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分治英国人的阴谋吗?揭秘印巴分治的原因和影响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如今世界上很多地缘争端都会与英国扯上关系,而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印巴分治了。原本一个非常完整的国家,愣是被整分裂成了两个,直到现在都还水火不容。战火不断是真的,但是这两国之间其实还真的怪不上英国,反而是英国不希望两国分开。这不是为英国洗地,当我们了解其历史后就会明白事实的真相。
英国入侵印度时,印度就如同一盘散沙,英国拉一批打一批,很容易就确定了统治地位。当时的印度分为两大主要族群,一是*,一是印度教徒。
同样的,统治时期也玩了一手分化,当时是莫卧儿帝国,统治者是*,那应该就扶持印度教。西方侵略者都喜欢这一套,只要能维护他的统治就行,如果凝成一块反而会无从下手。
等到英国直接统治后,又转变了策略,因为在印度,*毕竟是少数,于是就开始打压印度教徒扶持*,跟古代中国帝王术一样,讲究一个制衡。
因为统治者的态度,两个族群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在议会制度下直接形成了国大党和*联盟(后文皆用穆盟)的对立。其实,穆盟就是英国当权者暗示之下形成的。
两个族群都在拼命争取己方的权力,势必就会损伤到对方,因此慢慢就发生一些零星的武装流血事件。
当然还是有很多人希望能消除隔阂,共同前行,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圣雄甘地,作为印度近代史上最出名的人,按理来说出面或许能控制得住情况。
但是甘地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印度教徒,很多时候行为、话语难免会带有印度教徒的因素,这样让那些*心中肯定会有所怀疑。而且另一位实权派人物尼赫鲁对*根本就不感冒。
在一战之后,奥斯曼帝国轰然倒塌,一个现代化国家土耳其建立,这极大的触动到了印度*,他们认为只要能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那么眼前这些流血事件就不会再发生。
巴基斯坦这个词,是在1931年被一个在英国留学的印度*学生发明的,不过真正给了*机会的是国大党自己的愚蠢。
二战爆发后,英国前期颓势尽显,正需要殖民地的支持,然而国大党此时却趁机要求让印度独立。英国本来不爱理他们,然而那些国大党的高级官员却宣布辞职、单方面表示英国退出印度以示威胁,英国人当然也毫不客气的把这些人抓了起来,包括尼赫鲁和甘地。
(国大党这不是第一次犯糊涂,也不是最后一次,后面还有一次本来完全可以让双方不彻底分裂。)
但是国大党忘了一件事,他们不愿意当官,穆盟愿意啊!
在此期间,英国与穆盟联合密切,有了英国人的支持,到了二战结束,穆盟实力有了质的飞跃,俨然是一个全国性的大党了,因此建国的心思更加强烈。
二战英国虽然赢了,但是实力已是大大削弱,对于广阔的殖民地,已无力再统治。加上美国靠着战争发财,已经不想再做英国的小弟了,于是提出反殖*义,其实用意就在于拆散英国。
英国的实力根本就不允许跟新兴的美国对抗,于是就有重新让印度自治的想法。
1946年英国派出使团去印度解决当地自治的问题,主要是解决两大族群的矛盾,双方开始都不同意,尤其是穆盟,不过使团从现实出发,明明白白的告诉*:你们为主的地方就那么点,建了国根本也无法生存啊。
最终使团还提出一个联邦国家的设想,各自有各自的自治区,但主要职能都在*,双方在一个国家生活着,就别乱闹了。
双方都挺不甘心,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其实在当时这的确也是最好的办法了,英国能做的也都做了,这个分裂的源头真的归不到他。
然后...
国大党又犯糊涂了,国大党在7月6日召开大会,接受英国人的方案,但是期限嘛。。
第二天尼赫鲁就表示国大党没有接受任何反感,又过三天,尼赫鲁再表示方案什么的国大党以后能随意修改增删。
这个,是不是很像如今的印度?胡搅蛮缠,完全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这下好了,穆盟本来也挺不情愿,既然你没有诚意,那就别谈了,直接开打!
