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常接到骚扰电话推销
电话推销是推销人员通过电话向潜在客户展示产品或服务,以达到获取订单、成功销售的目的。那么为什么经常接到骚扰电话推销?答案都在这里!下面就来讲讲相关的知识。
眼下,不少商家除了利用广告宣传来吸引消费者之外,也偏好通过电话营销来推销产品。不少市民发现,刚买了房,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来了;刚买了车,保险的电话来了……这些营销电话,呈现出针对性越来越强的特点,在让人不堪其扰的同时,也很容易让人掉入诈骗陷阱。有市民认为,商家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么精准的电话营销,背后甚至藏着买卖个人信息的秘密。
电话营销越发精准
不少市民都反映这些营销电话的针对性越来越强,甚至对他们的姓名、职业等个人信息都很清楚,所做的推介也跟他们近期的工作、生活状况相关。
信息被泄露是源头
这种“精准”电话推销的方式,让不少市民怀疑自己的个人信息遭刻意泄露。“我的车子刚买一年,第一次买的保险不是这家公司的,他们应该是通过4S店拿了我的信息。”王先生告诉我们,在与保险人员沟通过程中,他发现对方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一清二楚,对车辆的情况也十分了解。
前段时间,市民黄女士跟邻居聊起常接到房产中介电话一事,邻居告知她当下很多房屋中介都通过一定的渠道买到了业主信息,这让黄女士十分担忧。“邻居说现在很多中介都有小区业主的信息。他还给我看了一下他朋友发给他的我们小区业主的材料,里面就有我家的信息。”据黄女士透露,这份材料里面不仅包括了业主的姓名、电话等基本资料,甚至连房子是租的还是买的都做了详细的备注。“这一定是有人把我们的资料给了中介公司,都不知道这些个人信息还被泄露到哪里。”黄女士如是说。
有知情人士透露,把市民个人信息进行“交易”的情况确实存在。“如果商家‘有心’,往往有多种渠道拿到特定群体的个人信息,甚至以金钱方式进行交易的也存在,交易的内容包括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家庭信息等等。”一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该公司通过与市区一些快餐店合作的方式获取信息,因为一些孩子喜欢吃快餐,因此家长在快餐店往往会留下个人信息办理会员卡,因此获得家长和学生的信息并不难。
有律师提醒,非法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入刑。《*刑法》第253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如果频繁接到某个骚扰电话,当事人可以报警,借助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惩治不法行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