只;由西安、成都、桂林分别引入各类雉鸡共60余只。

4、建成后的发展

建设方面

历经十年的逐年建设,截至到1987年已成为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动物园。全园新建了许多别俱风格的动物笼舍,并配有动物饲料室及仓库一处,可以说,从七十年代起,是动物园建设和发展的较快阶段,在这一时期,动物的品种和数量年年增加,动物品种共计八十余种,当时配有技术管理人员两名,饲养员十六名,无论是饲养动物的品种数量,还是管理水平都居全国中等水平。1985年,青岛动物园对全园环境进行改造,在原有林地、绿地基础上增加乔木两千一百株,灌木八百株,草坪三千九百平方米,增加全园的绿地覆盖率,提高了动物园内的环境质量。

从1992年至2000年,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动物园在保持原有动物观赏区的基础上,新辟游艺区,增加了大量游艺设施,形成了一个占地约四千平方米的游艺区,使动物园成为一处以动物观赏为主的综合性公园。

1997年至2000年,青岛动物园对全园不断进行绿化改造,共新增乔、灌木几十余种,既丰富了园内植物种类,又美化了动物园的园容园貌。使青岛动物园逐步健全为一个兼动物科普宣传、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城市生态公园。

动物方面

到1988年正式开园时,展出动物84种近900只。1991年,动物品种增加到100种,但数量下降至600只左右。1993年,展出动物65种745只。1999年前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上。2000年,达到120种1300多头(只),是青岛动物园历史上最高水平。2001-2003年品种数量都有回落。2004年,调整动物展出结构,增加两栖、爬行类动物。到2005年,展出品种上升到126种,1400多只,超过2000年的最高水平。

部分收集购进动物一览表(1978-2005年)

部分收集购进动物一览表(1978-2005年)

部分收集购进动物一览表(1978-2005年)

年份

地点

收集购进动物

年份

地点

收集购进动物

1978

柳州动物园

平顶猴

黑叶猴1对

1990

沈阳动物园

黑熊、小熊猫、懒猴、山魈、丹顶鹤

1979

西安动物园

金丝猴、广西猴、熊猴

1991

成都动物园

美洲虎、黑豹

北京动物园

食火鸡、猞猁

济南转引

东北虎

哈尔滨动物园

白鹳、驯鹿、驼鹿

西安、成都

各类雉鸡60余只

1980

重庆动物园

小熊猫

2003

桂林动物园

小熊猫7只

1988

重庆动物园

小熊猫2只

天津动物园

松鼠猴10只

1989

北京动物园

袋鼠、麋鹿、绿狒、黄狒各2只,猞猁、黑美洲虎、黑豹、绿猴、黄秃鹫、黑天鹅、鸟类等10余个品种。

威海西霞口野生动物园

东北虎2只、黑猩猩1对

2004

济南跑马岭野生动物园

恒河猴23只

阜阳动物园

小熊猫4只

天津动物园

浣熊2只、松鼠猴15只

2005

威海西霞口野生动物园

梅花鹿10只

2005年动物展出种类一览表

纲目

动物名称

灵长目

黑猩猩、阿拉伯狒狒、山魈、绿狒、黄狒、红面猴、熊猴、食蟹猴、黑叶猴、懒猴、豚尾猴、恒河猴(广西猴)、黑帽悬猴、松鼠猴

食肉目

东北虎、非洲狮、金钱豹、黑豹、黑美洲虎、亚洲黑熊、北极狐、棕熊、狼、猞狸、貂、貉、獾、小猫熊、藏獒

偶蹄目

双峰驼、马鹿、梅花鹿、麋鹿、牦牛、宠物猪

奇蹄目

斑马

啮齿目

花鼠、松鼠、河狸鼠、荷兰猪、豪猪

鳍脚目

海豹

鸵形目

鸵鸟

鹤鸵目

鸸鹋

鹤形目

丹顶鹤、戴冕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

雁形目

大天鹅、小天鹅、黑天鹅、鸳鸯、斑头雁、斑嘴鸭、针尾鸭、绿头鸭、罗纹鸭、潜鸭、白眉鸭、赤麻鸭

鸡形目

绿孔雀、蓝孔雀、雉鸡、珍珠鸡、火鸡、环颈雉、锦鸡、白鹇、蓝马鸡、褐马鸡

颧形目

白琵鹭、夜鹭、芲鹭、白鹳

鹈形目

斑嘴鹈鹕

鹦形目

虎皮鹦鹉、牡丹鹦鹉、高冠鹦鹉、海南鹦鹉、红领绿鹦鹉

雀形目

钢嘴雀、八哥、红嘴蓝鹊、北朱雀、金翅雀、黑尾蜡嘴雀、七彩文鸟、白腰文鸟、文鸟

鸽形目

灰斑鸠、比利时鸽

隼形目

高山兀鹫、黑秃鹫

两栖纲

有尾目

大鲵

无尾目

林蛙

爬行纲

龟鳖目

绿海龟、大鳄鱼龟、缅甸陆龟、中华花龟、蠵龟

蜥蜴目

泽巨蜥、变色龙

鳄目

湾鳄、罗马鳄、马来切啄鳄

蛇目

黑纹蟒、黄金蟒、冉蟒、五步蛇、银环蛇、竹叶青

鱼纲

红尾鲶、巨骨舌、丝生鲈、鹦鹉鱼、银龙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