于是,双方之间再也不是小打小闹,*疯狂攻击印度教徒,死了五千人,然后印度教徒还击,死了七千人。
这么严重的流血事件发生,双方就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英国开始是想着能自治但是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是这样闹下去,英国那点兵力完全不够看,于是也决定不管了,撤侨!最迟要在1948年6月前完全撤出,让他们去闹。
这种紧要关头,英国派出了国王的表弟,也就是那个大家心里让印度分治的蒙巴顿。英国在这里统治了三百多年,却要在一年内撤出,本来就是相当棘手的事情。
但蒙巴顿一到才发现,哪有一年,当地两大族群都在赶着英国人走,一方要政权,一方要建国。在当地人心里,英国人一走,春天就来了。
但英国人真的走后,春天没来,地狱倒是先来了。
本来蒙巴顿开始还想着能再争取一下,好说歹说之下,国大党是同意了,但是穆盟坚持拒绝。
蒙巴顿对当地的环境还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劝说*领袖真纳(也就是后来巴基斯坦的国父)的理由相当充分,甚至可以说是预言。
大意就是*的分部地区都不在一块,主要位于东西两部,而且即便都是*,差别也很大,如果硬要建国,中间还隔了个印度,怕是日后不好统治。
而且旁遮普省是印度极为富裕又最为复杂的一个省份,*与印度教徒人口相近,强行拆分只会毁了这里的繁荣。
东部的*地区,核心在于加尔各答,但印度不可能放弃这里,如果*非要独立建国,那经济势必会损失巨大。
领土和经济,两大最为关键的因素,但都没有说服真纳。结果后世果然如此,东边的*地区现在就是孟加拉国,经济状况大世界倒数。而旁遮普省的分割,则是两国分治里最惨痛的*。
如果有能熟悉当地的人来对这里进行分割,或许还会考虑到实际情况,能减少一些是非,但是尼赫鲁说为了体现公平,必须要让一个对当地完全不知情的人来。
这个任务就落在了一名英国律师拉德克里夫的头上,拉德克里夫的名声很大,大到尼赫鲁跟真纳都听说过他,但是这个律师真的对于印度一无所知,他只能凭借地图来划出一条相对“公平”的线,然后将这个原本富裕的省一分为二,他也很清楚这份工作带来的后果。
“我的工作结束之日,就是他们互相杀戮的开始之时。”
这块各种宗教共同生存了上千年的土地,用短短36天就完成了分割。
果然,最终谁都不满意。但是双方拿不出更好的办法,于是开始互相迁徙,血腥的杀戮开始了。
双方各自在划分后的领土上驱赶对方的人,时常发生口角然后激化成械斗,或是有些人在当地生活了一辈子不愿意迁徙,但如果印度教徒在巴基斯坦或*在印度不愿走,那往往就会被当成异教徒处死。
两教的教徒新仇加旧怨演变成大型流血事件。
事后印度方面统计,仅旁遮普省一地就造成的死亡超过了十五万人,整个印度境内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难免超过了百万。甚至连首都街头都横着*的尸体。
只有东巴基斯坦好一点,那是因为甘地在那里,本来也发生了流血事件,但甘地以自己绝食来抗争。因为其威望,让众人都迅速的冷静下来,所以在这里双方过渡得没有那么血腥。
双方的当权者也没料到会闹得这么大,但他们也没有办法,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眼看新兴的国家就要被颠覆,走投无路之下又想到了英国人。
尼赫鲁亲自上门请求蒙巴顿的帮助,英国人在当地统治这么多年,威信还是很大的,于是蒙巴顿成立了紧急委员会,下达了各项指令,国家机器才重又恢复转动。在几周之后局面总算得到了控制。
其实纵观印度人的近代史,在英国人的统治下,他们习惯了去做一些政治活动,只擅长于操控情绪、党派对立,眼光就只有这么高。
因此经常就会做一些看起来莫名其妙的事情,就比如1962年的一再挑衅,就比如长时间与巴基斯坦的对立,你说印度有什么战略目的?总不可能说是为了将巴灭国吧?
本来就是一群自己赶出去的人,灭了国又要拉回来共同生活在一起,这怎么可能。既然不是为了灭国,那一直敌对除了不断增加军费和无畏的伤亡,还让巴走向了与我们交好的道路,平白树立两个强敌,这样有什么好处吗?还不如好好恢复关系,双方一同发展经济。
在看过分治时印度的表现后,大概找到了一个答案,那就是——他们的水平、战略眼光就是这样,只图一时爽快,为了对立而对立,他们脑里想的只是政治,但又没有政治智慧。毕竟在英国的统治之下,自己不用多动脑子,只要好好执行、斗来斗去就行了。
这样其实对我国也很好,如果两国没有分裂,我们的西边就会有一个拥有核武器、人口还要超过我们的庞然大物,那时如果再被美国拉拢,我们就会更加难受。
但因为印度的短视,经常无缘无故来招惹我国,也会让人一阵的不爽,而且这种人你很难猜到他的下一步,毕竟大家的思想不在一个层面上。
或许只能用神权国家的思想鬼神莫测来解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