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战国四大名将之外,其他五国有哪些名将?
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有非常多的名将的,战国作为一个以战斗力取胜的时代,最终打赢的人,战斗力一定是不弱的。秦国的名将可以说是有很多的了,著名的战国四大名将当中,秦国就占去了两个,而另外两个则是赵国的。但是这样也让人感到有些奇怪,秦赵两国各占两个,就把四大名将占齐了,那另外的五国呢?战国七雄中,其他五国也肯定不是吃素的,国家之内也一定有很多著名的名将,你知道每个国家分别有哪些名将吗?他们为什么无法进入战国四大名将的行列,是因为能力不足吗?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在秦赵两国之外,还有哪些名将,他们分别是谁,又有什么样的战绩呢?
1.孙膑齐国孙膑,孙膑是《孙子兵法》的创作者孙武的后人。可以说孙膑完美继承了孙武的天赋,在行兵布阵之道上没几个人能超过他。虽然没有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中,但谁也不能否认孙膑的强大。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设计陷害他,让孙膑成为残疾人。后来孙膑帮助齐国赢得了桂陵之战,使得齐国成为霸主。
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2.乐毅燕国乐毅,此人是当之无愧的燕国第一名将。齐国出兵燕国的时候,燕昭王派出乐毅迎战,成功击败了齐国,收复了70多座城池。乐毅活着的时候,是燕国国力最强大的时候。可惜后来遭到了燕惠王的猜忌,不得不投奔了赵国。乐毅因为突出的战绩和军事思想,被后世尊为武庙十哲之一。
乐毅(yuè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上元元年,唐肃宗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燕王国昌国君乐毅”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吴起、白起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乐毅。
3.吴起魏国吴起,战国七雄中,魏国一开始的时候实力并不差,后来就不行了,原因就是魏国后期没有吴起这样的名将辅佐。吴起活着的时候,魏国主动出击,多次击败秦国。秦国看重的河西地区,就是吴起打下来的。公元前389年,吴起更是以5万大军击败了秦国50万大军,吴起同样也是武庙十哲之一。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4.昭阳楚国昭阳,此人是楚国王族,是楚昭王的后人。长期掌管楚国军事,在公元前334年,覆灭了越国。他的名气没有项燕大,但战绩并不差。韩国的名将可能大家都没听过,他叫暴鸢,韩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存在感一直不高,所以也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名将,只有一个暴鸢的战绩还算可以。
昭阳(生卒年不详),名云,字阳,谥号“山子”。战国时楚国令尹。楚昭王后裔。原为大司马,主管楚国军事;兼领柱国,卫戍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封上爵执珪。曾于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率兵灭掉越国,杀越王无疆,使兴化一带并入楚国。
昭阳将军为楚国令尹、上柱国(战国时楚国所设官名,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楚国的最高武官,也称上柱国。其地位仅次于令尹这个相当于丞相的楚国最高官职)。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阳率兵攻打越国,杀死越国国君无疆,使兴化一带并入楚国。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又率兵攻打魏国,得襄陵(今河南睢县)等八邑,此战在古代军事史上影响颇大,称“楚魏襄陵之战”,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为此,楚怀王将传国之宝“和氏璧”赐给昭阳,又将“古勃海之地”(即兴化一带)封为昭阳食邑。此后不久,昭阳在封地病死。为表彰他的战功,楚烈王便以周穆王“八骏”之一,美称为“山子”的良马名为谥号,赐给昭阳,故后人称昭阳为“山子府君”,供奉他的庙宇称之为“山子庙”,他所葬的地方为“山子村”,意在赞美和纪念这位楚国良将。
5.韩国为什么没有名将先秦时代是个全方位混战的大乱世,能从春秋存活到战国的诸侯都不是泛泛之辈。韩国的建国之路充满了血腥斗争,却偏偏没形成强军传统。
韩氏先祖被封于韩原。韩原在今陕西韩城市一带,晋国与秦国多次在此地交战。公元前645年,秦军在韩原大破晋师,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与晋大夫韩简。韩氏一族为远离战祸而大举东迁到晋国内地,多次迁都。
晋国设六卿时,韩氏首领韩厥凭借战功跻身其列。韩宣子在位期间积极扩张地盘,先与诸卿瓜分了祁氏、羊舌氏的地盘,又跟赵简子一同侵伐范氏、中行氏的封邑。最终,韩氏和赵氏、魏氏从激烈的斗争中脱颖而出,三家分晋,独立建国。
三晋起初的地盘大体相当,但没过多久,魏国就率先称霸。魏国衰弱后,赵国又强势崛起,在战国后期成为唯一能与秦国争锋的山东首强。韩国从未改变自己的跟班角色。
尽管韩氏做过晋国首席执政大臣中军将,却没有出过名将。而魏国先祖魏舒首创中原步兵战阵,赵国先祖赵简子和赵襄子威震北狄。
进入战国后,兵家亚圣吴起利用魏国的军事传统打造出令群雄生畏的魏武卒。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赵军也成为秦国最忌惮的善战之师。
大纵横家苏秦在游说时声称,韩国的强弩剑戟名扬天下,装备精良的韩卒能以一当百。可是,韩军的战绩完全配不上这个客套话式的赞誉。哪怕是申不害变法锤炼出来的新军,也被魏将庞涓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求救于齐国。
倒数第二弱的燕国还有过大破东胡和差点灭齐的壮举。韩国的胜绩不多,而且几乎都是靠强国的军事支持才打赢的,被其他六雄当成弱鸡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