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生态学家左小安:研究沙漠20载
新华社兰州5月4日电(记者张语倢)今年“甘肃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左小安在沙漠边缘长大,饱受沙尘暴之苦。如今,40岁的左已经在沙漠中研究了20年,试图通过"风沙区生态恢复研究"来寻找人与自然的平衡。
左小安,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8年,左小安出生在甘肃省张掖市郊区。他的家离最近的沙漠只有30到40公里。他从小就知道沙尘暴是“严重的”。"每年春天,沙尘暴会汹涌而来,并使天空变暗几天,这是非常可怕的."他说。
科尔沁沙地原本是一片草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严重的气候变化使该地区成为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实施禁牧和封育政策的同时,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示范和推广机械和生物固沙等方法。2000年后,科尔沁沙地实现了整体沙漠化逆转。
为了获得长期有效的数据,左小安在科尔沁沙地进行了十多年的调查。在最初的几年里,他每年至少在茫茫沙海中度过6个月。
七月和八月是观察沙漠植被最合适的季节,也是最热的时候。“车进不去的地方,必须步行,经常在松软的沙滩上走七八公里。植被和土壤样本需要在膝盖上甚至地面上采集,地表温度有时会达到60摄氏度。”左回忆说:
朋友们在城市里相爱,而年轻的左小安却在处理无尽的黄沙。然而,他的辛勤工作让他在沙漠中感到越来越“有趣”:沙漠不是一片贫瘠的土地,红柳、梭梭和驼刺都有自己的生长习性,偶尔出现的蜥蜴丰富了沙漠。锁阳、肉苁蓉等珍稀药材只能在沙漠中生长...
“我从事这一行,喜欢深入沙漠腹地做调查。了解不同沙丘的植被和生境条件,为沙化土地的治理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他说。
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努力,左小安一行开展了风沙区植被与土壤关系的研究,在半干旱风沙区退化植被恢复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016年,该团队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在,左小安已经开始将其视野扩展到荒漠草原生态研究,并将结合恢复生态学的原理、理论和技术为国家战略服务,为当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都说“四十不等于四十”,但对左小安来说,神秘的沙漠不断向他发问,至今仍有许多疑问。“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有改善的趋势,但保护仍需加强。”他说。
上一篇:杨振宁在香港度过九十大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