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科院与江苏共建研发基地

科普小知识2022-10-17 21:05:35
...

中科院与江苏共建研发基地

图1。世界上第一台纳米场科学仪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科学研究所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站预计于2018年建成。

图2中国科学院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孵化的南京百川兴源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员工正在演示和操作公司开发的3D创意印刷笔产品。

图3。高效传热微纳界面、仿生电子皮肤传感器等。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科学研究所展出。这些照片都是我们的记者郭静拍的。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团队,不仅要在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方面取得一定成果,还要延伸创新链,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力军中国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白春礼曾经这样说过。去年,中国科学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企业增加销售收入3831.43亿元,比上年增长7.68%。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对其与地面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大惊小怪。启动了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服务平台,与地方共建研发基地,帮助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一名记者来到科技发达的江苏省,采访和探索“医地合作”的种子如何在这里生根发芽。

基于优势、分工与合作

画笔能打开你的“大脑洞”多大?在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神笔马良”的故事在这里变成了现实。南京百川兴源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3D创意印刷笔产品,研究所孵化,可以随心所欲。眨眼间,由工作人员用画笔在空中画出的圆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实心圆。

“研究所为产品提供光固化技术支持。我们使用发光二极管照明从笔尖射出的液态树脂,并在0.1秒内将其三维固化,这使得创意不仅停留在纸房中。”公司董事长任刚告诉记者,该产品在2016年获得了全国科技周“最受欢迎奖”,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该公司还开发了以3D打印产品为核心的STEAM课程系统,目前正在通过所有教育渠道进行复制和推广。

此外,风场信息的实时测量与风力发电、航空、气象、军事和国防应用密切相关,未来将依赖激光雷达技术。例如,监测低风切变现象可能对飞机的起飞和着陆阶段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直是全世界长期研究的课题南京雷姆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军表示,激光雷达被认为是风切变观测最成熟、最有效的技术。公司正在与相关部门谈判。一旦成本达到要求,预计200多个国内机场将安装由它们开发的激光雷达设备,以确保航空飞行安全。

正是通过创新平台的优势,好的产品才能一个接一个地响应市场需求。“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往往停留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原型上。其科技人员对成果转化的成熟度和热情不高。然而,中小企业缺乏大量的成果、人才和技术服务。迫切需要一个中间环节,为成果从机构向企业的转化开辟渠道。”上海光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所长陈卫彪表示,2012年,上海光学技术研究所与南京开发区管委会合作建设了科技成果孵化试点基地——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当时,研究所的两项核心任务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以及促进激光产业资源的集聚和发展

因此,上海光学电子研究所与激光研究所分工明确:前者面向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基础研究,并持续交付原创成果;后者对这些原始科技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发展技术服务、产业孵化和产业集聚。许多难以转化或正在沉睡的原创科技成果被唤醒,大批创新创业人才、企业和产业资本相继涌现。先后培育和引进了30多家激光和光电领域的高科技公司。2016年孵化企业的总销售额将达到4亿元。随着激光产业的发展,研究所的“强磁场”效应日益突出。

综合资源规模开发

从平台的建立到企业的孵化,再到成熟产业集群的培育,不仅仅是简单的人才和资源的积累,更是科技成果的转化,来识别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阵痛。

“中国高端医疗设备产品仍大量进口,这恰恰反映出我们转让和改造工程技术的能力仍然相对薄弱。”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唐玉国表示:“从分散在桌面上的几个组件到原型制作后的大规模生产,研究所探索出了以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以知识产权为纽带、以资金为辅助、多因素紧密结合的完整产业链成果转化模式”。

这里是科技成果工程的主要平台——苏州郭克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总额3亿元的“苏州高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共享投资基金”,用于支持科研人员。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先进医疗器械产业孵化联盟,提升医疗器械产品的系统集成能力。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医护结合”之路。“我们让医生参与医疗器械的工程流程,从结果转化的前端确保最终产品的适用性,有效降低医疗器械产业化的风险。”唐玉国介绍,苏州医学院与长春、苏州、上海等地的6家医院进行了全面对接沟通。在第一轮中,收集了305个项目,涉及100个部门和137名医生,许多项目成功地转移了成果。

凹凸棒土是一种天然矿物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建材、医药、环保等领域。江苏北部的盱眙县拥有占世界总量48%和国内总量74%的凹凸棒矿产资源优势,如何打破传统的粗放型加工模式,开辟科技创新的“赚钱之路”?

2010年6月,中国科学院和盱眙县人民*共同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盱眙凹凸棒土应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中心,这也是中国科学院目前唯一成立的县级研发中心。中心自成立以来,采用“大平台”合作模式,先后引进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该中心主任王爱琴表示,盱眙县每年投资200万元人民币建立一个开放式研究项目。研发中心将在研发方向上起带头作用。落户单位将根据企业需要确定研究项目。资产的所有权将属于每个单位,仪器和设备等资源将相互开放。

2015年,R&D中心成功破解了凹凸棒石晶体解离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从矿物材料到纳米材料的“大转折”,帮助盱眙县建设了55家凹凸棒石粘土加工企业,生产了50多种产品,形成了产业集群。当地凹凸棒石的产值也从2010年的不足4亿元跃升至现在的20亿元。

开放共享探索前沿

科技成果转化困难,一批以前沿科技探索为重点的高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更为困难。例如,纳米技术研发所需的仪器、资金和人才的高投资和高成本常常阻碍一些中小型纳米企业的创新和创业梦想。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仿生研究所解决了高技术成果转化难的问题。研究所先后投资建设了纳米加工、测试分析和生化三大纳米技术公共平台,建成了5500平方米的超净微纳加工实验室,总设备投资1.2亿元,形成了集纳米技术研究和企业小规模生产于一体的加工能力。“只有实施开放共享和高效运作,我们才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创新。”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科学研究所所长杨辉说。

目前,这三个平台每年为300多个客户提供服务,服务金额超过2亿元人民币,培训人员1.4万人。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周旭东指出,该平台的对外开放解决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团队缺乏设备、技术、资金和人才的问题,有效改善了该地区的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环境。一批纳米技术相关企业依托该平台开发产品,逐步实现成果转化,试点规模扩大,最终落户苏州。截至2016年底,以苏州纳米技术研究所平台为核心支撑,聚集了约410家纳米技术应用企业,产值383亿元。

同时,世界上第一个纳米级科学仪器——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站也有望于2018年建成。“该实验装置是一个在类似太空的全真空环境中的纳米器件研发平台,相当于将现有加工设备转移到太空。”中科院苏州纳米研究所研究员丁肃南表示,届时该实验站将实现材料制备、测试分析和微纳加工技术的协同,为科研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先进、开放的平台。

只有开放和共享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目前,中国科学院与江苏高校的合作正在各地蓬勃发展。南京、常州、扬州、台州和苏州是仅有的五个平台型工业化中心,聚集了4800多名人才,转化了近800项科技成果,为企业创造了200多亿元的效益。共有294家孵化企业,年销售收入约40亿元;共建成50个公共服务平台,2016年服务企业超过1100家。

“从“十一五”初期的100多亿元到2016年的1100亿元,院地合作产出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大大提升了江苏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姜说。