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我国须把握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先机
(记者黄鑫、通讯员胡崇义)“谁能率先开发深海生物资源,谁就能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海洋生物高技术论坛上,学者和专家建议中国应抓住机遇开发深海生物资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许逊指出,由于新技术的发展,人类发现深海蕴藏着巨大的财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探索有助于探索新的物种和生命机制。同时,海洋生物作为理想的药物和工业原料资源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到目前为止,还不到10%的深海海底被勘探过,但它已经显示出诱人的前景。未来将继续发现新的资源。因此,它可以被视为地球上最后一个“新世界”许逊说。
据报道,海洋生物占世界物种的80%以上,是食物、蛋白质和药物的重要原料来源。“生物医学和生物农业日益成熟。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境保护正在迅速崛起。全球生物产业销售额每五年翻一番,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严进说。
院士专家认为,海洋具有与陆地完全不同的物理环境和生态属性,海洋生物技术的突破有望产生影响整个生物世界的重大成果。
近年来,中国对海洋高新技术的投资快速增长。以“863”海洋工程为例。在过去的15年里,海洋生物技术的投资约占全部资金的四分之一,并且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资源库,其中包括成千上万种新的海洋微生物菌株、来自海洋生物的新结构化合物和新的养殖生物品种。令人担忧的是,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也加大了在这一领域的投资,以抢占技术制高点。
然而,中国渔业科学院黄海渔业研究所所长唐启胜院士认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落后的工程装备已经成为制约海洋生物资源捕获的瓶颈。不久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探测了水下7000米,大大提高了中国获取海洋生物资源的能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获取海洋生物样本的仪器、设备和专业工具仍然很少,在远海进行生物采样和研究的机会仍然很少,走出实验室走向海洋的生物学家更加有限。
“如果没有匹配的采样设备,我们就无法找到保真度和高质量的深海样本。深海取样工具与养殖设备的对接技术还不成熟。实验室模拟培养设备和车载培养设备有待改进和完善。缺乏深海原位微生物富集培养系统。”许逊逐一列出了薄弱环节。
此外,海洋生物资源相对较少,缺乏共享,缺乏在国际学术界既有“地位”又有“发言权”的研究团队,也成为中国进军深海的障碍。
“更重要的是,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获取样本和论文,还包括掌握技术和生产产品。”许逊说。因此,工业发展和规模管理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和管理一小片蓝色土地的唯一途径。也是支持生物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院士专家特别指出,资源共享、分工合作是中国发展海洋技术的必由之路。在我国海洋生物科技资源获取困难、总量不足的背景下,必须坚决摒弃个体作战、互不接触的研发模式,鼓励研发科技资源特别是生物样品资源的合理共享,提高科技研发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
中国科学新闻(2012-10-22 A1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