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启程赴北极
科学网上海7月11日电(黄欣)今天,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和“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任务。
据报道,北极探险包括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和高原、加拿大盆地等。计划的考察时间为76天,总航程约为11057海里。
这也是潘增迪,极地研究专家,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第四次去北极。他以前也参加过两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作为此次北极科学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他告诉记者,此次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在“北极与南极环境综合调查”专项中对北冰洋地区进行现场调查,以了解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冰等基础环境信息。在北冰洋重点区域和北太平洋边缘海重点区域,获取调查区域海洋环境变化关键要素的信息,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北极航道利用、极地海洋数据库完善等提供基础信息和保障。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队队长曲坦洲说,一些科学家预测今年可能是厄尔尼诺年。通常,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在夏天会缩小。"厄尔尼诺到来时,海冰有多少还不知道。"
据悉,此次考察将通过重点海域横断面调查、长期锚泊观测、航行观测、废弃设备观测和冰站观测等方式进行。计划在北极海冰上建立8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这是以往北极考察中数量最多的冰站。
冰观测站被称为“冰站”,即在冰上设立临时观测站。潘增迪说,长期冰站对海冰有很高的需求,这项科学研究的观测站的确切位置取决于今年的海冰情况。
与此同时,该小组还配备了机载直升机,用于海冰路线调查和科学研究支持。
北极科学考察队由科研人员、组织、协调和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媒体记者和“雪龙”号船员组成,共有128人,其中包括美国、俄罗斯、法国和德国的6名科学家和*的1名科学家。
从1999年到2012年,中国进行了5次北极科学考察,系统观测了海冰、海洋和大气的变化,探讨了北极海洋环境的快速变化与中国气候的关系,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考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